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伟大的科学巨人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思考)
分类
作者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这本《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伟大的科学巨人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思考)》的意义,在于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疑惑。晚年的爱因斯坦给了我们一个最佳范本,他告诉我们,人正是因为存在着缺点而可爱并充满生命力,而人通过理性的辅佐可以享受愉悦纯真的生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文章以明晰与睿智而被人传颂,这是其他科学家难以与之媲美的。阅读爱因斯坦晚年的文章,不但能让人找到一种与其人生紧密相连的感受,而且站在爱因斯坦的肩上,人们可以继续思考那些始终困扰爱因斯坦的思想的东西。

内容推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无可争辩的、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良知的、具有高尚精神、深具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在一生中,他无视过威胁,拒绝过总统职位,但从未放弃过对正义和良知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思索。《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伟大的科学巨人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思考)》是一份令人感动的文献,反映了爱因斯坦的哲学、政治和社会态度,书中各章是由目前尚未出版的讲演、论文、书信、呼吁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构成,让我们看到这个伟大的人深沉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相信,曾经有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目录

中文版序

出版者前言

信念与信仰

 自画像(1936)

 决定命运的十年(1939)

 道德的衰败(1937)

 留给后世的话(1938)

 论自由(1940)

 道德与情感(1938)

 科学与宗教(Ⅰ-1939;Ⅱ-1941)

 论教育(1936)

科学

 相对论(1949)

 E=mc2(1946)

 什么是相对论?(1919)

 物理学与实在(1936)

关于科学方法的一般性思考

科学体系的层次结构

力学及把全部物理学基于其上的尝试

场的概念

相对论

量子理论与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与微粒

综述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1940)

 科学的共同语言(1941)

 科学定律与伦理准则(1950)

 质能互等式的一个初步推导(1946)

公共事务

 为什么社会主义?(1949)

 黑人问题(1946)

 科学与社会(1935)

 迈向一个世界政府(1946)

 出路(1946)

 在接受“一个世界奖”的颁奖会上的演讲(1948)

 科学与文明(1933)

 给知识分子的信(1948)

 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1947)

 给苏联科学家的回信(1948)

 爱因斯坦博士的错误观点——瓦维洛夫、弗鲁姆金、约飞与谢苗诺夫的一封公开信(1947)

 给苏联科学家的回信(1948)

科学与生活

 关于知识分子的组织(1945)

 “欧洲是成功的一例吗?”(1934)

 在捍卫言论自由集会上的讲话(1936)

 是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Ⅰ-1945;Ⅱ-1947)

 战争赢了,和平却没有(1945)

 大规模毁灭的威胁(1947)

 学校与和平问题(1934)

 论兵役(1934)

 科学中的军事介入(1947)

军事主义的精神状态

 国际安全(1933)

伟大人物

 艾萨克·牛顿(1942)

 约翰内斯·开普勒(1949)

 悼念玛丽·居里(1935)

 悼念马克斯·普朗克(1948)

 悼念保耳·郎之万(1947)

 悼念瓦尔特·能斯脱(1942)

 悼念保耳·埃伦菲斯特(1934)

 圣雄甘地(1939)

 悼念卡尔·冯·奥西厄茨基(1946)

我的人民

 他们为何憎恨犹太人?(1938)

犹太人究竟是什么?(1948)

存在压迫是一种刺激(1934)

 离散异邦的欧洲犹太人(1948)

 让我们牢记(1934)

 就一本黑书而写的未发表的序言(1945)

 人类生存的目标(1943)

 我们对犹太复国主义欠下的债(1938)

 献给华沙犹太隔都抵抗战中的英雄们(1944)

 在华沙犹太隔都抵抗战中殉难烈士纪念碑前的讲话(1948)

 犹太人的天职(1936)

 摩西·迈蒙尼德(1935)

 斯蒂芬·怀斯(1949)

 致耶路撒冷大学的信(1949)

 美国犹太人委员会(1945)

 以色列的犹太人(1949)

 爱因斯坦与以色列总统职位(1952)

 爱因斯坦的最后讲稿(1955)

文章来源

译后记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论自由

我知道,就基本价值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毫无希望的工作。举例来说,如果某人同意以把人类从地球上灭绝掉作为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理性的基础上对此观点加以反驳。但是如果就某些目标和价值达成共识,人们可以就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进行理性的争论。那么,让我们指出两个目标,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大概都会同意它们。

1.那些有助于维持所有人的生命和健康有帮助的(instrumental)的产品应该用总的劳动力中尽可能少的劳力生产。

2.对物质需要的满足的确是满意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仅此还不够。为了获得满足,人们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才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艺术才能。

上述两个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要求促进一切与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有关的知识,也就是说,促进一切科学上的努力。科学上的努力是一种自然的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以一种确实还没有人能预见的方式互相支持着。但是,科学的进步却预先假定了所有结果和论断间无限制的联系的可能性——即在所有理智努力的领域内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instruction)。我所理解的自由是指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不会因为就知识的一般和特殊方面表达意见和论断,招致危险或严重的不利后果。这种交流的自由对于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得到法律的保证。但仅仅有法律并不能保护言论自由。要使每个人都能不受惩罚地表达他的观点,还需要全民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理想的外在的自由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但如果科学思想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和创造性的思维要尽可能快地发展,这种理想的外在的自由就应该成为坚持不懈地追求的目标。

如果要确保第二个目标,即所有个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就必须有第二种外部的(outward)自由。人类不应该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工作到既无时间也无体力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没有这第二种外部的自由,言论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能合理解决好劳动分工的问题,技术的进步将为这种自由的实现提供可能。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的创造性活动还要求另一种自由,它可以概括为内在的自由。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存在于独立的思想中,后者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一般的未经审视(unphilosophical)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这种内在的自由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是个人值得为之努力的目标。而社会也能为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很多工作,至少它可以不干涉其发展。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或是把过多的精神负担强加给年轻人,来干涉内在的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独立思考来表达对这种自由的赞成。只有不断有意识地追求外在的自由和内在的自由,精神生活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实现,从而人类外在生命和内在生命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P10-11

序言

有此机会向更多读者呈现爱因斯坦这本重要文选的新版本,令人欣喜。这不仅是因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和观点仍在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力,而且更特别的是,这本内容丰富且精妙的爱因斯坦文集,至今尚无中文译本。

在讨论爱因斯坦对知识的贡献时,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尽管爱因斯坦并未低估事实的价值,但他更加强调赋予一系列事实以意义的理论的发展。确实,一个理论若要具有价值,则肯定不能仅仅从仔细收集和整理一些单个的观察中凸现,而是应该以一组不期而至的富有想象力的洞见表现出来,一如诗人或作曲家的灵感。这样说也许忽略了科学家或艺术家坚持不懈的精神,但罗素的评价捕捉到了一般公众对爱因斯坦和其他富于想象力的天才(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持久迷恋的原因。

我们能够接近这位天才的捷径,是通过原始文献来追踪爱因斯坦思想和行动发展的轨迹,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感谢《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新的中文版问世。

正如爱因斯坦在1923年出版的他的一本选集的序言中所述:在一个最基础的层次上追寻某个理论或思想的发展,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即一种直接性,而如果原始材料被许多当代人的工作系统化地整理之后,这种直接性就会不复存在。

这个新版本的选集最初以英文发表于1950年,只是在30年之后,才用爱因斯坦的母语德语发表。中文版的出版给中国读者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自发地站在爱因斯坦的肩上,思考那些始终困扰他的思想的东西。文集的英文版和德语版影响颇深,如在讲中文的世界里产生同样的影响,会是最令人欣慰的。

作为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全集计划的负责人,来为本文集写一个前言,让我感到特别愉快。在过去的20年中,我们看到,有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知识激增。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获得了有关其科学与生活的有价值的新文献;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致力于对这些材料进行评注的研究小组的努力,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研究小组。然而,自从爱因斯坦1955年辞世以来,有一点是一直未变的,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文章以其他科学家难以与之媲美的明晰与睿智,仍然得以传颂。愿中国读者能发现一种欣赏其天才的新方式,找到一种与其人性紧密相连的感受。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

波士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爱因斯坦全集计划负责人

后记

在翻译并校改完这本《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之后,我有太多的感想。

爱因斯坦的生前好友菲立普·弗兰克曾在一篇题为《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一文中讲过两个逸闻趣事。

当弗兰克问爱因斯坦,为什么如此之多不同宗教派别的牧师对相对论感兴趣时,爱因斯坦风趣地说,据他的估计,对相对论感兴趣的牧师多于对相对论感兴趣的物理学家。

弗兰克问爱因斯坦何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爱因斯坦微笑着答道:“因为牧师们更关心一般的自然规律,而物理学家却常常不是这样。”

另一天,他们谈到了某位默默无闻的物理学家,他在所从事的研究方面,没有做出任何可以称道的东西。他所研究的题目,常常问题很多,非常困难,他通过深入地分析之后,发现比他一开始研究时问题更多。他的大部分同事对他评价不高。然而,爱因斯坦说他“赞赏这种类型的人”。他并不欣赏那种专找容易问题去做的物理学家,他认为那种“拿出一块木板,专找最薄的地方,钻一大堆孔的物理学家缺乏耐心,因为钻孔是很容易的事”。

这难道仅仅只是两个传闻吗?不!从这两个传闻的背后,我们至少看到了以下两点。

1.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忽视了对“基本问题”的关注,往往只能成为工匠型的专才,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只能停留在某些技术的层面。

2.任何科学上的发现,一旦公之于世,就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不一定专属于某一科学团体,比如物理学家共同体。相反,它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各阶层人士所共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爱因斯坦晚年文集》自出版以来,就一直受到欧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生活在一个“后现代”泛滥的时代,我们缺乏的恰恰是理性。无疑,爱因斯坦是我们时代的理性之光。如果我们细读他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发现到处闪耀的理性之光。

由于本文集涉及到诸多方面,为便于读者阅读,我综合了本世纪最畅销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难以捉摸……》一书的作者派伊斯以及其他学者的观点,在这里就爱因斯坦关于政治、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一简短评述。不免会挂一漏万,不周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在本文集中,除了“科学”部分外,在其余的五部分(尤其是“公共事务”与“科学与生活”部分)多处出现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尤其是他关于对世界政府的看法。

爱因斯坦常对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总想解决它们,而他的那些看法总被人说成是天真幼稚的。奥本海默就写道:“他总是带着令人惊讶的纯真,像儿童般的天真,而又桀骜不驯。”但正如派伊斯指出的那样,爱因斯坦关于政治的看法“不但不幼稚,而且深深地知道人类愁苦和愚昧的天性。他对政治问题的见解并不是立刻可行的,并且我认为它们在总体上也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他情愿并且高兴为此付出明智的代价”。

爱因斯坦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强烈愿望,不让任何事情来干扰他的思想,这给他的个人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超然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超乎人世,寂寞孤单,不与人交往。从他在纳粹统治时期和以后对德国的态度,我们还看到他很容易动怒。在他为别人的正义和自由呐喊时,在他呼唤他的犹太兄弟时,在他为华沙犹太隔都的英雄伤心时,他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人,也同样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的人。他在呐喊和激动以后,常想回到理想世界的纯真和安宁中去,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他回归那个理想世界的天才能力。他用不着将日常的世界从他身边推开,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走出这个世界。

和平主义和超国家主义是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的政治理想。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爱因斯坦就公开宣扬和平理想,从那时起,他就一如既往。他认为他自己的和平思想是一种天性,而不是什么理性的结果。

……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翻译所依据的英文版和校对时所参考的德文版的有关情况。

英文版第一版出版于1950年,随后在1956年出了修订本,以后在1967年、1970年、1979、1984和1991年五次重印过。1991年至今未见重印。①

德文版的《晚年文集》迟至1979年才由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Ulstein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版权归纽约爱因斯坦财产委员会所有。

德文版也由六个部分组成。共62篇文章,从篇数上看,比英文版多三篇(英文版虽然有60篇,如果把出版者前言不算在内,实际上只有59篇)。

六部分的标题为

1.基本原则(相当于英文版的“信念与信仰”部分)

2.科学(与英文版相同)

3.战争或和平(相当于英文版的“公共事务”部分)

4.人权与自由(相当于英文版的“科学与生活”部分)

5.伟大人物(与英文版相同)

6.犹太人与犹太教(相当于英文版的“我的人民”部分)

从每部分的具体篇目来看,两个版本又有较大的不同。完全相同的文章约占70%。德文版加入了许多英文版中所没有的文章,也相应地删减了一些文章。比如自然科学部分,英文版收8篇文章,而德文版只收4篇。伟大人物部分,英文版收9篇文章,德文版13篇。德文版基本原理部分收11篇文章,而与此相应的英文版信念与信仰部分只收8篇,而且这里面也并不相同。德文版削弱了英文版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分量,更突出了爱因斯坦在宗教、哲学和人类事务方面的文章,有自己的特色。据此,笔者在翻译时,把德文版的最后两篇文章也相应地翻译出来,补在中译本中。其中一篇是爱因斯坦婉拒以色列政府让他当以色列总统的书面回信,另一篇是爱因斯坦生前最后的文稿。我相信,德文版在收录这两篇文章时,是有所考虑的。应该说,它进一步凸现了爱因斯坦的高贵品格。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本译稿中的最后两篇文章(即第61、62篇),由于没有出现在英文版中,我们特别得到了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犹太国家与大学图书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档案馆的许可。(Permission granted by the Albert Einstein Archives,The Jewish National &University Library,The}t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Israel.)

最后,再次真诚希望读者对于译文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能不吝指正。

方在庆

1999年8月10日草就

1999年10月15日重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