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南阳时,诸葛亮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徽赞其为“识时务的俊杰”,那么,诸葛亮在南阳做了些什么呢?他躬耕南阳的经历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他为什么选择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作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是怎么样实施他的隆中对的?他是怎样识人、选人、用人的?他的团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治国管理之术呢?诸葛亮自始至终衷心地辅佐刘禅,如此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在那军阀混战的三国时代,为什么就不想黄袍加身,而去扶那个扶不起的刘禅呢?1836年后的今天,他的智慧又能给今天工作中的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一切答案尽在《诸葛亮的启示》中。
2016年5月20日,(农历四月十四日),是一代贤相诸葛亮诞辰1835周年。曾三次荣登百家讲坛、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做客诸葛亮的故里——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在诸葛亮文化广场公开授课《孔明的领导艺术》,吸引了大批观众。授课结束后,曾仕强教授率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华道统文化班学员一起参加了诸葛亮诞辰1835周年的祭拜典礼。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忠义的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座右铭。公元207年,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曹操、孙权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夺天下。正是他的智慧,让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天下,成就了帝业;也正是靠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稳坐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对于蜀汉,诸葛亮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三国鼎立的历史或许会改写。
《诸葛亮的启示》一书中,曾仕强教授按时间的顺序,结合历史史实和传说,深刻剖析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七纵孟获等重大事件,探讨诸葛亮的智慧人生。同时,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用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人的思维,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得到良好的领悟与启发,为我们的人生定位多一些选择,多一些参考。
深厚的文化修养
很多人喜欢看书,可惜不会选择好书,结果看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反而害了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大家很痴迷于求新求变,以为书上这些乱七八糟的观念才是新的,从而相信这些观念,因此贻误了很多人。
很多老师很会教书,也有爱心,但是他们只会讲故事和教知识,不懂得什么叫道理。而我们了解历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历史故事和史实中吸取经验,归纳出我们所需要的道理,用来解决人类当今与未来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看起来学富五车,但有时候又完全没有常识,这是现代人非常可悲的地方,也是现代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
诸葛亮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有智慧。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第一,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读书。一般人为考试而读书,读得很仔细很熟练。但是我们发现考试考得越好的人进入社会就越没有什么贡献,因为他读了太多的答案,进入社会之后却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怎么做都不行,因此什么都做不了。诸葛亮曾说过自己读书只是“独观大略”,即大事上看一看。但那不是马虎吗?当然不是,他是抓住要点,抓住重点,然后权衡利弊去随机应变。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了《论语》。也许有人会说,“不会啊,像我就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倒劝各位,把它当作你个人的秘密,不要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表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
从隋唐开始,《论语》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定社会的工具,而大部分读书人也只是拿《论语》来应付考试,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非常可悲的。而不看《三国演义》,我们对世道人心就会很陌生。我没有讲人情世故,讲的是世道人心,这是因为世道人心是最珍贵的中华文化,可惜从秦汉以后就逐渐不见了。所以说,我们已经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我们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民族,但是,今天的中国,大家几乎都在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很有弹性、很灵活的智慧整个僵化了。人不能不理性,但是过分理性,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
人如果没有人情味,那还算人吗?像这些话现在很多人都不敢讲,这是很大的遗憾。三国听来听去,好像只有三个国家,其实有四个国家。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曹魏,另一个叫蜀汉,刘备始终把复兴汉室作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道理?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还有一个是东吴。最后一个国家是西晋。曹操与刘备、孙权,这三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曹操是革新派,曹操之所以留下那么坏的名声,是因为他太重视创新;刘备是保皇党,他太保守了;孙权与其说是国王,还不如说是今天的技术官僚。三国中,真正成正统的、有使命感的只有诸葛亮。
朝代更替只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圣贤之道,这是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诸葛亮和汉献帝同年生、同年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巧合,但也产生了诸多联系:汉献帝在皇宫里面一筹莫展,希望外面的忠义之士赶快来解救他;诸葛亮历尽千辛万苦地想要匡复汉室,但是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