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语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宏儒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助人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

《资治通鉴》乃“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代王鸣盛),博大精深,是史书中的经典,是从政为官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语录》则甄选其精华,分类汇编,辅以译文与注解,通俗易懂,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和阅读习惯;加之版本小巧,便于携带,可谓是《资治通鉴》之精华本。

本书编者张宏儒先生曾主编过风行90年代的《资治通鉴语录》一书,可确保该书选编内容的精准性。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欢迎,他们以史为镜,借鉴前人得失,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该书内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助人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所以又成为研究者和平民百姓不可多得的经典。

张宏儒主编的《资治通鉴语录》则在浩浩千万字中精选编排,加工整理而成。所选编语录,分为原文、译文、注三部分。全书按照“为政之道”、“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为人之道”、“用人之道”、“用兵之道”、“理财之道”7个方面,收集600余条语录,以时间顺序,选出书中经典的皇帝圣旨御批、大臣奏议谏言、朝中辩争论说以及诸多史家评述等内容,供世人阅读。

目录

为政之道

为君之道

为臣之道

为人之道

用人之道

用兵之道

理财之道

试读章节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第1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礼教的真义,在于分辨贵贱,区分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相应地显扬;不享有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就不该树立相应的形象。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上下下才能井然有序,分明不乱。这就是礼教的精华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

【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开篇,先对“礼”的具体内容做了一番论述。所谓“礼”,就是为人处世的一定之规。只有遵循“礼”,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处世才能分明不乱。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第1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牛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深思远虑,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只能等弊端闹大了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全力也不能成功。

【注】司马光借孔子为卫国处理政事而先要正名的事,说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圣贤之人深谋远虑,遇事见微而知著,防患于未然;而常人往往见识短浅,等问题不可收拾才挽救,竭力而效果不佳。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第1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又何止智瑶一个人。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注】晋国国君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当政。他为人贪财好利、刚愎自用,终为其国大夫韩、赵、魏三家军队所杀,三家分晋,晋国覆亡。司马光于叙述这段史事之时,发出此重才不重德必将导致亡国的议论。为政就要选拔人才,选人既要有德,又要有才,而第一要务是重“德”。如果过分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第1卷 周安王二十五年

【译文】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沉溺于别人的赞扬声中,是无比的糊涂;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糊涂而臣下谄媚,这样来统治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同心同德的。长此以往,国家就不像样子了。

【注】卫国国君提出一项不正确的计划,大臣们却都随声附和,孔伋批评这一恶劣风气。为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判明是否合乎道理。在大是大非面前,领导者要头脑清楚,不能只听“好话”,万万不可助长阿谀奉承之风.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敌。

第2卷 周显王十年

【译文】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成就大业的人不必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

【注】公孙鞅是卫国宗族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到秦国后想实行变法改革,却不获秦国贵族的赞同。于是他便与秦孝公议论变法,讲出这番道理。要变法,要改革,要富民强国,为政者就不能因循守旧,只能集思广益,却不要为舆论左右。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第2卷 周显王十年

P2-5

序言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生于北宋中期,自幼饱读经典,刻苦学习,嗜好史学,学识渊博。20岁中进士,步入仕途,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末年,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深感历代史书繁多魇杂,难以周览,立志修撰一部通史,以总结历朝兴亡得失,为治国者提供借鉴。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他完成了记述自周威烈王至秦二世史事的《通志》8卷,上呈御览。得英宗赏识,继而奉命设置书局,选刘恕、刘放、范祖禹等人为助手,协力倾心继续编撰西汉以后的历史。宋神宗继位,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实行新政,司马光持反对态度,坚辞枢密副使之职,离开朝廷。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出知永兴军(今西安),后退居洛阳,殚精竭虑,专事写作。至元丰七年(1084年),始告完成。

《资治通鉴》的修撰,从发凡起例到定稿成书,共历时19年。该书完成时,司马光已65岁,此时他已两眼昏花,老态龙钟。次年,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司马光应召人京,走马还朝,于元祐元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仅为相8个月,一病不起辞世。可以说《资治通鉴》耗尽了他全部心血。《资治通鉴》是一部巨著,全书上起东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30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资治通鉴》,顾名思义,是帮助统治者如何巩固统治权的。全书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所以,《资治通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欢迎。他们以史为镜,借鉴前人得失,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资治通鉴》内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助人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所以又成为研究者和平民百姓不可多得的经典。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司马光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思想守旧,固守成法,尊王重礼,反对变革;作为一个史学家,他思想正统,叙史严谨,行文简洁通畅,铺陈条分缕析,剪裁详略得宜。司马光以儒家正统思想提纲挈领贯穿《资治通鉴》始终。在叙史中,有二百多处“臣光日”,是他对人对事的评论,其中有不少画龙点睛之笔,也有许多封建礼法的说教。

在《资治通鉴》不乏文学色彩、哲思光芒中,脍炙人口的生动故事,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醒世警人的历代往事,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导正,可以借鉴,是中国史书中璀璨的奇葩。当然,《资治通鉴》有许多传统观念,封建礼教、忠君思想……当今读者可自行弃选,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批陈出新,为我所用。

《资治通鉴》毕竟太过博大,读起来颇费时间和精力,对于今天大多数读者来说,它毕竟是一部完成于九百多年前的大书,篇幅长,文字古,难以卒读。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包括学生、干部、管理者、为政者,从这部经典中汲取知识,启迪思维,容易理解,便于欣赏,我们编选这部《<资治通鉴>语录》。按照“为政之道”、“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为人之道”、“用人之道”、“用兵之道”、“理财之道”7个方面,600条语录,以时间顺序,选出书中的皇帝圣旨御批,大臣奏议谏言,朝中辩争论说,以及诸多史家评述,以供阅读。所选编语录,分为原文、译文、注三部分。原文,为所选文字及年代出处;译文,将文言文译成现代语言,一般用直译,也夹有少许意译;注,是所选内容的历史背景,语言环境和主要思想内容。我们没采用对言词语句作注释,而是采用译文的方法,是为了使对文言文不熟悉的读者更容易理解,读起来更顺畅。当然,这对有很强古文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失原文韵味,或对译文持有异议。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的古文阅读能力,用译文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此书的推广使用。

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着眼于为政得失之道,略古评今,密于政事,疏于其他,所以,我们选编的语录,也是“为政之道”占了大半篇幅,其他各部分,为君、为臣、为人、用人、用兵、理财,亦与为政紧密相关,相互交叉。

《(资治通鉴)语录》是在张宏儒、沈志华主编的《文白对照(资治通鉴)》浩浩千万字中,通过编者精选编排,加工整理而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宏儒、沈志华牵头,聚集了十几家学术机构、数十位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经过数年推敲攻研,翻译编审,尽心竭力,日夜兼程,终于在1991年出版《文白对照(资治通鉴)》,一时轰动全国,当年即加印5次,煌煌制印达10万册;后又多次修订,多次再版,直至2009年中华书局精心出版18卷本。历经二十多年,我们这批人已从四五十岁的壮年,步入花甲、古稀之年,现仍有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者,也有不少人已退休,或颐养天年,或发挥余热。

今应人民东方出版传媒彭明哲先生之约,编选这部《<资治通鉴>语录》,可说是轻车熟路,顺理成章。然而,挂一漏万、繁简不当之处自在难免,还敬请方家指正,读者批评。  张宏儒

2014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习近平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宋)胡三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