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琪森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应当确认:海派书画艺术正是随着吴昌硕的到来,正式进入了一个精英云集、大师辈出、声望日隆的鼎盛期。

王琪森所著《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评传》,是经过数年的材料准备及相关的考察探访,在开笔前又思考了数月的。吴昌硕,一个平凡朴实而又历经坎坷的画坛大师,一位大道至情而又天才睿智的艺界领袖。

内容推荐

王琪森所著《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评传)》讲述一个艺术大师,开创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而一位艺界领袖,开创的却是一个时代。自吴昌硕1912年(69岁)正式定居上海,一直到他1927年(84岁)归道山,这十五年,正是这位老人一生中最辉煌、最有建树的时期,从而最终实现了从画坛大师到艺界领袖的华丽转身。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鄣吴半日村乡愁

第二章 予少操刀好篆刻

第三章 贡院乡试捉入泮

第四章 逃难生涯悲凄惶

第五章 明月前身忆章氏

第六章 芜园春秋师友情

第七章 曲园从学铭师恩

第八章 初到海上结艺友

第九章 曼陀罗斋做幕僚

第十章 人生只合住湖州

第十一章 听枫园中师友情

第十二章 以缶为庐庐即缶

第十三章 伯年为其画肖像

第十四章 吴铭沈刻石友砚

第十五章 怀友诗中诉真情

第十六章 枯寂寒瘦在海上

第十七章 名臣大儒结人脉

第十八章 姑苏海上双城记

第十九章 参军立马古榆关

第二十章 临风百回哭伯年

第二十一章 挂官一月安东令

第二十二章 扶桑弟子长相忆

第二十三章 西泠印社金石缘

第二十四章 1912年定居海上

第二十五章 海上士大夫群体

第二十六章 润格的经济形态

第二十七章 任西泠印社社长

第二十八章 六三园中办艺展

第二十九章 1914年的记账本

第三十章 暮年变法人化境

第三十一章 热衷慈善搞公益

第三十二章 名闻遐迩缶翁艺

第三十三章 高岛屋展书画印

第三十四章 寿乎寿乎愁尔独

第三十五章 关注社会担道义

第三十六章 生前知己许寒梅

后记:一切是为了抵达

参考书目、论文

试读章节

在观赏吴昌硕那些笔墨遒劲酣畅、气势郁勃豪迈的丹青翰墨时,经常发现盖有这样一方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时已是一位69岁的老人弃名(俊卿)而以字(昌硕)行世?其中是否隐藏着风云激荡的历史往事?还是蕴藉着扑朔迷离的艺术玄机?

农历壬子年,正是1912年。这一年,对吴昌硕个人来讲具有命运转机的意义,他正式定居上海,完成了从艺术大师向海派领袖的嬗变。而这一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讲,却是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急风骤雨冲击下土崩瓦解,就在这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是年称为中华民国元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理念,闲章不闲,印为心声。此方“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的闲章,正是一位卓越而敏感的大师为当时刻下的时代印痕,也是为后人留下的历史密码。从中折射出了这位老人面对历史转变所产生的心灵感应和笔墨反馈,亦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留下了精湛而宝贵的启示。

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重要、最活跃、最强势的艺术流派——海派书画就这样与1912年邂逅相逢。由于改朝换代,使当时已是“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上海,在社会性质、城市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市民意识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艺术史的研究是重在发现艺术演变过程中重大转折的契机或是引起巨大变革的成因。诚如温尼·海德·米奈在著名的《艺术史的历史》中所说:“什么是艺术史,它从哪里来,它的背景是由怎样的思想、制度和实践所写成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使社会性质有了巨大的进步,这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上,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机与时代性的更新。历史地看:正是1912年,为海派书画提供了一个高端发展的契机和创造辉煌的平台。是为“1912现象”。

从国际背景来看,1912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列强放松了对东方的控制。而从国内背景来看,由于旧式封建生产关系被打破,新型的生产关系逐步建立,使近代上海工业特别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使城市综合能力及市民经济有了较大的提升。“辛亥以后,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所谓黄金时代不仅指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快,获利丰厚,而且也意味着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原料、劳动力、资金融通特别是市场所面临的形势都处于最有利的时期。”(《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近代前编》中亦指出:“辛亥革命还解放了清朝专制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这个时期上海的棉纺织业、面粉业、机器制造业、化工业等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创业眼光和奋斗精神的实业家也抓住了这个良好时机,将民族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如面粉、纺织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煤炭大王刘鸿生,以创办大隆机器厂名世的严裕棠,灯泡大王胡西园,华生电器的创办人杨济川等,从而使上海成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出现了开埠后人口增长的迅猛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城市实力的提升,上海的投资环境也得到改善,市’政建设开始实施。而从外来移民到都市市民的文化素质也得以初步提升,无论是从经济条件还是从文化水准来看,城市市民代表着一个新兴都市的意识观念。“市民当然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但近代意义上市民是属于公共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城市自由民或公民。”(《上海通史》)从而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构建夯实了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族实业家中,有不少是海派书画的收购、收藏大户,如荣家、刘家、庞家等。

在这个历史阶段,上海新一代民族资本家开始崛起,他们与清末的实业家、绅商,如李平书、曾铸、王一亭、虞洽卿、伍廷芳、朱葆三等有所不同,他们大都有留学的背景,具有现代企业家的素质和开放办工业的理念。如和兴钢铁厂的陆伯鸿,厚生、德大两大纱厂的穆藕初等,他们引进了西文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使工厂在规模、设备及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上均处领先水平。诚如《中国通史·近代前编》中所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以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袁世凯获取政权后,为了笼络资产阶级以赢得他们的支持,也把一些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吸收到政府中来。资产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力,又制定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和法令,逐步解除了某些对资产阶级的封建束缚。这样,在1911年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兴办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中国通史·11卷》)历史地看,这一时期正是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期,亦为海派书画这一民族艺术的兴盛做了经济上的铺垫和市场化的奠基。这就像当年扬州八怪的崛起是凭借着扬州盐商的钱袋一样。

P150-P152

后记

所有的寻觅、探索、行旅,都是为了真正的抵达。

在写《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评传》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有幸与大师一路同行,穿越在历史的风波云烟、岁月的雪泥鸿踪、人生的春花秋月中,颇多感悟与启迪。这是一次心灵之旅。

随着史料深入的发掘及考证寻找的发现,使我产生了一种抵达的感觉。坦率地说,对于吴昌硕这位海派书画领袖的学术研究、艺术评述,我们做得是很不够的。尤其是对吴昌硕历史地位的确认,也是远远不到位的。我作为一个自小受其艺术影响的后来者,一个西泠印社的社员,对于老社长,感到我们是有愧、有负于他的。如1925年,已年届82岁的吴昌硕肝疾臂痛日趋严重,使他时常难以入眠,身体相当虚弱,但当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强撑病体作画义卖支援罢工工友。是年秋,湖南水灾极为严重,是他抱病参加湘灾书画赈济会,面对老人的作品,不少赈灾者为之动容。他作为一代艺术巨擘,对传统的书画篆刻进行了全方位的突破,由此开创了一个海派书画的大时代与鼎盛期,尤其是他高扬的豪放奇崛的金石精神大旗,是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折射。在中国近代史上,像这样一位艺行天下、道义相担的前贤,似乎还无人能与之比肩。

吴昌硕身材瘦小,且体弱多病。然而,他却在其翰墨丹青、金石篆刻中焕发出如此雄健苍莽的气势与高迈阳刚的气派,令人赞叹不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标杆和审美高地。我在撰写其评传时,认真梳理了他的从艺脉络和人生历程,从最初寄居于学者、收藏家杜文澜的曼陀罗斋,后到坐馆于名流、收藏大家陆心源的丽宋楼、吴云的平斋等,及至结交当时最高级别的青铜金石收藏巨擘潘祖荫、吴大潋,可以讲,他对古代金石书画的观察、鉴赏、研究是相当深入的,这为他的艺术变法与创新提供了相当丰厚的资源。同时,他与当时的书画金石名家张子祥、杨岘、任伯年、高邕、胡公寿、吴伯韬、蒲华、顾麟士、倪墨耕、胡三桥及其后的海上士大夫群体陈宝琛、陈三立、沈曾植、李瑞清、朱祖谋、曾熙等相当友善,笔墨相交,使他能广采博取、艺领群贤。他亦是一位相当睿智幽默而与人为善的老人,这就使他极富人格魅力。况且他培养了一个大师精英团队,如赵古泥、陈师曾、赵云壑、钱瘦铁、诸乐三、潘天寿、沙孟海、王个移等。唯其如此,吴昌硕能成为一代海派书画领袖,乃是众望所归。

写人物传记,无疑是以史实为依据,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原来此本评传想在今年四月结束,以赶八月的上海书展,但随着写作的深入,有不少原来的疑点需要考证澄清,有不少新发现的史料需要增加。我与本书的责编商量,我们达成了共识,不应赶时间,还是以内容需要为根本。如吴昌硕于成丰十年庚申(1860)的乡试是否去考?是否考中?有人认为是延误了考试日期没有入场,有人认为是去考了,但未金榜题名。吴昌硕为何要入住铁瓶巷?从入住苏州到入住上海,吴昌硕是怎样来渡过他的双城记的?1887年底,吴昌硕举家移居上海,为何又在1888年夏秋之季离开上海重返苏州?至于吴昌硕何时定居上海,以往大都是持1911年说,我为此专门作了较长时间的考证,确认是1912年。此说现已为学界、艺界所采纳。另外,如吴昌硕1914年后的润格变化影响如何?他与王一亭是否是师生关系?特别是吴昌硕的晚年,参加了大量的赈灾慈善、策展参展及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翻开当时的《申报》、《时报》等,时常可看到有关吴昌硕的报道。然而在以往的吴昌硕研究中,他晚年这些大量的社会活动是被忽略的。这就使吴昌硕的研究,特别是他生命最后十年的时段,留下了不少空白,正是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我推迟了原定的出版时间,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当我为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已是2014年6月4日。这一天正是我的六十岁生日,这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如果说,缘是天意,分是人为,那么我自幼喜好书画,十岁开蒙刻印,这一路与翰墨金石为伴,深受缶翁艺术的涵养与滋润,如今为缶翁写传,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五十春秋,当初那青葱的岁月,青涩的梦幻,青春的憧憬,都已在回眸的瞬间化作永恒的记忆。吴昌硕定居上海时已六十又九,但在这人生的暮年,他却焕发了如此郁勃的艺术创造力,的确不仅是展示了辉煌的笔墨原创力,亦凸显了绚丽的生命成就感,足使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吴昌硕的嫡孙吴长邺先生的热情支持。我在2007年10月拜望他时,他已88岁高龄,且多种疾病缠身,但他还是接受了我长时间的访谈,澄清了一些历史疑问。吴长邺先生的公子吴超、吴越兄亦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为我提供了其家属珍贵的史料及照片,如1914年吴昌硕全年的《笔墨生涯》(售艺账本)等,弥足珍贵,还亲自陪同我赴鄣吴村考察。吴超兄现任上海海派书画家后裔联谊会会长,吴越兄现任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他们为弘扬缶翁精神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文汇出版社的社长桂国强、编辑文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美编周夏萍女士亦为本书精心设计了古朴典雅的封面。我至今还是手写一族,我的太太朱敏为我用电脑敲击成了此书,并协助我一起收集、整理资料。最后我还要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使本书入选2012年的文化基金资助项目。

2014年7月26日大伏

于海上禅风堂灯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