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精)/梁晓声作品珍藏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尽沧桑,依然满怀热望。被誉为“中国良心”、“青年导师”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洞察家国人生的最新力作《我相信中国的未来》,52篇文稿既有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全景深邃思考,也有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深情追忆,堪称经典。

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梁晓声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以宏大视野、敏锐目光直面社会现实,呼唤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在浮夸与喧嚣中坚守信仰和理想,守护心灵的花园永不凋零!

梁晓声亲笔题签50余幅私家珍藏照首次披露:谁都可以与人生好好交谈!

内容推荐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被誉为“中国良心”、“青年导师”,其最新力作《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包括“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君子大国任重道远”、“尘世中疼痛的灵魂”、“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人生的尺度”、“在人间”六部分。全书以宏大视野,深邃洞察家国人生,直面中国社会现实,鼓励当代青年告别困惑与延宕,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在浮夸与喧嚣中坚守理想和信仰,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

目录

代序:第三只眼看中国

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

 活在“道德底线”上的青年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可怜的中国父母亲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

 莫让将来变成当下

 教育的诗性

 人文教育:良知社会的起搏器

 中国——娱乐至死的代价

 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

 做立体的中国人

君子大国任重道远

 世无大国

 千年病灶:撼山易,撼奴性难

 中国中产阶级,注定艰难

 中国档案制度质疑

 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

 从他们身上看人性

 路在脚下,任重而道远

 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之断想

尘世中疼痛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如此倦怠

 “郁闷”的当代文化

 何种“网络”,如何“文学”

 人心冷暖与世态炎凉

 狡猾是一种冒险

 文明的尺度

 叩问社会的良知

 当怀才不遇者遭遇暴发户

 贫富论

 因为爱情

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

 最爱是兵

 关于张澜

 小垃圾女

 看自行车的女人

 日本穷人家的女儿

 苦艾

人生的尺度

 人生和它的意义

 人性似水

 给爱放假

 人生真相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时间即“上帝”

 论敬畏

 论寂寞

 关于同情

 老驼的喘息

在人间

 我的中学

 困境赐给我的

 我与文学

 初恋

 心灵的花园

 倘我为马

 让我迟钝

试读章节

与从前时代的中国青年相比,当代之中国青年,半数以上在确确实实地迷惘着。

倘我们放眼世界,并且对世界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只要稍加梳理,便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过它们内容极为生动活跃的一页,而这一页的内容提要就是“青年时代”。

我用“生动活跃”来形容,意在表述不确定的、介于中性的词性。依我看来,政治进步、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是为生动活跃。反之,亦是。因既反之,便注定了有青年们被时代所利用、所抛弄于股掌之上,将自己的狂热附祭了历史反面的教训;也注定了有青年们吹响号角,摧枯拉朽,勇做铁血牺牲的大剧上演。只不过后一种大剧的“风格”往往是惨烈的,以“生动活跃”来形容未免轻佻。

从正面看中国历史,一部“三国”,青年英雄辈出。往前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比比皆是。往后查,先秦统一的过程中,大唐建业的过程中,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乃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精英聚结,俊杰代出。倘将中国各个重要发展阶段总结了论,凡社会转型期,几乎皆以各阶层青年立大志、做大事、图大业为时代特点。此特点推及世界史来分析,亦有共性。在这些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青年们往往在少年时期就萌生了相当明确的想法,二十余岁开始作为,三十余岁便受了种种的时代洗礼和实践考验,四十岁左右,大抵已是较为成熟的社会各方面的实践家了。

反之,倘时代出了问题,诸种社会负面氤氲一片,也会自然而然地滋长出破坏性的恶力。比如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迅成气候,便是借助了德国青年迷信大日耳曼民族优胜的结果。

所幸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以往的一页都已成为深刻的反省。

而20世纪的世界,当然包括中国在内,是明智地进入了空前理性的时代了。尤其中国,各阶层维护国家大局的意识也变得相当成熟。虽各阶层有其现时期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迷惘、困惑、无所适从和浮躁,也有相互之间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利益摩擦和冲突,但并不妨碍顾全大局的意识的一致。因为有一点是都明白的:有安定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各阶层乃至具体个人命运朝良好方面的转化——起码是可能有。

因而在中国,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也最是青年们的人生希望较多——机遇较多,才能较容易得以呈现和发挥的时期。

从前的青年

——缺乏人生的能动力

从前的时代和社会

——失去了活力

从前的青年与时代、社会

——服从与主宰

如果回顾一下1949年建国最初阶段中国的年代特征,则任谁都不能不承认,总体而言,那是一个全民热情高涨的年代,并且尤以青年们的建国热情和人生状态最为积极而富有能动力。各行各业,年年涌现模范人物,如雨后春笋。

但,分析起来,那又是一种未免过于单纯,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动力。它基本上生发于这样一种理念——我将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能动力,最大限度地奉献给国家,国家对我的人生实行“承包”式的、终身的安排,因而不可持续。

农村青年,除了极少数得以通过考入大学这唯一途径改写人生而外,其余一概人的人生注定了统统都是社员。全中国农村青年的人生,几乎彻底地被时代所模式化了。时代对于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仿佛是一个加工厂,而且只“生产”一种规格的清一色的“产品”,那就是从事原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无论你有怎样的才能,你都难以改变你注定了一辈子是农民的“天命”,时代即“天”。若想像今天这样可以遍中国自由闯荡,甚至凭一技之长驻留城市,那是时代这个“天”绝对不允许的。若想像今天这样凭一副好容貌、一副好嗓子而摇身一变成演员、成歌星,更是做白日梦了。时代出于它本身的需要,偶尔也给予一展特殊风采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人,那往往仅只是一次性或几次性的机会,而根本不可能是改变人生轨迹的机遇。无论主观上多么企图抓住抓牢都是醒着做梦,毫无意义可言。机会结束,仍要回去做社员,也就是农民……  那么,城市青年从前的人生形态,总体上是否不同一些呢?

答曰:否。P6-8

序言

代序

第三只眼看中国

我经常想到我们中国的将来,正如少男少女们憧憬爱情。

每当我想到我们中国的将来,必会联想到鲁迅先生那几句著名的诗: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

我读鲁迅的书,发现他即使不是喜欢用感叹号的,也肯定是不吝用的。他们的时代,是字里行间感叹号频现的时代。

他们又怎么可能不是那样的?

在那样的时代!

然鲁迅先生的《人与时》,几行文字竟平和极了,连些微的激情也看不出的。甚而,分明还很索寞。仿佛原不想说,或懒得说,自觉根本不说最好。却不知怎的,淡淡的又说了。说得显然勉强,透出大的无奈,还有惆怅……

现在之中国,凡印在纸上了的铅字,应用感叹号的现象,真的是少见了。现在之中国,孔子又特别得风光。孔子的话,大抵总是说得不动声色。于是现在全中国,经常公开说话的人,都娴熟把握着有话好好说的技巧了。

我不但要借用鲁迅先生的诗,还要加上我自己的两句。并且,于这四平八稳得特不真实的时代,加上其实我倒不常用的感叹号:

说现在好的,

留在现在!

活在当下却说从前好的中国人,无疑是有的,但估计不会很多。据我所知,十之八九的中国农民是不会说从前好的,从前他们的日子太苦了!现在,起码他们可以不交土地税了,与从前相比,日子毕竟过得去。

我想,说现在好的中国人,当是最多的吧?一个中国人,不计属于哪一阶层,只要他或她1949年以后一直生活在中国,只要稍微客观一点,大概都会承认现在比从前好吧?天天、月月、年年被所谓“思想斗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聒噪骚扰得人们谨小慎微甚至心惊肉跳无处躲无处藏的时代,有什么好?若在从前,今天的千千万万上网者,不知将被抓了多少,判了多少,劳改了多少,发配了多少,杀了多少!反右,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革”,从城市到农村,简直可以这么形容:中国人被折腾惨了!今天整人的人,明天被人整,有什么好?所谓国家主人们,衣食住行的水平,比“丐帮”强不了多少。所以,凡打从前活过来的中国人,即使对现在的中国满腹怨言,即使有办法能将他送回从前去,关键时刻大抵还是会对从前背转过身的……  但是,多数说现在好的中国人,肯定并不愿意便永远留在现在。进言之,大概没有多少中国人,会觉得现在简直好得不得了啦。贫富差距如此之大,腐败如此之泛滥,权钱交易如此之花样迭出,说一套做一套的官风如此虚伪,有时完全无耻……根本并没有好到使大多数国人不去想将来的程度!却也有人觉得,现在之中国,已经好得不得了啦。他们认为,最好是——已经好得不得了的中国,永远停留于现在这么一种状态。永远永远,千秋万代。

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中国人呢?

形形色色的中国人。

尽管形形色色,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是现在的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也可以说,是现在的最大的利益攫取者,现在之中国财富的最轻松容易的占有者。

他们是绝对不说从前半句好话的中国人。

在从前他们根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这一点他们自己很清楚,别的中国人更清楚。

他们无比热爱现在。

他们又怎么会不热爱现在呢?

至于将来——他们是极其害怕将来的。因为,将来既曰将来,比之于现在,中国总是要多少再进步一些的,人民对社会财富分配原则公平与否的意识,也总是会比现在更觉悟一些的。那样的将来,他们是忧虑它的临近的。如果他们能够,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将那样的将来焊进保险箱,埋入百米地下的,就像潘多拉所做的那样——狡猾,贪婪,荒淫,伪诈,全释放出来,只将希望盖住在那只魔匣里。他们并不傻,而且几乎可以说个个绝顶聪明,他们明白将来是阻挡不了的,所以他们几乎皆留一手,于公众面前扮演着爱中国之现在的强烈的爱国者,背地里却将家眷们移民到国外去了,非诚实劳动所得的大笔大笔的钱款,自然也都存入了国外账户,而他们兜里,时常揣着一份甚至多份的别国护照……

假设鲁迅先生仍活在今天,假设他某日振臂一呼:说将来好的,随我前去!

结果会是怎样呢?

绝大多数的农民,绝大多数的工人,绝大多数的城市贫民、平民,乃至绝大多数的中小知识分子,乃至没被腐败所同化所收买的高级知识分子……肯定万众相应。

他们才是真的爱国者。

他们爱中国之将来,乃源自于人爱好社会好生活的本能。爱国而爱得本能,那才是真的爱国!一个事实是那么的显然——他们中的大多数的好生活,根本不可能在国外,只可能在中国。既然在中国之现在还无法兑现,那么也只有希望于将来。

那些动辄利益最大化,却从不言利益公平化、人性化的中国人,是巴不得中国没有将来只有现在的。这样的中国人的爱国表现,其实是演戏。演戏是为了利益最大最大化——个人的,或利益集团的。

那些表现爱国表现得极生动,可是显然只爱中国之现在,一听有人提倡改变一下现在就大光其火的中国人,是中国的刑外罪人。不改变现在,将来又从何有之?阻挡一国之将来,还不是一国之罪人吗?

哪些人希望中国是一个永远“现在化”的中国,哪些人希望中国之将来是非“现在化”的中国,这足以判断什么人真爱国,什么人却只不过爱自己以及自己那个集团在中国的现在时利益。

“现在化”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现代化”才能使我们的中国真的成为我们“可爱的中国”。中国还不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所以中国必得不断挣脱“现在化”的羁绊,不断地朝将来迈进。中国之“现代化”在将来,这是不言而喻的。

“庞大的经济体”——别国在谈到中国时惯用的一种说法。某些中国人一听到说我们大,往往便以为是在夸我们。细思之,那一种说法之中隐含着不言自明的不敬。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公民,听到别国人仅仅将自己的国家说成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会沾沾自喜。一个国家可敬与否,除了经济,肯定还须看别的要素。正如一个人可敬与否,别人并不仅仅看他有多少钱财。

即使美女在一扇可以回到从前的门内笑嘻嘻地向我招手,我也绝不回到从前。

即使我周围之人全都在天花乱坠地说现在多么多么的好,人生苦短,何必想什么将来,我也还是要一再地想。

即使我肯定活不到比“现在”现代起来的将来,我也坚信它的不可阻挡。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国富民强”这一非常“中国特色”的理念,将会被“民富国强”这一更基准的国家理念所取代。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要让事实证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那么除了经济,还有许多的实事要做,应做。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各级政府替人民管理社会的权力,将越来越多与人民监督它们的权利渐趋平衡。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民主不论从形式到法律,在中国的作用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但,不会再是由什么民主运动而实现的,中国人其实对运动早已经腻歪了,这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一个真相。民主,实乃中国人所要也,但中国人更希望它是水到渠成之事。它真能这样实现吗?我坚信,将来的政治智者,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完成最大程度的民主目标。当然,这需要现在有人为民主发声,虽受打压而无怨无悔。现在没有这样的一些人,三十年后之中国,必定仍是现在这般拜权媚富的中国,也便注定没有什么政治智者出现。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不论台湾哪一党派执政,海峡两岸必将实现统一。与最大程度民主化了的大陆终于统一,绝不会再成为台湾同胞多么不快的事。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疆独”、“藏独”之活动将越来越势微,而不会相反。因为,一个国家之现代的民主的程度越大,一切搞独立的人士的借口也就越来越小。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世界上某些民族国家之间的仇憎、怨毒将逐步化解,对于我们地球家园共同的忧患意识,将上升为人类共同的“课题”。

我坚信,未来的三十年,是人类深刻反省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以现代理念对现在实行“修正主义”的三十年……

梁晓声

2014年9月9日

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著名作家 龙应台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梁晓声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吴义勤

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光炜

梁晓声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他秉持士人知识分子“社会良心”传统,坚守良知苦心孤诣,呼唤公义不遗余力,鞭挞丑恶无私无畏,洞察人生犀利透辟,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个人的全面进步直陈诤言良方。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张维佳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梁晓声有他那一代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尤要致以敬谢。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生活中的梁晓声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与共和国同龄,梁晓声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钟情80年代,他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当现实冲击理想,他拒绝浮躁喧嚣,关注现实民生,悲悯底层命运,直指官僚权贵,秉持社会正义,辛辣依旧,苍劲有力。

——凤凰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