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眩晕与跌落(王尔德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宜学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宜学编著的《眩晕与跌落(王尔德评传)》以丰富的文献材料较为详尽地叙述了爱尔兰著名作家王尔德生平事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王尔德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述。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为:晕眩,审批,跌落。本书并非简单的作家生平传记,而是以作家生活和作品为基石和导向,探询作家精神历程的尝试。

内容推荐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他安息处的墓碑上,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王尔德的作品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他的童话,讲述性的特点很强。几乎所有和王尔德熟识的人在回忆他时,都会提到王尔德无以伦比的口才。读他的童话,每每让人觉得,这位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依然在和我们娓娓交谈。孙宜学编著的《眩晕与跌落(王尔德评传)》以丰富的文献材料较为详尽地叙述了爱尔兰著名作家王尔德生平事迹。

目录

序:烈焰中炫羽的孔雀

上篇:眩晕

 第一章 百合初绽

雏鸟试啼

甜美的戏剧之缘

美学和艺术教授

诗人

 第二章 美国飘香

美的使者

英国艺术的文艺复兴

玩偶之旅

艺术的冒险

欲罢不能

告别美国

 第三章 快乐的天堂鸟

巴黎交鸿儒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恋爱

贤夫慈父

三分钟热度的编辑生涯

艺术与道德

绣心妙口

七层纱巾之舞

 第四章 致命的友谊

金风玉露一相逢

恩怨情长

软弱的母亲

奢侈的烦恼

觉悟

最后的辉煌

中篇:审判

 第五章 悲剧的序曲

父与子

不速之客

忍无可忍

 第六章 第一次审判

不合时宜的炫羽

虚妄中的轻狂

蹑空的高蹈

狩猎

交锋

暖昧的信

危险浮现

不利的转折

撤诉

 第七章 第二次审判

折翼

“善”有恶报

近墨者黑

不敢说出名字的爱

保释

 第八章 第三次审判

无处栖身

政府介入

无力回天

宣判

患难见真情

严肃时代的轻浮法律

下篇:跌落

 第九章 悲哀地享乐

谦卑

悔恨交加

耻辱的中心

财产纠纷

孤注一掷

一无所有

灵魂的悲鸣

出狱

 第十章 美的陨落

从流放地归来的国王

绝唱

永远的遗憾

不可救药的爱

永恒的平静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经过必要的协商,双方确定1882年1月王尔德先在纽约演讲一次,若成功,就在全美国巡回演讲,由邀请方支付王尔德在美国的一切花费,而王尔德可获得演讲收入的三分之一。

王尔德一想到要面对美国公众演讲,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即使为此他必须穿上天鹅绒的夹克和及膝的马裤。另外一个吸引王尔德到纽约去的原因是:他希望能在美国安排演出《维拉》。

1881年的圣诞前夜,王尔德从利物浦港乘船离开英国前往纽约。

1882年1月2日下午,船抵达纽约。《纽约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发现了王尔德,但让他惊奇的是,王尔德看起来不像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他的眼睛蓝中带绿,又亮又敏锐,完全不像有些崇拜者想象的那样带有梦幻气质。他的手并非小而纤细、只适合爱抚百合花,他的手指长长的,手握起来会形成坚硬的拳头,与人争吵时肯定会予人以痛击。”

王尔德一下船就成了记者包围的中心。

“你来美国干什么,王尔德先生?”一位记者问。

“来做演讲,如果公众赞成我的哲学的话,”王尔德回答,“也是想来上演一部关于虚无主义的剧本。”

“什么是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就是关于美的科学,”王尔德笑着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场现代运动是为了追求真理。唯美主义是一切艺术的联系。这场运动始于叶芝,其他还有伯恩·琼斯、罗赛蒂、威廉·莫里斯、斯温伯恩。”

接着记者就问及一些比较私人化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让王尔德颇感不够“绅士”,如一个问题竟然是:“你洗澡时喜欢多高的水温?”

过海关时也发生了一些趣事。美国人传说王尔德总是穿着华丽的丝质镶边睡衣睡觉,海关官员显然也知道这个传说,所以他特意请王尔德打开行李箱,但打开后却大失所望:里面并无什么镶边睡衣。

“你有什么要报关吗?”海关官员问。

“没有,”王尔德说,“除了我的天才。”

王尔德对美国的第一印象是服饰:他发现美国人即使不能说是世界上最会穿衣服的人,也可以说是穿得最舒服的人,这里看得到头戴不堪人目的烟囱式高顶礼帽的人,但很少有不戴帽子的;能看到穿着难看至极的燕尾服的男人,但很少有不穿外套的。第二个印象是似乎每个人都急着赶火车,王尔德认为这对诗歌和浪漫爱情很不利。第三个印象就是忙碌和噪音:“美国是世界上最嘈杂的国家”,“人们早晨不是被夜莺的呜叫唤醒,而是被汽笛声吵醒”,“艺术取决于精细而微妙的感觉,而美国这种持续不断的噪音最终会导致艺术的毁灭。”(《美国印象》)

美国的报纸也发现了王尔德的新闻价值,于是他不断被采访,速写像不断出现在报纸上,还有照片:王尔德虽然还没登上演讲台,但已经成为美国的公众人物了。

“你属于什么党派,工党还是保守党?”《费城报》一位专门前来采访王尔德的记者问。

“噢,你知道吗?我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我只知道两个词:文明和野蛮,我赞成文明。奇怪的是,你在众议院里听不到‘文明’这两个字。他们把本该用来消除野蛮的时间用来一夜接一夜地争论无足轻重的小事。”

为了宣传王尔德的演讲,在演讲前一夜,办事处负责人莫尔斯带着包括王尔德在内的一队人到正演出《佩兴丝》的标准剧院观摩。王尔德一走进为他专门预定的包厢,观众就发现王尔德身穿天鹅绒外套和马甲,一条红色丝手绢显眼地突出于外。看到舞台上与王尔德装束类似的演员,听到演员类似于王尔德的言辞,台下的观众就会不由自主地看看王尔德所在的包厢,发出会心的笑。王尔德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侧身对身边的女士低语:“漫画是虚伪给天才的馈赠。”

P14-15

序言

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啊,王尔德,谜一样的王尔德,雾一样的王尔德,张扬美而又颠覆美的王尔德,当你在天鹅绒外套纽扣孔里插上那朵向日葵或百合时,你让一个阴郁而严酷的时代透露了一丝亮色,也注定了你必然的命运!

王尔德的创作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杰出艺术家的地位,也使其作为一个堕落、颓废艺术家的地位同样固定了,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无法欣赏他那些轻松、睿智以及给人快乐、启迪、热情的作品,公众以无知的轻视看待王尔德这样的艺术家。而王尔德和他的导师罗斯金、佩特一样,都相信批评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欣赏艺术,而不是喋喋不休地以种种理由侮辱艺术,所以他的作品不为世俗所动,不为讥刺和谩骂所动,而一直是其特立独行的个性的表现。

他不但因此毁灭了自己和家庭,而且还彻底背叛了他一再声称是他在世上的最爱的“艺术”;于是,他让英国的庸人获得了胜利,使他们对艺术的仇恨得到了极度的强化。也可以说,是王尔德无意中帮助延续了整个英国的野蛮状态。

王尔德的生活态度一直是享乐主义、感官主义的,如他自己所说,他把世间所能享受到的快乐,差不多都享受到了;把地球上所有快乐的果子,也都吃到了;而且他还想尽种种办法创造出来种种人工的快乐,与俊美的青年相伴,可以说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快乐。他在自己身边聚拢了一大群与其地位、趣味相当的青年,日夜宴乐,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因而被维多利亚时代的卫道士指责为同性恋者的领袖、道德败坏者。王尔德一直认为自己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能使自己免受道德、法律的束缚,因而多次为自己的行为公开辩护,说自己哪怕是同性恋,也是为了追求实现美的方式。他这种最为人诟病的同性恋嗜好(就像他喜欢向日葵、百合花和唯美服装一样),最终让他眼看着别人一步步把自己从快乐的天堂推向悲哀的深渊。

1895年的春天,维多利亚时代的法庭对王尔德的审判,实际上也是文学天才与世俗世界的一次较量,是娇弱的百合花与暴风雨的搏斗,是向日葵与仙人掌的搏斗。虽然最后只落得“憔悴花瓣满地”,但那份凄美,却无法不让人回味。

这是怎样的一场审判呀!王尔德,一位独行阔步、傲视群伦的天才,以自己的睿智谈吐和“不敢说出名字的爱”震惊英伦。他虽然是被告,实际上却成了原告:他挑战的是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

对王尔德来说,两年牢狱生活无异于一场漫长的噩梦,犹如“在地狱中过的一夜”。以唯美派的使者自居、以富于教养而自傲的王尔德,曾像一只沉溺于各种享乐之中的极乐鸟的王尔德,这次却要每天把粗麻分细(监狱惩罚犯人的一种手段),成了再也张不开翅膀、连最低贱的果子都吃不到的悲哀的囚鸟化身了。

对王尔德来说,监狱不是新生活的开始,更不是请求社会宽恕的忏悔之所,监狱只是诗人被生活完全抛弃的见证。原先的叛逆者如今变成了在悲哀的泥淖中挣扎的绝望者。完全孤独的王尔德渴望重新确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而能让他建立这种联系的只有悲哀。悲哀带给他生命艺术上又一次认识的飞跃,成为他把握生命的新的极端方式。悲哀成就了他作为“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生的重大意义就隐藏在悲哀之中,人们可以因为悲哀而感到一种快乐,于是,他高唱“悲哀地享乐”。

入狱前,他认为艺术支配人生,艺术是离开自然与人生的,是超脱自然与人生的,即“艺术不是人生的镜子,而人生却是艺术的镜子”,“人生是艺术之敌”,但在狱中,他却说人生即艺术、艺术即人生了。

王尔德是真的超然了,还是不得不超然以求自慰?无论如何,他都不是入狱前的那个王尔德了。而已与我等同俗的王尔德,还有魅力存在否?

对这样一个成为野蛮的惩罚和可怕的公众指责的受害者的艺术家,我只有怜悯与尊敬。在如此野蛮的体制的折磨下,谁也不敢说自己比王尔德更快乐或更道德。他的遭遇,只是增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虚伪和伪善。人们不可能不强烈地感到,对王尔德如此悲剧性的命运,维多利亚时代和它的囚犯同样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

2011年5月于上海

后记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知道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是什么时候了,很可能是读《快乐王子》的年龄,当时对王尔德的印象,觉得王尔德就是像快乐王子一样纯洁、善良、高尚的人。后来读他的书多了,对他的印象反而越来越模糊不清: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他,如何看待他和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我只觉得他是一个谜,谜底似乎很清楚地摆在那里,但却无法用任何明确的言辞表达出来。

也许就是因为对王尔德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所以越来越被他所吸引,时间长了,不但雾里的花更魅了,就连雾本身也成为让我魂牵梦萦的精灵。我想弄清王尔德这样一个将生活当成艺术的人怎样试图做到生活与艺术的统一,实际上,换句话说,就是想搞清楚他如何以为艺术可以嘲弄生活,结果却被生活大大嘲弄了一番。

应该说明的是,写作本书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经出版的有关王尔德的研究著作,其中一些引文参考了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尔德全集》和其他一些译本,在此对这些前辈和学者的无私帮助表示感谢。

作者

2011年5月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