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的都市、粘稠的爱欲、撕裂的人性、绝望的爱情、生存的原罪,这一切,都成为青春的血祭!
读海旻的《曼荼罗红》,那种感触也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悲怆。在作品很多震撼人心的精彩篇章里,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诗意的、忧郁的、深沉的悲怆。在这种基调中,作品所阐发的,不仅是对于一代人青春伤逝的悲悼,更是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洞察。在这个意义上,作品体现出一种热烈、诚挚而又尖锐、冷酷的悲剧风格,有种堪比希腊悲剧那样撕裂人心的悲壮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曼荼罗红(下)/爱情小说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海旻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浮华的都市、粘稠的爱欲、撕裂的人性、绝望的爱情、生存的原罪,这一切,都成为青春的血祭! 读海旻的《曼荼罗红》,那种感触也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悲怆。在作品很多震撼人心的精彩篇章里,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诗意的、忧郁的、深沉的悲怆。在这种基调中,作品所阐发的,不仅是对于一代人青春伤逝的悲悼,更是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洞察。在这个意义上,作品体现出一种热烈、诚挚而又尖锐、冷酷的悲剧风格,有种堪比希腊悲剧那样撕裂人心的悲壮美。 内容推荐 海旻的《曼荼罗红》使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当代年轻人在生存竞争与情感蜕变之间的撕裂与挣扎,虽然这个主题并不算新鲜,但那种深刻、博大的精神追求却是海曼独有的。在文中,主人公用特立独行的思维来冷静地思考世界。作者用小人物的大思维,切割出一个个真实的社会人。海曼的笔调是关怀的,冰冷、严峻的现实往往被细腻、严肃的哲理思考所净化,笔触视野之大,生命哲学之广,情感之细腻和胸怀之广阔,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与人生敏锐、深刻的独特感受。 青春的伤痛正是一代人悲怆的最好诠释,《曼荼罗·红》用低吟轻唱倾诉出这段伤逝的悲悼,读来令人警醒、刺痛、辛酸又怜惜。我不禁在想,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皮囊和里瓤,而我们这一代人,撑起一具具肉体的灵魂和思想又该是什么?这些在我们匍匐的青春甚至今后的遭遇中,又掺进了多少真实的生活? 目录 正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已经九点多,接近十点了,我该回去了。我的电动车还放在小女生家的楼下,于是,我又往她家那边返回去。 “哥哥……”小女生牵着我的手,有点儿试探地说,“晚上一定要回去呀?这么晚,还要开电动车呀……” “那你说怎么办?难道赖在你家不走啦?” “也可以嘛。反正我晚上一个人,好无聊的。” “不行!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 “她怎么会知道呢?她不会知道的……” “那也不行啊,你一个小孩子……” “你干吗老说我是小孩子呀,我可不是小孩子!” “相对来说嘛,比起我来你就是小孩子啊!” “我也不小啦,我什么都知道哦……” “你知道什么?” “嘿嘿,不告诉你……” “即使你知道什么,那也不能乱想啊!总要集中心思好好学习嘛。要是你考不上重点高中……” “哎呀!你真烦人,我不想听你说这些……” “那我说什么啊?我让你天天逛街,上网打游戏,去酒吧,这就好吗?这样是没有未来的啊。” “我今天都在做功课了,你还要我怎么样呀?”小女生气呼呼地丢开我的手,然后低声咕哝着,“你又不是我爸,还说这么多!哼……” “好啦,我不说了。”我赶紧婉言劝慰她。这种小孩子的脾性就像小动物一样,情绪都是一时来,一时去的;很快,她又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叫起来。 “哥哥,你抱抱我好吗?”我们拐进那家单位的后街,走进高墙下一片小榕树的树影里,她忽然停下来,用力地顿了顿我的手。我犹豫了—下,确定周围没有人注意到我们,就抱起了她,她顺势攀住我,两只胳膊勾住我的脖子,把嘴唇凑在我耳边,“哥哥,晚上不要回去啦。抱着我睡啊,好不好嘛……” 我的心里瞬时间燃起一片蓝色的小火焰,一种隐秘的、灼烧的欲望攫取了我!随即,又有一种犯罪的恐惧感让我脊背发凉……我没有回答她,只是暗自揣度着,她到底知不知道男女之间的秘密呀?她难道真的想……虽然我以前也和她偶尔有点儿轻微的肌肤之亲,但那不过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可是现在…… 当她抱着我耳语呢喃的一瞬间,我就像抱着一只可爱的熊猫幼仔一样,小心翼翼,唯恐有失…… “好吧!我就不回去了,可是你必须……”我放下她,牵起她的手,继续往前走,“不然我会生气的……” 到了她家楼下,我确定电动车已经锁好,就让她先上去,过了几分钟之后,我再悄悄地上去:避免被好事者撞上,再把消息吹到她母亲的耳朵里…… 她上去了。我伫立在楼下存放车辆的板棚阴影里,忐忑不安:也许我应该转身离去,也许我不该答应她……可是,有一种什么魔法已经缚住了我的脚,让我挪不动离去的脚步呢?我在心底到底渴求什么呢?想要获得她娇小的身躯?还是,希望像捉取一只小山雀一样,捕获她那颗幼稚的、在青春的渴望中躁动的心?如果因此把她母亲的心血和希望全然化成泡影,那我岂不是罪孽深重吗?我应该赶紧离开,既然我知道这是危险的……可是,一种可怕的、犯罪的欲望在刺激着我……终于攫取了我,让我像一个冷漠的夜行杀手一样迈着沉稳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上楼去。上到五楼,我确定周围没有人,就伸出右手,用中指的指骨轻轻地敲击在她家米黄色的防盗门上。 她开了门,咧着嘴娇憨地笑着,把我放进去。 白天上课时的那种平和、自然的关系消失了,我感到很不自然。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伸直腿,两臂交叉在胸前,摆出一副防护的姿态,我想用这种冷漠来掩饰自己内在的惶恐不安。她有点儿畏缩地坐到我身边来,斜靠在我身上。我伸出手,轻轻摩挲着她胖乎乎的小手。她娇笑起来,抬起身子,在我脸颊上亲了一下,“我去洗澡啦!” 她去洗澡了,我依旧保持那个姿态,坐在那里。 现在走还来得及,赶紧走吧!我告诫自己:应该悄悄地溜走,关掉手机,明天再跟她解释清楚……对!我站起来,走到门口,却不敢伸手开门,似乎开门的声响会像刀刃一样刺伤我的肉体。我犹豫了,在客厅里转悠着,又回到了沙发上,依旧保持着那个姿态。 她洗完了,继续穿着那件鹅黄绿的吊带裙,穿着拖鞋,从客厅拐角走出来,有点儿傻气地笑着说,“洗澡啦!”之后,就朝自己的房间走去。我在客厅里,可以看到她开了卧室的床头灯,坐在床边,踢着腿、摆弄头发的娇小模样。我机械地站起来,走进洗漱间,却发现没有换鞋子,只得又走出去,在客厅里找到她母亲的一双深红色的拖鞋,又把脱下来的上衣和长裤堆放在沙发上,才又走进洗漱间去洗澡。因为有点儿小感冒,我冲了热水澡,洗了头发,因此出了一点儿清涕。 我依次熄灭洗漱间和客厅里的灯,走进她的房间,心里惊恐、慌乱到有点儿飘忽的感觉:我怎么会想着要和这样的小女生一起过夜呢?一定是魔鬼附体,正在驱使我走向罪恶的深渊……虽然我一直在挣扎,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这黏稠的欲望的泥淖…… 我仍然在努力地挣扎…… 夜晚的喧嚣止息了,只有城市里各种声音交织而成的那种模糊的嘈杂声,像微弱的波涛一样,一波一波地传到耳边;间或地,会有遥远的地方拉长的警笛或是消防车刺耳的呼啸声划破寂静。不知怎的,这种尖利的声响让深夜里躲在房间里的人反倒滋生出一种怪异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也许是因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远离危险而感到庆幸的潜在私心在作祟吧。 我平躺在她的单人床上,力图使自己保持镇静。小女生像一只宠物狗一样,娇羞、畏怯地依偎在我身边,悄声絮语,“你为什么从来不说我漂亮呀?其实,我就是眼睛不大,鼻子不高嘛。我以后有钱了要去整容,嘿嘿,把眼睛放大,把鼻子垫高,还有……” “这有什么意思?自然的,才是美的嘛。再说,美的东西首先必须是真实的,如果有一丁点儿虚伪的东西掺杂其中,那就会损害美……”我说这话有点儿言不由衷吧?我真实地正视过自己的内心吗?…… “可是,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喜欢的人多呀!被很多男孩子追着、捧着,很幸福的哟!”她辗转叹息着,似乎因为自己不是那种受男生追捧的女孩而遗憾、伤感,又有点儿轻微的嫉妒和浅淡的幽怨……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么个小女孩就懂得这些复杂的东西了,也许是因为她有亲身感受吧!确实没有听她说过,有同年龄段的小男生喜欢她。难道她是因为没有同龄的男生喜欢而把一腔怀春少女的幽怨倾注在我身上,想从中寻求心理平衡吗?这…… 想到这些,我忍不住有点儿同情起她来……P1-3 后记 这个故事的主体是我从2008年写的—个电影剧本移植过来的,2010年9月23日开始动笔写,至2011年7月11日完成初稿,之后,陆续修改了九遍,直至2013年3月16H最后改完。文本篇幅太长,然而故事并不复杂,仅仅是因为叙述方式的繁复与缜密,这和我的阅读习惯有关,也和表现重点有关:比较来说,我更关注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描摹,对物化的情感世界的渲染,而非刻意地营造复杂的戏剧化叙述效果。戏剧化叙述效果很强的作品,往往不真实,为了架构戏剧冲突而牵强附会,不惜违背生活的逻辑,而一旦这些破绽暴露出来,整个结构就如同纸房子一样垮塌下来。这一点我在阅读狄更斯的作品时很有感触,因为那些精心设计的“巧合”几乎不可信,在情理上根本说不过去,一旦看清了这些“迷局”,就感到整个作品如P]JL童绘画那样幼稚而夸张。弥漫在整个英国文学上的那种强烈的戏剧化风格显然是由于莎士比亚开创的那个强大的艺术传统。当然,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个重要标志,包括雨果、大仲马这样的巨擘,他们的作品,也主要是以宏阔的戏剧化情节来支撑的。与这个传统不同的,是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俄语文学。俄语文学那种自然、优美的叙述,淡雅、舒缓的隋调,博大、开阔的话语,宗教启示一样的精神感悟,与辽阔、富饶而寒冷、忧悒的俄罗斯的广袤国土和东正教有直接关联。俄语文学淡化戏剧性,注重精确的写实传统,强调自然质朴的抒情,比如契诃夫和蒲宁,他们的作品有一种散文化的倾向。尤其是平淡、自然的散文化风格,和日本文学倒很相像,所不同的是,俄语文学都有强烈的灵魂拯救意识,而日本文学注重虚幻的唯美风格。大体上说,我感觉自己受俄语文学影响比较大,其次是日本文学,而这两个传统都秉承了严格、精细的现实主义文风。再具体地说,我大概在叙述方式上接近俄语文学,而在精神内涵上靠近日本文学,因为同属东方人,因之,在精神世界有一定的认同;准确地说,那就是来自佛教的虚无主义。古人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写那些不切实际的浪漫、玄幻、惊险,刻意营造戏剧效果,固然可以渲染耳目,却不易抵达心灵。没有真实,就没有生命的根基。世界上真正让我们动容的,恰是那些平淡和深刻的人生,它不激越,也不豪放,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 再说说内容方面的东西吧。彼时,曾和某出版社—个编辑叙谈了很久,我问她:“您认为,我的作品和前代大师相比,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她很直率地说:“最大的差距就是,在您的作品里看不到人性的光辉。您塑造的那个主人公,可怜、可悲却又不值得同情,他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只是在消极地受难,而不是积极地应对人生。”我仔细考虑她的话,认为她说得有一定道理。艺术和宗教—样,应该给人以希望、关怀和力量,而不是单纯、消极地宣扬人生的苦难和悲哀。如果—个人对人生的苦难和悲哀只是驯顺地承受而不去反抗,那他无疑是个自私、可鄙的懦夫,他的毁灭也不构成悲剧。悲剧只能是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灵魂被毁灭,所以《哈姆雷特》是悲剧,而《唐·吉诃德》是喜剧。再从深层次分析,这其实也是我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认识层次的局限。到目前为止,我对一切存在价值的理解还是负面的:所有存在的终极结果,无非是死亡和虚无。这种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必然消解了一切创造价值的努力。 人生的意义终究是什么?人的尊严、价值在哪里?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我也在继续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宗教里有阐述,但目前所有宗教的解答,都不能令人满意。仔细思考,这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困境,更是时代变革之中,整个人类的思想困境,正如它在文学和艺术中被喧嚣般地呐喊一样,它同样是哲学和宗教的内在渴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以自身为原形塑造了乡下地主列文的形象,列文从否定宗教,最后又回归宗教,从绝望到重生,似乎获得了灵魂的宁静,找到了生活的正面价值。 人性始终是复杂而幽暗的,有光明的神性,也有黑暗的魔性,即使任何伟大的灵魂,也难免有人性的弱点与缺陷。惟其如此,方显高贵的诚挚。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无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遭遇什么,经历什么,我们都必须给活着寻找一个理由,让世界存在下去。安德烈·莫洛亚在给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所作的序言中说:“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的笔下。”我以为,这个评论,适用于一切伟大的作品:所有人都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人生。这同样也是我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因此上,我的作品与其说是讲述了一个人从青春到成熟的生活历程,不如说是追索了一个人探索终极价值的精神历程。当然,这个过程还在继续,希望我的探索,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本来只打算写—个简单的青春读物,结果,写出来全然是两回事。2011年4月15日,写完第二卷,本想结束了,发现故事还是没有讲完,于是,又写了第三卷。我本来打算在第三卷把故事结束了,但是写完了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没有讲完,因为人物的命运还是悬在那里,又不能生硬地捏造—个不符合生活真实的结尾,于是,只得继续下去。现在估计到2020年完成第二部,到2025年完成第三部,大概篇幅也和《静静的顿河》《追忆逝水年华》差不多了,未必能成为“巨著”,但肯定算“巨制”。为什么花费这么巨大的心力去完成这件事呢?现在感觉是欲罢不能,人物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有了独立的灵魂,他(她)的人生轨迹和未来命运也使我感到好奇和迷惑,所以需要继续探索下去。至于说这种巨量的劳动最终有没有价值,那也许只有上帝能知道了。历史上,很多作品在创作之后,都被长久地尘封在故纸堆里,及至若干年后,才被人发现。当然,对于任何作者而言,几乎都不愿意自己的作品遭遇这样的命运。但现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作品没有什么价值,那么,就让它被时间的流水冲走,也没有什么可惋惜的。天地万物永远在转移、变化,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尘世间的—切终将化为虚无。对我来说,花费了巨量劳动,总算完成了—件事,好歹也可以暂时休息一下。最后,也请读者朋友们继续支持和关注我的创作。谢谢! 海曼 2013年6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