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全面总结了严复的文学思想,对严复的文学功用观和雅俗观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在理论上“自洽”而实践中“悖离”的主要原因做出了较有说服力的分析,在厘清严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严复思想对文学界的影响,如盐入水,无处不在,但实难描摹。作者惠萍将严复置于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转换进程中,结合近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脉络,系统分析了严复的文学功用观和雅俗观的形成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严复传播西方现代思想与中国文学传统理念变革之间,以及严复文学思想与近代文学新变之间的复杂关系。该著在考察天演哲学与进化论之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近代“公理”概念的输入,进一步梳理了进化思想从“进化”到“进步”再到“革命”的意蕴之生成理路,别有眼光地阐发了严复的“三民”思想与“人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关联,分析深入而辩证,富有历史感。作者指出了严复在文学独立观念形成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在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颇有新意。
严复是中国近代唯一凭借翻译非文学作品为主而名列文学史的大家。但目前文学史除了描述进化论的影响外,通常只论及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作品的文学特色,而这些都尚不足以充分说明严复在近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复杂影响。
《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作者惠萍打破当前文学史沦述的局限,将严复置于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转换进程中,结合近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脉络,运用史论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考察了严复的文学功用观和雅俗观,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了严复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对中国传统义学观念变革的影响,进而揭示出严复与近代文学新变之间的关系。严复与近代文学变革之问的复杂关系,既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之际为救亡图存所做的艰苦努力,也反映了近代文学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艰难轨迹。
绪论
一 严复文学研究综述
二 研究思路和难点
三 研究内容和观点
四 研究意义
第一章 绎新籀古折以中:严复的求索及其天演哲学
第一节 落寞与新生:一代士人探求突围的种种尝试
第二节 求索真与明:严复的求索及其选择路径
一 严复的求索人生
二 求索真与明:严复学术路径的特征
第三节 天演哲学:严复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思想贡献
一 “舆论领袖”:从进化论到天演哲学
二 天演哲学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 天演哲学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在功利与审美之间:严复的文学功用观
第一节 救亡启蒙:基于现实的功利诉求
一 反思中学、倡导西学
二 严复功利思想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无用之用:基于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一 《诗庐说》:文学审美观的宣言
二 严复“无用之用”思想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 严复的文学功用观与文学独立观念之确立
一 引进西方学术分科思想为文学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严复的“美术”思想与“纯文学”观念的萌生
三 严复在文学独立观念确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对峙和逆转的变奏:严复的文学雅俗观
第一节 近代文学的雅俗流变
第二节 崇雅避俗:严复的文学雅俗观
一 “笔底自有雅言”:严复诗文创作的坚守
二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翻译追求
三 崇雅避俗的深层原因:“身份焦虑”的补偿和天演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尚雅启俗:严复在近代文学雅俗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小说界革命”的先声
二 梁、严的“雅俗”论争:“文界革命”深化的契机
三 严复式的“新质雅言”:五四“新式白话”的雏形
第四章 水中盐味饮方知: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
第一节 严复天演哲学与进化论之关系
第二节 严复与清末民初的文学革命的发生
一 从进步到革命:传播过程中的进化论衍义
二 进化论:清末民初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
三 “自洽”与“悖离”:严复与清末民初文学革命的关系
第三节 严复与文学进化观
一 严复关于文学进化的最早描述及其文学进化观的形成
二 文学进化观与现代意义上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 文学进化观奠定了近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基调
第四节 严复与“人的文学”观念之生成
一 严复“三民”思想:改造“国民性”思潮的滥觞
二 严复在“人的文学”观念之诞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