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梅子黄时雨/江东文艺作家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戴勤锋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梅子黄时雨》为“江东文艺·作家文丛”中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作家戴秦锋的数十余篇小散文,按内容分“如烟往事”、“心灵絮语”、“生活况味”、“水光山色”、“剪烛西窗”五个小主题,语言清新流畅,可读性强,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富有意味。

综观戴勤锋散文,个性鲜明,几乎篇篇都有“我”。即便描述旅游途中的水光山色,他也是外物内化,情景有所结合。

内容推荐

在戴勤锋的散文世界里,时时可见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他有的是暖暖的乡土情怀,所以集子《梅子黄时雨》弥漫着的是一派温情与爱心。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读书思考,兼及旅游美食等等,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大抵不外乎当下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内容。

目录

序:有种感动叫温暖/包丹虹

第一辑 如烟往事

 不倒的老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梅子黄时雨

 糊平顶

 油纸伞

 远去的乡村狗吠

 六月荷花朵朵开

 走书

 西瓜船

 季节的狂欢

 暖冬三宝

 后塘河那些往事

 城东下茅塘

 百年糕香赵大有

 秋光里的石桥

 贤良巷旧事

 沧桑演武街

 百年酱香楼茂记

 大明孤臣钱肃乐

 艺林泰斗赵叔孺

 天官第戎家

 漫话惊驾路

 大有南货店

 大墩徐家

第二辑 心灵絮语

 给母亲一个拥抱

 人生适用盐提鲜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会飞的呆头鸭

 还丢了什么

 母亲的谎言

 爷爷的箴言

 它们的世界也有大爱

 三秒钟的温暖

 世界近了,村庄远了

 退步原来是向前

 弯腰是一种智慧

 信任是朵美丽的花

 幸福就在身边

 有种感动叫作温暖

 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人穷,也要心富

第三辑 生活况味

 农夫·山泉·有点田

 甬城五月樟花香

 木格子花窗

 黑妞

 梅子熟时栀子香

 “坦克司令”老姜

 青菜小记

 闲话芋艿

 城市里的荒地

 金大饼

 远去的星空

 秋到江南桂香浓

 秋日的田野

 宁波“三臭”

 清明螺,肥如鹅

 菜花黄时甲鱼肥

 淡水贝类也味美

 活色生香西施舌

 钱湖鲌鱼干

 崧厦霉千张

 倒笃菜

 八月蝤蛑抵只鸡

 当令说蚶子

第四辑 水光山色

 美人靠

 金山寺怀古

 丹山赤水

 畲乡风情游

 夜游钱湖

 龙门印象

 小巷深处

 行走亭溪岭

 炫彩风车

 骑游东钱湖

第五辑 剪烛西窗

 事如春梦了无痕

 夜读小修

 张岱笔下的宁波

 七夕时节话李煜

 相见不如怀念

 心灵的桃源——读彼得·梅尔《普罗旺斯的一年》

 情到深处自然浓——读陈武耀《那盏青瓷油灯》

后记

试读章节

秋光里的石桥

或许是那天的秋光吸引了我,使我突然想去看一座桥。

桥叫“西洞桥”,横跨在后塘河支流的东西两岸,看上去与水乡常见的小石桥并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西洞桥曾经是个地标,桥西属于江东界,桥东属于鄞县界,以前我家老屋是桥西东郊路最后一号,因此常被村里人笑称为乡下“头”。但乡下“头”也有许多好处,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碧绿的田野,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

西洞桥离我家老屋只有两百多米远,沿着石板路过积玉桥,前面不远就到了。小时候我和伙伴们经常以西洞桥或积玉桥为大本营,在两桥之间的田野和石板路上进行激烈的“战斗”。我脸上的一个疤就是在其中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造成的。老妈说幸亏伤口小,大点的话就破相了,到时连老婆也找不到。吓得我从此退出“革命队伍”,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

西洞桥不仅是我童年的乐园,也是当时连接城乡的重要纤道(人行道),至今桥墩上还留着被纤绳勒出来的一道道深痕。可惜近年来城市东扩,后塘河边这条古老的石板路被各种建筑切成了一段长长的“省略号”。路不通了,桥自然也失去了它的作用,于是通往西边的积玉桥、聚金桥、古藤桥、天相桥、张斌桥及东边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石桥,都和两旁的白墙黛瓦一起消失了。如果说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失去了小桥流水和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无疑是美人迟暮,令人惋惜至极。

西洞桥离我现在的新家也不是很远,骑着小电驴十几分钟就到了。石桥看上去还算完整,只是两头搭起了房子,正当我不知该如何上去的时候,房子里走出来一位大姐,看我手里拿着相机,紧张地问我是不是要来拆他们的房子。也难怪大姐紧张,这年头,拆房的确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况且这些房子一看就是违章建筑。我说是来看桥的,大姐顿时满脸轻松,“哦——”地长吁了一口气,连忙指着一条堆满杂物的小路说:“喏,从这里可以上去。”

在大姐好奇的眼光里,我走进逼仄的小路转个弯就到了石桥,上桥的时候我特意用脚踏了几下桥面,算是和老朋友打声招呼,不知道石桥是否还记得曾经在它上面跑来跑去的那个少年。由于荒废多年,桥面已有些破损,有的地方一眼能看到下面的河水;桥栏也不知哪里去了,空荡荡的,走上去让我有点心慌。倘若石桥也有情感的话,它现在一定是忧郁的。

站在桥上,可以看到东边有一座更高更大的桥,叫庆丰桥。以前我写过一篇《记忆中的航船》,开头就是“当年,我和伙伴们站在横跨’后塘河的庆丰桥上向西远望,不大会儿总能听到‘腾腾’作响的声音从远处的河面上传来……”如今这两座一横一竖首尾相接的石桥,早已没有了来往的行人,桥下也没有了欺乃的橹声,此时的它们就像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秋日的芦苇丛里,落寞地度着自己的余生。我忽然理解了大姐刚看到我时紧张的心情,我对石桥命运的担心不也一样如此。

我很想学少年时的样子,到庆丰桥上听听还有没有“腾腾”作响的船声从远处的河面上传来,但上庆丰桥的唯一办法是爬大姐家的屋顶过去,我没那本事,只能隔屋近观了。庆丰桥是在我七八岁时造的,不仅桥身高耸漂亮,而且桥下还有拉纤的小道,小时候常在桥下钓鱼摸蛳螺,一时兴起还和伙伴们脱光衣服下河玩水。记得有一次,阿三从离水近十米高的桥上像竹竿一样“嗖”地插进水里,博得大家一阵喝彩。阿三得意极了,兴冲冲地爬上桥栏又一跃而下,不料这次姿势没摆好,整个身子直接拍在水面上,“啪”一声巨响后,他脸朝下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大家吓坏了,都以为阿三把自己的肚皮给拍爆了,赶紧把他拉到岸边。阿三翻着白眼好一会儿才缓过气来,随后放声大哭。看着阿三红彤彤的肚皮和那副尴尬的表隋,大家眼泪都笑了出来。  庆丰桥那头以前有个村庄叫闻江岸,闻江岸村不大,但给我的印象却非常好。过桥右转进村,沿着后塘河一条支流进去,河边有几棵上百年的大樟树,其中一棵大樟树下有家收旧铜烂铁的小店,在物资贫乏的年代,我们经常把从河边捡来的铜钱和牙膏壳等拿去换钱,虽然只有几分或一角钱,但足够我们买几颗水果糖和一包好吃的杨梅干了。小店对面的晒场旁有个做年糕的作坊,每当过年前,作坊里人声鼎沸,炉火熊熊,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庆丰桥随着闻江岸村的拆迁而冷落下来,如今闻江岸和我居住过的下茅塘一样,早已变成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了。

时光抹去了旧时的风景,却带不走我心头的记忆,我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依稀看到童年的自己,正走在秋日的田野里……

P44-46

序言

有种感动叫温暖

/包丹虹

在我印象中,戴勤锋是一位特别方圆规矩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如同其五官这般端正有礼貌。无论题材篇幅还是格调,他的文章似乎都是为副刊量身定制的,无须让编辑在做嫁衣时煞费苦心。正因为认真合作的诚意,加上稿件如沐春风的和气质地及娴熟笔法,他的文章常常被全国各大报纸采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几年写下来,戴勤锋颇具成果,散文集《梅子黄时雨》就是过往书写的结晶。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读书思考,兼及旅游美食等等,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大抵不外乎当下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只不过,在戴勤锋笔下所呈现的都是暖色系列。

第一辑“如烟往事”,在这本书中占了很多篇幅。旧时底片《不倒的老屋》唤起了人们对昔日旧居亲近自然的美好回忆:“爱美的母亲在院子的花坛里种满了凤仙花和紫茉莉,又在院墙边种了许多株茑萝,当茑萝花开的时候,满眼都是红色的小五角星”。

作者在《糊平顶》中写道:“‘双抢’时节,父母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我和妹妹就常在左邻右舍吃‘百家饭’,甚至吃好了还睡在那里。不像如今住在高楼里,虽然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但邻里之间却互不相识。”

在经济发达物质富裕的当下,按理精神生活也该随之丰盛得意,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反而越来越隔膜?正因为人们迷惘于现实的失落与疏离,所以那些回味温馨的自然风物与乡情睦邻,便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和怀念。

往事系列散文中,有几篇写宁波老字号故事的我印象较为深刻。如《百年糕香赵大有》里写道:“吃过赵大有招牌产品‘龙凤金团’的人都知道,它色黄如金,味香质糯,又因扁圆的形体和龙凤呈祥的花纹,寓意吉庆团圆和幸福美满,所以老百姓在做寿、满月、祭祀、敬神时,都用它来讨个好彩头。而龙凤金团这么多年来能保持一贯色香味不变,主要源于赵培德定下的‘三不出售’和‘三不卖’的规矩。”前者是对产品的严格要求,后者是对售后服务的负责。产品闻名遐迩,自然带来生意的兴旺发达,据说当年蒋介石回宁波办六十大寿时,特意叫部下来订赵大有糕点。

还有楼茂记、大有南货店等,这些甬城老字号都是以诚信优质为招牌的。戴勤锋通过对它们优良经营传统的记叙,梳理出人事之间某种相承的脉络和真谛,而这种书写给人的温暖感,有时要比直接揭露现实“挂羊头卖狗肉”等坑蒙拐骗现象更感化人。

所谓“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戴勤锋散文中所呈现的地方景观与标签,也给读者带来了特有的亲切感。从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到游戏“六月荷花朵朵开”,还有雨纸伞,抑或西瓜船等风物,无不体现出水墨画般的江南韵味。

他写城东的下茅塘、秋光里的石桥、沧桑演武街等身边风景,并非浮光掠影,而常常是连根带土挖掘被时光湮没的地方文化,这也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宁波历来系卧虎藏龙之地,他拐进贤良巷,找出清朝浙江第一位状元史大成;来到忠介街,带出大明孤臣钱肃乐;转入孝闻街,捧出艺术泰斗赵叔孺……

即便是篇幅不多的那辑“剪烛西窗”,戴勤锋在涉猎古今中外书籍时,若遇到与本地相关的,焦点就会立即对准。比如他看《陶庵梦忆》,见其中写有“日月湖”“天童寺僧”“阿育王寺舍利”等篇章,阅读欣喜之余,便写就《张岱笔下的宁波》一文。

饮食是最能反映地域特色的,在“生活况味”这一辑中,他津津乐道:宁波“三臭”、清明螺肥如鹅、菜花黄时甲鱼肥、淡水贝类也味美、活色生香西施舌等等。戴勤锋写美食之得心应手,仿佛是位烹调技术高明的大厨。且看他写如何做“独占鳌头”:“待铁锅里的猪油烧至八成热时,放葱段、姜片爆香,再把切好的甲鱼块推进锅中翻炒,约一分钟后依次放入笋块、黄酒、精盐、酱油、冰糖、醋和少量水,用小火炖半小时左右;见汤汁浓稠、肉和鳖裙软糯时,加少量水淀粉勾芡,再淋上些许香油,即可起锅装盆。”寥寥几笔,就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经典名菜端了上来。

他在写“舌尖上的宁波”时,往往还信手拈来出典掌故,被附丽上雅趣逸事的佳肴便更令人咀嚼过瘾。所以,这类文章感性与知性相融,加上作者生动简练的文字描绘,便很受《新民晚报》《大公报》等欢迎。

博尔赫斯说:“所有的文学归根到底都是自传性的。”而散文形象主要是一种写实性意象,它最基本最质朴的美学特征就是“真”。在日常生活中,作者对所见所闻所引发的那些情愫与思考,无不是“我”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

综观戴勤锋散文,个性鲜明,几乎篇篇都有“我”。即便描述旅游途中的水光山色,他也是外物内化,情景有所结合。

而在“心灵絮语”这辑中,那种主观感情就尤其显明。《退步原来是向前》《信任是朵美丽的花》《有种感动叫作温暖》《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等等充满理趣的文章,都是以人事、情景、现象等为引由,主旨在于表达作者独特的感悟与见解。

翻阅“心灵絮语”系列,犹如手捧“暖冬三宝”,直叫人感觉真善美话题之永恒。如《三秒钟的温暖》:“坐了几站后,我发现这位司机师傅有些与众不同:一是乘坐他车的老年人特别多;二是等最后一名乘客上完车关好门后,他总要等上三秒钟再开车,同时在车启动或转弯的时候,总不忘提醒车上的乘客要拉紧扶手、注意安全等。正当我感到疑惑时,不经意间听到前面一对老人聊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人们爱乘这位师傅的车,就因为每次开车前那三秒钟的等待。”

最后,作者感慨道:“三秒钟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伸个懒腰或一回头的工夫,就不知不觉过去了。但在某些时候,我们说话或做事之前若能等上三秒钟,说不定就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收获,如同早春的阳光,让人感觉灿烂而温暖。”

在戴勤锋的散文世界里,时时可见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我读完书稿在电话中随意问了句:“你就没一点抱怨或不满吗?。”他嘿嘿笑道:“我年轻,也没什么经历。”是的,他从小在曾祖母、外祖母庇护下长大,之后的生活似乎也未曾有过纷扰。他有的是暖暖的乡土情怀,所以集子《梅子黄时雨》弥漫着的是一派温情与爱心。

如果说有什么期待的话,我倒是希望他在地域文化与现实话语中能够多一些反思与批判。但,或许戴勤锋更愿意采用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给读者以思想留白的余地。

后记

说实话,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出书,虽然近几年来,在报刊上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小文,但要结集成册并付梓出版,欣喜之余也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肤浅的文字和幼稚的观点,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同与欣赏。

喜欢上写作,缘于小学时代老师一次偶然的鼓励。在某堂语文课上,老师宣读了我的一篇作文。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春游回来后写的一篇游记。短短三四百字的作文,老师不但表扬我写得生动,还说我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那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年纪,老师或许压根没想到,她的这番鼓励对十二岁的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就像在我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写作的种子,在往后的岁月里,这颗种子一直在悄悄地生根发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专业和职业的选择。

真正开始文学创作,那是在十几年前刚接触网络的时候。有一次无意间进入一家文学网站,看到许多文学爱好者在论坛上发表的文章后,自己也有了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于是,重新捡起搁置已久的笔来,写了一系列描写江南风物的散文,没想到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和不少网站的转载。后在好友提醒下,八年前,我在新浪开了一个博客,把自己写的散文陆续发在了上面。那时,我还没有投稿的意识,总觉得自己的文章内容浅薄,又缺乏深意,与那些见报的作品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就这样自得其乐地过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在博客上发了一篇《秋风习习话螃蟹》的应景文,一位时常关注我的博友看过后给我留言说:“我是《鄞州日报》的副刊编辑,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如不介意的话,这篇我拿去发表在我们的报纸上。另请告知你的联系电话和名字。”这份意外的惊喜,让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几天后收到寄来的样报时,才知道这位热心的编辑就是本市有名的女作家——包丹虹老师。

这一年的秋天,注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最重要的是,我的文字得到了一位资深编辑的肯定。从此,我写作的劲头更足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都成了我文章的素材。而包老师在不断鼓励我的同时,还发来一些比较好的名家作品供我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过毕竟“家底”太薄,时间一长,我的写作状态就屡屡陷入瓶颈。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一些培训班和讲座,在老师悉心讲解下,我的写作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几年里,我已在国内各报纸杂志上发表小说、故事、散文、人物传记等逾五十万字,其间,在省市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还连续几年被《鄞州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评为优秀和积极通讯员。我知道,这些荣誉的背后,有我付出的努力,但更多的是那些编辑老师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回顾完自己的写作历程,现在该说说这本书了。本书收录了近几年来我发表过的部分作品共计八十一篇。在筛选过程中,对一些作品又进行了仔细的校审,遇到不满意的就修改,实在不好改的只能放弃。经过一番取舍,最终编成五辑,由《如烟往事》《心灵絮语》《生活况味》《水光山色》和《剪烛西窗》组成,除了《心灵絮语》是自己一点“思想”的流露,其他题材大都以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主,同时也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这也是我把此书名为《梅子黄时雨》的主要原因。

本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江东区文联及作家协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要感谢包丹虹老师,没有她长期以来的鼓励,我真不敢想象自己能否坚持得下来。这次,她更是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写了精彩的序言,并给予我中肯的建议。还有亦师亦友的陈武耀先生,每次我写好文章,他总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工作之余,还常约我去乡村采风,不少文章就是在行走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最后,要感谢我的小叔郭永乐先生,挥毫为本书题写了俊秀的书名。还有同事鄢道琴小姐和出版社的老师,用专业的眼光对我的文稿进行了仔细的校审。

写作是一个人的苦旅,有了你们,我不再孤独!

戴勤锋

2014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