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征服之路
布列达帝国的使团第一次叩击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紧闭的大门,是在整整二百五十年以前。拥有我们这片土地的龙河帝国,正值最后一个王朝,而且到那时候已经延续了约有一百五十年;它曾经雄才大略的第六位统治者,也是最后一位称得上“大帝”的皇帝,其时已然步入昏聩的晚年。
这一天是老皇帝的寿辰,在一群双膝跪地,对着龙座上的皇帝三拜九叩的属国贡使中间,身着西式礼服的布列达外交官乔治伯爵格外显眼。当呓语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身边响成一片的时候,他紧闭双唇,高傲地三次单膝下跪,腰杆却始终挺得笔直。
将近一年以前,他与副手约翰准男爵,率领多达七百人的使团,带着包括天文望远镜、天体运行仪、重型火炮和蒸汽机在内的各种礼品,分乘两艘主力战列舰和一艘重型三桅帆船,驶出了帝国首都布列达城的海港。这个使团的成员囊括了外交官、学者、医生、艺术家、工程师、杂役、卫兵和水手,甚至还有一个驾驶热气球的飞行员;他们肩负的任务也可谓空前,不仅要和已经闭关上百年的龙河帝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而非充当“属国”,还要在这个古国东部沿海的若干个大城市,甚至是拥有四千年历史的首都琉璃城设立商行和货栈,并且为布列达商人争取自由行商的权利。
但这个庞大的使团并没有完成他们的任务。已经老态龙钟的皇帝接受了他们的礼物,旋即因为无法理解而弃置一旁;布列达禁卫军精心准备的火器操演也被当成了杂耍;至于建交和通商等几项要求,则在“天朝法度”的名义之下,被老皇帝一字不落地全盘否定。
但乔治伯爵也并非一无所获。在沿着纵贯龙河帝国领土的宽阔运河前往南方参观的路上,他不仅弄清了龙河人引以为傲的诸多特产品的秘密,还考察了这个停滞不前的国度里若干沿海城市和要塞的防卫部署,以及无数兵勇和平民的日常生活。伯爵走进龙河帝国号称坚不可摧的要塞法螺堡,却记住了它年久失修的城墙、老旧过时的火炮和火绳枪,以及士兵们女气十足的绣花军服和缎面长靴,还有对冷兵器的迷恋和用蒲扇代替火绳枪操练的“武勇”。当他回到战列舰上的时候,他自信已经摸清了龙河帝国这艘外强中干的“旧船”的底细。
随着这三艘远渡重洋而来的巨舰起碇返航,龙河文明子孙的受难史拉开了帷幕。
五十年后,布列达城,议会大厦。
五百多名议员端坐在各自的席位上,聆听担任议员已有十三年,而且以研究龙河文明著称的托马斯准男爵的演说。
当年,十二岁的他曾经以养子和见习生的身份,随同乔治伯爵出使龙河帝国,不仅得见老皇帝的“龙颜”,还因为一项特长,也就是流利地说出龙河人复杂的赤语,而承蒙御赐荷包。回国的路上,乔治伯爵注意到了他对这件龙河传统工艺品的独特兴趣,却忽视了他在把玩它的时候,眼中放出的桀骜不驯的光。
成人之后,血气方刚的托马斯迫不及待地重返龙河帝国,从商行书记员一直做到布列达越洋贸易公司主席。他在任期间结交了不少龙河帝国朝廷里的大员,还在书斋中潜心笔耕十年,翻译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全部法律文书。充斥着贪腐的暮气沉沉的官场,沉迷于奢侈品和毒品而且昏庸懈怠至极的官员,这个沉浸在专制统治下的让人缺乏尊严的国度,让年轻气盛的他深感屈辱,这仇一记就记了半辈子。一年以前,托马斯成了又一个布列达帝国使团的副使,可是仅仅因为拒绝向龙河帝国皇帝三拜九叩,整个使团就在大雨滂沱的深夜被赶出了旅馆,连皇宫的门钉都没有摸到。这无比耻辱的经历,再度激活了他脑海里那些不愉快的回忆。
“……如果我们在龙河帝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与之相邻的茵玻,这片业已征服的土地,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并且渐渐地在全世界都会如此!正在准备中的战争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它的结局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胜负,这些影响又将是截然相反的。如果我们要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无权进行;但如果我们必须打赢它,我们就无权放弃!”经过几分钟动人心魄的沉寂之后,托马斯给出了最后的结论,“尽管令人遗憾,但我还是认为这场洗雪屈辱的战争是正义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说完这句话,托马斯抬手将一只来自龙河帝国的瓷花瓶打落在地。碎瓷片飞溅开来,仿佛象征着这个古国将不堪一击。议员们狂热而经久不息的掌声随即响成一片。
P5-8
我知道我不该瞎扯淡,特别是在我的祖国正面临着能源危机、矿产过度开采、通货膨胀、环境污染和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我的邻居和朋友们为把子女送进某个该死的外语培训学校焦头烂额的时候。
我用以上这些话作为后记的开头,因为它们是我历时数年构思和写成《歧路之龙》这部作品之后,唯一想说的话。从二〇〇六年到现在,我忍受继而享受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正如我的祖国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享受、忍受继而重新享受一样。
为《歧路之龙》搜集素材的工作,几乎贯穿我的整个构思和写作过程。我只是个来自贫穷家庭的普通工薪族,这意味着尽管我希望描绘一个远道而来的征服者,却不可能为创作而出国,前往那曾经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诸多苦难的国家实地探访。所以,这部作品中的绝大部分素材,来自图书馆文献、百科知识网站、北京世界公园里的建筑模型、网络电子地图、电影、动画片,乃至电脑游戏。
在搜集这些素材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颇为有趣的内容。一九〇一年,当中国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的成员国,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有相当多的中国人认为西班牙是英国为恐吓中国而杜撰出来的国家。在此之前六十~年,当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些中国官员相信每一艘蒸汽明轮船里都养着牛,它们像拉磨一样牵拉某种装置以驱动明轮运转;即使是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当时也认为,中英交恶的最大后果,就是英国人将因为无法得到中国茶叶而全体便秘。更早一些时候,清朝政府的理藩院设置了“俄罗斯馆”,以管理来自“属国俄罗斯”的朝贡者和客商,而平民私自与外商打交道有可能被监视居住,甚至判处徒刑……
这些事例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中国曾有过一段颇为孤独的漫长的岁月,而且它非常享受这种建立在愚昧、闭塞、野蛮化和轻视羞辱基础之上的孤独。在乾隆皇帝统治后期出使中国的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发现中国有一副枉自尊大的外表,却往往忽视乃至打击每个人的尊严。于是,当关注每个人,特别是普通平民的权益成为世界的主流思潮的时候,中国就走上了一条歧路。
但在英国战舰上的火炮轰开中国国门,并且把全球化强加给中国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走出孤独,而是走进了另一种孤独。
谴责小说《文明小史》里的一则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新的状态:一个意大利探矿员到中国某县的饭店用餐,店里的伙计打碎了他自带的一个廉价的瓷茶杯。由于中国和欧洲瓷器制作工艺的差异,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茶杯。于是,从旅店伙计、老板、保长到县官和知府在内的一群人,都以为“打碎了景德镇也造不出来的西洋珍宝”,表现得诚惶诚恐。知府甚至下令停止武科举考试,拉上县官找这个意大利人请罪。意大利人本来对损坏一件瓷器无所谓,但看到中国官员卑躬屈膝,便借机讹诈。最终,意大利人得到了远远超过一个瓷杯价值的赔偿,而中国方面从伙计到知府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这个故事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它无疑反映出当年一部分中国人的一种心态:对外国人的恐惧、谄媚乃至盲目和习惯性的奴颜卑膝。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缺乏自尊和自爱的时候,便不能再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个道理,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适用。
甚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新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仍然能看到这个国家自一八四。年开始成长的自卑的影子。我们曾经毫无保留地把一些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的全套资料拿出来,毫无保留地请外国专家品评以求认可。而这些忌惮中国崛起的人,自然会借机将我们引入歧途,乃至让我们裹足不前;而他们则在“偷艺”之后,迎头赶上。
于是,我们收获了今天这样一个中国。但是,对于人口如此庞大而且不断增长的中国来说,居于产业链的低端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更激烈的竞争,人的尊严则在竞争中被打上了折扣。
让我们追溯一下马戛尔尼的副手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的记载吧:当年的中国百姓随时可能因为很小的过失,被清朝政府的官员,而且往往是最低级的官员下令当众鞭打或者杖责,事后还要不顾加倍的耻辱来谢罪和表示恭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官场中的上下级之间,每一位官员都有可能因为皇帝的旨意或上司的命令,将自己置于刑具之下。再看看两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中国职场,为了更高的薪资,甚至仅仅是为了一份保障基本生存的工作,加在荣誉之上的侮辱便是可以被接受的。从那些该死的充满了无端质问和嘲讽的“求职”电视节目、善于磨平人的棱角的变态的招聘流程、入职培训和职场文化以及“求职”这个词本身包含的不平等的语体色彩当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种社会思潮。
如同黑格尔在两个世纪前的论断所言,我们在荣誉感方面仍然需要补课。你我已然亲眼所见,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里,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开化的和粗糙的元素,比如职场中奉行的“狼性”与“丛林法则”,以及通过酒量来决定投资额度和员工薪酬的行事规则。所有这些建立在对人的荣誉感随意践踏之上的所谓“文化”,都与荣誉感的缺位相关。荣誉感不够发达的我们,尽管有可能凭借排场收获一时的赞誉,但在铅华落尽之后,也仍然是孤独的。
孤独源于我们的自我设限。这不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卑,而是同胞之间存在的“冷暴力”,亦即常被接受乃至认可的冷漠和刻薄的氛围,以及被随意设置却言过其实的所谓“标杆”。为什么“英语热”会几十年不衰呢?为什么英语等级考试和其他一些英语水平考试,比如托福和雅思,仿佛成了通向“人上人”地位的阶梯呢?年复一年,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放下他们的专业课程,去准备各种英语考试,因为他们常被告知这是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乃至智慧,或者至少有利于求职和职场晋升。甚至,相当多的人习惯于通过六级考试之后,还要为日后找工作更有竞争力,或者争取更高的薪资而通过多次重考来“刷分数”。于是,为脱颖而出必须具备的考试分数“水涨船高”,补习机构赚得盆满钵溢,而大量的时间和社会资源被浪费在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游戏上,尽管我们更需要时间去发展科技、文化和艺术。
毫无疑问,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全新的观念,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外国人投以更多的关注,乃至以无条件地取悦他们来换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相反,我们应当关注这个社会中是否大量存在着逆向淘汰,或者说那些真正勤勤恳恳的为社稷奉献的人,是否会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权益,以至手不得不放弃操守,最终也被磨去棱角,变得奴颜卑膝。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尊严、信仰和内心的宁静需要更大的成本,可是只有保留下它们的火种,我们才有可能收获一个清新更有希望的未来。
在《歧路之龙》创作过程中,著名科幻作家凌晨女士,北京科技报社的童庆安、于彤、阮帆、范永康、秦勉等同仁,以及张巧煜(周游丝)、张博等友人,为我提供了素材和故事情节方面的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当我写下这一篇文字的时候,距离我构思《歧路之龙》这部作品,已经过去了八年有余。八年前,大二到大三的暑假,只有二十岁的我窝在长途中巴的司机副座后面,在一张数学作业纸的背面列出了作品最早的提纲;如今,已经成家的我坐在北京城三环路边的写字楼里,利用加班之余的点滴空闲,为这八年的笔耕锦上添花,也翻过这一段充满苦辣酸甜的岁月。
《歧路之龙》这部作品的创意灵感,可以归因于一个极为不爽的事件:大二下学期,我第一次英语四级考试没能过关。此前的考试动员会上,班主任曾试图用“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的说法,督促我们重视这次考试;但在我看来,英语等级考试带给同学们心态的影响,其实要深远得多。
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四级考试之后,自大学入学建立起来的、曾经亲密的朋友圈仿佛分裂成了两个;而划分的标准,就是考试制度改革之后那一条已然虚无缥缈的“及格线”。处在这条线一侧的同学得意洋洋,另一侧的则承受着重压,乃至不由自主地垂头丧气。半年之后,六级考试又会成为一条相对不明显的“分水岭”,一侧是受人敬仰的、甚至即将“烤鸡烤鸭”(准备GRE和雅思等留学英语考试)的“学霸”,另一侧则是被“打回原形”的失败者。
与这两条分界线相伴的,是我在大学四年里时常迷惑不解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的很多同学都在专业课和公共课上看英语学习资料,或者尝试形形色色的“真题”?为什么一些已经在六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还喜欢再拿出一个个学期来准备这项考试,多次重考来“刷”出高分?
我蓦然发现,我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变得浮躁而怪异。优秀的英语教师往往受到尊敬,甚至被学生当成圣人崇拜;汉语里有意夹杂英语的讲话方式也成为时尚;还有一些人相信,“海归”的身份意味着高人一等,可以消极怠工和傲慢地对待同事并被无条件原谅,乃至能得到一份体面、稳定的闲职……
更有甚者,出于避免“哑巴英语”和迷恋口语的需要,中国人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划出一块只能讲英语的区域,并惩罚进入其中的犯规者,以实现锻炼英语口语的目标。在我第一次考完英语四级之后的那个暑假,关于推广“英语村”的报道,不时出现在报纸上。尽管这一小块土地相比于整个中国的面积微不足道,但同胞之间的互相为难仍然应该说是一种耻辱。而在南方的某些城市,全英语面试常被认为是有助于企业形象塑造的一种方式,尽管这无端增加的一道门槛浪费了一些社会资源,也挡住了不少应聘者的希望,而他们应聘的岗位,几乎不可能接触到外国人。
所有这些现象,都令我感到迷惑乃至于惶恐,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写作这部小说的基石。平心而论,我曾经几乎成为这些乱象的受益者,甚至到国外混一个学位再回国混日子,也曾是我人生规划中的一个备选项。但就在大二到大三那个暑假,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都随着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公布烟消云散;甚至可以说,这一次失败反而让我看清了未来要走的路。既然选择留学意味着“语言关”会让家人支付更高的学费,那么我就不如省下这些时间和金钱,完成某种更有意义的、事半功倍的创造性工作。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将这些因为学习英语而生出的社会乱象进行放大,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英语学习伴随着征服、奴役和羞辱的世界。《歧路之龙》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上生长起来。
在大学时代和工作初期,我并不是一个足够勤奋的人。直到二十五岁的时候,不断碎片化的时间,让我顿悟青春即将逝去。于是,在这年秋天,我找出多年前就列好的提纲,利用上下班和外出采访的通勤时间,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写下一段段故事;大约一年之后,再将它们连缀成文,又经过若干次修改,方才形成了这部小说。
在不断丰富这部小说的三年里,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从基层员工成长为资深记者,完成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工作;一些亲人已经离世,另一些则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也在工作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组建起一个温馨的家庭。
所有这些经历,也不断塑造着我的作品。家人、恋爱、婚姻、工作,都为我提供了各种有趣的素材。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些片段:几次与领导或者爱人为职业生涯规划辩论乃至争吵,每一次都在事后意外地得到了几段情节的灵感;一封发错的电子邮件让我误以为自己将被解聘,以至于决定隐居,这留给了《歧路之龙》另一个仓促的结尾;我在杭州西湖边、重庆的单轨列车上、南京、威海和石家庄的博物馆里,乃至天津的航空母舰舰桥上,用各种方式记录下一次次的灵光闪现,再将它们充实到作品的各个角落……
终于,在八年的征程之后,我来到了这里,回首往事,感慨良多。如今,我用这篇文章,以及您将要看到的作品,为我的青春岁月做一个独特的注脚,顺便翻开人生中新的一页。
甲午年中秋,于北京
《歧路之龙》为马之恒首部长篇科幻小说作品。
新兴强国布列达帝国征服了古老的龙河帝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土地,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为了彻底同化被征服的领土,布列达帝国将各地的学校都改成了“语言教习所”,意图消灭各地的语言和文化。
多年以后,布列达帝国掌握了记忆移植技术,并且发展到极高的程度。建造了覆盖全球的“通天塔”记忆移植卫星系统。然而,在这套系统启动前夕,一位供职于语言教习所的龙河雇员却意外发现,自己多年来从事的工作,以及记忆移植技术的研发过程,都蕴含着惊人的阴谋……
通天塔下压迫的人们,用记忆移植系统被强行输入记忆的龙河子孙们,如何唤醒昔日的记忆,找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挽回失落的民族尊严?
一个人的斗争,整个世界的革命!
科幻不止可以写宇宙,写未来,也可以写过去!读完《歧路之龙》,你是否发现字里行间影射出来的正是真真切切的历史?
八年前作者马之恒在一辆绿皮火车上写下故事的构架,构思八年,一朝现世!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用12年时间征服了中国,构筑起领地遍及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为了完全同化被征服的领土,消除所有的反抗活动,英国将各地的学校都改成了“语言教习所”,并启动记忆移植方面的研究,意图消灭各地的语言和文化。然而,一位供职于语言教习所的华裔雇员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工作背后,蕴含着极为惊人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