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妈妈我可以这样吗--林老师零伤害养育手记》将是颠覆你教育观的一部著作。作者林巨老师将他的教育故事与理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给你听。每次看一个章节,将触及你灵魂的语句勾画出来,然后反复咀嚼,然后再期盼下一个章节。你,会着迷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妈妈我可以这样吗--林老师零伤害养育手记 |
分类 | |
作者 | 林巨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妈妈我可以这样吗--林老师零伤害养育手记》将是颠覆你教育观的一部著作。作者林巨老师将他的教育故事与理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给你听。每次看一个章节,将触及你灵魂的语句勾画出来,然后反复咀嚼,然后再期盼下一个章节。你,会着迷的。 内容推荐 《妈妈我可以这样吗--林老师零伤害养育手记》是国内首部以零伤害养育为写作视角的亲子教育书。当一些家长纠结于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孰优孰劣时,《妈妈我可以这样吗--林老师零伤害养育手记》作者林巨将东方文化之精粹娴熟地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倡导亲子教育的核心不要一味地追求精到的方法和技巧,唯有内心的需要,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教育重要的不是行为,不是习惯,不是成就等外在的指标,而是内心的宁静、满足和自在,而这样的爱,才不会成为“伤害”。 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弘扬心灵顿悟的亲子教育图书。读完本书你会彻悟,生命的真相不该是恐惧驱动的人生:我们忙忙碌碌地追求成功、地位、财富、名声……其实不过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弥补童年时生理或心理层面的严重的伤害和不满足。家长唯有发现自己的“伤”,才能中止对孩子的伤。只有疗愈自己的伤,才能疗愈孩子的伤。唯有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学会爱孩子。 无分别的爱,是奉献给孩子和自己最好的爱。要允许你所爱的人,做真实的自己。允许你所爱的人,按照他自己的节律真实地生活。这是生命所能奉献的最高的爱。 目录 一 游戏与专注力 二 冰激凌与满足 三 动画片与掌控权 四 “魔鬼”与电视机 五 被动哭与情绪宣泄 六 主动哭与情绪管理 七 心灵成长与自由 八 等待与延迟满足 九 需求与满足 十 威胁与改变 十一 拒绝与顺应 十二 拒绝与输赢 十三 服从与教养 十四 风筝与天空 十五 不睡觉与很无奈 十六 “可以”与“应该” 十七 打人与叛逆 十八 脏话的力量 十九 吃饭与顺其自然 二十 审美与混乱 二十一 袜子与自私 二十二 生气与控制 二十三 光脚与信任 二十四 识字与想象力 二十五 交往的学习 二十六 耳光与道德 二十七 “没事的”与恐惧 二十八 征服与自信 二十九 满意与幸福 三十 伤害与醒悟 三十一 不同的天使与无分别的爱 三十二 倾听内心的声音 三十三 恐惧驱动的可怜人生 后记一:斯为花径 后记二:后续计划 试读章节 现在的我们,一个个都急慌慌的,忙着追求成功,追求地位、财富、名声……还给自己无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说起来很可笑,我们只是在弥补我们童年的缺失,弥补童年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层面的严重的不满足,如此而已。 我们家里,各种零食对香香都是敞开(供应)的,妈妈买了个大篮子,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糖果小吃,就放在地上,随手可取。只是,基本上来说,香香都是不屑一顾,最多是刚接触时,她会因好奇吃上几口,之后就很少去尝了,倒是她妈妈和哥哥吃得还多些。 但是,对于冰棍和冰激凌,妈妈还是很不放心,相对限制她。香香慢慢3vT,知道冰棍和冰激凌是好东西,要不,为什么限制这些而不限制别的呢?她慢慢地就学会了主动来要。一开始,妈妈说“没有了,明天去买”,差不多也能对付。然后第二天真给她买,她也很满意。不过大多数时间真给忘了,她忘了,我们也忘了。不过有时候怎么说也不行,就是要吃,但是妈妈很坚定,她拗不过妈妈,也只得作罢。只是第二天基本上依然会提起这个话题,妈妈也不好意思总是坚持,所以她基本上还是能吃到。随着香香渐渐长大,这样的方式、这样的语言,就慢慢不再管用了,当妈妈敷衍她、搪塞她、变着法子拒绝她时,她马上说“我就要”,甚至再加上一句“现在就要”,妈妈就没辙了。不给,香香就闹得厉害,妈妈心疼,最后还是得给。 这是她们俩之间的游戏,我一直没有介入,中间其实也跟妈妈小小提醒过两三次,每次都被她立即“嗤之以鼻”,打发回来。虽然我们俩的教育观点基本完全接近,但是在冰棍冰激凌这个看起来非常关乎孩子身体健康的问题上,我们俩的看法还是很不一致的。要妈妈做到像爸爸这样的泰然,实在是很难很难的。我理解她,妈妈跟孩子的关系,与爸爸和孩子的关系,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所以,我也没有太坚持,只是作为旁观者,静静地陪着她们俩。香香因被拒绝后委屈得哭得不行时,就会来找我,我就好好抱抱她、安慰安慰她。有时候妈妈不在,她也会跟我要(冰棍冰激凌),我都会给她,不附带任何道理和条件。时间长了,香香摸到规律了,知道只要来找我,就一定能得到所需。当她又被妈妈拒绝的时候,她就会说:“要是爸爸在就好了。”这样的话说了不少,孩子真是可爱啊。只是,一般来说,都是她们俩在一起,香香已经很习惯了跟妈妈沟通,所以经常第一时间还是跟妈妈要,毕竟,虽然艰难些,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要到的。 这个游戏就一直这么玩着,直到某个月(大概是2012年12月份至2013年1月份之间),开始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每天早上,香香起来不多久,就必然会提出来“我要吃小布丁”,或者“我要吃冰激凌”。如果得不到满足,一天之中就又会不断地提出来,直至满足。天天如此,持续了大约有两三个礼拜。显然,这个游戏已经越来越不好玩了。 直至有一天早上,她一如既往地提出“我要吃小布丁”“我要吃冰激凌”(一般先提吃小布丁,被拒绝再提吃冰激凌,有时候就是坚持要其中某一种),妈妈在厨房做早饭,正忙得不亦乐乎,表示出婉转而明确的拒绝。我在书房写东西,不知道她俩具体的对话过程,只听见女儿号啕大哭,以及大声且坚定地喊“我就要吃”“我现在就要吃”“我就是要吃”。妈妈依然很坚定地表示拒绝,香香依然很坚定地号哭号叫!如此战斗持续了将近十分钟,最后还是以妈妈妥协收尾,香香如愿吃到了小布丁。香香是个特别有力量的孩子,她在1岁多的时候,跟妈妈生气了,就能够自己站在楼梯门口十几分钟,坚持不进家门。所以,这样的战争,我知道,注定是她妈妈输的结局。 我想,时机已经到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个游戏必须结束了。 P8-9 序言 相信的力量 《母子健康》杂志编辑部主任 张路 如果你的孩子天天跟你嚷着要吃冰激凌,你会跟他就吃多少的问题约法三章,还是会干脆将冰激凌列入“禁食名单”?如果你的孩子成为某个电视节目的小粉丝,你是跟他讲道理,还是将电视遥控器藏起来?如果他动不动就哭、张口闭口说脏话吐脏字,如果他总是莫名其妙就挥起小手打人……如果诸如此类的现象,都一一发生在你孩子身上,你会不会紧张、会不会纠结,你会不会将他定性为“不乖”? 做编辑近15年,做教育编辑将近8年,换成之前的我,碰到此类话题,也必定会纠结、必定会让N个大道理轮番上场、必定会呼唤N位作者N位专家去讲道理以及如何应对,诸如此类。在跟林巨老师约专栏之初,我也抱着“看应对”的心态去期待他的专栏,因为他不仅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专家,也是一位父亲,他的育儿故事,必将是理论与应用完美融合的典范。但看到第三期的时候,我猛然发现,原来长久以来,我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在做育儿书或育儿杂志实用性及效率第一的今天,更多的人在意的是案例、技巧与应对,当然这是最容易实现的,但这恰恰也是最形式化、最表面化的。 那篇文章讲的是关于宝宝看动画片的故事。这种话题,我们在《母子健康》中无疑讨论过无数遍了。我自认是一个秉持自然养育理念的人,当然会认为应该让孩子亲近自然,于是我们杂志中会以多位专家、多种专题的形式体现这样的观点:让孩子远离“电视机保姆”,回归大自然吧!但是林巨老师却另辟蹊径,他的观点颇为震撼:假使有人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列举10。个理由来证明电视对孩子是不好的,他也可以组织一个专家团队列举101个理由证明电视对孩子是好的,但这样的论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着眼点不对。若把着眼点放在大脑啊眼睛啊左边右边,这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心灵的需求,才是教育的精义。 林巨老师并没有下结论说电视是好的,或者说动画片是好的,就像他并没有说冰激凌对孩子是好的,说脏字、打入对孩子是好的……他的理论不是讨论这些,就像他说“打人和吃手在我看来是一样的问题”。在看了他提供给我们杂志的10多篇“我是爸爸”专栏的稿件之后,我突然想到:也许很多父母都在找寻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法则,很多专家也会告诉这些父母,此类育儿法则绝不会存在。但是,如果你将林巨老师的理论从根本上理解的话,你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法则,也许真的存在。 相信买这本书的父母,或者恰巧翻开它的人,都有兴趣知道:那个法则,到底是什么? 在得知那个法则的秘密之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1.你给了你的孩子什么?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回馈?你又是以什么样的行为、将怎样的家庭关系示范给孩子的?2.你真的能做到吗?你真的可以做到无论你的孩子怎么样,无论他有怎样的行为、怎样的需求,你都会一概接纳、一概顺应和满足吗?哪怕他的这个行为和需求是你眼中不好的、不道德的、坏的?并且,你是发自真心的吗?你真的可以不期待任何结果地接受整个或许会让你难以忍受的过程吗? 那么好,林巨老师的这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则便是:对心灵的所有的需求,一概予以无分别的尊重、理解、信任、接纳、顺应、满足、帮助…… 回到开篇的那些情景假设,如果你可以做到将孩子的这些“挑战性行为”都没有分别心地去接受和满足,也许你会发现这些现象都会渐渐消失,至少在你眼中,变得不那么刺眼。 还记得上次我问林巨老师:“当孩子问家长这世界为什么有坏人,该怎么回答?” 林巨老师的答案简单明了:“告诉他:因为从小爸爸妈妈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是好的,孩子渐渐就变坏了。” 我担心:“那小孩子能懂这么深奥的逻辑吗?” 林巨老师的答案依然简单直接:“孩子马上就懂。” 我仍不依不饶:“这样会不会让孩子觉得责任全在父母,会让孩子更习惯推卸责任呢?我的想法是,如果有答不出来的,就反问孩子,启发孩子,父母也一起思考。” 这件事之后的某一天,我忽然发现我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我提问的前提就已经是站在“不相信孩子”的角度之上。凡事皆如此,若你一开始就不相信你能得到,那么你又怎么可能得到? 所以,请相信:相信生命,即使它有时候并不美好;相信人性,即使“恶”总是与“善”如影随形,就如硬币的两面,相信孩子,相信所有的行为只是表象,真正的内核是他精神上的需求,那么给足他,就OK了。 而这所有需求,并无对错、美丑、好坏之分。林巨老师讲,真、善、美,哪个在最前面?如果没有了真,善和美又有何意义呢? 教育的本质要归于人性,所以就是这么简单,又是这么难。 这本书将是颠覆你教育观的一部著作,林巨老师将他的教育故事与理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给你听。每次看一个章节,将触及你灵魂的语句勾画出来,然后反复咀嚼,然后再期盼下一个章节。你,会着迷的。 2013年9月17日 后记 后续计划 花径核心的理念,无论是生命教育、生命健康,还是生命成长,关键词都是真实。 “真实”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真实经历,真实思想,真实行为……”即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二层含义:“允许真实,鼓励真实,发现真实……”即内心深处坚定无上的信念。第三层含义:“何为真实?如何真实?为何真实?……”即哲学层面、终极意义上的真理和信仰。真正的真实包含上面的全部含义。花径将用全部的著作来阐释“真实”这个关键词。 接下来,跟大家汇报一下日后的写作和出版计划: 接下来的时间,我要完成花径最核心的著作《人学三部曲》之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是系统阐释花径“无分别的爱”的生命教育理念的法典性的著作,即《无分别的爱——皈心书》。第二部,是系统阐释花径“和心在一起”的生命健康理念的法典性的著作,即为《和心在一起——安心书》。同时,我的伙伴褚静,她将从一位花径的妈妈的角度,来阐释她对“无分别的爱”的生命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书名暂定为《孩子,妈妈因你而改变》。同时,我的伙伴曾静,将从自身成长的角度,来分享她对“和心在一起”的花径生命健康理念的体会和心得,书名暂定为《花开的声音》。这四本书,将在201 5年全部出版面世,敬请关注。 同时,花径提供如下网络渠道,以更好地帮助各个年龄阶段的伙伴: 2~6岁的伙伴的家长,可登陆花径美德幼儿园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jingyouzhiyuan,并请关注新浪微博“@花径美德幼稚园”,随时咨询有关教育问题。同时,建议您细细阅读《妈妈,请这样爱我》一书,相信会从中获得有效的帮助。 7~18岁的伙伴的家长,可关注花径心灵成长营,花径心灵成长营只在暑期开课,课程信息可点击http://blog.sina.com.cn/shengmingchengzhang,或请阅读《遇见好老师》一书,深入理解花径心灵成长营。 若您是家长朋友,且对如何实施无分别的爱的家庭教育或者自身的生命成长感兴趣,请随时登录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gmingchengzh~ng(百度搜索“林巨博客”即可),上面有大量伙伴们的心得文章,相信其中不少文章一定会打动您和帮助到您,同时,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微博“@花径美德林巨”,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个人和花径的支持。 衷心感谢大家! 林巨 2013年8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将是颠覆你教育观的一部著作,林巨老师将他的教育故事与理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给你听。每次看一个章节,将触及你灵魂的语句勾画出来,然后反复咀嚼,然后再期盼下一个章节。你,会着迷的。 《母子健康》杂志编辑部主任 张路 走进花径的两年里,我学到人生里最重要的功课向内看,找到自心,并和她对话。原来世间一切纷繁关系的源头在于解决和自我的关系,调伏自心,就可以改变整个生活。 默默妈妈 最初参加花径美德,是想改善亲子关系。现在跟随林老师快两年了,发现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根本上明白了自己好了,家庭就和谐了。亲子关系本不需要改善,因为孩子从来都是好的,自己好了,孩子只会更好! 黄莉(怡凝妈妈) 我寻找的理想教育是什么?首先,是一种生命教育。引导和培养孩子“与心在一起”的习惯和能力,是培养“真实的人”和让孩子以后具备幸福生活能力的基础。其次,是兼顾安全感和价值感培养的教育。最后,是促进孩子、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我终于在花径找到了。 李玉光(奕凡爸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