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是辛苦的
离了母亲,我不知“婴儿”是何所指。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
在孩子面前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作为父母能做到尽善尽美,偶尔还会因自己的不足而惭愧不巳。我们往往是在未成熟之时巳为人父母,养育子女是一个学习如何为人父母的过程,是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
父母与子女共同走向成熟,“矛盾”是这种“成熟”的肥料和养分。只有在和儿女的矛盾中,父母才有机会看清自己,在解决与孩子间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因此.接受并正确看待自己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耐心地找出矛盾产生的根源,这才是矛盾解决之路上明智的开始。
将子女的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归咎于父母的话,父母未免太冤。有一位大师面壁参禅数年,却认为养育子女是一件比面壁参禅还要艰苦数倍的事情。
毋庸置疑,子女的问题绝不是父母的过错。我们同样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孩子只会表达他们的不适而没有解决的能力。无论矛盾产生的原因为何,罪魁祸首是谁,孩子都没有能力去解决,以致问题原封不动地转到父母的手中,解决问题自然也就变成父母的分内之事。对待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矛盾,或忍耐或绝交,只要逃开就万事大吉。但是,与子女之间的矛盾避无可避,越无视越凸显,越逃避越恶化。这是父母无法逃离的两难。所以才有“孩子是父母前世的债”之说吧。
要解开这个谜团,父母必须先窥视自己的内心。必要时甚至还要打开一直紧闭着的心灵仓库,与孩子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因为父母和孩子是在心灵最深处进行交流的。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育儿书籍都十分强调孩子小时候和妈妈的关系。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可以说是提出相关理论的“始祖”。从一名儿科医生到一位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就婴儿期问题所提出的理论之精妙无人能及。对于初探这一领域的人来说可能会显得颇为生涩,但是由于许多儿童发展理论家的主张都以温尼科特的理论为中心,因此提前对他的重要理论进行了解很有必要。
温尼科特的理论可以浓缩为“乖孩子的辛苦”,他透过孩子与妈妈的关系细腻地刻画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他提出,婴儿的心灵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这张白纸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中逐渐增色添彩。不仅如此,关于婴儿的攻击性和其应对方法,温尼科特做出了相较于任何理论家都更具实质性的说明。十指连心,哪个都疼
对孩子而言,殳母的爱就像不得不与他人分享的蛋糕。虽然父母认为他们给了每令孩子一个完整的蛋糕。但是从孩子的立场上来看,他们不过只分到了一块而已。父母的爱再伟表也无法改变其必被分食的属性。分蛋糕的特征就在于别人手里的那一块泰远显得更大,这是和兄弟姬妹一起长走曲孩乎必须面临的困境。
“小心思”经常跟弟弟“小石头”吵架。说是吵架,其实是姐姐单方面地压迫弟弟。“小心思”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只会简单地折磨一下弟弟,要是不高兴的话可能会对弟弟大打出手。姐弟间的争吵从小就开始,直到弟弟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小争吵就发展成了大型肉搏战。
“小心思”的妈妈为此无比伤神,无法理解“小心思”的行为,身为姐姐,不仅不照顾弟弟,还和弟弟吵架斗气。她生气地说“小心思”没有做姐姐的资格,是一个自私的孩子。而后她又不禁叹息,“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想当年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这样过”。
父母在进行子女教育时最常问的就是孩子之间的争吵问题。两个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偏袒谁都不合适。俗话说,“十指连心,哪个都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当被拿来与兄弟姐妹比较,感到愤愤不平时,父母通常都会用这句话……
P2-4
我的领悟
人们通常称我为心理学者,或学习精神分析的人,但为了我的读者,我想我应该以“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这句话开始我的自我介绍。我有两个相差一岁的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比二女儿小三岁。我喜爱心理学,所以长期以来未曾放弃过学习。
从三十五六岁开始,我时常被心中所产生的各种莫名的矛盾所困扰,在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精神分析。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我就干脆跑到美国纽约弗洛伊德正统学派研究所接受了精神分析培训。就像电影中所演的那样,一周去四五次,躺在安乐椅上静思冥想,窥探内心各种想法。比起理论的学习,这一训练过程更重视的是个人的自我分析。我在美国一直生活了七八年,一半是因为我的学习,另一半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留学热潮让我不得不等到两个女儿考上大学之后再离开。回国后,专攻临床心理学的同事给我置办了一间心理治疗办公室,不久后大学出现职位空缺,我便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现在我主要将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擅长养育孩子。作为一个成长在韩国的保守环境下,一次修养课都没有上过的母亲,在和三个孩子无休止的战争中好不容易将孩子拉扯大,我能有什么育儿诀窍可言?有的人觉得,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而我是一个天生缺乏所谓“母爱”的人。横生的无助感和烦闷让我难以忍受,郁郁成疾,否则我也不至于下定决心学习精神分析。
当我终于领悟到“啊,父母的作用是这样的啊”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过了他们人生中的这一段“重要时期”。在美国进行精神分析训练的时候,我的大女儿正好进入青春期。都说人生犹如回力标,恶行终结恶果。向来聪明听话的大女儿开始叛逆起来.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应付出的沉重代价。要是没有精神分析训练的帮助,难以想象我会如何走出孩子青春期这条隧道。对精神分析的学习让我明白,长期以来我所认识的“父母的作用”中存在太多的“漏洞”。
我的构思
虽然我们都梦想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在孩子面前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作为父母能做到尽善尽美,偶尔因自己的不足而惭愧不已。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是在未成熟之时已为人父母,学校不曾教过,也没有预备练习,我们只是凭着自己对父母的记忆,为成为合格的父母而竭尽全力。
“为人父母”是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是本书想要传达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这本书讲的不是已合格的父母养育子女的经过,而是无经验的父母如何与子女共同走向成熟。“矛盾”是这种“成熟”的肥料和养分,只有在和儿女的矛盾中,父母才有机会看清自己,在解决与孩子间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所以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与孩子的矛盾不是父母不合格的佐证,并不令人难以启齿,这反而是父母走向成熟的必经旅程。
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一道简答题,而是各种问题复合作用的结果。即使问题一样,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可能千差万别。这样看来,唯一的正确答案只能是“没有固定答案”。冷静、客观看待矛盾是成为父母的最基本条件,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本书将“养育孩子须知”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天生的性情”,“婴儿、幼儿、儿童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第一,决定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天生的气质”。有饭量和个子成正比增长的孩子,也有喝水都长肉的孩子。体质是天生的,性情也一样。了解孩子的气质和天生的性情如何,认识孩子与身为父母的自己有何不同,是养育孩子的第一步。
婴儿与生俱来的东西超乎想象的多,除了才能、体质、性格,他们的五音不全和毫无节奏感,从前门进从后门出去后就……视角来看待。拍电影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才能拍出多彩的画面,同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领域,如果从不同角度着手进行分析研究的话,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触动内心的部分,希望读者能合上书,闭眼静心体会那份触动。如此一来,获得了解的部分就能为我们的“成熟”提供养分。
父母和子女在心灵的最深处进行交流,因此要想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一般的忠告建议和育儿法是派不上用场的。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且十分耗时,但我认为精神分析法才是帮助我们顺利解决矛盾的“王道”。
可以说,这本书让父母在开始了解子女之前拥有一个反观自我的空间。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曾经为人子女,在父母的照顾和教育下成长至今。这一过程如实地反映在我们身上,也将经我们之手继续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所以,我希望这本书也能成为每一位父母回顾自身成长旅程的一个契机。
我的建议
理论的发展变化通常反映一个时代,育儿和父母教育理论也不例外。我们这一代在使用打字机的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而我们需要养育的下一代却将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型时代。在这个时代,IT给人们带来的变化超乎想象。这也是如今“父母难为”的一大重要原因。如今的父母们需要弥补的是至少四五十年的时代差距,真可谓任重道远。在保守、统一化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却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创新、有个性的人。为了培育出与时俱进的下一代,父母竭尽所能,但这谈何容易。关于育儿,我想强调的是,在我们的文化圈中必须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那就是“乖孩子综合征”“攻击性”“自恋”等。 “乖孩子综合征”在很早以前便已被提出。对此,人们一直以来都倾向于认为“体罚”是不正确的,而“称赞能使鬼推磨”。但是渐渐地,“称赞是毒”的说法也开始出现。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管教,而管教的本质总是透着“父母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教育孩子”的意味。这种管教的本质究竟是否正确?这种管教方式是否可行?对此,本书将带领大家进一步思考。
“攻击性”从弗洛伊德时期开始就被认为是人类本性的重要因素。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到当他受到挫折时表现出来的攻击性,攻击性的表现范围十分广泛。更重要的是,攻击性是生命的原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在美国,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而努力,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需要开发的重要社会性之一。在韩国,主张消除“上命下服”体制的呼声也十分高涨,但是在重视尊卑有序的儒教文化圈中,这种主张仍然举步维艰,难以实现。
攻击性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孩子的正当要求或辩解甚至都可能被认为是跟父母顶嘴,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时为了遏制孩子的攻击性,父母会将自己的攻击性进行合理化,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当然的,因为孩子会模仿和学习父母的一切言行。除非本能所致,否则孩子很少会从一开始便身具攻击性。有时当孩子感到没有人保护自己时,会为了克服心中的恐惧而以身体行为来表现其攻击性。
本书旨在强调,攻击性是在培养孩子创造力和自尊心方面不可或缺的力量来源。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如何理解和管教孩子攻击性的机会。
所谓“自恋”,简言之,就是“我最了不起”的自我认识。从结论来看,“自恋”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必需的“营养成分”。能够自己走路,不再需要尿布,仅仅如此就能让婴儿们像拥有了整个世界一般扬扬得意,因为这一刻自己变成了“最棒”的存在。这种自恋心理大概在孩子3岁的时候会达到顶峰,而由此产生的“得意”状态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玩游戏快输了的时候就哭,妈妈做饭的时候硬要插上一脚,看漫画的时候幻想自己像主人公一样打败所有坏人,在知道整个国家最高权位者是总统之后就开始梦想成为一名总统。
一直以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都告诫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谦虚才是美德”。而研究孩子成长过程的精神分析学者们却从很早以前就主张,为了培养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某些特定的成长阶段应该让孩子尽情享受“我最棒”的优越感。孩子的这种自我认识不足为虑,但是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是最棒的”这种自恋意识却不失为一大隐患。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孩子,父母应该考虑些什么?本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探讨。
最后,我将本书的书名相关事宜委托给东远育英财团的图书项目组和飞龙沼出版社全权负责,但是在书写此书之初我心中便一直藏着一个名字。希望读者们在畅读此书之后也能深有同感,故记录在此。
“用心若够深,无处不可达。”
朴炅淳
在《妈妈教科书》这本书中,作者朴炅淳向妈妈们介绍了如何利用精神分析学,更为深刻地理解婴幼儿的身体、精神发育的过程和特点,引领各位妈妈用更为科学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并且指出没有完美的父母,“为人父母”就是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父母在与子女的矛盾中才有机会看清自己,完善自己。
《妈妈教科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顾深刻和通俗的妈妈教育孩子的指导书。
虽然我们都梦想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在孩子面前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作为父母能做到尽善尽美,偶尔因自己的不足而惭愧不已。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是在未成熟之时已为人父母。学校不曾教过,也没有预备练习,我们只是凭着自己对父母的记忆,为成为合格的父母而竭尽全力。
朴炅淳的《妈妈教科书》记录的并不是已合格的父母养育子女的经过,而是无经验的父母与子女共同走向成熟的过程。“矛盾”是这种“成熟”的肥料和养分,只有在和儿女的矛盾中,父母才有机会看清自己,在解决与孩子间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