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尖的政商学界精英阵容,15场高端读书会内容实录;
最火爆的的读书会,最真性情的讲述,最难得的体验;
那些年他们读过的书,成就他们一路走来!
吴晓灵、任志强、王巍、衣锡群、周文重、马云、柳传志、易纲、马蔚华、俞敏洪、张维迎、陈志武、许小年、巴曙松、田溯宁、俞渝、秦晓、黄怒波、沈国军、陈东升、沈南鹏……
站在书脊之上,欣赏他们的视野!
《阅读的版图》是由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组织的多场读书会内容整理而成,旨在号召全民热爱阅读,掌握读书方法。它旨在启迪全社会形成一种爱读书、爱思考、重文化、重教育实践的良好风气,在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的版图》是一本通过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讲述他们在不同年代的读书方法而对当代青年进行言传身教的文化教育类图书。
一场被戏称为入场名额比北京购车摇号,更难中签的公益读书会,金融、历史、市场、政治、生活等领域的精英在此聚首,独家讲述阅读背后的创业故事、经营理念、学术观点、民生政见、外交风云。在这里,他们撇开了平日里的头衔和身份,选择和你一起站在阅读这边,以读书人的身份讲述与阅读有关的动人经历,那些岁月积淀下来的真实感悟得到最原汁原味的呈现。
“中国并购之父”王巍与华远地产掌门人任志强,每年能接到无数论坛、沙龙邀请,但“上心的不多”。任志强在论坛上埋头狂发微博已成大众熟悉的标志性图景,如今还真没有哪件事能像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的读书会那样能激发他们难得的热情。在他们的发起和倡导下,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已经成为京城一大盛事,收获诸多赞誉,也邀请到众多领域的“大忙人”来到读书会,和读者近距离交流读书感悟,分享人生故事。
《阅读的版图》是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精选出的15场读书会的精彩内容实录,让更多没有到现场的读者透过文字了解精英们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吴晓灵、任志强、王巍、衣锡群、周文重、马云、柳传志、易纲、马蔚华、俞敏洪、张维迎、陈志武、许小年、巴曙松、田溯宁、俞渝、秦晓、黄怒波、沈国军、陈东升、沈南鹏……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成就了各自事业上的丰碑,如今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归阅读,让视野瞬间开阔,汲取进步的力量!
手不释卷,开卷有益
我对经济学的喜爱,源头上大概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给的,父母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在国家机关里每天接触的都是经济方面的事情;另一个则是因为后来去农村的生活,当时看到老百姓的贫困状况,便想我们有什么办法改变吗?那个年代,我们都相信毛主席,毛主席说农业学大寨,于是我们就像唐僧取经一样自费跑到大寨去看。但去大寨看了以后,回来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大寨的农民能干出的事情,我们这儿的农民为什么干不出来?这个问题在脑子里面老是挥之不去。
后来我上大学,是农民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当时,我非常希望学一些能够真正解决中国农村贫穷问题的东西,希望学经济。没想到给我分的专业是电机工程,是工科。电机工程我没兴趣,我要求转专业,但是我得到的答复是:专业是组织上决定的,必须学,不能学别的。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就读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生,开始大量读经济方面的书,然后又到美国念经济学博士。
我是1985年去美国的。我离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时候,中心主任马洪同志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要去,是不是因为工作不好。我说工作很好,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刺激。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有合作项目,世界银行的专家来跟我们合作,他们谈的东西我听不懂,我是一个学工业经济的硕士生,但却听不懂他们说的事,这让我受到非常大的刺激,所以我决定一定要到外面自己去学,念了5年的书,全都是关于经济、数学的。
读了这些书以后,经过工作中的实践,我认为读书应该是“T”型的,就是知识面一定要非常宽阔,上面这一横拉得越长越好,同时也要有一门钻得很深。霍金的《时间简史》写得确实好,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科普著作,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可以帮助你解答、思考很多哲学、宗教的问题。我认为知识面一定要宽,哲学、美学、历史、经济都要涉猎,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说“手不释卷”,就是说一天不看书就没有收获,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每分每秒的事情,真的是开卷有益。我记得有一次在上飞机之前随手拿了一本讲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的书,翻了两页,我马上就对中国古代社会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场景感。历史不是事实和年份的堆砌,历史是事件的发生,是由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的。所以读历史要有一种历史感,要能设身处地想象到当时的场景,这些杂书对于学历史非常有帮助。我没有发现什么书是没用的,只要作者是认真的学者,以负责任的态度写书,读了总有收获。
我很不愿意推荐书,因为我觉得人们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误解,以为读了几本书以后便知天下事。宋朝有一个宰相叫赵普,他有一句名言:“治国有什么难的,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希望现代人不要当赵普,半部《论语》是治不了天下的,几本书回答不了现实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书不仅有功利主义的实际用途,还和人的精神生活是密切相连的。如果读几本书就能够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那么就如同人一生吃三个馒头就够了一样。读书是要时刻进行的,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和作者交流,每读一本书都可以领略到大师的思想。即使在我授课的课堂上,我也不是很愿意给学生推荐几本重要的书,不是读几本重要的书就可以受益终身的。
出国潮背后的国民不安
我认为现在的出国潮要具体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们出去的时候,情况比现在简单一点,就是想到国外去学习。当然我必须承认,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在外面学习之后没有想回来的,因为当时国外的生活条件、研究条件、就业条件等都比国内强,后来是被国内经济的发展吸引,一步一步回来的。
今天,我觉得出国增加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因素,这是我们当时没有的。过去我们出去想在国外工作,没有想回来,主要是国外和国内条件的差别,而不是风险上的差别。现在很多人把子女送出去是为了降低未来一代人的风险。我觉得我们的政府,特别是高层的领导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国民会感到不安?为什么感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太高、未来的风险太高?要好好地思考,如果再不思考、再不进行调整,我们人才的流失对经济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国企未来二十年
中国从管仲的时候就实行盐铁国营,也就是今天的政府管理,到今天为止,这个趋势几乎一直存在。这一点跟西方国家非常不同,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今天这种很尴尬的局面。目前,我所看到的趋势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和尊重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恶化,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和经济力量结合得太紧密了,紧密的结果是我们两千年的经济一直是小农经济,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发生,影响到人类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大技术创新也不可能在中国发生。这个重大历史现象被马克斯·韦伯注意到了,他写的《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都涉及了这个问题。经济历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在其名著《西方世界的兴起》里面也讲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产权保护和西欧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的主导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历史和经济的交叉研究所产生的结果。凡是涉及制度变迁一定要去读历史,因为只有在历史中你才能看到这种变迁的轨迹。
对今后二十年做预测没有什么意义,但我认为国有企业将从鼎盛走向衰弱,因为它面临两个由体制引发的问题,这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很难解决的。国有企业体制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国有企业现在能够赚钱,是因为垄断行业、垄断利润,并不意味着它效率高、利润率高。这是第一个问题,所以它会走向衰弱,从制度层面上决定了它的效率不会比民营企业效率高。第二个是社会公平问题,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市场只有几个央企能经营,为什么普通公民就不能经营,地下的石油为什么普通老百姓不能开采,铁路公司为什么民营公司不能做,电信公司为什么民营公司不能做,为什么资源要被个别企业垄断在手里,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这两个问题会决定国有企业从目前的鼎盛走向衰弱。
P18-21
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批人,恰恰在中学期间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他们不但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也失去了可以阅读的书籍。连曾经学习过的“孔孟之道”也被当成“四旧”彻底抛弃了。除了一本“红宝书”之外,再也没有可以看的有关“文化”和“文艺”的作品了。历史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颠覆,连爱情也成了小资情调被打翻在地。这一代人经历的是知识饥渴的年代。
打倒“四人帮”之后,这一代人疯狂地读书,试图弄清楚过去发生过的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也试图在一片思想的慌乱之中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读书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但人却无法涉猎所有的书籍,于是就有了分科,有了泛泛的学习与专业化的区分,有了各行各业的专家、研究学者等。
如今,大多数的年轻人更注重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很少去专门阅读纸质图书,更难进行系统化的阅读与研究,于是就形成了知识的破碎化现象;更难以将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比较,就难免会有一些偏激,因此也难以形成自我为主的见解。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巍以中国金融博物馆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知识讲座,后来逐步发展成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于是便有了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组织的这一读书会活动。
这是一个完全公益、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的活动,旨在向社会介绍和推荐各种各类的书籍,用“阅读丰富人生”为主题,希望在全社会掀起读书的热潮。
因此我们邀请了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知名人士来担当嘉宾以开阔读者和书友们的思路,交换各种各样的信息。这里有来自各个大学、专业机构的教授、学者、专家,为大家讲解和介绍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背景、不同产业规模的银行家、保险家、投资家,为大家开拓思路;有政府的前任或现任官员,帮助大家了解国家的政策;也有专业研究机构、新闻机构和媒体的人士,与书友们进行跨界的交流;更有专业的作家,让大家了解如何通过锤炼组织把简单的文字变为书友们的饕餮精神大餐。
金融、历史、市场、政治、生活等领域的精英在这里聚会,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里聚焦,各种各样的困惑都能在这里找到破题的方案。
其实这里并不想给每个人一个确定的思路与明确的答案,只想通过各种不同的多元争论,碰撞出与众不同的火花,激发所有人的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生总有许多不明白的事,重要的不是从书中或别人口中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切忌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曾在中国的改革意识建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独立思考的自由。没有了思想的市场,又怎会有百花齐放的春天。
我们不仅要唤醒社会的沉睡,更要启蒙被深埋在重负之下的精神,让每个人的精神能不被压抑地成长,这样社会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当我们将嘉宾们的精彩言论整理成书时,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在读书会这个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这本书正是对三十多期读书会活动的生动记录,也是嘉宾们对各自精彩人生的最好的诠释。
每场读书会都有几千人报名参加,但每次仅能安排四五百人亲临现场,获得与嘉宾直接交流的机会。为满足更多读者的心愿,我们录制了光盘,但仍无法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这一盛会的福音,因此我们将全部内容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展现给更多的读者。虽然你们无法听到现场的笑声和掌声,但你们仍然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智慧和风采。
书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书能打开人们的心扉,书会将人们带进陌生的世界,让你对新鲜事物感觉温暖,书还能解开你心中的谜团,帮你找到过河的工具,指导你航行的方向。
当你拥有了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当你能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属于你。
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理事会主席 任志强
2013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