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述悟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宜发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激情写作》;《唱着歌儿走四方》;《读“王永庆卖米”所想到的》;《初识王书记》;《如歌的岁月》;《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大连朋友董文仲》;《飞翔的赞歌》;《陈通宪的侗乡“情”歌》;《我们相聚在北京》;《我与麦子》;《校友文友和朋友》;《一本书的启示》……《我述悟声》是郑州铁路局原局长徐宜发撰写的一本散文集。

内容推荐

《我述悟声》是郑州铁路局原局长徐宜发撰写的一本散文集,《我述悟声》内容包括中国梦、铁路情、被行囊、走四方、观世象、悟人生等内容,歌颂中国铁路建设的丰功伟绩、丰硕成果,歌颂社会的美好,还有作者感悟人生,怀念友情、亲情等内容,读后激发人们向上。作者文笔流畅,散文形散文不散。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梦·铁路情

“思维”走过二十年

乘坐G842次列车

穿越大山见真情

大山深处有“铁军”

“二七”名城添新景

风雨沧桑火车站

聚焦京沪高铁

我们一同坐高铁

“拍照”引发的故事

走进高铁

我们一路同行

坐着高铁去北京

在拉响“二七”大罢工第一声汽

笛的地方

挺进大独山

嘹亮的军号声

坐上高铁试验车

郑州东站看春运

北盘江上架彩虹

我和火车头

走近郑州地铁

铿锵岁月

第二章 背行囊·走四方

楚国古城

登上航母

欢乐园里的火车头

花开正艳植物同

我陪老师看黄河

扬州个园

汽车开到茶山来

黄河上跑着气垫船

荥阳的葡萄熟了

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

千年古镇黄龙溪

高原明珠

骑着骆驼照张像

深圳大峡谷

重观收租院

黄河的记忆

第三章 观世象·悟人生

初遇“笛王”

从“星光大道”走来的刘赛姑娘

但愿这样的“误会”不再重演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

黄家三姐弟

美在自然中

有感于“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最美卖菜哥

美丽的晚霞

施善不图回报

我和青年朋友谈幸福

干事业需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传递诚信的力量

吃苦是宝

第四章 过无痕·岁如歌

豫菜传人杜新敬

知识的力量

千里万里梦相随

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一位古稀老人的办学之路

大年三十包饺子

相遇曹老

激情写作

唱着歌儿走四方

读“王永庆卖米”所想到的

初识王书记

如歌的岁月

活着就要活得精彩

第五章 友无价·情似海

大连朋友董文仲

飞翔的赞歌

陈通宪的侗乡“情”歌

我们相聚在北京

我与麦子

校友文友和朋友

一本书的启示

韩国朋友来郑州

平平淡淡也快乐

我们都属牛

相约九点半

又见老朋友

第六章 小运动·大生活

0:3与3:O

精彩的夺冠之战

有朋友才有快乐

又上鱼啦

登秦岭

丁宁,好样的

第七章 附录

一个壮怀者的风采

胸怀太阳走四方

后记

试读章节

前几天我们到西安办事确定坐高铁返程,这是郑州至武汉高铁通车之后我第一次从西安坐高铁回郑州。

进了西安北站正好赶上西安开往广州途径郑州的G842次列车,候车大厅大屏幕上显示是12时45分开车。过了检票口上电梯,我们直接到了站台上。旅客排队依次上车显得井然有序,列车服务员面带微笑迎接着前来乘车的客人,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上了车,列车长吴霞向我们介绍,这趟车由广州客运段担当,全程2100多公里只需运行8个多小时,可方便了……临近开车,我到了司机驾驶室,看看现在司机的工作环境,这是一种情缘。

40多年前我从学校毕业进了铁路,那时用的都是蒸汽机车,从司炉到司机我千了10年还多,我爱上了这一行,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保留着那份情感。担当这趟列车牵引任务的是西安机务段司机贾郑锋和郑辉,他们一开口我就明白了。这是一列“和谐号”,380A动车组,配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西安机务段参加轮乘。他们牵引运行到郑州,再由郑州机务段的司机接班牵引到武汉,接下来是武汉和广州的司机轮换把这趟车拉到广州。这种乘务方式铁路术语称作“轮乘”,既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又降低了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司机们能得到充分休息精力充沛,确保运行安全。

贾郑锋和郑辉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小伙儿,他们从铁路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拿到了司机驾驶证,2009年又到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培训,获得高铁列车驾驶资格,成了令人羡慕的高铁司机。这些年我很少到西安,一见面都说我坐过他们的车,还知道我曾经也是火车司机。2005年之前我经常去西安,总是坐在火车头上,那个时候有不少司机都认识我。开车的时间到了,小贾又一次检查操纵台各仪表显示正常,并收到了开车指令,扳动手柄列车慢慢启动。出了西安北站,列车速度很快就上升到每小时292公里,若是站在地面看着趟车,肯定是一晃而过。

列车高速运行,我从驾驶室出来想看看全列车的运行情况,吴霞坚持陪同我一起走一走。吴霞才20岁出头,从小生长在湖南岳阳,高中毕业考入湖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毕业正赶上铁路招聘高铁列车服务员,她和她的姐妹们应聘进了铁路,在高速列车上干得都很不错。这趟车有16节车厢,车上列车、餐饮、商品服务和保洁人员一共才有十来个人。入耳的话语,周到的服务,车厢里一片温馨。餐车在列车中部,姑娘们正在为旅客准备午餐。高铁上的餐饮与普通铁路旅客列车有很大的不同,不是叉烧又炒,而是配好的快餐,只要在微波炉里加热便可食用。旅客可以根据!口味的不同,任意选择可口的饭菜,方便极了。

担当这趟列车技术服务的是26岁的年轻技师康攀龙,聊天中得知我们还是校友呢,只不过时间跨度相差40年,我是1968年毕业,小康是2008年毕业,我上学的时候是郑州铁路司机学校,小康上学时已是郑州地区包括司机学校、机械学校、卫生学校在内等几所铁路学校合并在一起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小康学的是电力机车司机专业,毕业分配先进了广州机务段,前年经选拔到西南交通大学培训高铁动车组技术,现在成了高铁技师。小康告诉我,技师的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开车前要对车上的设备全面检查,像飞机一样不能有一点差错,开车后运行15分钟就要巡视检查,然后每隔一小时都要全车巡视检查一遍,防止故障发生。

13时42分,我们乘坐的G842次列车正点运行到三门峡南站,看到“三门峡,,这几个字引发我许多联想。P5-6

序言

前两天,宜发兄带着U盘过来,说是又整理了一本散文集,是最近写的,马上要出版了,想让我写个序。

又是一本!我且惊且喜。我知道他已经出过四本散文集,都是“我”字头的:《我心永恒》、《我的太阳》、《我行吾咏》和《我书我心》。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久,此前他是郑州铁路局局长,大忙人,领着那么大的队伍,做着那么大的事情,真想不到他是怎样挤出时间写下这么多散文的。看来,思考和写作已经成了他的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佩服!

我坐下来读宜发兄的80余篇散文新作,恍若泡在温泉里。因为他写的都是日常所见所闻所感,让人感到既清新又熟悉;有一些还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自然就更加感到亲切和温暖。

我和宜发兄相识30多年了。我们初次见面的情景,被他写在《相约九点半》一文里了。那时,我在河南日报工商处当记者,联系交通口;他在郑州机务段搞宣传,后来又在郑州铁路分局党委任秘书,是河南日报通讯员。每当铁路上有好的新闻线索,他都会及时通知我,我俩经常一起蹬着自行车去采访。我们都是急性子,干事都特认真,经常为了一篇稿子,深入采访,多方求证,反复推敲,直到写到最满意为止。在我的印象中,他是通讯员中写稿最认真、也最有水平的一个。他送来的稿件用方格纸一笔一画地写成,工整干净,没有一个墨点。稿子的内容也很真实、扎实、生动。在稿件格式上也很讲究,从大标题,到小标题,到标点符号,都清清楚楚,层次清晰。他写过那么多篇稿件,从未出现过问题,编辑们对他的稿子很放心。当年我俩采写了那么多铁路上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到现在依然是飘扬在中原大地上的旗帜,依然是铁路战线站得住的典型。在我心目中,宜发兄就是这样一个用心做事、认真做事的人。我俩是一路人,所以就成了好朋友。直到现在,好长时间可能不见一次面,一旦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说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事业上的事情;当然,也会说起写作上的事情。

在我印象中,宜发兄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激情而又十分执著和勤奋的人。他从普通的火车司机干起,后来搞新闻宣传,再后来搞管理,一步一步当上了郑州铁路局局长。他当司机,是模范司机;他搞新闻宣传,是优秀通讯员;他当局长,精通业务,擅长管理,把郑州铁路局搞得有声有色,是个有大贡献的专家型领导。他在铁路干部职工中口碑很好,大家说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干啥啥成。后来,读到他那么多的散文作品,我就想:像他这样的人,无论干出多大的成绩,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不是说天道酬勤吗?一个用心做事、勤于做事的人,上天必定会眷顾他。

带着对宜发兄的感念,我认真地翻阅他的这些散文。《我和火车头》、《挺进大独山》、《乘坐G842次列车》、《“拍照”引发的故事》、《坐上郑武高铁的试验列车》、《坐着高铁去北京》、《大山深处有铁军》、《穿越大山见真情》、《干事业需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篇一篇读下来,我看到的是大名鼎鼎的中原汉子徐宜发,他所经历过的事件、场景、细节,他面对中原风物时的感触、感叹、感悟。这些篇章,不仅内容真实,行文也是那样的自然、质朴、生动,让人忘记是在读文学作品,恍若是在听老朋友叙谈。原来,宜发兄是把散文当作日记写了。对了,他开了博客,这些散文原本就是他的博文。读他的散文、博文,我们就能知道他此前和当下都干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这些文字是他人生轨迹和心灵轨迹的记录,就像他把清凌凌的生活流,直接捧到你的面前。所以,他的散文是可以当作日记或者是传记来读的。作为他的老朋友,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他熟悉的身影,听到他真实的心跳,亲切得没办法。

他的这些散文,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时代轨迹的记录和时代精神的颂歌。从这一篇篇散文中,大到像高铁开通这样的历史性事件,小到像一位古稀老人的办学事迹,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事,历历在目,生动鲜活。当然,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论。若干年后,我们会拿着他的散文对后代说:“看,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尤其是要了解郑州铁路局在他主政这个阶段的发展史,他的散文更是不能不读。这,也许就是宜发兄散文创作的又一个独特价值。

写到这儿,我回到自己的报人身份,恍然有所悟:宜发兄是在以散文的手法写新闻、以新闻的眼光搞创作的。于是,我要跟记者兄弟们说:学学人家徐宜发,像写散文那样去写新闻;同时,又想给一些作家朋友奉上一句:如果像我的老朋友徐宜发那样,带着新闻眼去观察生活、表现人生,你的作品就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生动感人。

(朱夏炎,系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后记

记得中学时期我就爱写点小文章,父母都不识字也不知道我写的是啥,还以为我回家总是在写作业呢。那个时候不懂事,“写”是我的一种乐趣,一点小事写成短文之后读读还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学校组织开展什么活动、同学们结伴到什么地方玩、或者遇到什么感兴趣的事,我都要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过上一段时间再看写的这些东西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或许正是这样,我深得语文老师的喜欢,特别是郭明亮老师对我疼爱有加,几十年之后我们相遇,他又一次提到我写作文的那些事。

走上工作岗位我与火车头为伴,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天天累得睡都睡不醒,“写”的雅兴全无,好在开火车是我的最爱,整天乐呵呵的也不再有其他追求了。那个年代,我们这些从技校毕业的学生在现场也算个文化人了,我也时不时地帮车队写点材料,很得车队领导器重。1978年元旦刚过,车队支部书记张文才把我叫到跟前,依依不舍地说明组织已经决定,让我到段党委从事宣传工作,那年我已是快30岁的人了。

写,是我的一种爱好,可一点门都不入,真把写文章的任务交给我才体会到笔杆子重若千斤,只恨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几次找领导打“退堂鼓”都无济于事,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每次写材料我都先请教老师,帮我拿拿主意怎么写。至今我还记得王泽宏、方培军不厌其烦地耐心交方法、讲技巧,甚至亲自动手修改我的稿子,慢慢把我引上了这条路上并任职郑州铁路分局政治部秘书。那个时候,郑州铁路分局管辖100多个基层单位,有8万多名职工,有写不完的事。我们办公室的几个秘书经常到基层调研,反映情况、撰写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多年的秘书工作让我满脑子都是领导讲话、经验材料和工作汇报等等。有些材料领导要得很急,我们只好挑灯夜战,来不及打印誊写干净赶快报送领导。不过,我很感谢当年的秘书工作,是那种职业和环境锻炼了我,给了我知识和力量。  1985年组织安排到铁道部党校学习,两年的专业培训使我的文字工作有了明显的长进,所写散文又在报纸杂志露面。1998年我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看到一茬茬的老领导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很自然地想到我的将来。人不可能在工作岗位上干一辈子,都有退休的那一天。退休之后干什么?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不管干啥人不能闲着,年华不能虚度,时光不能白白流逝,大事干不了,写点文章还是可以吧。恰在这是,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从安装的第一天起,我就坐在电脑前用汉语拼音的“全拼”学习输入汉字,边学边创作散文作品,还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到了2004年初,储存在我电脑里的散文作品已有20多万字。一天,大导演翟俊杰来郑州在我办公室看到写了这么多文章,鼓励我出本散文集,一席话让我有点动心。我从无出书的打算,也就没把这事放到心上,只不过说说而已。谁知翟导老哥可当真了,电话催、见面催,比他自己的事还着急,2004年6月他在法国巴黎执导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停机就给我打电话文出书的事。在他的催促下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我心永恒》书稿于2004年8月末送北京,2005年1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007年4月14日我离开郑州铁路局到北京任调研员,有充裕的时间写作,第二年出版发行了《我的太阳》散文集。2009年10月我满60岁退休了,当年又出版发行了《我书我心》第三本散文集,2011年我的第四本散文集《我行吾咏》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两年我依然坚持写作,完成了我第五本散文集《我述悟声》的文稿。我退休将近4年,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写了几十万字的散文与随笔。在平淡中写作,在写作中享受生活。

我与新中国同龄,一路走来有许多人生感悟,因此把书名定为“我述悟声”,取意是用这种形式讲述我的肺腑之言。

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是我和朋友们共同劳动的成果。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社社长朱夏炎,在繁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作序、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红旗文摘》驻豫负责人王留彦不辞辛苦腾出时间帮我整理、编排文稿、郑州铁路局有线电视台谭志浩发挥技术优势设计出我所喜爱的封面、索凌电气有限公司的马瑞一张张把文稿打印出来……他们都为《我述悟声》的问世付出了艰辛,在此我深表谢意!

徐宜发

2013年7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