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南京有座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
刘永霞编著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大传》为陶弘景传记作品,介绍了陶弘景的生平与影响,以及主要著述及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中宰相--陶弘景大传/神仙传记系列/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永霞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南京有座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 刘永霞编著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大传》为陶弘景传记作品,介绍了陶弘景的生平与影响,以及主要著述及贡献。 内容推荐 刘永霞编著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大传》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神仙传记系列之17,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陶弘景的生平及影响”,包括六章,分“少年英才、学优则仕”,“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身隐茅山、心系社稷”,“长生仙丹、千年一梦”,“华阳众术、旨在证道”,“斯人已逝、仙风犹存”六个章节展现了陶弘景的一生事迹。陶弘景的前半生是官场沉浮,后半生是隐逸修道,无论出世入世,他都保持了一颗莹洁向善、济世利人的修道之心。第二部分为“陶弘景的主要著述及贡献”,阐述了陶弘景丰硕的著述及影响。主要有四章,分别介绍了陶弘景对儒家著述、道家经典的解读;对道教神谱的建构和上清派教史的整理;对中国古代方药学的继承与创新;对种种道教养性延命功法的研习等等。这个部分呈现了著作等身的陶弘景在多学科领域的成就与贡献,说明了作为道教一代宗师的陶弘景,在中国道教史乃至于中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影响与地位。 《山中宰相——陶弘景大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目录 缘起 总序 上篇 陶弘景的生平及影响 第一章 少年英才 学优求仕 一 神奇出生 慧根前定 二 门阀社会 出身定级 三 幼读群经 道心初萌 四 少年才俊 职系朱门 第二章 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一 石城大败 冒险收尸 二 宦海沉浮 痛失双亲 三 落魄问道 挂袍辞官 第三章 身隐茅山 心系社稷 一 洞天福地 仙乡茅山 二 明帝敕召 巧喻脱身 三 山中宰相 运筹萧梁 四 孤山隐逸 苦修勤建 五 泪洒秋风 哀悼沈约 第四章 长生仙丹 千年一梦 一 武帝贬道 举国崇佛 二 帝王迷丹 隐士苦炼 三 梦碎飞升 夜半出走 第五章 华阳众术 旨在证道 一 冥通授位 祈雨救民 二 品味书法君臣论道 三 宝刀利剑 匡正祛邪 四 结友高僧 培养门徒 第六章 斯人已逝 仙风犹存 一 贞白仙逝 时人盛誉 二 身后浮名 褒贬不一 三 茅山遗址 仙风依旧 四 天涯留踪 遗迹重现 下篇 陶弘景的主要著述及贡献 第七章 阐经释典 天人并重 一 儒家经典 人伦事大 二 周易老子 天道是本 第八章 修谱撰史 劝诫俗人 一 真灵位业 构建神谱 二 上清真诰 阐法扬教 第九章 编方汇药 祛疾救危 一 汇编本草 传承农黄 二 肘后救贫 辅行祛疾 第十章 功法千种 益寿延年 一 整编古法 养性延命 二 奇门异术 参天法地 附录一 陶弘景年谱 附录二 《华阳陶隐居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 山中宰相 运筹萧梁 建武五年(498),齐明帝萧鸾驾崩,其子东昏侯萧宝卷继位。萧鸾临死时叮嘱萧宝卷:“你要以萧昭业为警戒,做事不能在人之后!”当初萧昭业曾想除掉萧鸾,但没有当机立断,后来反而被萧鸾杀害了。萧鸾以此为例告诫儿子,没想到萧宝卷不仅学会了父亲的当机立断,而且更加心狠手辣。他任意杀戮朝中大臣,顿时人人自危,就连外地官员也提心吊胆。外地官员有的造反,有的投奔北魏,也有一些宗王起兵造反。其中崔慧景和萧鸾第三子萧宝玄的义军都曾打到了京师建康,然而就在萧宝卷危在旦夕的时候,恰好援军来到,打败了造反的义军。虽然很多造反都被平定,但是萧齐王朝已经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这时,出现了一个将要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人,他就是未来的梁武帝萧衍。萧衍是萧齐皇族的远支,父亲萧顺之是萧道成的族弟,也是辅佐萧道成的功臣。但他参加了皇室争斗,太子萧长懋借其之手杀了齐武帝萧赜的第四子萧子响,因而萧顺之当了替罪羊而受到了萧赜的责怪,最后萧顺之忧惧而死。经过此事,萧衍对萧赜一族就怀有了很深的仇恨。萧衍曾是萧子良“八友”之一,萧赜病危之时,“八友”之中的王融、范云等人就积极拥护萧子良夺取帝位,但萧衍身怀父仇,想帮助萧鸾消灭萧赜的子孙。后来他投到了萧鸾门下,并得到了重用,不仅报了父仇,而且还升为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刺史。看到萧宝卷的昏庸无道,萧衍发觉自己实现抱负的机会来了。永元二年(500)十一月,萧衍联络萧鸾第八子萧宝融起兵讨伐萧宝卷。开始,萧衍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一直打到了京师建康,但后来因为萧宝卷的援军众多,战事出现胶着。当时人们怕萧衍因行军不利而导致崔慧景兵败的结果,所以不敢与其来往,但是陶弘景却独具慧眼,他非常想与萧衍取得联系。 原来,陶弘景虽然与外隔绝,但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他向往的是作为一名张良式的救国人物,而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隐士。当他听说义师西下的时候,日夜遥望守候。等义师到了新林(今南京市西南),陶弘景夸奖了萧衍一番,同时派遣弟子戴孟之前去表达自己的支持之意,但行至皂荚桥(今江苏江宁县南)却不能前进了。等萧衍到达石头城的时候,陶弘景又派人前去联络,这次终于联系上了。得到了陶弘景的支持,萧衍当然很高兴。他也没让陶弘景失望,中兴元年(501)十二月,萧衍终于取得了围城的胜利,他同时也开始了夺取帝位的活动。 此时的天下,几乎没有人可以与萧衍抗衡,所以他可以放心地策划夺取帝位的活动。进入京师以后,萧衍首先把好友沈约、范云、任防招到身边。沈约、范云二人深知萧衍希望受禅的意图,所以积极扶持萧衍取得帝位。此时的陶弘景也得到了萧衍的重视,陶弘景得知萧衍希望受禅,但不知国号如何定夺的时候,就积极出谋划策。他引用《王子年归来歌》中的“水刄木”和诸图谶,认为“梁”字应为应运的符号,所以国号应该叫“梁”。萧衍采纳了陶弘景的建议,之后,萧衍就仿照萧道成的做法,正式开始了夺取帝位的活动。正月,有诏进萧衍为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加远游冠,绿磊突绶,位在诸王之上。开始,萧衍假装不受,直到二月,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接受。三月,萧衍受封梁王,享受天子出行的礼节。三月二十八日,齐和帝下令禅位给萧衍。至此,萧衍已经取得了“禅位”计划的胜利。萧衍非常赏识陶弘景的才学,他让陶弘景帮自己选一个登基的日子,陶弘景也欣然同意了,他把日子定在了四月初八丙寅日,但是就因为所选的这个日子,还引起了朝臣的一些恐慌。 四月初七的晚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眼看明天就是登基的日子,朝中大臣都很担心,甚至怀疑陶弘景的道行。其实也不能怪别人怀疑,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如果真的大雨滂沱,那不仅举行仪式不方便,而且还很不吉利。等到第二天早上,大雨出奇地停了。登基仪式照常举行,当萧衍登坛焚燎,受礼完毕之后,文武百官就陪同新皇帝回到了宫城。然而就在人们刚回到宫中的时候,突然之间,滂沱大雨又从天而降。这时文武百官无不惊叹,不仅惊叹这是天命所赐萧衍的皇权,而且还惊叹陶弘景道行的高深。萧衍即位后,改国号为“梁”,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尚皇帝”梁武帝。 经过以上几件事情之后,刚登基的梁武帝越来越欣赏陶弘景的才华,他非常希望把陶弘景招到身边辅佐朝政。开始,他亲自写诏书招陶弘景,并赐给陶弘景隐士所用的鹿皮巾以示诚意,后来他又屡次邀请陶弘景出山,但陶弘景并没有被打动,始终没有出山之意。为了表达自己的隐居之心,陶弘景画了一幅画给梁武帝。画上有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间,一头套着金笼头,有人牵绳,并且用杖驱赶它。梁武帝看了以后,笑道:“此人无所求,他要学曳尾之龟,哪有可以招来为官的道理呀!”曳尾之龟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篇,其中有一句“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后来常用“曳尾之龟”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梁武帝明白了陶弘景的用意,也就没有勉强。虽然陶弘景身在山中,但国家每逢吉凶征讨大事,梁武帝都会咨询陶弘景,而且经常有书信往来,因而陶弘景逐渐就有了“山中宰相”的美誉。陶弘景也越来越受到王公贵族的礼遇,他们一直不间断地赠送给陶弘景物品,但陶弘景都不接纳,就算接纳了,也被用作功德而做传教之用。 陶弘景在天文历算方面也很擅长,因而被梁武帝邀请编纂历书。与众不同的是,他在历书的己巳年(太清三年公元549)上画了一个红点,当时人们都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陶弘景也没有对别人说。但是直到太清三年梁武帝驾崩,梁朝发生了“侯景之乱”时,人们才惊叹陶弘景占卜术的高超。占卜术是道教中几乎人人皆知的术数,陶弘景非常精通占卜吉凶之术,而且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比如《占筮略要》、《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五行运气》等书,但都早已亡佚。梁武帝也深知陶弘景在这方面的造诣高深,一次,他专门请教陶弘景自己在位时间的问题:“先生,不知我能享受这样的帝王生活多久呀?”陶弘景回答道:“光武帝在位三十二年,陛下比他还要长,可以享国祚四十九年,然后才乘白云而去。”正如陶弘景所测,梁武帝从掌国家大权到去世,整整四十九年。此事足见陶弘景占卜技艺之精湛,令时人钦佩。 当陶弘景处理好与朝廷的关系后,生活来源也日渐稳定,于是就思考如何在茅山建馆传教的问题。道观一般都是利用山体的自然特点来修建,一场辛苦的劳作即将在茅山开始。 P41-45 序言 缘起 作为道教徒,编辑出版多系列而文字浅白、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能够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喜爱的道教文化丛书,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和心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道教文化光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流于抽象、空泛。实际上,道教文化每时每刻都真切地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产生着具体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道教及其文化未被人们正确地理解,部分民众不但对道教、道教徒以及道教文化缺少认识,甚而有误解和偏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与社会民众沟通交流,帮助人们理解我们本民族的传统道教文化。所以,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由多个系列组成、涉及道教文化多个层面的丛书。这项工作在我们看来,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宣传,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萌生编辑出版多系列丛书的想法,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而考虑的。如今走进书店,在琳琅满目的各色图书中,道教类的书籍大概是比较寂寞的一群,相比较其他宗教书籍而言,道教图书数量少,有兴趣购买、阅读这类图书的人亦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缺少组织支持,道教书籍的出版缺乏系统性,出版物零散;二是写作手法不通俗,文字深奥、艰涩,忽略了一般民众的阅读感受;三是文史、哲学类的学术性研究著作多,而知识性、趣味性、生活化的普及性读物少,不受普罗大众的欢迎;四是部分图书印刷质素欠佳,图文编排略显粗略,也是不够吸引人的一个因素。 统筹、组织出版多系列丛书的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是因应时代的需要而成立,目的是基于道教的立场,有组织及有层次地阐述及介绍传统的道教文化,加深人们对道教的了解。 缘于上述,道教文化不同领域的丛书将会分成不同系列出版,例如道教经典、道教善书、道教神仙、道教养生、道教科仪、道法道术、道教建筑、道教医学、道教艺术等等。每个系列虽然因本身内容所需而有其独特之处,但基本上所有丛书系列均会力图在以下方面显现特色: 1.出版的图书力求文字浅白通俗,表述生动、自然,具时代感及可读性。 2.图书内容以宗教为主,而以科学的态度,去理解阐释道教文化。 3.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4.针对读者日常所遇到的细节,将道教文化融入于人的生活中。 5.每一本出版的图书,都会有若干数量以传赠的方式免费寄给中国主要宫观及海外道观,全球的道教宫观将会以丛书为纽带而连结起来。 道教文化丛书顺利出版,得到了海内外学者和同道大德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参与这项工作的各系列主编及各位作者,各尽所长,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香港蓬瀛仙馆这一项目,是弘道工作的一大要务,拨出专款给予支持,保证了丛书有计划、按步骤地陆续出版。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并从这些贴近民众生活,适合大众口味的丛书中,一起来分享道教文化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快乐! 蓬瀛仙馆永远馆长 卢维斡 后记 我大约在2003年就开始了对陶弘景的全面研究,那时还在成都读书,一开始入手就感觉到困难重重。陶弘景是南朝士人中的全才,其学问几乎涵盖了现在所说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面对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我一直都在煎熬中前进。但我也没有放弃,2007年来北京后就迎来了丰硕的收成,相继出版了《茅山宗师陶弘景的道与术》,《道医陶弘景研究》等著作,感觉信心倍增,也充满了希望。 2011年跟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编委会合作,决定写出陶弘景传记,使人们对南朝道教的宗师陶弘景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北京冬季风大天寒。几经修改,直至壬辰惊蛰完稿,突觉呼吸顺畅,眼前柳丝淡绿,和风起,心清凉,充满了完工的幸福感! 我想特别感谢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编委会和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全体人员! 感谢我在学院学习时的所有老师的指导! 感谢朱越利教授、王育成教授的谆谆教导! 感谢道教界的高崇梁道长、张伟光道长、孟至岭道长的点化与教导! 感谢我的良师益友左常波先生毫无保留而真挚的教导与启发!见了左先生,才知针灸居然可以如艺术一样,居然可以挥洒自如地暗合天道,确是三生有幸! 感谢我才华横溢的家兄作家刘永强的教导与启发! 感谢我的父母,大恩难以言说! 感谢黎尚谷道长、仙逝的张宏娟硕士的帮助! 感谢我所有的朋友! 刘永霞 壬辰年惊蛰 北京朝阳双龙小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