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编著的《好运到(共5册)》——全彩印刷,随书附赠吉祥喜庆海报,随箱附赠超级年俗大礼包。
每本书均附赠十二生肖2014年运程、吉祥海报。特别推出装箱套装版更有超级年俗大礼包随书奉送,内含春条四枚、门神年画两幅、辟邪年画一幅、喜庆福联一副、红包五枚、福字两个。礼品多多,绝对超值!
1. 招财转运利市增寿添喜,是每个读者最美好的愿望。本套丛书就是为了满足读者这方面的需要而制作的。
2. 教您学会最简单最有效的招财转运的方法;
3. 教您认识招财转运的各种物件;
4. 教您学会纳吉避害的礼仪和招数;
5. 教您认识学习老祖宗一直推崇的招财转运增寿添喜的各种方法;
6. 教您看懂十二生肖各个年份里该怎么做,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7. 大人看完,孩子也可以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8. 随书附赠十二生肖2014马年运程以及春节豪华大礼包(春联春条福字红包门神超值五件套)。
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编著的《好运到(共5册)》丛书从历史、民俗、传说等角度,通过对中华吉祥年俗文化(福、禄、寿、喜、财)演进变迁、渊源流向的客观陈述,力图为广大读者充分展现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喜乐观和人生观。更期望通过推行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每位朋友都能纳福、进禄、增寿、添喜、生财。
《好运到(共5册)》由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编著。
《福》
“福”与“富”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汉字中最初并没有“富”字而只有“福”,“福”左部为“示”,古义为祈祷、祭祀,右部为“”,表示容器,因而“福”最初即是与祭祀相关的物品,祭祀、祈祷,即是为了求好运,而丰厚的物品又是财富的象征,这便是“福”最初的涵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逐渐抽象起来,其表义也精确,“福”的两重含义逐渐演化成为两个汉字——“福”和“富”,其中“福”代表好运,“富”代表财物丰厚。虽说是兄弟分家了,但血脉犹在,“福”“富”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点从古人对它们的解释中便可窥见端倪。
“福”和“富”一个表抽象,一个表具象,在解释抽象的“福”时,古人经常用具象“富”作比。汉代的刘熙在其著作《释名》中说:“福,富也。”《礼记》中也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什么东西都有了,当然就是富。而《礼记》的另一篇《郊特牲》中却说:“富也者,福也。”可见,“福”与“富”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福中有富,富是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福和富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福”是万事吉顺的统称,每逢年节,或是重大的庆典活动,与“福”有关的各种事物便都出现了,而其中最受大家喜欢,也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的便非对联莫属。说到有关“福”的对联,必须提到山东曲阜孔庙大门上的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该对联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崇敬孔子而题的,其中的“章”字竖划加长,意为“文章通天”;“富”字头上没点,意为“富贵无头”,其高度评价和美好寓意不言而喻。
“福”与“富”都有“”部,古人常说,福与富都有“一口田”,人有了田便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无忧,衣食自得,福气当然也就来了,因而有“一口田,福禄全”的说法。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一口田”并非是先贤造字时埋下的伏笔,而是随着文字的演变而产生的;至于两字所共有的“”部,既然知道了“富”是由“福”变化而来,那有相同的部分也就很正常了。但无论如何,古人总是在用自己的才智向我们说明“福”与“富”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仅在字体和文化传承上关系密切,真正的福气又哪能离得了财富的支撑呢?“福”与“祸”真的相依吗
“福”与“祸”是一对反义词,二者都从“示”部,表这两个都是通过占卜而来的,是古人对于命运的两种理解,“福”是理想命运的表现,而“祸”则是不祥命运的表现。 《荀子·劝学》中说:“福莫长于无祸。”没有灾祸,平平安安即是莫大的福分了,这是早期人们对“福”“祸”关系的一种理解。而老子对此二者的关系做出的评价更加深刻,《道德经》中说:“知足者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此二句不仅告诉众人如何获得“福”,还将“福”与“祸”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为透彻。
既然“福”与“祸”有关系,那就一定有办法趋福避祸,那么,古人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汉代的刘向告诉我们:“祸因贪婪而产生,福通过自我节制而来。”(《说苑》: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
班固说:“福祸都有根源,只要保护好福的根据,斩断祸的源头,便可长久地享福了。”(《汉书·枚乘传》: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自何来?)想法非常好,但不太具体。
晋代葛洪在炼丹之余告诉我们:“清正廉洁,可以使福聚集,奢侈无度将招致祸害。”(《抱朴子》:清者,福之所集也;奢者,祸之所赴也。)这也算是为我们趋福避祸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以直谏著称于世的魏征说:“福祸并无定数,都是人们自作自受,你不做坏事,就不会招来灾祸。”(《十渐不克终疏》:福祸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这为人们点明“福”与“祸”的本质,即人自身所想、所为。福气和灾祸都不会凭空产生,无论善果还是恶果,都是之前所作所为产生的。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当事人本身。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说“福”与“祸”的量的关系,古人常讲“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世间坏事总要比好事多,事实当真如此吗?其实未必。
人们通常在遇到一件“福”事之后,便不自觉地在心理上将“福”的标准提高一些,因而,即使是“双至”的福,也未必都能产生强烈的幸福感,更何况这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相应地,人们在遇到一件“祸”事后,便会惶恐不安,情绪激动,一阵手忙脚乱过后,该来的、不该来的“祸”全来了。因而,还是应多听先贤所言,多行善,少作恶,从源头(自身)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将相依的“福祸”拆开来,达到“趋福避祸”的效果。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