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里家外话谢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宋小滨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家里家外话谢晋》由宋小滨所著,本书所述内容,恰恰能够弥补大家对谢导在这方面的了解。我要特别加以说明,谢导作为一名经历异常丰富、交往十分广泛的著名艺术家,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和几代艺术家、社会各界名流,都有很深的友情,能把这些事记录下来,其本身就是件极有价值和很不容易的事。宋小滨先生为此书到处奔波,其情其意,令人感动。他的许多文字记录和照片收集都很精致与珍贵,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谢导有了更深刻和更立体的了解。谢晋是属于他们谢氏家族的,然而谢导又是所有与他交往过人的好朋友、大朋友、老朋友。他在家里家外、戏里戏外、行里行外,就是这么个人——只要他与你一有接触和交往,你肯定会喜欢和爱上他。他的豪爽、直率、善良、多情、仁义,总会把你融化,把你温暖,让你一生牵挂他……

内容推荐

《家里家外话谢晋》由宋小滨所著,本书以我国著名导演谢晋的家国事为背景,由家人、友人和社会及国际人士评说谢晋导演60多年的艺术人生、人格魅力。众多亲历者用生动的实例描绘了他在中国电影1949年之后至2008年中的身影,特别是在他身后百姓口碑、各界人士的怀念及至党和国家领导者们的关切,充分展示了谢晋导演的人民性、责任感、使命感和超生命热爱电影的一生。《家里家外话谢晋》中填补了公众知之不多的谢晋心地善良和慈爱长者的一面,他在家里家外、戏里戏外、行里行外,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话剧作品,都留下深深的痕迹。

目录

上编:谢晋在我们中间的故事

开篇:“作品是生命的燃烧”

延续祖先的大爱情怀

谢晋的家人

至深亲情

谢晋的那些“预言”

谢晋舅舅的特别关爱

远近有朋友

酒故事

是时代选择了谢晋

谢晋与《红色公主》

与台湾、香港电影人的交流

勤勉厚德传承后人

谢晋也常为钱所困

外交官式的导演

那些未能了却的遗愿

下编:谢晋离开的日子

天南地北公祭谢晋

百姓口碑中的谢晋

一生追求进步

迟到的致歉信

人士为安

谢晋的那些真心朋友

中外学者眼中的谢晋电影

一个时代的终结

后记

试读章节

1971年9月,我再次到谢晋舅舅家,他刚被“解放”不久,参加拍摄京剧影片《海港》去了,即后来的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他成为其中拍摄时间最长的导演。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1972年第5期有文章记载:“《海港》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中诞生、成长的……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更加突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题,更典型、更理想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这段话有那个时期的典型色彩。

2001年春节,在老家谢塘镇,谢晋舅舅当着夫人徐大雯等人的面对我说:“你帮助我整理资料吧。”谢晋逝世后,舅妈徐大雯亲自手写委托书,让我整理谢晋舅舅的资料,以及他的个人生活物品。在他从新中国成立前到生命最后一刻为止的个人资料里,我才更深入地了解了谢晋舅舅的内心世界。

虽然只是一位导演,但谢晋的个人经历却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联系在一起。这种个人经历,在当今国人中是不多见的。而今天,通过他留存的资料,我的看法有了变化:谢晋舅舅是有大爱之人,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的命运、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1950年,谢晋经过努力,考进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在他6月11日的笔记中记录了他的发言提纲:“我们已经参加了革命队伍,更是不应该老为个人打算而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但光靠近群众,还是没有用的,要爱群众、关怀群众(像关怀爱人一样,这当然一时不易做到,但这是方向),并随时地向群众请教、学习。”从这时起,谢晋把向人民群众靠拢作为他的主动行为。他继承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直到他故去,没有一时一刻忘记过普通老百姓!谢晋曾说:“我还强调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责任感、忧患感、使命感。”他把自己的关注点一直放在普通人身上。在谢晋逝世后,一位著名导演说:“谢晋不仅仅是艺术家,他是更有内涵的、十分睿智的知识分子,用‘铁肩担道义’来形容他的精神,再合适不过了。”

最近,我看到多年与谢晋舅舅合作的武珍年导演所著的《征尘杂酒痕》中的记述:谢晋在看到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后,数次泣不成声。在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拍摄完成、到山东首映的当天晚上,摄制组一行酒足饭饱跳舞尽兴,吵嚷嘻哈地路过谢晋导演下榻的房间。谁也没有料到,谢导像个山东汉子似的杵在走道中间,吼了一声:“吵什么吵!吃了饭还跳什么舞?!”所有的人都被他的吼声震住了。武珍年副导演跟着谢晋进了房间,她看到桌子上《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的又一部力作《十九座坟茔》,有相当多的篇幅写到老百姓的疾苦,比《高山下的花环》表现的内容更为激烈。武珍年顿时明白了,谢晋导演是在向那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普通老百姓致敬!他的心始终和老百姓紧密联系一起!这就是谢晋导演要拍摄《高山下的花环》的最大动因。

谢晋爱电影爱到痴迷,爱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他说:“我死也要死在电影拍摄片场上!”谢晋的艺术生涯跨越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三十年三个阶段。他的艺术人生始终能够既受到社会大众又受到社会精英,同时也得到时代的认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评价谢晋说:“像他这样怀着终身的热情追求电影事业的人并不多,而他是其中的佼佼者。”谢晋不止一次地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经典格言说:“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道德的活动。”

在1974年,拍摄影片《青春》过程中,剧组人员多次遇到生命危险,在乘坐的前一架老旧直升机失事的情况下,部队首长极力劝阻谢晋导演不要再乘同类型飞机拍摄。谢晋还是临危不惧、坚定自若地登机拍摄。

1983年,在拍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时,河内的“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已经报道了谢晋导演在边境拍摄“反动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的新闻,并且措辞严厉,充满威胁、恫吓的语言。同时,据可靠情报,越军特工人员将潜入破坏。当时,对方射程最短的火炮也能打到拍摄现场,部队首长将战情通报送给谢晋。谢晋心里沉甸甸的,在越军炮轰第七天,谢晋把队伍拉到距边界线仅千米之遥的高地上,拍摄场面之壮烈,参加人员之多,是他拍摄中绝无仅有的。就在摄制组撤离的第二天,越军的炮弹就落在拍戏的山上。好险啦!

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日本《朝日新闻》邀请亚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参加研讨日本外部形象的国际研讨会,谢晋是唯一被邀请的中国代表,也是唯一的电影艺术界代表。会上谢晋导演做题为“我眼里的日本”的发言,在发言中谢导说:“我今年已经71岁,一生中使我长久困惑不解的事情并不很多,但日本却是其中之一。”这篇发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发表后,当时的国家重要领导人也读了这篇文章,很赞赏。

P6-9

序言

1951年,谢晋的堂妹谢家琪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下儿子宋小滨,我寄去幼儿衣服表示祝贺。1962年,宋小滨随父母到我们家过年,在上海的宁波路,我第一次见到他。以后,在武宁新村、江宁路和上虞谢塘镇,宋小滨多次住到我们家里。谢晋喜欢与外甥小滨交谈,在谢塘和上海家里,谢晋多次和小滨交谈到深夜,我们都睡了,他们两人还在聊。多年来,我也和小滨陆续讲了许多家事。

谢晋去世后第二天,我和小滨、胡依望去龙华殡仪馆看过谢晋遗容后,我又住进医院。行前,我委托小滨负责家里接待等事宜。出院后,我听到小滨讲,8天里,社区的服务人员、邻居、民警、谢晋的学生们,素不相识的人们、同行们,中央和各级领导都来悼念谢晋。小滨与其他几位外甥和外甥媳妇,代表我、代表我们全家向所有悼念的人们、向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他(她)们鞠躬。其间,小滨每天都一一记录,并且当面或电话向我报告,我表示满意。

我看到小滨记录整理家里保存的谢晋材料写的《家里家外话谢晋》书稿,几十年来谢晋的往事历历在目,又都浮现在眼前。我们全家都怀念谢晋,希望留下一些文字纪念他,小滨做了这件事。同时,我们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在谢晋生前和身后关心帮助我们全家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

徐大雯

2013年8月28日

后记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发表在《收获》2009年第一期的文章《门孔》中叙述:“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谢晋的最大成果在于用自己的生命接通了中国电影在1949年之后的曲折逻辑。不管是幼稚、青涩、豪情,还是深思、严峻、浩叹,他全都经历了,摸索了,梳理了。他不是散落在岸边的一片美景,而是一条完整的大河,使沿途所有的景观都可依着他而定位。”谢晋有思想,记述他也要靠深邃的思想,他的思想深处有什么、是什么,本书并没有回答清楚,有待于更深刻地理解谢晋导演的人来回答。

为了厘清史实,我在写作过程中,请教过谢芳、陶玉玲、祝希娟、斯琴高娃、王馥荔、施建岚、潘虹、刘晓庆、徐松子、丛珊、伍宇娟、马兰、车永莉、王心刚、石维坚、鲍国安、祝士彬、唐国强、朱时茂、何伟、张光北、姜武、何政军、贾樟柯、余秋雨、叶文玲、任仲伦、武珍年、王浙滨、郭伟成、唐宁、周建萍、顾志坤、胡玥、富敏荣,还有崔伯泉、黄国林、林立衡(豆豆)、石川、林炳坤、黄悦、金冠军、赵炳翔,谢晋——恒通明星学校的学生马翎雁、李秀东、王大安、李翠云、赵薇、范冰冰;全国政协常委、艺术大师韩关林,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冯骥才,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赵实、副司长任谦,电影局副局长江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国家民政部副局长韩全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女市长协会会长陶斯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会会长王兴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魏明伦,跟随谢晋16年的司机蒋兆林,中关电影节主席沈群;请教过的亲戚有我的舅妈徐大雯,大姨妈谢家珍、小姨妈谢家玲,表妹宋旅国、胡依望。

书稿初步完成后,我请陶斯亮、周建萍老师审阅,她们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王兴东、何建明老师对题目方向建议修改,我都予以借鉴、采纳。

我工作部门的同志和其他部门的同志,在我写作和电脑编排中,给予我很大帮助;中国人民银行廊坊中心支行的领导同志,从我单位得知这个情况,他们对谢晋导演为国家电影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表示钦佩,也对我的写作表示大力支持;在出版过程中,毛健生编辑付出很大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以上谢晋讲的故事是我凭着当时的回忆,事后或者次日记录的;我回到工作单位又做了提纲式笔记。这些内容不是采访,也没有与谢晋舅舅核对。我真正的落笔时间是在谢晋舅舅逝世以后,此前从未公开过。如果与史实不符,请读者指正。

参考书目有《谢晋五十年艺术生活回眸》《谢晋60年艺术之路》《谢晋画传》《论谢晋电影》《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谢晋谈艺录》《走近谢晋》《大师谢晋》《永远的谢晋》《为电影而生·谢晋传》《永远向前进——祝希娟画传》《谢晋电影·中国语境与范式建构》等,也在此表示谢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