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一般家庭若没有极特殊的睛况都不会把自己的亲生儿女送给别人,除非是真的养活不起了。我的父母自然没有到这一步,然而却让我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们究竟为什么,又怎么舍得把他们4岁的女儿送给别人?几年之后又坚决地把我要了回来。为什么?说来话长,也有些复杂,就让我从头说起吧。
先谈谈我母亲的家族。他们始终居住在辽宁大连,居所临海。母亲说她小时候落潮时常会去海边捡蛤蜊,还可以坐在岩石旁砸海蛎子(即生蚝),当时就可以吃,味道鲜美。每每听到母亲讲起这些事,我就有亲切感,似乎听到了海浪声,闻到了海的味道。尽管我没有在海边久住,但依然对海有一种特殊的f青感。这可能是和祖辈的一种缘分吧。
据说我的姥爷瞳得些医术。附近乡亲们有了头痛脑热都会找他看病。他甚至还接洽过狂犬病人,母亲说这种病人很可怕,他们只是口渴,大喊大叫,十分吓人,需要隔离治疗。狂犬病到现在都是医疗难题,难以治愈,当年姥爷竟然收治,听起来也太神奇了。因此,他在当地很有些威望,人们都尊称他为“刘神仙”。
姥爷的第一个妻子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妻过世后续弦娶了小他十几岁的我的亲姥姥。母亲说姥姥患过天花,脸上留有些许麻点,不过俗话说“十麻九俏”不无道理,姥姥非常俊俏且干净利落,进了刘家门就井井有条地操持起家务,照料着一大堆孩子。只可惜她一生未得一子,却为家里又增添了老五、老六、老七、老八、老九——五个闺女。在那个年代这会使老刘家很不得意,尤其在姥爷先她而过世后,据说仅大她三四岁的长子成了一家之主,之后长子开始欺负尚未出嫁的妹妹老八、老九,并将他们赶出了家门。
我的母亲原名刘金琬,参加革命后改名刘进云,在姥姥家排行老八,都说这五个女儿里,老七厉害,性格刚烈,而我母亲最老实,人们认为她不够精明,称之为“八彪子”,这是大连话,俗语彪乎乎就是傻乎乎的意思。其实母亲很能干,手很巧,在职业学校边上学,边织毛衣、勾桌布等,只不过不多语而已。
我的父亲祖籍山东黄县,即现在的山东省龙口市。爷爷何时带着全家迁移到大连已无法得知,只听说当时父亲很小,大约9岁时奶奶就去世了,是他的大姐像母亲一样待他,扶持他长大。他的少年时光是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年代度过的。1926年,父亲19岁时进入旅顺师范学堂读书,就是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并成为旅顺师范学堂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的成员。
在中国大连旅顺口区史志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旅顺口历史大事记》一书中有明确记载:“1926年1月中共大连特别支部成立,7月在旅顺师范学堂学生中发展和培养爱国主义的积极分子李盛恩后改名为李颠尘,即我的父亲)等六人为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旅顺师范学堂党支部。”
1927年5月,中共大连地委组织部长陈一仁到旅顺宣传由王耀光、孙守业、李盛忠组成中共旅顺支部,但就在这之后不久,中共大连市委遭到第一次严重破坏。1928年4月遭到第二次严重破坏。书中记载:“旅顺支部三名党员中芏耀光被捕,李盛忠因在旅顺师范学堂领导罢课斗争被校方开除学籍,并遭到通缉,不得不离开旅顺。中共旅顺支部停止了活动。”父亲李盛忠因此而离开旅顺,逃至奉天(现为沈阳)寻找组织,继续从事救国的地下活动。据母亲说,父亲当年学美术,这期间曾去日本,在那里可以更多地看到有关马列的书籍。P4-5
苒苒老师上课,总是不急不躁,歪着脑袋慢慢启发,柔软中带着威严,这让我们既能接受她的教导,把她的话听进心里去,同时又很敬佩她。我们业余班只学了四个月,四个月后,苒苒老师在我心里从一个严厉的老师变成了一个有魅力的、有亲和力的老师。这种人格魅力会让人很容易对她产生依赖感和信赖感。人在某时某刻是需要跟长辈倾诉的,从毕业到现在,有些不跟母亲说的话我都愿意跟苒苒老师说。
——赵宝刚
说来也奇怪,苒苒老师从不发火,教授起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感觉,但是如果私下里问我们是怕马老师还是苒苒老师,我们所有人给出的答案却都是苒苒老师。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她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使我们感到一种威严,因而影响了我们,她在上课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的表演更为谨慎、细致,更为入心。
——张嘉译
当我们毕业了,步入家庭生活后,当家才知道柴米贵,才知道做饭的繁琐和收拾桌子的劳顿,回过头来替小木屋的主人算算账,不觉心中发紧。苒苒老师夫妻俩都是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才有多少钱?那个年代学院老师没有挣外快这一说,学生和学生家长,也没有给老师送礼的概念。但苒苒老师和马老师,硬是将一间森林里的小木屋,在寒冷的冬季,变成学生们在他乡的一个家。
——柳云龙
因为那一年,如果苒苒老师没有录取我,我便不打算再考,而是依我父母的意愿,读一个“正经”的专业。很难说哪一种人生更好,但是人生的岔路口遇到了特别的人,她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就这样走了进去……从此人生偏离了我父母为我设定的轨道,不一样了……不一样的人生好不好,我不确定,但有一点我是肯定的,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我是热爱的。人生到了这个年龄才会感慨,为自己的兴趣而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这个我人生第一个岔路口遇到的特别的人,我一生都感激的苒苒老师,我尊她为恩师。
——俞飞鸿
要在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梳理、记录下来自己的过往岁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困难尤甚,因为我只能全凭手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而在脑海里不停地将记忆翻开、寻找,也是—个让人唏嘘感叹的过程。当真是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好在,虽然不容易,但我也按时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书稿即将付梓之际,要感谢的人有很多。
酋先要感谢我的学生,演员委员会的会长唐国强,以及人民交通出版社的朱伽林社长。因为唐国强的提议和人民交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和马精武才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传记。还要感谢为我的书稿撰文的朋友、学生们,你们的挚言让我的传记增色不少。
特别要感谢为我们这两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劳的两个年轻团队,他们分别是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化创意发展中心副主任邵江及其率领的编辑们,还有演员委员会秘书长张歌、图书出版部负责人高鸿雁、艺术家诗书画学会副秘书长刘蕙菡和青年演员姜维。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的,与一起工作的时光让我们很喻院。
洋洋十余万言,不光是对我人生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幂口亲朋、师长、学生们共同回味与分享时光带给我们的陲动、感晤。由于时间仓促,我的记忆也难免有偏差,若我的传记里筒错漏,还望见谅。
从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至今,中国的电影艺术走过了109个春秋。与之相比,电视居悝;年轻一些,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开始,到今天也有56年的历史了。百余年的时光里,大浪淘沙,谢添、赵丹、张平、张瑞芳、陈强、白杨、孙等众多演员将名字镌刻在银幕上、历史中,他们汇聚起一条光辉灿烂的星河,在时光流转中照亮了中国影视艺术的天空,并以璀璨夺目的壮美吸引着、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影视人汇入这条长河中,努力着,骄傲着,燃烧着,以自己的一抹华彩,让中国影视艺术更加绚烂。
如何让每一代年轻人都能欣赏到这条星河的美景,让他们记住,让他们神往,让他们树立起艺术人生的标杆?让千百万有着演员梦的人向着艺术家的方向去努力,去奋进?诚然,观看这些著名演员的代表作品是绝好的途径,但是,影视作品中所见的大都是他们的艺术光辉,若想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代代影视人的人生经历、艺术理念、创作观点以及不懈奋斗的心路历程,阅读他们的传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我国影视行业以每年二百多部电影,一万七千余集电视剧的速度蓬勃发展,因而聚集了众多从事表演工作的演员。我作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的会长,一直有个心愿和计划,希望为当今德艺双馨的影视表演艺术家、演员作传,形成一套“演员丛书”.用榜样的力量端正广大演员的创作态度。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文艺力量,仓0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而同时,由演员亲自撰写或口述的传记,将成为他们艺术人生的最真实记录,更是中国影视。艺术的宝贵财富。
2014年3月,这一计划得到人民交通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并于5月底开始实施。在此,我代表演员委员会对人民交通出版社和社长朱仂Ⅱ林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演员丛书”首批人选在几经斟酌后,选定了北京电影学院的马精武和李苒苒教授。他们不但是影视表演艺术家,更是教育家,也是我的恩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五十多年的教学中,他们孜孜不倦,视徒如子,点亮无数星光,并日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学和表演经验。相信他们的传记将带给更多从事演员工作的人以启迪。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让中国影视的星空永亮,正是“演员丛书”中的所有艺术家、演员、作者以及关心和支持本套丛书的社会各界朋友们的共同心愿。让我们见贤思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不断修为,不断前行!
《时光荏苒》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演员,编剧李苒苒老师的传记。书中记载了李苒苒老师从小到大,弃工从艺的经历。她不但参演许多知名电影,更是不少电影的编剧,还培养了一大批现代一流的明星演员。此书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真实写照,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
李苒苒,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主要电影作品有:《烈火中永生》、《红色背篓》、《父子俩》;电视剧作品有:《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我的青春谁做主》等。
《时光荏苒》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演员,编剧李苒苒老师的传记。书中记载了李苒苒老师从小到大,弃工从艺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