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市形态/城市建筑文化系列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关于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正处在令人悲哀的状态下,许多对价值标准的设想,都十分巧妙地隐藏在完美无瑕的科学结构之中。任何人都知道什么是一个好城市,但唯一严肃的问题却是如何才能造就一个好城市?

内容推荐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编者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本书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目录

序言:一个天真的问题

第1编 价值和城市

第l章 城市历史中的形态价值标准 2

第2章 什么是城市的形态,它是如何形成的? 26

第3章 在天堂和地狱之间 36

第4章 三个标准理论 53

第5章 但是,“标准理论”可能存在吗? 71

第2编 城市形态的理论

第6章 性能指标 80

第7章 生命力 87

第8章 感觉 93

第9章 适宜性 108

第10章 可及性 133

第ll章 控制 145

第12章 效率和公平 157

第3编 一些实际应用

第13章 城市规模与领里单位概念 170

第14章 扩展和保护 178

第15章 城市的织理和网络 185

第16章 城市模型和城市设计 195

第17章 一个乌托邦 206

后记评论 222

附录

附录A 功能理论概述 228

附录B 城市图示的语言 239

附录C 城市价值的一些来源 248

附录D 城市形态模式的一览表 257

书目 312

资料来源 325

译后记 328

试读章节

许多规划师扮演的是信息员(不是间谍)的角色,去寻找公共的利益,这个角色离决策更远。他们为公众提供及时且正确的信息,包括对现状的描述以及现状正在如何变化着、预告即将发生的事情、分析此或彼计划及其后果等。而真正的计划与决策则由其他专业人士来完成,但可能因为有了更全面的信息,才会有更好的决策。如果这种规划师对决策过程非常有信心,他们将会根据特定的使用者来修改信息的内容,比如对于边缘使用者,激进的改革者或核心的决策者所提供的资料都不会是相同的。此外,正如我在上面提到的,他们也可能自视为教育公众的导师,因而十分热衷于改变大众。

最后,有些专业人士成了倡导者。他们可能倡导某些理念,例如新镇、自行车道或船屋等,不论哪一种,他们都得自己找到业主。有些成为社会模式的制造者,希望这些被推销的理念成为现实。这些理念如果足够激进,会创造乌托邦:新社会的专利模型。

更常见的是,一些规划师成为一些利益团体的代言人,如一个阶层、一个公司、一个邻里等,并且极力促销其理念以便和其他代言人来竞争。有一些专业人士,身为倡导者却浑然不知,而另外一些则是非常有意识的。他们将社会视为一个高度的联结体,带有多元的和相互冲突的特性。所有的决策都是斗争与妥协的结果。仅有少数的价值标准是共同的。不可避免地,所有专业人员都是为这样或那样的团体工作的。有些人会说:有些团体既没有发言权又没有雇用专业人员,所以这个体制是不公正的。因此,一个有良知的专业人员在为那些弱势团体工作时,应该像被地产开发商雇用的规划师一样卖力气,去尽全力捍卫弱势团体的利益。

倡导者、信息员、方案设计师以及公共规划师,也许是当今几个主要的专业角色。他们的理论与模式(通常不完整且未经检验)在今天常见的混乱决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些无法管理的问题——通过限制业主的参与、通过限制选择的模式以及相应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采用一套狭隘的价值标准、通过对信息的控制——而变得可以管理了。前期的规划研究通常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仅有少量的信息在决策时被应用上,而取用哪一部分内容则完全取决于决策者脑中已有的模式。发展一个理论用以引导决策者的注意力,是规划师一种非常有效而且具有弹性的做法。

决策的过程(设计过程也是如此,只是决定的内容更细致些)是一种管理的过程和定义问题的过程,必须能够反映现状、业主、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当应用于较大规模的环境时,这个过程显然是有困难的,世界各地都似乎如此。另外,也提出了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业主的本质,变化的模型以及对它的管理,专业角色的性质等。它同时也对规划领域的专业道德产生影响。规划,在我的观念里,在任何公开的辩论中都有自己特殊的解释。

P32

序言

一个天真的问题

“什么能造就一个好的城市?”这也许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城市实在过于复杂,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而且影响到太多的人,这些人又有太多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城市,就像大陆一样,是一大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真实物质。我们研究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功能,只是因为有趣,只是因为有助于预测城市的发展。某些人会说“我喜欢波士顿”,我们心里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基于个人经验的喜好罢了。而只有周日版的记者才会拿波士顿与亚特兰大来比较一番。学者们则分析像人口、金钱、交通量这样的硬数据。

本书用各种限制条件、策略以及随即出现的疑问来讨论上述这个天真的问题。关于城市政策、资源分配、往哪里发展、如何建设等等决策,都免不了要用好或坏的标准。价值标准是一个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素,无论这种决策是长期的或短期的,利人的或利己的,直言不讳的或暗示的。如果缺乏追求“更好”的热情,任何行动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未经检验的价值标准是非常危险的。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城市的大多数地方都是令人不满意的,这些地方令人不舒服、很难看或者很愚蠢,像是被用一些绝对标准衡量过一样。仅有少数几个地方能免受这样的批评,如:一个富饶的郊外、一个美丽的公园、一座历史古城、一个大城市的闹市区,一个古老的农场。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地方找出给予我们美感的原因,我们或许可以做出一些有效的改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方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该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时也应该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也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将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我们将讨论三种不同的领先理论。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一一这是我们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我会提出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我们会发现这个理论的本身也存有问题,但它仍然还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关于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现在正处在令人悲哀的状态下。其学术焦点完全是在人类聚落的社会经济学方面,或者是在分析物质环境作用的方式上,或者是在阐述现有物质空间之所以这样的前因后果。许多对价值标准的设想都十分巧妙地隐藏在完美无瑕的科学结构之下。与此同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则倾向应用那些没有争议的主流价值标准。任何人都知道什么是一个好城市,但惟一严肃的问题却是如何才能造就一个好城市。难道这些关于价值标准的问题仍要继续被视为理所当然而无需讨论的吗?

后记

翻译《城市形态》,是一份有趣、具有挑战性又辛苦的工作。

虽然不是直接上凯文·林奇的课,但是透过他的学生——我的老师朱立安·伯纳先生课堂里提到他的只言片语,加上这本书,就似乎是和一位睿智、豁达、思路敏捷的老先生对话一般,常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凯文·林奇先生长年关心人为环境、环境教育的议题,本书是他多年来的总结,相信对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各个专业都极有参考价值。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首先要感谢首都规划委员会黄艳女士与华夏出版社赵真--小姐两位居中协调、审核、完稿。还要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技交流计划(MISTI Program)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规划院柯焕章、马良伟两位院长,详细规划所全体同仁的鼓励及张帆对译稿的润饰。此外,还有陈朝晖、邓华两位译者的大力协作。

本书的翻译工作,因为译者才疏学浅,时间仓促,译文多有谬误,还望各界先进不吝指教。

译者林庆怡

2001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