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和论述,认定了“语文课”就是“言语课”的基本事实,揭示了“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指明了展开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从而兼容和超越了现有的有关学科性质的众多观点,成为语文教育哲学层面上的一种普遍性理念,有望指引语文教育走出低谷,走向正常。
本书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和论述,认定了“语文课”就是“言语课”的基本事实,揭示了“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指明了展开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从而兼容和超越了现有的有关学科性质的众多观点,成为语文教育哲学层面上的一种普遍性理念,有望指引语文教育走出低谷,走向正常。
导语
第一章 “诗是人类的母语”
——“语言”与“言语”
第一节 科学的界定:语言和言语
一 索绪尔的“言语”学说
二 “言语”学说在中国
第二节 不争的事实:言语是语言的母体
一 “言语”孕育了语言和语言学
二 “言语”是语言学研究不尽的源泉
三 “言语”与“语言”关系辨析的语文学意义
第三节 习惯的强势:言语与语言混淆的酸果
一 “三老”的术语混用
二 “大纲”的含混阐释
三 对“回甘”的追求
第二章 “必也正名乎”
——“言语”与“语文”
第一节 “语文”即“言语”
一 叶圣陶为语文“正名”
二 叶圣陶“正名”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
一 “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
二 “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三 “言语规律”是教学方法的本质
四 “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 语文本体的迷失
一 清澈、明净、质朴的源头
二 漫长、深邃、凝滞的上游
三 滩多、浪急、芜杂的中游
四 曲折、分岔、失道的“入海口”
第三章 “众里寻她千百度”
——对“语文”本性的探究
第一节 内潜:心生说
一 言语生成的根本
(一)心生言(92) (二)言必诚(94) (三)言适境(97)
二 言语理解的方略
(一)据言寻义(100)(二)神入文、文人心(101) (三)涵泳
体察(103)(四)知入知出(10r7)
第二节 外显:工具说
一 工具说的源流
二 工具说的内涵
三 工具说的穷途
第三节 聚焦:人文说
一 新的语境
二 新的旗帜
三 新的内涵
四 新的话题
第四节 发散:多种性质说
一 简介三种性质说
二 独具一格的模糊说
第四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上)
——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机制
第一节 转换:言语活动的本质
第二节 差异:言语转换的动因
第三节 生成:痛苦之花的甜实
一 口语的生成
二 书面语的生成
第四节 理解:甜实的咀嚼
第五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下)
——“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
第一节 言意论之流变:历时的梳理
第二节 言与意的内涵:简略的阐释
一 释“言”
二 释“意”
第三节 言与意互转:整体的描述
一 表达:由“意”到“言”的转换
二 吸收:由“言”到“意”的转换
三 交际:“言”与“意”互转的概括
第四节 知识和生活:言意互转的条件
第六章 “会当凌绝顶”
——言意互转的新视界
第一节 全息:言意互转的整体性观念
一 听、说、读、写反复结合,全息式发展言语能力
二 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全息式发展言语主体
三 大语文和小语文息息相通,全息地构建
言语教育体系
第二节 过程:言意互转的动态性认识
一 注重“过程”:对“转换”的确认和实施
二 展开“过程”:对隐性“转换”的显性操作
三 确认“过程”:对“转换”主体的真正确立
第三节 和谐:言意互转的环境优化
一 传统语文教育和谐协同环境论的回顾
二 当代学校语文教育民主化、审美化环境营造
三 当代社会语文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环境展望
参考书目
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