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七十年代的小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琳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七十年代的小镇》为长篇小说,作者杨琳是湖南浏阳人,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小镇充满了感情与回忆,作者七十年代成长于浏阳小镇,七十年代的那个小镇和小镇上那段慢条斯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一直萦绕于作者的心间,所以作者记录下了那个小镇在那个年代所发生的家人与生活的点点滴滴。

内容推荐

杨琳所著《七十年代的小镇》这是一部故乡风情录。七十年代位于湖南浏阳那个叫做古港的小镇,是作者成长的地方。离开故乡虽然已经三十多年,但是故乡小镇上那段慢条斯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却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间,于是,她记下了关于故乡、小镇和老街的点点滴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所过的那种物质简单,却又极易满足的生活,无疑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今天,当我们跟随作者温暖、深情的笔触,走进那个小镇、那条老街,去认识那些平凡朴实的人,去聆听那幽默古老的乡音,去感受那段充满传统风情的简单生活,去体会七十年代的童年、学校和青春时,仿佛就像一个武陵渔人,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没错!故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一个桃花源。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我们的小镇

第二章 老街上的人家

 罗婆婆和她的家人

 毛妹一家

 下街头的邻居们

 吴老板和易老板

 石成婆婆

 洋地主一家

 上街头的邻居们

第三章 我的家人

 外婆和舅舅

 父亲和母亲

 姨爷

 外公

第四章 我们的方言

第五章 小镇上的田园生活

 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第六章 我们的节日

 清明

 端午

 中秋

 过年

第七章 我们的童年

第八章 我们的学校

第九章 我们的青春期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从小生活的小镇叫古港,行政区域属于湖南省浏阳县。浏阳人将环抱着县城的整个县域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区,俗称东乡西乡南乡北乡,古港属于东乡。

浏阳河的主要干流大溪河从东边穿山越岭而来,在这里弯了一个大湾,向西南方向流去,山水田畴之间,造就了一派自然天成的旖旎风光,也为文人墨客留下了吟诵的好材料,所以镇志上便有了古港狮山八景之说:“仙洲风月、灵坛烟雨、江村渔火、山寺钟声、天岩霁雪、花坞斜阳、古港归帆、响石流泉。”

大溪河与另一条支流小溪河在双江口交汇后向浏阳县城流去,从这里开始,这条河便叫做浏阳河了,一直流入湘江。大溪河是浏阳河的上游河道,从长沙过来到浏阳,再到古港以东的东乡各地,相对于窄小崎岖的陆路而言,水运交通要更为便利,因此,这里就成了湘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码头,一个古老的商埠港口,故得名“古港”。据镇志记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年前的东吴时期。在三国东吴的赤乌年间,古港苏楼便是各路商人云集之所,逢年过节,热闹非凡,是湘东重要的贸易集散地。

大溪河与小溪河,在丘丘壑壑的蜿蜒之间,为东乡这片土地造出了无数个美丽肥沃的小平原,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开垦和耕耘之下,平原变成了良田,河岸两旁,便是连绵不断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一个个丰饶的田圾。我们的小镇,就在大溪河最大的一个湾上,矗立在群山环抱的田圾之间,其上有沃土良田、桑竹流水、商埠人家,是一个富庶而美丽的鱼米之乡。

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运渐渐衰落,古港作为“港”的功能也逐渐被“镇”所取代了,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渐渐与“港”脱离了关系。由于大溪河离镇子相对较远,水流湍急,河面宽阔,家长们平常也是绝对禁止小孩子往那里跑的,夏天若有谁偷偷跑到大河里去游泳,只要被家长发现了,都免不了一顿好打。即便是这样,这条河里每年都还,屉会淹死几个游泳的人。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倒是一条紧挨着小镇流过的小河,小河没有名字,是大溪河的支流,平常我们管大溪河叫大河,这条河就自然地被称作小河了。小河并不宽,宽的地方三四米,窄的地方一步就能跳过去;河水也是有深有浅,深的地方一人多高,浅的地方就到腿肚子处。老街上的居民,每天都要往小河里跑好几趟。特别是一到天气好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挑着被褥铺盖、锅盆饭甑到小河的码头上去洗。当然这个码头并不是行船的码头,而是洗衣挑水的生活码头,它建在靠近南市街的一段河面上,呈一个刀把形,上下砌了两层青石板和一个宽阔的水泥平台,方便人们在水位下降和上涨的时候分别使用。上游挑水洗菜,中游洗衣,下游杀鸡宰鸭,最下面刷鞋洗尿桶。平台的岸上,是一户蔡姓人家的大菜园子,周围是密实的树篱,一棵古樟树从里面伸出来,将码头盖了个严严实实,也为洗衣的人们带来了一片阴凉。他们家的菜园里,还有一棵很大的柚子树,结出来的柚子比街上买的任何柚子都好吃,所以,每到中秋节的前几天,街上的人家就会跑到他家去买柚子,现买现打,看中哪个就用竹竿把哪个柚子打下来。

听母亲说,这个码头还是外婆在搞社教那年,领着老街上的居民们一起修建的。那时候,外婆是居民队里不拿工资的居民大组长。

夏日的傍晚,是小河一天里最热闹的时段,人们会一桶一桶地挑着全家换下来的衣服到码头上来洗。街上的细伢子细妹子们得到家长的恩准,借着洗冷水澡的名义泡在水里划水打水仗。而劳作了一天的水牛,也会被主人牵过来,舒舒服服地趴在下游的浅水湾里,洗一个凉快的冷水澡。

过去没有洗衣机,洗衣服的工作全部由家里的主妇和女孩子们来承担,加上天气热、人口多,所以每家每天换下来的衣服都是一担一担的,工作量极大。为了省力,人们发明了一种木制的洗衣槌,我们叫做擂槌,小镇上的居民,世世代代都用这种擂槌来捶洗衣服。大家来到河边,先把所有的衣服都倒在石板上,放到水里打湿,然后再一件件打上肥皂,用刷子“刷刷刷”地刷一遍,最后就挥动擂槌,捶几下、一拧,放到水里漂一下、再捶几下,再一拧、再漂一下,反复几次,一堆衣服,就干干净净地回到桶里去了。过去那些棉质和麻质的夏布衣服,非常适合用这种槌子来捶打。“万户捣衣声”,这一诗句,用在小镇傍晚的码头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啷啷啷的捣衣声,孩子们的嬉闹声,老牛的哞哞声和哗哗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里,有小镇人勤劳的汗水、乐观的心境和满足的生活。

当然此地既然是港口,就一定会有船和跑船的人,只是他们并不在小镇上居住,毛妹说,他们住在船上。这让我一直都想不明白,因为那时候我见过和坐过的唯一的船就是去大河对岸仙洲的摆渡船,那上面没有床也没有灶,甚至连个小板凳都没有,坐船的人都是站着的,这样的船怎么住人呢?我问毛妹,她说她也不晓得是怎么住的,但是她肯定他们就是住在船上的。毛妹比我大一岁,知道的事情比我多。她爸爸熊国治,经常东南西北四乡跑,给人家做油漆,所以,在我们小镇上,他算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她们家的厅屋里,经常会有陌生人坐在那里,跟她爸爸、公公和老公公聊一些天南海北的奇闻趣事。

不过这些住在船上的人,我们偶尔却可以见到。因为逢年过节,他们就会从南市街过来,经过我们家门口,到新街上去采买东西。只要他们一来,毛妹就会跑到我们家来喊我,我们两个人就会站在屋檐下,背靠着墙,静静地看着他们走过去。这些人一看就跟我们不一样,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上,总有一点掩盖不住的野性和风霜,他们的脸是红色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一个大妹子,肤色很深,像小麦一样,很光滑,个子高高的瘦瘦的,留着两根长辫子。每次他们走过,我都会用眼睛去找她,而她好像也特别喜欢上街,因为我每次都能从人群里找到她。后来我在镇上的电影院看《叶塞尼亚》的时候,一看到里面的吉卜赛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她,她那健康漂亮的样子,还真有点叶塞尼亚的影子。

P3-P5

后记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是打心眼里瞧不起家乡的土话的,认为它实在是太土太土,土得掉渣。在我心里,不知道有多么羡慕那些说普通话的城里人。所以,为了学好普通话,我从小看小说的时候都坚持用普通话去读,这给我打下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普通话的基础,使我一走出家门,就能毫无障碍地开口说话。但是,离开家乡,当我开始说普通话的时候,我才发现,家乡话里的风趣和幽默,很多独特的字与词句,完全是其它的语言无法替代的。浏阳话与浏阳人幽默、风趣、乐观的性格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我们的乡俗,它体现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和所有过程之中。而本地的乡俗,唯有用本地的语言,才能完整地进行表达。这些乡俗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成为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但是,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的融合、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去追赶我们前面的那些人,我们原本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正在迅速地被蚕食,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老街上的木头房子都换成了水泥楼房,人们用上了沙发、席梦思等现代家具,冰箱、洗衣机成了最日常的家居用品,小镇上修了更加宽阔的马路,很多人家有了私家车,孩子们开始吃麦当劳和肯德基,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乡村的角角落落。而央视在最近一期的《对话》节目里,已经开始讨论3D打印技术的出现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不可思议的改变。

确实,谁能拒绝现代科技为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呢?谁都不能!我想,以后能够得以真正保存下来的,恐怕也只有家乡的方言了,因为现代科技不能阻止家乡人说方言}至少这一点,让我感到了一份庆幸。只要我们的语言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浏阳这个内陆小城的风俗习惯就能得以延续。

然而,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近年来,在浏阳城里,年轻的家长们却都不跟孩子说浏阳话了,不管是家里的老人,还是年轻的父母;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学校,都在费劲地跟孩子们说着蹩脚的“塑料普通话”。更为可怕的是,这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浏阳话了!

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观和失望,用不了多少年,或许不出三代人,我们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浏阳土话,就将永远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可是,我们谁都无法阻止这个消失的进程。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进步,人类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探索未来,其实质就是寻找新的,抛弃旧的。

地球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快车道,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

我希望我能够尽量真实地记录小镇上那段已经渐行渐远的生活,所以我写了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和真实的名字。

如果这段记录不小心冒犯了谁,或者个别名字因同音的缘故写错了,一并在这里请求大家原谅。无论如何,我是带着一颗热爱的心来写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