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生活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
倡导静生活是应对喧闹痛苦的最佳处方;修炼静生活是走向修身养性的正确途径。
平衡是生命和谐的标志,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石。慢生活只是权宜之计,它并不能真正平衡极端动态的动生活,最多只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只有静生活才能真正平衡极端动态的动生活,才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最优方案!
静生活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的生活态度,让生活在“高速时代”的你我他,学会珍视健康,享受生活。
希望本书能如一股清泉,使迷茫在快节奏中的人们,重新思索自己真正想得到的生活。
静生活历来被智者和有品位的人所倡导,它是一种最佳的健康生活方式。
静生活真正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做事有计划性,清理掉不必要的应酬和耗时项目,工作要抓重点,生活要归于简单,名利要看淡。那些焦虑不堪,被快节奏的生活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士,不妨让自己的生活静下来,梳理梳理心情,让工作更有效率,这对保持生活质量、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都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欧美国家也在大力提倡静生活,强调人们把握一定的生活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要给自己留下一些“安静”的生活空间。生命就是时间,健康就是金钱。不必透支健康去拼搏人生。
静生活是现代社会最应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对快节奏生活状态的深度思索。静生活方式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促进项目之一。
静生活追求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动心不动”。静生活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的生活态度,让生活在“高速时代”的你我他,学会珍视健康,享受生活。
一个定静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安安稳稳的。
定静,是知识和智慧的独到涵养,又是理性大度的表现。它使人变得大方、聪颖、坦诚和无私。
这里的定,并非坐在一个地方人定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当你的心有定置,方向明确了,不动摇了,坚定了,这就叫定。定了以后人就静下来了。因为心智确定,并不断走近你的本性的时候,人的私欲就会越来越淡,妄念越来越少,心就会静下来。静后能安,安即为佛家的大定。所谓心安理得,你得到了这个理,心就安了。表现在智者身上就能够做到随遇而安。
得道之人,心如明镜,宝镜三昧,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处在这个世界上,既不执著也不欢迎,好的与坏的来了“不将不迎”顺其自然。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有都没有,“应而不藏”此心平静,这样就不会被环境诱惑,不会被物质打垮,不会伤害自己,“故能胜物而不伤”,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生的一切追求都得从
“止”开始。
知止而后能定。
企业的企字,充分说明了企业的含义,就是一群天马行空的人停止下来,停在某一个地方,停在某一件事上。人不停,就不会有企业。许多做企业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字。试想,一个人居然静都静不下来,还谈什么成功呢。这正如一个人背着一袋种子,到处游走,不知道要撒在何处,连种子都没播,又怎么能指望秋天的收获呢?
种子只有停止在某个地方,它才能吸收大地的能量,展示自己的生命力,根向大地延伸,枝叶向蓝天生长,沐浴空气和阳光,吸收大地的营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大多数都是没有止下来的人。一些人心比天高,总在设想着将来会怎样怎样,总相信某个机遇就在前方,他们不愿停下脚步,不断搜寻着一个又一个目标。
其实他们完全错了,他们没有领悟到一个人在任何处境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人错过了现在,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许多人后悔二十几岁三十几岁时没有止于一事,终致万事蹉跎,一事无成。 许多人是干一行,厌一行,总瞧不起手头的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平凡的事业上有所成就。殊不知,世上只有小的人物,没有小的事业。每个人都只能在某一个岗位干出点成绩,都只能是整个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不止不受。
不止于一处,就不能接受一切。要想发财,那么,就得听致富者传道授业,就得分析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就会有许多东西要听、要看、要问,就得接受许多与致富相关的内容。准备开店,就要接受有关店面经营的培训,就得参考麦当劳店面选址的技巧,就要研究那些赚钱店面的个性化店面设计,就需要了解顾客的购买心理。未打算开店时,这些都是你毫不关心的事情,一旦你想要开店,你就会对开店的有关事项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一切都只因为你止于开店,否则,你会依然如故,对开店一事毫不关心。
有些人对某个方面有惊人的记忆力,而对某—方面却相当健忘,这都是因为关注的焦点不同而已。我们来到一个团队,要想融人这个团队,那么,就得接受团队已有的一切,无论是办公条件,工作环境,还是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员工。你不仅要接受每个人的优点,还得接受每个人的缺点。 不止不在。
浮萍不生根是由于它不止于一处,所以到处漂泊。青松止于山崖,所以挺然屹立,烈日炎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葱葱。
某人虽然学了厨师的手艺,但却总瞧不起手头这份苦力。正因为有了这种情绪,有了这种不安定的心态,所以,他心总是不在工作上,不是将菜炒煳了,就是把盐放多了……这都因为他有一颗摇摆不定的心。
总之,人只有止了,才能定,才能安,才能虑,才能得。止为总发源,止不下来,一切都没有基础。不止,是一种无果人生;不止,是一种虚幻人生;不止,是一种失败人生!
止虽一个字,却是在这个时代寻求真正快乐的前提和基石。有些人吃饭不知饭味,交友不知友味,工作无所事事,虽然经历了,但最重要的部位——心灵,却从来没有经历过,因为它始终不在,没有止在正在着手的事物上,心灵不止,心总是在外。
一个心不在焉的人,一个身心分裂的人,一个有口无心的人,怎么会爱上手头的工作呢?怎么会在意别人呢?又怎么会讲出发自内心的话?怎么会活在当下的无限喜悦之中呢?
说来说去,人生要想有点成就,你就得先止下来,只有止下来了,你才能安定。
定,一是心定,二是身定,三是神定。若只有身定,而心神不定,那么,你是痛苦的,烦恼总在你左右。
定后才能与万物有关。不止不定,世界与你全无关系。你止于教育,那么古今中外的教育方法就与你有关;你止于卖牛奶,那么全球关于牛奶的信息都与你有关;你止于发明交通工具,那么全世界关于代步的工具都是你研究的对象;你止于管理,那么所有的组织行为、企业运营都是你的分析范围;你止于营销,那么所有宣传方式都是你参考的模式……
世界是一个多角度的世界,如果不切人一个角度,你永远只是一个旁观者。
巴菲特说:“当球还在投手的手中时,我从不左右移动,只有当机会来临时才动作。”心不定,怎能做到这一点?
航天员都是从战斗飞行员中层层选拔出来的,通过率只有千分之一,十分残酷。选拔航天员有一个重要原则:“心定”。因为“心定”才能胜天。
航天员的“心定”有两个层次。
(1)要么人选,要么等待。在航天员的选拔中,只有“人选”和“等待”两种状态,而没有中间项。一点点的差距就意味着被淘汰,航天员的选拔可谓残酷,而人生的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间状态只会令人丧失斗志,而不给自己留“退路”,往往令你愈挫愈勇!
(2)心态稳定。在决定上天梯队的最后5小时,心态稳定才是制胜关键。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航天员层层晋级选拔,一时的胜利或失利并不意味着最终的成败。人生同样可能大起大落,当你取得一次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永远有新的挑战和机会在前方等你。“神六”选拔航天员时成绩出色的聂海胜虽然最有希望进人“神六”,但他还是归零心态,从容地接受考核。而黑马费俊龙则是厚积薄发,抓住机会在最后的竞争中成功胜出。P12-15
静生活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
倡导静生活是应对喧闹痛苦的最佳处方;
修炼静生活是走向修身养性的正确途径。
平衡是生命和谐的标志,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石。慢生活只是权宜之计,它并不能真正平衡极端动态的动生活,最多只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只有静生活才能真正平衡极端动态的动生活,才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最优方案!
对于养生来说,静极生动,只有心静下来,驱除杂念,无思无想,元气才能自行畅通,流经百脉。如果用意志支配精气,必然破坏气流的正常秩序,扰乱它的正常运行,乃健康长寿之大忌。
养生之道最宜心静神清。心不静,则意不定;意不定,则神不凝;神不凝,则心必粗暴、强硬,必冲突多多,痛苦烦恼。
著名作家、国际文学奖获得者、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候选人昆德拉说:“事业成功而又健康的关键,是每周一小休,每月一中休,每年一大休。”
著名作家金庸说:“乐观豁达养天年,人要善于有张有弛,要像《如歌的行板》韵律一样,有快有慢,有动有静,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平衡。我的心很静,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如止水,这样对健康很有好处。”
静生活不是支持无所作为,而是让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当然,工作很重要,但闲静也不能丢,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所以才要学着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让自己不至于太辛苦,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人们感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寻求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
君不见,有多少“成功者”英年早逝。据报道,我国七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的边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正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另外,有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特大,已接近崩溃的边缘”,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
德国著名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说:“静生活与其说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人们哪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物欲催促着我们的脚步,时光一如既往地分秒流走。我们的人生看似一些方面丰富了,而另一些方面却日益贫乏。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温暖的阳光,我们没有耐心去观察一朵鲜花的盛开,我们没有兴趣去感受一阵微风的轻拂,我们没有心情去体会闲暇的时光。
在繁忙到令人窒息的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省自我生命的价值。我们有没有想过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放慢步调的生活,其所带来的回报,也许比事业成功和社会地位更有价值。
在早已解决温饱的今天,简简单单,自自在在,未必只有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享受得到。忙,是对的,但超负荷的忙或无事忙,就会让我们的心很累,甚至会累出病来。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忙碌是被迫的,我们强加给自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自我的本性,却早已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埋没。
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抵押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如今,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其实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方式。
静生活历来被智者和有品位的人所倡导,它是一种最佳的健康生活方式。
静生活真正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做事有计划性,清理掉不必要的应酬和耗时项目,工作要抓重点,生活要归于简单,名利要看淡。对于那些焦虑不堪,被决节奏的生活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士,不妨让自己的生活静下来,梳理梳理心情,让工作更有效率,这对保持生活质量、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都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欧美国家也在大力提倡静生活,强调人们把握一定的生活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要给自己留下一些“安静”的生活空间。生命就是时间,健康就是金钱。不必透支健康去拼搏人生。
静生活是现代社会最应倡导的健康生活模式,是对快节奏生活状态的深度思索。静生活方式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促进项目之一。
静生活追求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动心不动”。静生活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的生活态度,让生活在“高速时代”的你我他,学会珍视健康,享受生活。
希望本书能如一股清泉,使迷茫在快节奏中的人们,重新思索自己真正想得到的生活。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朋友、中国著名学者欧阳君山(《天下事》的作者)发给我的大量有关“静”的资料及多次当面教诲;另外,本书引用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键性观点和资料(有个别资料没有找到作者的名字,未能一一署名,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呈上相应稿费及样书),没有他们的珍贵资料和成果,是不可能有本书出版的,也是不可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人生福音的。在此,请允许我献上真诚的感谢!
叶舟 写于北大资源东楼
静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不静,不可能有真智慧;
不静,不可能有独特的见解;
不静,不可能把握问题之根本。
古往今来的智者,无一不是从静定中获得大智慧,无一不是从静定中达到天人合一,无一不是从静定中参透了世界的奥妙之所在。
“静定三昧”是百家立说之根基。不知静,必不能深入任何学说之奥妙;不修静,必不能得转乾坤于掌上之能量。因此,无论你在哪个行业,若要成就一番伟业,若想卓尔不群,那就得从“静”这个字人手。
这并非笔者故弄玄虚,有历代大师的亲身感悟为证。
《易经》上说:“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老子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教,以“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训”为基点,并极力主张“清静无为”“清静为天下正”“无欲以静,天下将身正”。他还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牝常以静胜牡。”所以他说:“胜天下之至动者以静,制天下之至变者以定。”静则自定,定则自静。
道家认为,体道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庄子更有“坐忘”和“心斋”之静定功夫。首先是“心斋”:“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然后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也就是忘却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自我的存在,从而与天道混同为一,做到“朝彻”,达到“见独”的境界,最终“得道”。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一内圣外王之心学,是儒家学说主张静学的最佳说教。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不动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显然也主张立德修业、内圣外王之功,均须由此一“静”字法门进入。
佛家则更强调静修功夫,天台宗的修止观,禅宗之修禅定,以及其他一切诸法,无不以修静定为中心主旨,方能开悟成佛。《圆觉经》中说:“诸菩萨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其戒定慧之学,都无非是以“静”为本。三藏十二部佛法,都不外乎以静字为人门。
《中庸》中说:“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这个未发之时就是静。所以我们常说,善恶是非生于动,人我利害生于动,能不动心,方为圣礼。圣人教人“静坐澄心” “默观本性”,皆在收拾内内外外,于“寂然不动”中,性体自现,心体自明,虚灵自生,神光自耀,一了百了,一通百通。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一个人要开悟,首先就得静现自我,就得认识自我,否则,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古圣说:“养心莫善于静。”静则无欲,无欲则刚;静则无念,无念则定。心无时不动,无时不外驰,无时不散乱,故孟子以“求放心”为教。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情挠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没有“寂然不动”,就不可能达到“感而随通”。
另外,中国武术中的站桩,印度的瑜伽术,以及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茶道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与完善,都莫不是从静字人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若非深入道者,是不可能讲出这句话的。一个人淡泊宁静的品德,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操守,以及毁誉不计、成败不忧、生死不变的气节,均须自静养中培养。唯宁静才能淡泊,唯淡泊才能虚灵,唯虚灵才能致博大与高明。
朱熹教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明代学者吕坤在其《呻吟语》中云:“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
写《菜根谭》的洪应明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由此可知,静为百业之根,静为东方文化之根。由此可证“静学”之妙用,小而施之于身心性命,身心则和谐;大而施之于家国天下,则无事不成。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观,一种是主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种是主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前者是显而易见的,万物都似乎在运动,不证自明;后者主静则不易被人发现和理解。
后者强调世界是不变的,也是不动的,变的只是表面现象。关于这一西方有能量守恒定律为证,世界的总能量是不变的,构成万物的本质是不变的。
历代大师都是因为发现了不变的本质后才开悟的,才干出一些成就的。不知静,百业不可兴,万事皆难成。
本心、本性,就是不动的本质。一个人一旦发现了不动的本质,而且能做到不动,那他就必定能通达万物,应变万事。本心不动,那么善恶是非分别等诸念未起,喜怒哀乐爱憎等诸情未发。
此时之心,心无其心,寂然不动,虚灵不昧。人为万物之灵,亦为万物之主宰,故谈人生修养,首先就得谈修心,而欲修心,则必先从“静”人手,否则心难修,事难成。
《庄子·逍遥游》里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要想做到“逍遥”,你就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你要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才算是心灵的净化。
一个人一旦敢于去面对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实现内心的自动净化,达到“无己”的境界,实际上是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分子了。与整个宇宙比较起来,人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微不足道。认识到这一点,人世间的纷争、贪欲、利欲、色欲,也就不会去斤斤计较了,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就是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365日,日日太阳都是常新的。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
心散则收之,收拾向里,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外不入内,内不缘外;使此心无思无虑,无意无念,无欲无作,则寂然澄然,真体独露,而得见本心。
静学有如下逻辑:解静→悟静→致静→证静→得静→恒静。
静看起来是消极的,而实际上并不消极;看起来是无用的,而实际上是有大用的。一切大智慧、大彻大悟、大机大用,都应从“清虚灵明、寂然不动”中来。就成功卓越来说,一切成事之道都得从静中来。自古以来,许多成大事业者,尤其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无有不致力于静修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静?
寂然不动日静,无声无息日静,一念不生日静。静与动是辩证的两个方面,没有动,也无谓静;没有静,也无法言动。但在人人都知道动的世界之中,了解“静”,笔者认为更为重要。 因为心能静才能虚灵不昧,才能感而随通;不染一尘,方能清明澄澈;神慧潜光,方能普照无遗;空无一物,方能圆通无碍;寂中自运,方能用之无穷。
静能至内圣,能达外王。在动与静中,动力有限而静力无限,动能可量而静力不可量;动则趋死而静则滋生。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其潜能与动力,莫不自静中养,不静则死!
动灭静存,动死静生。对此,有一副对联:“苦恼皆从动中出,德智须向静中求。”
静观人生与动观人生之区别,正是东西方文化区别之根本。在两种人生之中,“静观”其实高于“动观”。可如今世上刚好相反,“行动人生”凌驾于“静观人生”之上。
当然笔者不是在此否定动而独倡静,只是在动的世界中对那些疏忽了静的人多点关于静的提醒,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达到人生的动静平衡。在动静平衡之中,人就能上承千代之统,下通万世之变,就能以合同天人,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境界,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无生而无不生。无有而无不有,无用而无不用。 那么怎样修炼“静”功呢?一是随时静;二是随地静;三是随事静;四是静中能静;五是动中能静;六是无事能静;七是有事能静。
面对现实,我们要拼命学习,努力工作,筹划着自己的前程。生活就像行驶在大海中的小船一样,随时会出现危机,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将船驶向避风港,让忙碌的心绪放松一下,让心灵静一静。
也许你的人生旅途一帆风顺,你的忙碌有丰硕的收获,但即便如此,也应该静下心来,总结一下你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确立下一步的目标。
也许你心情郁闷,压力重重,收获不多,那么更应该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找准“病因”,调整心态,振奋精神。
也许你对未来迷茫,为前途担忧,那么更要静下心来思考,以便悟出人生的真谛,明白内心的需要,选准前进的方向,昂首阔步向前进。
冷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品质,是一种方向性智慧,一个人只要能坚守这种品质,不被四周的干扰所左右,就能直抵目标。一个人的修养没有比能及时掌控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伟大的了,这是一种意志力的胜利。
静是人生的成熟。谁有力量抵挡安静的语言?谁有能力压倒安静的眼神?静则生慧,静则生智。一个人能不能“智慧”就要看他是否“静”得下来。“静”是稳,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 “静”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一个人的成熟与否,遇事越冷静、沉着,离成功也就越近。冷静地正视失败,冷静地分析形势,冷静地权衡利弊,冷静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危机后的成长就有了必备前提。
总之,静定之学,乃通向一切学问和事业的敲门砖,是一切智慧之根源。笔者认为,静是东方文化中最高深最基本的学问。
记得有位大师说过,这是一个充满喧嚣和不安的时代。在这时写一本书来谈论心灵的宁静,也许有些让人感到惊讶。在此之前,关于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我们讨论得并不多,而一般的读者对于这样的主题更是知之甚少。所以,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来清晰地阐述这个问题,能真正对现代人有所帮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笔者尽力从全新的角度来加以诠释,正是这种全力以赴让我感到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