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国内很多文学研究者撰写的文章,他们对美国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了新的研究和概括,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从而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本书对广大文学研究者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中青年学者也是一种鼓励和启迪。
在象征主义目光的审视下
八十年来美国的海明威评论
何谓美国,美国何为?——读懂美国的途径
文学传统中自然形象的生态批评思考
基督教(题材)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现状
《老人与海》的生态主义解读
美国国内精神分析视野下的福克纳研究
中国福克纳短篇小说研究三十年回溯
飞蛾扑火:重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
天父神话的断裂处——重读福克纳的《干旱的九月》
欲望的被压制者——《押沙龙,押沙龙!》中查尔斯·邦恩形象分析
历史的沉疴——罗伯特·潘·沃伦与南北内战研究
《雨王亨德森》中的《圣经》人物探析
论约翰·巴思《羊孩儿吉尔斯》小说中的戏仿
格特鲁德·斯泰因作品中的“重复”艺术
历史困境中浪荡子的欲望狂欢表演——论菲利普·罗斯小说《萨巴斯的剧院》
在科学和艺术问畅游——理查德·鲍威尔斯小说述评
《蓝色海豚岛》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空间与权力——欧茨小说《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的“圆形监狱”
她自己的花园——《秘密花园》的女性主义解读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男性凝视——从梅·韦兰身上折射出的华顿女性意识
《洛丽塔》的后现代艺术特色之我探
美墨文化冲突与《开花的犹大树》
梦想·回归·族群的否定——休斯、杜波依斯与图默短篇小说中的“私刑”再现
非洲民间和神话故事在莫里森《柏油娃娃》中的体现
赖特文学视阈下非洲裔美国文化的嬗变
超越善与恶:托妮·莫里森《秀拉》中二元对立模式的破解
托妮·莫里森《天堂》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主流文化祭坛上的“替罪羊”——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命运
美国黑人宗教歌谣的几个特点
华裔美国小说中的族裔历史再现
《花鼓歌》的中国文化元素及电影叙事机制
《美国华裔文学选读》的编写与使用
“疾风无形”: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喜福会》
华人“坦白运动”的幽灵——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新作《向我来》评析
记忆、传承与重构——论《中国佬》作为修正历史的叙事
跨越中心与边缘界限的归家之旅——从《爱药》看厄德里克对印第安民族摆脱边缘化困境的思考
路在何方?——论莱斯利·西尔科《典仪》中印第安种族身份的重构策略
当代美国西语裔文学的嬗变
庞德《诗章》中的西方
“一根直中带曲的好拐杖”——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格律技巧管窥
永不停步的孤独行者——布莱恩特《致水鸟》中水鸟形象浅析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在诗歌发表中的思想历程
狄金森爱情诗歌中的清教色彩
经典的褪魅与返魅:哈罗德·布鲁姆诗学轨迹探析
一位不容忽视的美国现代诗人——重读E.E.卡明斯的“怪诞”诗歌
论莱维托夫的诗歌创作思想
《悲悼》的历史与人文重构
被抛弃的恐惧与低下的自我价值感——《推销员之死》的家庭系统解读
《撒拉和亚伯拉罕》:玛莎·诺曼对《圣经》故事的现代演绎
萨姆·谢泼德研究综述
一部后现代史诗剧——论《美国天使》的戏剧手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