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科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到子女教育、性别对待、学术研究以及科学家责任,个性鲜明的益川敏英教授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在侃侃而谈中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倾注到了书中。本书内容包括:走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对大学与大学中的学习之我见;关于学问与研究的思索;孩子、教育,以及性别;和平以及科学家的责任。
对广大的青少年们、教育工作者们、还有正在从事基础研究和实验工作的人们,本书确是不可错过的好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浴缸里的灵感(益川敏英的诺贝尔奖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日)益川敏英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对科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到子女教育、性别对待、学术研究以及科学家责任,个性鲜明的益川敏英教授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在侃侃而谈中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倾注到了书中。本书内容包括:走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对大学与大学中的学习之我见;关于学问与研究的思索;孩子、教育,以及性别;和平以及科学家的责任。 对广大的青少年们、教育工作者们、还有正在从事基础研究和实验工作的人们,本书确是不可错过的好文章! 内容推荐 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益川敏英在他人眼里绝对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由于讨厌英语演讲,他拒绝了所有外国的学术会议,同时也没有护照,出席于2008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是他的首次国外旅行。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的德语和英语成绩,让很多教授怀疑其是否合适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对夸克结构模型苦思冥想的他,就像阿基米德一样,在一次入浴时,获得了为他带来最高荣誉的灵感。他很聪明、善谈,既可以把“谈恋爱、交朋友”讲得富有逻辑、人情人理,也会恳切地请年轻人进行眼光长远的基础理论研究。本书从对科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到子女教育、学术研究、科学家责任……益川敏英教授在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侃侃而谈中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倾注到了书中。极富个性的科学大家必会带给人们新鲜、强烈、震撼的思想冲击。 目录 第一章 走近诺贝尔奖 CP对称性破缺揭示的秘密 ——诺贝尔奖颁奖纪念活动演讲 英语不灵的物理学家 亲历海外,灵感之源 希望参加创造科学的活动 获奖之后,变身明星 出浴时获得的灵感——“6个夸克” 孩子们厌恶理科的根源在于考试制度 心灵的交流,深深的谢意 第二章 对大学以及大学学习的一点建议 如何促进大学时代的学习 乱读书、多讨论 大学——“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乐土 多问几个“为什么” 培养预测未来的洞察力 在学习中树立远大的目标——摘自与京都大学学生的交流会 请不要称呼我先生 对学生的赠言 您是如何喜欢上物理学的? 大学时代的学习方法 关于不擅长英语的问题 大学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1 大学钓功能和作用——人才培养和基础理论研究 起源于欧洲的大学 大学的目的始自培养人才 对人类有用的科学和学术 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 科研与科学钓发展——从“评价”钓角度甲枚 为科研团队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 屹立百年的科学 科学和学术的发展需要时间 “竞争资金”与评价 3 关于今后日本钓大学 21世纪大学的功能和作用 大学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京都自由大学 博览群书天地宽 益川敏英与教职工会 第三章 学问与研究的随想 坂田理论开启的道路 名古屋大学的往事与科学研究民主化 坂田哲学 我的少年时代 接触坂田理论 学问赐予我的自由 法布尔与巴斯德的差异 物理学的世纪 基本粒子理论的形成 坂田先生的科学遗产 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 是什么为科学研究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寻线索 E研的产生与发展 共同合作研究所 工作职位的公开性 学术发展的规则 研究室的民主主义 坂田科研团队对挫折的反省 认识现状与预测未来 科学研究的口号 自然科学与辩证法 第四章 儿童、教育与教养 给予孩子充分的信赖与自由 在集体环境中抚育孩子成长——夫妻、父母与孩子 玩耍——唤起好奇心的教育 爱好物理学的女性“没女人味”吗 结束语:我的读书方法 第五章 和平与科学家的责任 希望子孙后代不会有那样的记忆——日本应该按照宪法第九条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 为什么要修改宪法 从地毯式轰炸中死里逃生的记忆 不要以国家的名义发动战争 为什么要派遣自卫队远赴索马里海湾 宪法第九条具有的功能 让战争在二百年中都不会发生 落在屋顶上的燃烧弹 译者跋 试读章节 如何促进大学时代的学习 乱读书、多讨论 首先,我想劝在窿的各位同学“乱读书”。在大学里,最好读一下各种类型的书。去图书馆读书,或者是在书店里站着读书都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了解和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知识等。说是读书,有时候也会只翻一翻开头几页就放下,即使这样也没有关系,大家一定要尝试着读下去。如此,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地得到积累。继续读下去,既会有读着没有什么意思的时候,也有越读越有趣的时候。我想,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能够逐渐地成长起来。其中,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努力去发现自己认为很有意思、非常想读的内容,这是我想和大家谈的内容之一。 我想谈的另一个内容是,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你就可以经常和这些朋友讨论各种问题了。开始的时候,可以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世界形势、人生意义……总之可以讨论任何问题。在这样的讨论中,就会获得诸如“我读过这一类的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的体会。在此基础上,有心的人自然会产生必须进一步深入地、有目的地读书的意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不理解,即没有掌握的内容。在与朋友们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找到和发现那些没有理解和搞懂的内容。 另外,在和朋友们讨论读书后的体会、感想的过程中,会发现即使是与其他朋友阅读同一本书,可是彼此的阅读方法和对书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同的。这种讨论自然会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如此,反复进行、持之以恒,我们就会不断地深入认识自己希望了解的问题。我认为,如此不断地深人和推进自己的学习,是极其重要和有益的。实际上,与朋友们讨论各种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隋。而且,在与他人相互交流思想、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数十倍、上百倍地开阔自己的思路,这是自己独自冥思苦想所得不到的。 大学——“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乐土 我认为,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自己去思索和发现问题,而“探索”则是尝试独自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收获。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中学习的内容是最基础性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始终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进行思考的出发点,是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例如,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识字和书写,在此基础上,开始尝试阅读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这些知识是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大学中学习的内容,大体上相当于为进一步深造所建立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大学中学习的知识为基础,就可以对各种类型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目可以不断地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尝试与朋友们相互交换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了。 与别人讨论之后仍然有不明白的问题。因此,就要进一步地努力学习和探索,以期能够再深人一点地了解问题的线索。这样渐渐地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就与刚开始学习时的那种带有一定盲目性的情况大不相同了。 但是,学问并不是那样简单就能够掌握的。起初,我们阅读教科书的时候,会产生似瞳非懂、困难重重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要尝试着多阅读几本同一个领域的教科书了。虽然是同一个领域的教科书,基本内容也都一样,但是其阐述问题的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当阅读范围不断扩大,伴随着知识的增加,你对于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生活的同学们,如果只想着掌握书本知识的话,那就错了。大家首先要学会从大学的课程中通过自己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去掌握知识。大学的老师们当然是同学们最好的交流对象了,但我仍然想奉劝同学们一定要以“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同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还想建议同学们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笔记这种方式与你茫然地进行思考是完全不同的。保存下来的笔记,就是将自己头脑中思考过的内容和思路保留下来,这样也就清楚哪些是不正确、不合适的思考方法了。 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在大学里打好若干门学科的基础。这些不同的学科领域,会让我们掌握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得到那样的结论?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学科知识体系?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各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来理解和认识提出问题的途径、思路和过程。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前人随意提出来的,而是经过无数挫折、走过许多弯路之后,获得的正确方向和内容。 如今,社会中经常有这样的呼声:“大学要传授有利于今后找工作的知识。”当然,大学是有必要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但这只是大学的功能之一。而有助于学生们就业的知识本身,也是建立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和关注各种科学成果的研究途径等更加基础性的知识领域。 我深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问题,我都能够非常勇敢地提出“为什么”,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而且,我肯定能够找到这些解答成立所依赖的前提、规则,以及它们的结构原理。所以,我认为,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之上,经常问一个“为什么”,以此将对问题的思考进行下去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即使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思考,也应该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观察事物的视野,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即“井底之蛙,不知东海”,所以现在应该跳出水井了。跳出水井,才能够明白以前的世界是多么狭小。身处井底时,并不知道自己所处世界的狭小,认为那就是全部世界了。可是,—旦跳出水井,就会发现原来除了水井以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于是,就会思考水井周围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呢?这样自然思考问题的范围就扩大了。就是这样,我们不断地经历各种事物,通过了解和掌握新的事物来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并且以扩大的认识领域为出发点和基础,进一步推进思考和认识。 培养预测未来的洞察力 我认为,我们需要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最近,我们经常会听到“科学的……”这样一种说法。但是,到底什么是“科学的”昵?我想,“科学的”应该是立足于客观事实的、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方法。实际上,并不存在“科学的……”的指南。我认为“科学”就是客观地反映事实、从客观事实中探索和发现问题,然后再进行逻辑的推理。 在掌握科学思考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预测未来的洞察力。那么,具体的过程如何呢?今天的自然和社会,以及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状况的认识,经过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的演变过程,一步步地向现在的状况发展,最终演变成为现今的状态。 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在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过程中是存在法则的。为什么能够形成现在的自然和社会状态的探索和考察,人们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对未来进行预测。由此,我们能够建立一定的预测。 然而,即使是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预测,也有很多是错误的。如此一来,考察和探究错误的原因,就变得非常重要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会明白“这个过程是错误的”、“这种思考方法是不对的”。这样发现的知识和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就形成了更加牢固的知识,适用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展了。同时,将这些扩展的知识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证实。我认为,这一步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同时,我希望各位同学放松的时候阅读—下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两部著作,挺有意思的。《资本论》指出,不仅是自然界存在法则,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还有《自然辩证法》一书,是学习辩证法的合适读物。那本书并不像通常的大学教科书那样,首先给出定义:“所谓的辩证法是…一”而是给出了思考辩证法的适用案例,通过学习这样的思考案例,对于自己分析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时是很有帮助的。 我建议同学们在阅读这类著作的同时,一定要与朋友们相互讨论、研究,用这种方式来掌握其中的思考方法。 (《民主青年新闻》,2006年4月3日,“使自然和社会更加科学化”系列栏目) P33-38 序言 本书收录的文章曾经发表于科学杂志和新闻报道一类的刊物和栏目中,都是围绕着学术和有关学术发展环境方面的内容,还有对相关问题的有感而发。其中,有些文章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发表的,也有些文章发表于获奖之后。 第一章是我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纪念演讲以及纪念活动盛况的记录。 第二章主要收录了我在大学时期学习生活的日常体会和切身感受。 第三章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作了集中考察,对我们称为科学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涉猎和思考。 第四章收录了各种见面会中,针对与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都是由新闻记者代表大家向我提出、然后我再分别作答,而并不是我自己主动发言的内容。该章的结束语部分是应京都产业大学图书馆报和图书馆的要求所写的,但是到底具有多少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收获的内容就不太好说了。这些文字是以我最真实的交流风格来表述的,也就是我作为科学工作者最率直的交流方式。实际生活中,我本人也是这样率直、真实。 第五章收录了有关世界和平方面的文章。我对世界和平方面的意识还是得益于坂田先生的相关思想,但是无论从思想的深刻性还是从文章的可读性方面来讲,都还显得比较肤浅和不够深刻。我认为,尽管自己在判断事物方面拥有比较充分的经验和知识,但是如何以充分的理由对他人进行有条理的说服、从而让他人心诚悦服地接受自己的观点,我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 我本来希望从各位之处寻求一些依据,但是,本章结尾处的论证仍然显得不够充分。虽然我已经考虑过哪些环节应该再完善一下,但是现在却没有时间去做了。 2009年5月益川敏英 草于接踵而至的见面会、演讲会间隙 后记 本书作者益川敏英(1940—)教授,因与小林诚共同提出基本粒子的六夸克模型,而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益川敏英教授从小学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都是在日本接受的教育,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工作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也都是在日本完成的,甚至接受诺贝尔基金会邀请赴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以及参加系列活动,竟然是他的首次海外之旅。同时,他也是因为英语口语表达问题而成为第一位使用日语发表获奖感言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也就是说,益川敏英教授是在日本传统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为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而因为日本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自然会提出日本科学家在学术组织、行为方式、思维方法方面是否具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也许会促使人们思考两国文化层面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对科学基础理论创造方面的需求和呼声日愈高涨。科学技术在今天的迅猛发展,呈现出科学和技术迅速融合的趋势,技术的哪怕一点点进步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科学理论通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益川敏英在书中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他谈到了自己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并且对大学的功能、大学的科学研究、大学的学习生活、学生应该如何读书的问题、教育孩子的问题,以及对于世界和平运动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益川敏英教授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或许不会产生太大的距离感。因此,在我们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或许更可能获得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我认为,益川敏英教授在本书中阐发的观点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中国如今的大学办学方向、科学研究、培养创造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至少值得我们深思。 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问题。尽管我国对大学的投入并不少,但是为什么至今我们仍然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有一点是很显然的,大学的整体水平与投入到大学中的经费没有太大的关系。 每年的10月份是诺贝尔奖公布的时间,而每次的获奖者公布都会掀起“我国什么时候能产生诺贝尔奖?”的思考。我们的邻居日本自1949年至今已经产生了12位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日本的人口不及我国的十分之一,且在文化传统方面与我国有着深刻的渊源。 现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大学都希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或者是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自然应该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拥有高水平的教师。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我们的大学水平与世界一流的距离是在缩小,还是在增加? 面向21世纪,我们的大学提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口号,这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那么,我们的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否越来越具有创造性,越来越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了呢? 什么是创造性的科学成果?取得创造性科学成果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制度和运作机制?在什么样的文化范围中,科学团队才有可能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进展?如何培养学生和小孩子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应该如何去读书以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科领域? 读者阅读本书时,相当于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益川敏英教授进行思想的交流。我相信当读者在阅读本书后,会对上述领域及相关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看法,至少会促使读者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并且从中产生思想的收获。这正是译者翻译此书的本意。在此,译者郑重地向读者推荐本书,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收获。 译者 2010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