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学贯中西,名扬海外,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等多方面,所通语言近十种,其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几乎是绝学。在佛学、语言学、糖史等方面他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范文澜先生誉为“国宝”。
本传记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代大师季羡林/中国文化名人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何南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羡林学贯中西,名扬海外,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等多方面,所通语言近十种,其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几乎是绝学。在佛学、语言学、糖史等方面他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范文澜先生誉为“国宝”。 本传记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和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钟敬文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季羡林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五次前往医院看望他。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君本齐鲁子,年少自鲲鹏 第一节 童年已知愁滋味 第二节 小学是一支无邪的歌 第三节 那泉,那湖,那人,那事 第二章 佳园多逸兴,豪气满京华 第一节 圆梦清华园 第二节 清华“四剑客” 第三节 名校有名师 第四节 吾师西谛先生 第五节 永久的悔 第六节 四年磨一剑 第三章 壮怀正蹭蹬宝剑初示人 第一节 染上“留学热”病毒 第二节 母校登杏坛 第四章 十年求学路一颗家国心 第一节 云路正漫漫 第二节 重返清华园 第三节 登陆哥廷根 第四节 慈爱女房东 第五节 迢遥家国梦 第六节 战乱的夹缝中 第七节 反法西斯的人们 第八节 那一段异国情缘 第九节 泪别哥廷根 第五章 鸿鹄欲展翅春色满燕园 第一节 红楼治学人 第二节 翠花胡同往事 第三节 骐骥更奋蹄 第四节 辉煌者的通行证 第五节 严霜结庭兰 第六节 春色与暗流 第七节 平凡的高标 第六章 牛棚锁云志激流作转蓬 第一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节 寒风摧树木 第三节 太平庄里的太平 第四节 牛棚啊牛棚 第五节 长夜未央 第六节 逆境中的坚守 第七章 云开雾散日老骥伏枥时 第一节 含笑复展眉 第二节 为非凡下个定义 第三节 重返哥廷根 第四节 大师的风范 第五节 深深赤子情 第六节 直面牛棚岁月 第七节 绿阴满地子满枝 第八节 往事不堪忆 第九节 养生的“秘诀” 第十节 永远的中山装 第十一节 炽热的情怀 第十二节 虚名如浮云 第十三节 人生赛场上的最后冲刺 第十四节 最后的温暖 尾声 后记 附录一 季羡林年谱 附录二 季羡林作品简表 本书重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君本齐鲁子,年少自鲲鹏 第一节 童年已知愁滋味 1911年公历8月6日,原本是炎热的夏季,在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临清市)官庄村的一户人家,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哭声,这哭声和远处池塘里青蛙的亢鸣浑然一体,甚至使原来烦乱的蛙鸣为之暂时的静息。这哭声让这家姓季的所有人心里为之一振,像一个心悸体弱的人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样。于是,此时的炎热便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缕缕的清凉,这清凉直沁入人的心里。 从这嘹亮的哭声里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一家刚出生的是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被人称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季羡林。 季羡林出生的这一天,距离辛亥革命爆发的10月10日仅有两个月零四天。正是有这两个多月的“履历”,季羡林经历了清朝的末年的“末”,所以,成年后的季羡林常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少”。 此时的中国,虽然刚刚推翻了清朝苛厉的统治,但神州大地依然一片混乱,一片黑暗。季羡林就是在这样的新旧交替、百废待举的时刻降临人间的。 七十多年以后,季羡林在他的《我的童年》一文里写道: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关于当时的经济形势,人们中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富南方,穷北方。是的,南方富庶,北方贫穷,而在贫穷的省份里,山东更穷。专就山东的情形而论,是东部富裕而西部贫穷。季羡林的故乡清平县位于山东省的西部,是最穷的县,而他所赖以生存的村庄——小小的官庄又是清平县这个穷县中最穷的村,不幸的是,季羡林家又是官庄村中最穷的家。 因此,季羡林在《我的童年》的开头这样奠定自己的感情基调: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其实,季羡林的家族的经济状况并非一直这么惨。在季羡林诞生以前,他们的家族似乎也曾有过较为富足的好光景,但生活永远不像人想像的那么好,好日子也似乎不大甘心长久地青睐他们季家。 季羡林的祖父,有一个怪怪的名字,叫季老苔。季老苔膝下有三子,老大季嗣廉,就是季羡林的父亲;老二季嗣诚,是季羡林的叔父。老三生下不久,就因为实在无法养活而送了人,连名字还没来得及起,就跟着来领养的人姓了刁。 季老苔夫妇年龄还不到五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两个儿子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几乎没有了立锥之地。这两个失去了严父慈母的孩子,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艰难,概可想见。可以说,生活的巨碾像索命一般追赶着他们,稍不留神就被碾得粉身碎骨。 季羡林的堂祖父是一个举人,住在官庄的村北头,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是家族里最大的官。他是一个慈爱的人,曾养育过季羡林的父亲和叔父。可是家大负担重,人多是非多,无法管他们太久,以致实在饿得不行了的兄弟俩有几次被迫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聊以充饥。 日子像一辆羸牛拉的破车,艰难地向前滚动,狭窄而崎岖的路上还横七竖八地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无奈,季羡林的父亲和叔父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家已经在惊醒前的梦里了)出走,逃难到济南去谋生糊口,并寻找机会振兴家业。 季羡林的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四顾无朋,只得拼命讨生活。他们什么样的苦活都不拒绝,一丁点儿的机会都不放过,以图能够尽快实现梦想。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天道酬勤,一段时间之后,季羡林的叔父最终站住了脚,在济南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想起当初振兴家业的誓言,兄弟俩做了一个新的决定:由哥哥(季羡林的父亲)回老家去继续操持田地,留下弟弟(季羡林的叔父)一个人在济南挣钱。 季羡林的父亲季嗣廉返乡后,就靠父亲季老苔留下的很少几亩地来维持生活。生活虽然艰难,但勉强还过得下去。几年后,他娶了媳妇,媳妇姓赵,是邻村的,家境也很穷,连个名字都没起,嫁到季家之后,就成了季赵氏。她就是季羡林的母亲。 这时候,季羡林的叔父季嗣诚,虽然尽力挣扎,终于还是在济南失了业。民国元年,他被迫下了关东,用身上仅有的五角大洋买了十分之一张湖北水灾奖券,居然中了头奖。虽然只拿到了十分之一的奖金,但数目已极可观。叔父回忆说,一夜做梦,梦到举人伯父教他作诗,有两句诗,醒来还记得:“阴阳往复竟无穷,否极泰来造化工。”后来中了奖,以为是先人呵护。他用这些钱在故乡买了地,盖了房,狠狠地阔气了一把。 P5-8 序言 2007年2月26日晚。 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颁奖盛典。 当主持人大声读出“季羡林”这个名字的时候,全场爆发出雷鸣一般的掌声。 96岁高龄,近一个世纪治学不止,笔耕不辍,历尽艰难挫折,笑对阴霾朝阳,这就是季羡林,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一条供人遵行的大道。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精通十二种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2009年7月11日早晨8时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季羡林,以宽宏之心待人,以超然之怀处世,博大仁爱,正直无私,不仅在学术上、文学上堪称巨擘,更在品德上、人格上无愧高标。 “感动中国”评委写给季羡林的颁奖辞是: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恰切之至,名至实归。 后记 雨是最多情的,直到今天晚上我才真地相信了。 正值盛夏,白天正酷热袭人,到了晚上,雨就忽然落下来了! 窗上的雨篷发出清脆的响声,起先以为是谁家空调室外机滴下的水,但接着就忽然意识到——下雨了! 手机没有收到过要下雨的短信呀,或者由于不知在忙些什么而没有看到?对于这次不期而至的下雨我颇感意外。 雨篷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我走过去,靠近窗台。窗缝里竟然已透进来不少雨,把屋里的地面都浸湿了!心情本来就不好的我,此刻更加沉重。 屋里有些闷,一如我的心情。虽然外面在下雨,但原本蒸笼一般的屋内并没有稍微降温。 索性,我打开了窗子,“哗”的一声,雨的呼喊便豪不客气地欺身进屋,没有同我打任何招呼,就一下子武断地充满了我已然显得拥挤的斗室,主人一般。 没有风。雨道几乎是垂直落下来的,这又让我有勇气长久地立在窗前。 窗外,是一条街道,交通颇为繁忙,车似乎是无声的,在昏黄的路灯下,默默地流过,只亮着近光的车灯。仔细看去,车的雨刮器都调了最高档。 行人,被雨驱赶着,匆匆忙忙地赶路,雨打在他们的身上,衣服紧贴在身体上,我可以想见,他们的身体是冷的。女士们的刘海被雨淋湿,垂了下来,脸想必也沾满了混合着灰尘的水,但她们顾不得擦,似乎在赶赴一个急切的约会。 有人挤在路边超市的檐下避雨。没人说笑。 有伞的行人则慢了许多,步履既像从容,又像艰难。有伞罩着,看不清伞下人的表情,只见伞在路灯下慢慢飘着,寂寞着。 我拿出手机,想留下一些雨中的景致,但无意间看到了有4条未读短信的提示,不知何时,它们已安静而幽怨地蜷缩于收件箱里。 打开,阅读,我大吃一惊——我知道雨这么突然,又这么大的缘由了! 一条是: 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因病于今天凌晨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面是任继愈先生的照片:黑色西服,斜纹领带,一丝不苟。目光平和,笑容安详,视之亲切。 另一条: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教授,因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于今天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九十八岁。 后面是一张季羡林教授含笑的照片,清癯的面容,笑得很慈祥。 另两条—— 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设在国图的任继愈灵堂送来了花圈花篮,国图工作人员和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的代表、各党政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任老。 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季羡林灵堂送来了花圈花篮,今天起,北大灵堂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吊唁,送别这位终生治学、德学双馨的慈祥老人。 每条后面照例是照片:庄严肃穆的灵堂,素白的花圈花篮,垂挂的挽幛,醒目的挽联。 想想时间,今天是2009年7月11日。于是,深怪自己的迟钝,竟然忘了看如此重要的短信。 俗务繁缛,像我一般的人想必不在少数,他们在匆忙奔向生计的源泉之时,想必也如我一般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事情。我愈发明白雨的心意了。 《人民日报》7月13日用整版篇幅就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写了一篇综述《让大师的智慧照亮未来》,表达人们同敬两位大师的心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半个多世纪前,臧克家曾以诗歌道破生命的真谛。今天,两位大儒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与器识,再次印证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今天,任继愈、季羡林这两盏燃烧了九十多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让我们从大师们手中接过余热尚存的灯盏,注入新的热血和信仰,点燃起新的光焰,照亮我们的社会,照亮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未来! 大师逝去,就连他们清癯的背影也渐行渐远渐淡。但大师的精神永远长存! 任继愈,以“继承韩愈”为初始坐标,以学术为国为人生良心,宠辱不惊,名利不计,恪守不辍,矢志不渝。他以他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高标,以他的劭美品德为我们确立了典范。如今,大师逝矣,举国同伤。他繁富的声誉之前,寂寞的身影之后,让我们将何以堪? 季羡林,一个遥远而亲近的名字,一个陌生却熟悉的大家。在他漫长的有生之年,不惟致力于学术的研究,写出大量优美而真挚的散文,还笃守真、忍准则,以博爱宽恕为襟怀,以善良诚悃为秉性,终身践行,不曾或忘。曾几何时,他的邻家爷爷一样的行为还在被我们故事一样笑着挂在唇边,如今,就真地变成遥不可及的梦境了。 他们是才华横溢的俊才,是风度翩翩的学者,是笔耕不辍的文化旗手,是高举道德大纛的领路人。他们的辞世,如何不令天地动容,草木含悲! 雨是最多情的。明白自己为何心情沉重的同时,我信了这句话。 雨还在下,越下越大。但我的耳畔,雨篷的喧哗似乎已不存在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