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基本前提: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问题
(二)对西方国家的政治运转提出了新问题
(三)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新问题
(四)对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新问题
(五)“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对全球化各种挑战的积极回应
二、执政基础:西方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提出了扩大选民基础的新问题
(一)传统意义的工人阶级锐减,选民基础发生巨大变化
(二)中间阶层崛起,成为人数众多的社会力量
三、思想基础:冷战结束对西方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更新理论纲领的新要求
(一)西方社会民主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批判
(二)西方社会民主党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三)西方社会民主党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四)超越“左”与“右”: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调整意识形态的努力
四、现实依据: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竞选执政的迫切需要
(一)西方社会民主党多年在野的沉重压力
(二)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竞选执政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与实质
一、“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一)欧洲启蒙思想是其理论源头
(二)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来源之一
(三)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是其直接来源之一
(四)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是其又一直接来源
(五)宗教因素对其产生了复杂影响
二、“第三条道路”对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局限l
(二)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及其危机
(三)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异同点
(四)“第三条道路”对“左”“右”两派的继承与超越
(五)“第三条道路”超越“左”“右”价值取向的实质
三、“第三条道路”基本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一)自由、公正和团结:社会民主党长期坚持的基本价值观念
(二)新形势下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继承和重释
(三)“第三条道路”对基本价值观念的创新和拓展
(四)对“第三条道路”基本价值观念创新的评析
四、“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
(二)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主张的现代化
(三)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价值观念的“当代转型”
第三章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领域体现
一、中间偏左:“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价值观
(一)从替代到认同:“第三条道路”的国家观
(二)从阶级党到人民党:“第三条道路”的政党观
(三)从纲领党到选举党:“第三条道路”的选举观
(四)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第三条道路”政治模式的转换
二、效率优先:“第三条道路”的经济价值观
(一)经济目标:把蛋糕做大——建立有活力的经济
(二)经济基础:新型的混合经济
(三)经济民主: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三、兼顾公平:“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价值观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危机
(二)左右两翼在福利制度问题上针锋相对的价值观
(三)“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
四、从国际主义到新干涉主义:“第三条道路”的国际价值观
(一)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主义价值观
(二)当代社会民主党在国际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三)“第三条道路”与“新干涉主义”
第四章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影响与地位
一、国外对“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几种批评
(一)来自中间/温和阵营的批评
(二)来自新右派/保守主义者阵营的批评
(三)来自左派阵营的全面批判
二、“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评价标准问题
(一)坚持实践标准,这是根本标准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
(三)坚持人民利益标准
三、“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实践效果评价
(一)“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实践的成功之处
(二)“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实践的不足之处
四、“第三条道路”价值观良莠剖析
(一)“第三条道路”变革价值观的有益做法
(二)“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矛盾与缺陷
(三)“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理论缺陷的深层原因
五、“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地位与前景
(一)“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地位
(二)“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前景
第五章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一、“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对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
(二)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筑牢正确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三)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四)科学认识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及其影响
二、“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在价值目标追求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价值目标
(二)在经济价值取向上,突出效率原则
(三)在社会价值取向上,突出公平原则
(四)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坚持行政为民、服务至上原则
(五)在市场作用问题上,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六)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坚持国际主义与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原则
结语
一、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及其历史趋势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筑牢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