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尔街50年(珍藏版)/华章经典金融投资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亨利·克卢斯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颇具名望的作者,一段跌宕起伏的鲜活历史,数位曾经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成就了这部不凡的金融历史巨作。

在金融界,也存在一种自然选择法则。亨利·克卢斯披沙拣金,以自己在华尔街的耳闻目睹和许多亲身经历,用鲜活的语言和史料翔实地再现了自1857年开始到1907年发生的历次恐慌的真实场景,并披露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的史实本末,揭开了对华尔街的发展和转型极其重要的历次重大垄断案的内幕。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自己在华尔街的耳闻目睹和许多亲身经历,用鲜活的语言,史料翔实地再现了自1857年开始到1907年发生的历次恐慌的真实情况,并披露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的史实本末,揭开了对于华尔街的发展和转型极其重要的历次重大垄断案的内幕。在书中,将华尔街的风云人物的生平及他们的得失沉浮穿插其间,是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本书所讲述的华尔街的发展历程,从问题重重到走向自律有序发展,对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目录

译者序

致读者

第1章 我在华尔街的首次亮相

第2章 如何在华尔街赚钱

第3章 投机失败的原因

第4章 战时华尔街

第5章 我在推销美国国内战争贷款中的角色

第6章 蔡斯部长和财政部

第7章 “垄断”及其对价值的影响

第8章 范德比尔特船长的“垄断”

第9章 德鲁和伊利垄断

第10章 恐慌、恐慌的原因及如何规避大恐慌

第11章 旧时的恐慌

第12章 首次披露黑色星期五的史实

第13章 美国所经历过的几次大恐慌

第14章 华尔街的繁荣景气

第15章 1900~1904年间华尔街的投机风暴

第16章 华尔街沉浮录

第17章 格兰特连任

第18章 特威德集团和纽约70人委员会

第19章 丹尼尔·德鲁

第20章 德鲁一生中的有趣片断

第21章 威廉·范德比尔特

第22章 “小柯尼尔”

第23章 德鲁和范德比尔特

第24章 杰伊·古尔德

第25章 肯尼的投机事业

第26章 维拉德和他的投机事业

第27章 费迪南德·沃德

第28章 亨利·史密斯

第29章 查理斯·沃里奇霍夫

第30章 为什么我会成为一个美国人

试读章节

我在华尔街的冒险之旅始于1857年的大恐慌之后,那次大恐慌被称为“西方暴风雪”。它之所以获得这一称号,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巨大的破坏力以及冰冻效应远远超出了其他所有曾经在华尔街风行肆虐过的金融风暴。由其致命力量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是俄亥俄州生命与信托公司(Ohio Life and Trust Company)的破产,这在当时可以说成了无数人关注的焦点。

该公司在华尔街有一个营业处,在其破产倒闭公告中,已经明示其业务完全陷于瘫痪。紧跟这一失败而来的是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大公司相继暂停营业,这些大公司曾经经受住了所有一般冲撞带来的震荡,也成功地挺过了许多金融风暴。

这次恐慌,部分归因于对国外商品的过度依赖,部分归因于迅速发展的铁路建设所需资金过于倚重借贷资本。还有许多其他原因,那一年的农作物产量非常低,国家已经无力为其在生产领域上的进口买单,国内硬通货也因此纷纷流出;在10月份,纽约城的许多银行暂停支付,然后由此波及全国各地;银行信贷又被不适当地到处扩张,导致整个时代自然而然陷人一种矛盾境地,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金融危机浮出水面,就像旋风一样扩散开来并吹向四方。

在这次灾难前,证券交易备受瞩目已达10年之久,所交易的证券无论是数量还是价值量,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交易所的员工们富裕而又保守,有着强烈的早期荷兰籍纽约人的特性,并混杂着南方人的特质,还带有少量英国人和其他外来者的特质。

这次危机对证券交易所大多数资产的影响堪称是毁灭性的。在短短几天中,价格下降了50%,经纪人委员会(Broad of Brokers)的大部分经纪人都被迫陷人非自愿的清算。可谓哀鸿遍地,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巨大震荡效应随处可见。

接着,恢复和重组的时期终于到来,人们日渐恢复信心。年轻的金融从业者们蕴藏着巨大的恢复力,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重建工作当中。许多旧的保守力量经这一剧变的洗礼之后,纷纷被淘汰出局,难以东山再起。这些保守势力被淘汰之后,他们的位置便由更优秀的资源取而代之,原有的机体因更年轻血液的融入而重新焕发生机,在12月份,银行重建工作完成。

这次恐慌和它的即期后果给华尔街的运营方式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在此之前,保守的旧势力把持着金融、投机和商业领域,而这次危机,可以说在华尔街上为那些保守势力敲响了丧钟。老顽固们偃旗息鼓黯然退场,年轻的金融家们则活力进发浮出水面,填补了那些顽固守旧派领袖的位置。

这次变革,可以说最好地印证了达尔文的法则——适者生存,它表明了在金融界也存在一种自然选择法则,旧的保守主义终将被淘汰,因为他们的末日早已注定。

曾经有一种流行观念认为,那些从事金融业的人必须是年长者,甚至是耄耋老人。这种观念就像君权神授一样,从旧时的偏见中传续下来,学术圈中尤其如此。就像一位医生,不熬到青丝变白发,头发光秃和满脸皱纹,以表明他确已经过了“劳筋骨、饿体肤”的阶段,就不足以认定他的医术高明一样。在律师界和神职人员当中也存在着同样的观念。

这些不恰当的偏见,为古老的欧洲君主制环境所孕育,并得到旧时的国家政府管理传统的助长,结果在这里它们也生根发芽,甚至大部分被保留到了现在。这些旧派观念是如此之根深蒂固,直到1857年的大恐慌,仍然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观念主宰着华尔街,它们依然在积极地繁衍老旧势力、遏制新生势力。

终于,旧势力衰微,新生力量逐渐开始成长。

在华尔街,如果不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新生力量要得到成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华尔街的旧势力依然冥顽不化,在苟延残喘中延续着其破坏力,而它们的顽强生命力也实在不容易一下子摧毁,这不由得不使人想起那句谚语——毕竟“猫有九命”。这些老旧分子认为,那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试图跻身证券交易所的种种努力,正是对其传统权力的无礼侵夺冒犯。何况,在那个时期,如果没有足够有力的资金赞助,要想取得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成员资格,对于年轻人而言,几乎是天方夜谭。

这些老旧分子沆瀣一气,紧紧勾结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交相为用的联盟,共同致力于阻遏年轻人。当年轻人试图进入他们的势力范围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寸土必争。

由于前面我间接提到的各种原因,我的命运和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游走于纽约股票交易所之外,多年来不得其门而入。正当此时,我不知从何处来了灵感,意识到其实对于年轻人而言,或许跻身于华尔街的前沿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要有艰苦卓绝的进取精神,改变经营策略,也许最终能够取得成功。于是,开始采取迂回战略,先干起了干货进口贸易,在这里我得到了早期的历练。

那时候的股票代理佣金是0.125%,买和卖都是如此。

在多次进入交易所的努力都宣告失败之后,我最终下定决心尝试新做法。我立即着手在报纸上登载了一条广告,提出代理股票买卖,代理不成分文不取,代理成功收取0.0625%的佣金。这在那些冥顽不化的守旧分子当中,不啻于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更令他们大跌眼镜的还在后头:他们实打实地不断流失着客户,而我却实打实地源源不断获得新客户。最终,他们不得不接纳我进入他们的圈子,条件是我不再标新立异,必须也谨遵他们的规则并按照他们的习惯方式办事。这样,我取得这一会员资格总共只花了500美元,还包括了人会费及其他相关零碎的开支。要知道,现时一个这样的席位价值可是达到35000美元。当然,两者比较而言似乎变动很大,但实际上,要知道与华尔街相关的一切费用也都发生了同样规模的巨大变化。那时候的一些老会员,有雅各布·利特(Jacob Lillle)、约翰·沃德(John Ward)、大卫·克拉克森(David Clatkson)以及其他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今天依然可以从证券交易所的档案中找到。

作为一个案例.有一种享受交易所会员特权的方法可能经常会被提到:投机者们经常要付出每周100美元或者10倍于会员费的代价,旨在获得在叫股期间从猫眼洞中偷听的特权。

尽管此次恐慌所引发的萧条波及全国,影响巨大而又持久,公众的信心可以说也降到了谷底,但是总体说来,它依然可以算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新的金融和投机时代的到来。正是它使得华尔街焕发了勃勃生机,年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否则,如果没有这种突然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过于猛烈的震荡将其唤醒,可能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休眠期。这一剧变不仅将“年轻的美国”迅速推到了金融投机、商业贸易和一般实业的潮头,而且给贸易和工业的各个部门注入了一种真正进取的推动力,从而形成了一种自衰退以来这个国家从未有过的有益影响。

这一新生力量,一经从这一前所未有的最重大变革的阵痛中涌现出来,便开始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在各国不断成长壮大起来。其规模现在已经非常庞大,以至于纽约股票交易所再也难以蛰居在原来那个地下室了,它需要一整条街来作为其运营总部。股票交易所管理委员会为应对这种局面,现正期盼一次大调整。真难以想象,我初到华尔街时的那些前辈们,如果面对这一突兀的观念巨变,又会是多么的震惊啊!

与其他国家同类人群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华尔街的上述这支新生力量可以说格外引人瞩目,这对于华尔街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发展阶段上领先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在美国,年轻力量在金融事务中才可能取得支配地位,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而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历史选择的正确性。这应该感谢美国的共和制度所赋予的自由,尽管它受到了某些个体的影响及“异端分子”的阻挠,但是它依然为这支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铺平了道路,令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尾随其后,竞相效仿。

此时,交易所还是位于比沃大街和交易大厅(Exchange Place)之间的威廉姆大街,此处发生过很多次重大投机活动。正是在这里,雅各布·利特赚得了巨额财富然后又失去了,也正是在这里,安东尼·摩斯(Anthony Morse)这位天才的“闪电算手”开始崭露头角和锋芒,他能够同时简单快捷地加总四列数据,就好像普通会计人员加总一列那样容易。他那时还只是一名小职员,利用在小圈子里的经济活动攒下了700美元,然后开始从事金融炒股业务。在那段时间,他的投机事业真可谓如日中天,比最近的肯尼(Keene)还有过之。摩斯在一年的时间内就赚取了700万美元的巨额财富,但也是在一年内他又破产变得一文不名。不过,这种失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因为它没有涉及任何费迪南德·沃德(Ferdinand Ward)式的欺诈。

那时候,年轻的投机者并没有学会时下年轻人的那种欺诈方法。也是在那里,丹尼尔·德鲁(Daniel Drew)开始积攒起了其百万家资,而之后又同样千金散尽。正是在那里,岩岛垄断案、普拉瑞·杜·希恩(Prarie du Chien)垄断案、哈莱姆(Hartem)垄断案等一些著名的垄断案相继被策划出来。也正是在那里,社会财富得到不断累积,横贯西部两千多英里的铁路得以建立,从而打破了鲍德利(Powderly)先生认为投机不能产生实体性商品的观点,这使得数以百万亩计的土地摆脱了蛮荒之态,繁荣发展了起来;同时,除了给商业和贸易领域带来了数不胜数的财富利益之外,也为乡村增添了大量的房地产资产。此外,这不仅为拓荒先驱们和东部各州的富余人口营造了舒适的家园,也使得这块土地真正成为了吸引各国的人们前来分享自由与繁荣之幸福果实的沃土。

P1-5

序言

金融,堪称高坐在现代社会背后最具控制性和影响性的力量,而华尔街则可以说是金融资本市场的代名词。一部华尔街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现代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史,透过华尔街早期的发展史,也可以窥见或者说微缩地见证美国如何从一个刚刚独立不久的拓荒之国发展壮大为世界强国的过程。

一位颇有名望的作者,一段跌宕起伏的鲜活历史,数位在华尔街曾经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成就了这部不凡的金融历史巨作。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著名银行家。1857年大恐慌以后,这位银行家在华尔街初次亮相。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他发起帮助联邦政府筹集战争所需的资金,为内战期间的政府融资付出卓绝的努力,使百万士兵得以衣食无忧地在战场拼杀;南北战争结束后,他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亨利·克卢斯公司(Henry Clews & Co.)成为了华尔街的代名词;也是他,在格兰特将军第一届总统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新闻界出现了很多反对格兰特连任的呼声时,设法为格兰特争取到连任;鉴于他为战争筹集军饷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格兰特总统意图授予他财政部长职位,而他宁愿选择在华尔街;还是他,发起组建了纽约70人委员会,推翻了从纽约市民手中掠夺了数亿美元的腐败的特威德集团。“他是华尔街上对资本主义赤裸裸的无耻形态最直言不讳的人之一,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阐释自己对经济和社会的看法。”他就是亨利·克卢斯。

这段历史是华尔街金融发展中最跌宕起伏的阶段,也是美国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历史。19世纪后半叶,从美国的西部开发到伊利运河的修建,从铁路的兴起到南北战争,华尔街从一条僻静的小街,发展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在《华尔街50年》一书中,亨利·克卢斯披沙拣金,以自己在华尔街的耳闻目睹和许多亲身经历,用鲜活的语言,史料翔实地再现了自1857年开始到1907年发生的历次恐慌的真实场景,并披露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的史实本末,揭开了对于华尔街的发展和转型极其重要的历次重大垄断案的内幕。鲜活的文字、真实的场景、翔实的资料,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读者从中可以体悟到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腥风血雨,恍若亲临。作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讲述华尔街的历史上,而是把它放在美国经济起飞的大背景下去描述。19世纪中期大量美国铁路公司相继成立,在纽约掀起了购买铁路股票的热潮,华尔街作为美国的金融中心,推动了美国由铁路带来的第一次重工业化浪潮。在政治上,华尔街不仅通过政治捐款影响大选,还输出精英影响政治决策。在南北战争时期,它支撑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南北战争中的战争融资,最终帮助联邦军队锁定了胜局。

华尔街是财富和奇迹的别名,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产值,只凭买空卖空、低进高出点石成金。“贱买贵卖”是在资本市场上赚钱的唯一法门,由此华尔街制造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也制造了无数瞬间赤贫的悲剧。在华尔街,活跃着的总是像火箭一样跃然腾空,又像火箭上的燃料箱一样轰然坠落的昙花一现式的明星们,很少有能时刻受幸运女神眷顾的华尔街幸运儿。《华尔街50年》一书将华尔街风云人物的生平以及他们的得失沉浮,穿插其间,成为贯穿始末的一条主线。书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每每遭人暗算,却仍长袖善舞的工业巨头范德比尔特船长;华尔街经历最富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精明狡诈、声名狼藉的丹尼尔·德鲁;老谋深算、具有近乎完美的冷静沉着的特点、擅长幕后操纵的杰伊·古尔德;油腔滑调、寡廉鲜耻、善于利用朋友,有伊利王子之称的小吉姆·菲斯科。以这些人物为主线,19世纪后半叶上演于华尔街的资本市场沉浮始末跃然纸上。

以人为鉴,可以辨得失。那些意图在资本市场上一显身手的人们,听听亨利·克卢斯给年轻的投机者们的金玉良言吧:“我要提醒年轻的投机者们,务必要仔细关注老人们对华尔街的预兆性进出。在恐慌来临的前夜,他们肯定会像幽灵般出现,就像下雨之前,蜘蛛们总要蹑手蹑脚、悄无声息地结网一样。您只要坐观他们买进,然后为自己设置~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就行,这样既不用去各种“投机商号”,也不用到那些“样品陈列室”,上班时间你只须到代尔莫尼克(Delmonico)那里吃上一顿便餐,那么大把大把的可观利润几乎可以说就手到擒来。”“许多进入投机行业的人实际上从各方面看都不适合,因为这一行业需要冒险去面对这样一些不得不面对的对手,这些对手个个可以说老谋深算。”“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投机者,他必须拥有过人之处;他必须是一个紧盯大势的聪明的观察者,同时又是一个对交易迹象的有力解说者;他能对当前的形势以及未来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他必须拥有勇于面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的冷静和魄力。谁在最高层次上拥有了这些特质,谁就注定能成为投资之王,而其他人,其层次的高低则取决于他们对这个理想标准的遵从程度。”

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美国,这个曾经只是一个脱胎于殖民地的拓荒之国,之所以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赶超欧洲国家,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贡献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其作用居功至伟。当然,华尔街不是一帆风顺,华尔街带给社会的也不都是一片光明祥瑞。实际上,在早期的华尔街,庄家炒作、上市公司欺诈、内幕交易等层出不穷,它们与政府官员的腐败、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国际形势等结合在一起,都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接连不断的冲击扰动,并通过资本市场的波动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推波助澜、扰动不已。了解华尔街自身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并最终走出困境,走向自律有序发展的,从中可以给各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提供巨大的启示。

当前,中国也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加速,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影响和作用可以说也是越来越重大、越来越关键,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水平、金融工具、操作方法和监管水平等,都还处于远未成熟的阶段,而且,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以来的这段不长的时间内,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能看到华尔街历史的缩影:它迅速地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也引来了无数一试身手者,牛市熊市、买进卖出、抛售套牢、庄家操作、散户沉浮、内幕交易等,成了无数人日常谈论和关注的主题;股票指数的上下变动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和脉搏,可以说引无数人竞折腰;此间确确实实上演了无数的悲喜忧欢,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总起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之路,比照本书所叙述的华尔街早期历史而不是已经成熟的当代华尔街发展志录,对于无论是平民、资本大鳄抑或政府监管者,也许更能使我们深刻地理解或预见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上资本市场中这些已经上演、当前正在上演而且未来将要更加普遍地发生于我们身边的故事。本书不仅可供学者案头参考收藏,亦可给意图在资本市场上大展身手的操盘手和潜在操盘手们以巨大的启示和灵感,还可以给下到平民、上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员以相关历史和知识启迪。

本书为原书的选译本,原书篇幅巨大,达干页之巨,可谓煌煌巨制,堪称一本全方位多角度生动翔实阐述华尔街金融王朝早期历史的书籍,内含许多珍贵的史实资料。本书的选译,力求在不打乱原书体系的前提下,主要选择那些非常关键的章节和人物,当然,考虑到原书体系本身的连贯性,而选译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这种连贯性,因此我们在选译后的编排以及部分语言上的指代以及起承转合方面相应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相信也但愿本书的这种选译和细微调整不会影响原书的风貌。通过这些内容,读者依然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通过华尔街所发生的传奇故事管窥美国早期历史、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脉络。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由余向华博士负责翻译序言及前10章,张珺副教授负责翻译中间10章,陈雪娟博士负责翻译后10章,最后由余向华负责统校定稿。由于原书成书较早,用语也比较独特,有些地方比较晦涩,许多语言和俚语的用法现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给翻译带来了不少困难,如果书中还有什么翻译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原谅。

余向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