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只言片语》里有作者曾红、徐伟成长时的趣事,有他住校六年的生活,有他刚进大学忙于报考商学院的故事,有他大二时什么也不懂便冒冒失失冲到纽约去找校友的勇气,也有毕业后和父母旅游的见闻。由于这是作者和我父母的故事,因而在他读来,自然觉得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不知道读者读到这些文字时,会不会有相似的感觉?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我从来不相信教育方法,或者复制某个个体的成长经历。每一个人来到世上,走到自己今天所在的位置,所取得的成就,所遇到的各种朋友,都是由无数特定的因素作用使然。所以,不管我的经历有趣抑或无趣,能否给人带来启发甚而让人觉得毫无意义,大家就权当是一本茶余饭后的轻松读物,娱乐一下生活而已。
《爱的只言片语》作为一部励志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曾红、徐伟用爱的只言片语讲述了一位母亲和一位父亲用爱、责任与智慧,培育出一个全面发展、懂得感恩和充满爱心的优秀青年,反映了成功背后梦想、励志和勤勉坚持永不放弃的力量。分享家有留学生、孩子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拿到国外名校Offer,毕业后成功”走进华尔街”的故事。
初为人母
躺在病床上,我肆无忌惮地伸展着自己的四肢。真好,肚子已经凹下去,又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动了。一个护士怀里抱着一个花棉布包着的襁褓走进来,自语似的对着小生命说:“快去,让你妈妈看看。”
妈妈,我是妈妈了,有一个人要叫我妈妈了。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竟狂跳了起来,脸一阵火热。接过孩子的时候,手也忍不住有些颤抖。低下头,我看到一张肉嘟嘟的小脸,脸上有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孩子向着我露出了甜蜜的笑,那笑容轻轻地扬起再浅浅地荡开,无忧无虑纯净迷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出生后便经历了一场怎样的风暴,那场风暴甚至足以摧毁他也将彻底摧毁我的世界。
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轻轻地搂着儿子,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是什么魔力把这宝贝引到了我的怀里?”当我全身心地感受着儿子的笑容时,忽然便体会到那些关于母爱的词语:善良、慈爱、体贴、温暖、美好、贤淑、宽容、大度、高尚、热情、忘我、伟大。我的宝贝,我该如何来做你的妈妈?
有时候,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位母亲。但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准备好了再发生。就像成功,不是准备好,预先规划好一条成功的道路。有时候,只是知道第一步怎么走,继续再走下去,就会成功。没有人告诉我,怎样算是准备好了做一个母亲。读再多的育儿书,恐怕都不会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我需要走出第一步,然后,再开始学习做一个好妈妈。
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一心只为孩子好。有时候,我们只是缺乏一种方式,而好的方式总是需要不断学习得来的。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播出后,常常听到一些争议:这个好这个不行。其实每个小孩都很可爱,没有特别的优劣。每一个孩子都性格鲜明独一无二。甚至不用去比较哪个被教育得更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过早去定义他们,对孩子来说,极为不公平。而每一个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世界——或饱满丰富,或遗憾欠缺。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用好或者坏来评价。毕竟,每个人的经历、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我喜欢看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仅是那几个萌宝宝,更重要的是,节目反映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父母本不是天生的老师。父母也需要和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我成长的时代父母们都比较固执,在教育上也大多坚守着自己的观点。而现在的时代已经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了更多认识如何做好父母的机会,所以我们都应该学会停下来,四处张望,在从未探寻的内在世界里蹲下身子,与孩子一起去学习和探寻怎样做会更好些。然后再调整一下,看看会不会更合适。
陪伴孩子,真的需要很多耐心,很多的爱。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那份无条件的爱,有时不觉中会变成有条件的爱,而且条件竟然是越来越多。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比如有的父母总喜欢这样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我就爱你。你要好好学习,成绩好我就爱你。你要……”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不再是,因为我们是你的父母,所以我们很爱你。而作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父母的爱,却一如既往的简单纯粹透明。他们很容易原谅父母,因为那是他的母亲或者父亲。他们没有比较更没有选择。
孩子希求的也永远是这唯一的不可更改的爱。就像老人们说的:“上辈子我欠你的。”也许父母生下孩子真是欠下了一笔债,一辈子都还不清的债。有一次我在姐姐家玩,看到她对儿子又吼又骂说是孩子太贪玩不听话,可过了不到十分钟,她又急慌慌地跑去厨房说要给儿子削水果。这跟还债有什么区别?记得儿子长大一些时我也对他说过这样的话:“宸宸,你听着,妈妈不欠你什么,你要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儿子也很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答应给我买这个玩具的,你说话不算数,我也不要你。”
后来,我和宸宸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都不能不要对方,因为我们是母子,我不能不爱他,他是我生命的延续,是我生活的希望,他使我累并快乐着。他知道我不能没有他,所以他才会说我也可以不要你了。孩子的思维是大人们想象不出来的,你要让他学会做一个好孩子,你自己就得先学会做一个好母亲。事情就是那样简单。
有了孩子,我便一直在学习看书,但当我真正成为一个母亲时,当孩子躺在我怀里对着我露出笑脸时,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养育他,更不要说怎样去教育他。也许我真没什么东西可以教给孩子的。对于未来,对于我和孩子来说真的就是一个未知数。然后我对自己说,好吧,既然你要和儿子一起学习成长,那么就先学好怎样做一个陪伴者、观察者、引导者、分享者吧。
我相信,给予,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孩子小时候能陪着他,看他成长,是一种快乐。之后,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与祝福和自由,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对儿子,我没有过多的期待,没有特别的规划。让他成为他自己,就是我能够给予他的最好的祝福,最好的礼物。
初为人母,我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教育好自己,与儿子一起健康地成长。
……
P11-14
从妈妈产生创作这本书的念头起,到断断续续写下这些文字,前前后后已经两年了。当妈妈开始动笔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刚刚离开大学走向社会的毛头小子。对于我进入金融业工作,父母很高兴,甚至戏言我“走进华尔衔”。然而对我而言,所谓“走进华尔街”,甚至不及“第一份正式工作”的意义来得更加重大。诚然,对自己能顺利找到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对自己走出校园能很快被社会选择和接受,我是十分喜悦和兴奋的。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我明白,于我,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或许是由于华尔街在全球整体的影响力,非金融行业的朋友大都赋予了它一种神秘的色彩,这在无形中也给在华尔街金融机构工作的人戴上了许多光环。但对于身处金融行业的人来说,华尔街其实是另一番景象。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大部分人的经历都非常相似,而且不管他们的工作性质如何,每个人都十分辛苦。形象地说,在华尔街工作,更像是对自己身体和意志力的考验和修行。做销售交易的,每天不到六点就要开始往公司赶;做投行的,半夜后回家及周末加班都是家常便饭;甚至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一地要求从业者能够承受巨大的投资业绩压力。
卸下神秘褪掉光环的华尔街人士,真的很苦很累很平凡。
因此,当妈妈告诉我,她想写这么一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为了打消妈妈写书的念头,我甚至深入地和妈妈交谈过一次。我告诉她,不能把外界对华尔街的神秘感,等同于每个华尔街金融从业者的成就。更何况在我的身边和我背景相似,甚至比我优秀很多的朋友比比皆是。
妈妈好像完全知道我会滋生这样的想法。她对我说,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她和爸爸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是给我们全家的一个礼物,也是让爱我关心我的人共同来分享我的一些成长经历。妈妈说,趁着现在有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精力,还有这样清晰的记忆去写下这些文字,不要让那些可贵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淡去。最重要的是,她希望能够以此激励我,把毕业当作是自己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前行。
妈妈的想法也很快得到了爸爸的支持。于是,我把它当作是父母给我的爱。默许。
在我看来,这原本已不是一本书,而是我的父母把他们自己的故事向亲人朋友娓娓道来。这些文字既不是在写励志故事,也不是在探讨某种教育方法,更不是在讲解应当如何走进华尔街。这些文字,只是我的父母在倾诉他们对儿子的一种感情,是在叙述我们分别六年来彼此间的一些生活片段,更是以我父母的心声,以我的故事,用爱的只言片语讲述我的成长经历。
或许,在书中你会读到一些有趣的故事,会读到一些辛酸,还会读到一些感动。或许你还会从书中读到一些自豪,请不要误解,这只是父母对儿女发自肺腑的一种骄傲。这种骄傲是任何父母都与生俱来的。不管孩子一生中有怎样的成就,哪怕一事无成,他们总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并总是父母心中的骄傲。
六年前,我来到美国,从一个对美国的学习方式和文化刚开始慢慢熟悉的国际学生,蜕变成走南闯北,完全独立生活工作在异国他乡的我。其间,确实拥有了太多的经历。而我从来都坚信,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经历组合而成。我很庆幸,从小到大,我和我父母之间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即便是分离的六年,我们之间也常常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他们写出的文字,或多或少也真实地反映了我的这些经历。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觉得,它算得上是一些有趣的经历,甚至说不定对他人还真能带来一些启发。
说到经历,有时候,甚至一个小小的经历,都对生活有深远的影响。记得刚到美国的第一年,本着“不打工不算完整地体验过留学生活”的思想,刚进校两个月,我就申请了一K课外打工的机会。一些轻松的工作岗位,如图书馆和电脑室,在学期初始就被高年级的学生“霸占”了,加之工作岗位对国际学生的种种限制,我最后晕头晕脑地开始了在熊猫快餐店(Panda Express)的打工生涯。由于申请商学院的缘故,平时忙着上课和课外活动,打工时间只能定为每周日。我想着尽量多做一些,就不自量力地把时间定为了每周日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次上班,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只有10分钟的吃饭时间和10分钟的休息时间,其余时间都是站着在给客户做“一条龙”服务:点菜,盛饭盛菜,收银,加菜,回答顾客问题,甚至打扫清洁。每次上完班,我都会拖着快要散架的身体和一身美式中餐的“香”味回到宿舍。有一次下大雪,我刚到餐厅,老板就让我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把所有窗户外面擦一遍。当我拿着梯子瑟瑟发抖地一面一面窗户擦过去的时候,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从今以后自己真的开始独立生活了。以前虽然住校,但还是在家人身边。但出国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从那次经历以后,我也一直牢记着赚钱不易,生存不易。估计后来我在艰苦的竞争环境下考进了商学院,也是因为担心不努力读书沦落到冬天在雪地里擦窗子的地步吧!
这本书,就是这么一个个经历组成的,书里有我成长时的趣事,有我住校六年的生活,有我刚进大学忙于报考商学院的故事,有我大二时什么也不懂便冒冒失失冲到纽约去找校友的勇气,也有毕业后和父母旅游的见闻。由于这是我和我父母的故事,因而在我读来,自然觉得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不知道读者读到这些文字时,会不会有相似的感觉?
不过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我从来不相信教育方法,或者复制某个个体的成长经历。每一个人来到世上,走到自己今天所在的位置,所取得的成就,所遇到的各种朋友,都是由无数特定的因素作用使然。所以,不管我的经历有趣抑或无趣,能否给人带来启发甚而让人觉得毫无意义,大家就权"-3是一本茶余饭后的轻松读物,娱乐一下生活而已。
从成都开始,密歇根、上海、旧金山、伦敦,都有我生活和工作的经历。虽然这些经历让我成长,但这些年,我已经漂泊太久了。如今,我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和家人没有大洋之隔的地方,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温暖!
现在,爸爸妈妈拖了这么久才写出来的这些文字,在这样的时机出版,它印证着我父母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继续前行。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爱我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回想起你们的笑脸。这些回忆,将带给我持续不断的幸福感和强大的动力。一路有爱,尽在只言片语中。
是为序。
徐宸 2014年4月千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