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施密特(与中国为邻)(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国)赫尔穆特·施密特//弗朗克·西伦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施密特(与中国为邻)(精)》一书,是施密特与德国驻中国北京记者弗朗克·西伦进行对话的访谈录。西伦以西方记者惯用的口气,就中国的发展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提出了种种尖锐的问题;而施密特以其特有的直率,一针见血地做了回答。需要指出的是,西伦的问题不仅反映了他本人的思想,更是折射出德国公众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令人钦佩的是,施密特敢于逆西方言论的潮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雄辩地为中国说话。当然,他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会引起争议,因此在前言中直言不讳:记者西伦同他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如果有一位日本人参与讨论,他对该书关于中国外交政策部分的论述肯定有强烈的异议。而如果有一位美国人在场,他一定会坚决反对施密特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内政的阐述。

内容推荐

在《施密特(与中国为邻)(精)》中,作者赫尔穆特·施密特以其特有的直率,从历史与现实的多维视角,回答了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周边世界的种种焦虑及质疑。对国际社会一些对中国的傲慢无知给以回驳。施密特坚持认为:中国对其他国家不构成军事威胁。中国的军事雄心惊人地克制,特别是鉴于美国人在东亚、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中亚的军事力量那么强大,就更是如此。

施密特同时希望中国读者把书中的某些批评视作“一个朋友的建议”。

目录

作者新版前言(2014年8月) 赫尔穆特·施密特

译者出版感言(2014年9月) 梅兆荣

作者中文版序言 赫尔穆特·施密特

译者的话 梅兆荣

作者德文版前言 赫尔穆特·施密特

第一章 中国的复兴

 拜访毛泽东

 与邓小平的谈话

 通过接班人保持连续性

第二章 中国与世界

 中国与美国

 中国的军备潜力

 台湾问题

 同日本的困难关系

 同俄罗斯的平衡术

 亚洲--一个有前途的大陆

 中国与欧洲

第三章 巨大的挑战

 石油和燃气

 环境危害

 贫穷和富裕

 民族主义

 法制

 金融和银行体制

第四章 儒学的传统

第五章 前景

附 主要作者及译者介绍

试读章节

同日本的困难关系

西伦: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要比它对德国与法国、波兰或英国关系的影响强烈得多。中国人一直还期待着日本人为其在中日战争中的骇人听闻的暴行道歉。特别是要对1937年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进行道歉,而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否认这次大屠杀。不出一个月,现实的政治讨论总是会被这个问题所压倒。中国的政治家们总是援引德国人作为例子,说德国人模范地消化了自己的历史。1975年,你第一次访华时到了南京,当时是否也讨论了日本这个题目?

施密特:令人惊讶的是,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当地的干部把注意力集中于1962年遗弃他们的俄国人。他们向我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长江大桥,并且告诉我说,“俄国人造了一半就走了”,然后不无自豪地补充说,“后来我们完全靠自己把它建成了”。但日本人干的南京大屠杀当时未被提及。

西伦:要是在今天,情况就会不同了。这是否意味着,近20年来,同日本的冲突更多是激化了而不是缓和了?

施密特:这一争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更加激烈了。

西伦:就是说,自从中国和日本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后。1975年的时候,南京大屠杀没有被提起,今天却成为争论的中心,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是否利用日本的过错,从中获取政治和经济资本?

施密特:我认为过错在日本政治家身上。说得谨慎一点,他们在中国人民面前表现得十分不得体,甚至部分是挑衅性的。

西伦:他们这样做是出于逆反心理和愤怒吗?他们在亚洲的优势地位还没有能够展开就输给了中国。

施密特:他们这么做——说得小心一点——是出于一种防守的立场。日本人虽然已经理解,自己在亚洲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没有正式表示悔过。

西伦:为什么没有?

施密特:他们受到了错误的教育。德国人走出这一步也花了很长时间。但历届德国政府一开始——就是说从阿登纳时期起——就理解到,这样做在道义上是必需的,政治上是必要的。尽管如此,战争结束40年后,时任德国联邦总统的理查德·冯·魏茨泽克才在他1985年5月8日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表示悔悟。这在日本是不同的。三位短暂执政的首相,即福田赳夫、村山富市和细川护熙是例外。

西伦:不过,那些被迫逃亡后生存下来的德国犹太人,也敦促我们研究自己的历史。中国人对日本的压力没有那么强烈。您有没有同日本人谈到这些区别,或者说这是一个禁区?

施密特:应当同他们谈这些问题,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七八年以前,我曾和一位在日本政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朋友谈论过这个题目。那次谈话开始时是讨论美国和日本商定的美日互助条约的补充条款。我向这位日本朋友指出,我认为这项协议是不幸的。我说:“你们把自己变成了美国一旦同中国冲突时的航空母舰,你们如此大规模地武装自己,这不是必需的,谁会攻击你们呢?”他对我的天真大吃一惊,说当然是中国有可能发动攻击。我接着问他:“中国皇帝最近一次派兵到日本是什么时候?”他只是说:“你赢了。”但我没有使他信服。他害怕中国。日本的政治阶层今天仍然认为,中国有可能进攻他们。

西伦:如果日本人有这种恐惧,那么,日本顶级政治家和首相定期参拜位于东京的战士纪念馆靖国神社,以此向中国人挑衅,这样做明智吗?

……

P117-119

序言

作者中文版序言

本书原本是为德国读者而写的,因为在我的祖国,我经常听到看到对中国的无知且傲慢的言语,出版本书的初始动机,就是想对这些言论做一个针锋相对的回驳。

七八十年前,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对中国一无所闻,也一无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我们才第一次听到一些关于中国的具体新闻。但是,通过报纸和广播得到的信息也非常偶然,且很肤浅。即使在20世纪后半叶电视出现以后,德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与当时中国公众对德国和欧洲的了解相似,很不充分。只是在近30年里,德国人对中国才有了一些了解。

我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曾有机会访问东亚,由此我得以预见到中国将重新崛起为重要的世界强国。因此,我在1975年很乐意地接受了当时中国的国家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当时接待我的东道主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紧接着这第一次访问之后,我在几十年里又多次来到了这个国家。这些访问使我得以体验到中国自邓小平推行改革以来所取得的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经济成就。特别是我对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尊敬。此外,我也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

摆在您面前的这部我与德国记者弗朗克·西伦的访谈录,将对所有这一切做介绍。中国读者现在能读到中文本的这个访谈录,使我感到荣幸。也许中国读者在某些问题上会赞同我们的判断,在某些问题上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不管怎样,对中国读者来说,了解一下一个德国朋友对你们的国家是怎么想的,想必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

赫尔穆特·施密特

2009年6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