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奋斗冰雪中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赵晓涛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搏击风浪,演绎海上传奇;战冰斗雪,书写极地神话;惊心动魄,创造生命奇迹。在南北两极,中国人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极地考察故事集《奋斗冰雪中》对中国海洋报社将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的文章进行了整理,集结成本书。主编赵晓涛以记者的视角和专业人士的眼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极。

内容推荐

极地考察故事集《奋斗冰雪中》对中国海洋报社将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的文章进行了整理,集结成本书。主编赵晓涛以记者的视角和专业人士的眼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极。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

目录

历史性的穿越

柯拉斯冰盖脱险记

创纪录的演出

北极先遣考察散记

九死一生西风带

破冰涉险闯南极

与死神的较量

北极科考队首遇大批海象群

北极科考遭受新损失

在澳大利亚“接地气”

踏上南极

每天23小时

雪龙遇险

生命大救援

中山站印象

“雪龙”船卸油成功

夜防海盗

“飞”向南极的信鸽

我们遇到冰山了

集邮迷在南极

无隐私电话

为队友壮行

中山站海域行船难

中山站的路

中山站变美了

连线北京

南极冰海创奇迹

北京——南极国际大营救

历史性的一钻

“雪龙”船遭遇惊涛骇浪

走近北极“黄河”科考站

东南极冰崩脱险记

南极遇险

南极,我们胜利了!

极地连线互励共勉

冰雪南极铸辉煌

第一次巡夜

多彩的航渡生活

海上的精神食粮

与夏令营学生通话

穿越北极圈

祝福奥运

与时间赛跑

冰上庆功会

冰海脱险记

艰难的历程永远的丰碑

 ——记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

紧张的四十一小时

长城站卸货争分夺秒

连夜架起应急桥

在南极冰天雪地里奋斗

北纬81°依然可开快船

见证创造历史的时刻

北极点,我们来了!

一份海洋报万里传真情

勇士自冰穹归

 ——第27次南极考察队昆仑站队采访记

南极: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卸运重型雪地车纪实

“雪鹰”折翼

 ——国家海洋局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坐着卧铺去昆仑”

在冰盖上“搭积木”

哭了,笑了,醉了

 ——南极冰盖过大年

冰海“漫步”

机舱里的半小时

北极东北航道离我们有多远?

探寻北大西洋“新碗”成因

第一个“吃螃蟹”的“雪龙”船

 ——“雪龙”船首次穿越北极东北航道始末

“幸会”北极熊

舌尖上的“雪龙”

雪地车遇险

 ——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救援陷入冰裂隙的卡特雪地车纪实

内陆队遭遇“白化天”

“到零下30℃的地方去暖和暖和”

南极探冰记

体验南极“最干旱”

极地大救援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救援被困俄罗斯船纪实

“雪龙”船进入特级战备状态

 ——已拓展出一条最宽80米、最窄60米的脱困航道

惊心动魄的十三小时

揭秘中国南极泰山站

“雪龙”船上过大年

寻找马航客机

“雪龙”船风雨中继续搜寻

试读章节

4月14日一15日 巴罗

阿拉斯加州的因纽特人散布在北坡自治区的8个村子里,巴罗是其中最大的居民点,也是区政府所在地。巴罗有3500人左右,其中因纽特人占八、九成。

从地图上看,巴罗角很显眼地成为北美大陆挤进北冰洋的一个犄角。巴罗角北纬71°23',西经156°29',是美国最北端,也是全美最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零下12.6℃。这里土地永久深冻,距北极点不到2000公里,是冰雪世界和北极熊的乐园。

巴罗的冬季有两个月长夜,夏季有70多天的白昼。现在的白天也较长,晚上12时半天仍半明半暗,不到6时却又大亮了。

这两天我们在巴罗抓紧时间开展活动,与有关部门多次进行接触,他们对我国准备组织北极考察很感兴趣,并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建议。北坡自治区野生物部建议我们把原拟定在黑龙江进行的适应性训练搬到这里来,他们可以提供食宿,并对训练给予必要的帮助。老位和我准备回去后向筹备组汇报,以取得大家意见后再作定夺。

14日下午,我们拜访了生物学家杰夫·卡罗尔先生,他1986年参加过北极点考察。我们就国际北极科研现状、我国组织北极考察的季节、路线、内容、交通工具、通讯方法、装备用具、极区定位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商讨。他结合极点考察提出的许多意见对我们很有帮助。如:他认为北极考察的交通工具中雪地摩托遇冰坎冰堆时不易翻越,滑雪则体力透支过大且需要飞机沿线布给养点,组织复杂,因此狗拉雪橇仍是最妥当的方法;他认为从俄罗斯经北地岛至极点的路线是可行的。

收集资料的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北极有关资料比较缺乏。在安克雷奇和巴罗尽管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资料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

由美国各地科研人员组成的一支生物考察队已先期到达巴罗,他们主要开展北极鲸鱼的分布和数量的研究与调查。15日该组离站赴北冰洋冰面工作,无论男女皆肩携猎枪、驾雪地摩托,十分潇洒。

因冰上工作易冻伤,且有冰裂缝和北极熊的威胁,因此站里负责人劝我们这两个“老外”在营地附近开展活动。经我们要求,最后破例同意安排几天冰上野外活动。

老位和我在营地住的是一间小木屋,说是“屋”有些夸张,实际上是用三合板钉成的,住在里面怎么感觉都像个大箱子。这个十几平方米的“箱子”住老位、我和一个美国小伙子,有2张双层床。不知高高大大的美国人为什么把双层床做得那么低矮,有点像幼儿园的床,坐在下铺不用说直腰,睡觉都只能钻进爬出。站里的老美住的是大通铺,因此对我们有些羡慕,称我们这个“箱子”为“中国屋”,老位和我正准备做个“北京饭店”的牌子挂出去。此间“北京饭店”虽然上不了星级,但御寒已足够。老美真不心疼能源,做饭、洗浴以至暖气全用电。

考察站里的生活颇具“大同”味道:一来是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北京饭店”从不锁门,房中“细软”随意摆放,其他各“箱”皆如此。二是吃饭绝对“自助”——自做自吃,站里提供各式主、副食、水果、调科和烹调用具,什么时候想吃什么,自己动手即可。老位和我策划把这些花花绿绿包装里的东西挨个儿做一遍,然后挑选出保留节目,请那些吃惯粗制滥造饭菜的美国人见识一下五千年的中国烹饪文化。

抽空在巴罗小镇唯一的百货商店里转了一下,竞发现有不少“中国制造”的商品,可见世界之小,世界商品化之强。不知是否有一天能在任何地方买到任何地方的商品?

这里十分寂静,除了“看鲸人”(对鲸鱼研究者的称呼)练射击的枪声外(为了遇到危险时能从熊口中抢条生路),万籁俱寂,我似乎听到了雪花飘落在地的声音,北冰洋的海涛声也凝固在冰波雪浪中。

夜半,“箱”外仍被冰雪映得恍若白昼。在这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的大木箱里,我们有些想家。

接连三天下雪,但愿明天是个好天。P14-16

序言

2013年末,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船被困,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获悉,驰援营救,成为极地国际合作的典范。

2014年3月,马航MH370失联,“雪龙”船刚刚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尚未补给完毕,便马不停蹄投入到国际联合搜救中。

中国海洋报社随队特派记者赵宁详细报道了第30次考察队两次援手的整个过程,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体现出极地工作者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高尚品质。

自中国海洋报社创建以来,派出了一路又一路记者,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极地考察。记者们或赴极地冰穹,或登上南极三站,或一路随船,亲身经历了两极的冰雪风霜,科考的艰难困苦,队员的顽强拼搏。他们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极地考察的点点滴滴: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热切期望,有不同阶段的艰难险阻和激情浪漫,有亲朋好友的无尽思念和远方牵挂,有探秘极地的壮美风景和可爱生灵……

回顾这些年极地考察工作之时,国家海洋局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赏,并希望中国海洋报社发挥海洋传媒主力军的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生产出一批既有深度,又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把这些年关于极地考察的新闻报道整理成册,形成《极行军》系列。首期共三本,分别为记录记者个人心路历程的《极至》,极地考察人物报道集《风雪极地人》和极地考察故事集《奋斗冰雪中》。再现了极地人一次次战胜狂风巨浪的豪迈气概,一次次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坚强意志,一次次进军“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冰穹A区域的巨大勇气……

我们期待《极行军》系列能够受到读者欢迎,成为一扇窗口、一个参考、一种沉淀,让更多人认识极地、分享人生、思索未来。

编者

2014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