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我就是敌人?
丽容家有一对小兄妹,哥哥一心想要加入篮球队,可是在选拔会上成绩不太优,尽管他很得人疼,师长也破例让他加入,但是却一直得不到队友们的善意眼光,甚至还拿走他的球鞋、丢掉他的球衣来整他。哥哥偷偷地苦练,没过几个月,球技有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比赛中以候补球员资格上场比赛,投进了几个制胜球,才得到队友们的尊敬。
才念初二的哥哥得到认同后,回家将这艰辛的奋斗史告诉妈妈,兴高采烈地要求妈妈为他庆祝时,念小六的妹妹在旁冷冷地说:“有什么好高兴的。如果是我,才不屑参加这种篮球队呢。只要他们讨厌过我,我就不要跟他们在一起。永远不要!”
在家当主妇的丽容说:“听到我们家妹妹这么讲,我心里一惊,她的想法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只要人家讨厌我,我就永远不会把他当朋友。出社会、进入家庭后也是一样,因为这种性格,在人际关系上头,我从来就没有愉快过。”
她一边为儿子的积极开心,一边又为女儿的偏激烦恼。
妹妹这种“只要你不喜欢我,你就是我的敌人”的念头,在不少女性的性格中都是顽冥不化的一部分。女性有时将太多的心血放在人际关系的内斗里头,有时斗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敌人,而是一个想象中的幻想敌。她只要主观地认为那个人不可爱,或那人不喜欢她、瞧不起她,就永远把他当成敌人。
女人的性格中有两种极端性格:一是,喜欢他,就宁可委屈自己来讨好他(争取认同与讨好是不一样的,前者要靠创造自己的新形象,后者靠牺牲自己的原貌);二是,发现他讨厌我,我也就彻底地讨厌他。然而“喜欢他”和“他讨厌我”,其实都是出自自己的主观直觉,这种直觉又常会出错。
从这对兄妹的观点来看,大致也符合:男人比较偏向于“征服敌人”,而女性倾向于“逃避敌人”。可是,人生若久逃而不迎战,总有一天会变成连自己也讨厌的人。
面对不喜欢我们的人,是人生一大挑战,却也是一大功课。
人生不是无菌室,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讨厌者名单”,也都可能踏进别人的“讨厌者名单”,我们不必强迫自己与讨厌的人变成好朋友,但一定要学会“不把讨厌我的人当敌人”。
鱼不会长在树上
对于没有上网交友或援交的人来说,“网络一夜情泛滥”其实都只是听说。
我当然是听说一族。
最近听朋友说,竹科某公司有五六位工程师,某日在办公室里夸口自己的一夜情经验,每个都说自己认识的女网友热情火辣、身材姣好,其中一位拿出了手机偷拍的照片,众人看了才恍然大悟,哈,原来大家口中花名不同的火热女网友,竟是同一人,诸男士心有未甘——客观上来说,这是大男人的尊严作祟,其实大家都占到了便宜,有什么好不甘心的?只是当“表兄弟”这件事比较尴尬而已。
这群心有不甘的男人上网围剿她,让她无法重施故伎,而她哭诉自己和每个人的交往都是真心诚意的,并不知道这些男人在同一办公室上班呀。
从这个案例看来,尽管能够接受一夜情的人行为开放,但观念其实还是很陈旧,他们还是想要在性泛滥的天堂里,找到一个上床很快速但情感很专情的女人。
当然是缘木求鱼。
有想不开的男人,也有想不开的女人。听说,南投有位少妇,在与丈夫分居后上网援交,不小心怀孕后竟还生下一个孩子,向地方法院提起确认孩子生父的诉讼,法院说要比对DNA。执行人员被她的说法吓坏了,她说援交对象近百人,只有一人留下手机号码,她也不知那些人的真姓名,不知道要找谁核对基因才是。
法官也摇头,这是连上帝也帮不上忙的事情。敢上网援交,又敢生下孩子,却想要找到生父——以女人的单纯想法,只要孩子是谁的,就应该叫那人负责,这是她想要确认孩子生父的理由吧——敢做这么“新时代”的事,却抱持这么古老的心态,实在说不通。
这样就好像你买了热门音乐会的门票,却希望听到古典音乐曲目一样。如果你要的只是性,就不可能要求“一拍即合”的他纯洁又专情。
网络上有好多比《金瓶梅》更劲辣的故事,但也跟《金瓶梅》这部小说作者骨子里的思想差不多,满纸淫言荡语,性爱发生得又快又急,但事实上,到了故事末尾,作者还是想宣扬忠孝节义。P17-20
先从两个历史故事讲起吧。
明英宗年间,北方最大的敌人就是蒙古族。某次,一位蒙古族的贵族也先挟着大批兵马来侵犯,高估了自己能耐的明英宗,竟然接受了一位更“天才”的臣子王振“御驾亲征”的提议,结果,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蒙古人袭击,不但全军覆没,而且皇帝还被蒙古人俘虏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下子,北京城群龙无首,皇太后准备了无数珠宝,想把儿子赎回来,可是也先拿了珠宝后,不但不放回皇帝,还想攻打北京,恢复他们的“大元江山”。
许多臣子都建议放弃北京,大家一起逃难,搬到南京去避避风头,跟也先讲和算了。
只有于谦独排众议,从各地调集士兵到北京来,日夜打造兵甲武器,储备粮食,保卫京师,严惩罪魁祸首王振余党,大快人心。
他又拥立了英宗的弟弟郕王为皇帝,让也先“挟皇帝为人质以侵略中原”的策略无法得逞。当也先挟持着英宗攻到城下时,于谦披着盔甲上阵,挥泪(也就是忍痛不管城下的前皇帝的安危)迎战,终于击溃了也先的军队。
也先大败,只好又带着明英宗退回紫荆关。后来他知道,再挟持“前皇帝”一点用处也没有,于是只好放了狼狈的明英宗,让他逃回北京。
从这段历史来看,文武双全的于谦是拯救明朝的大功臣。
可是,过了几年之后,于谦却被以“意图谋逆”罪名处死,在京城百姓眼睁睁的见证下处斩了,留下明朝历史上最让人沉痛的一声叹息……
于谦如此忠诚,却换来这样的下场,当然不公平;然而,他的死却也是老早埋下的“必然”,关键何在?
想当然耳,英宗一定很恨他。被放回来的前皇帝英宗,留在宫中和已经即位的弟弟(后来的明代宗)斗法;继位的代宗一直想把英宗干掉,却下不了手,坐冷板凳的英宗也一直想要恢复王位,只是苦无机会。
代宗生病时,英宗的机会来了。一群宦官把被幽禁在南宫的前皇帝英宗迎了回来,发动宫廷政变,重拾王位。本来就不太英明的英宗一上台,当然要给这个只顾国家、不顾他性命的大忠臣于谦一个教训,立刻把谋反的罪名扣在他头上,于是,不顾人民如何拥戴于谦,于谦还是被斩首示众!
善于指挥千军万马的于谦,也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有首诗叫做《石灰吟》,以石灰来自喻,写得铿锵有力:“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可惜,这首诗真成了他悲剧的写照,千锤万击之后,粉身碎骨,一直到他死后第八年,才有人帮他平反。 看“土木堡之变”的历史故事时,我总会叹息,于谦虽然“求仁得仁”,但他的噩运种子其实是自己一手埋下的。
如果我是于谦,我应该会在英宗被放回国时,心狠手辣地建议新皇帝“杀了英宗”,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以有两个君,在两个皇帝的斗争下当官,就好像在养着两只老虎的兽栏里讨生活一样。
可惜,忠肝义胆的于谦,心眼里不会有我这么阴狠的想法。他没有错,错只错在不顾虑人性深处的幽微阴暗的运作,送掉一条命,落得天下同一叹!
其实于谦的悲剧与岳飞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时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罪名处死。
岳飞也是文武双全的忠臣,却不明白已经在南方即位的新皇帝,根本不想要北伐救回被金兵俘虏的徽钦二帝呀。
眼看着岳飞快要把金兵打垮,眼看着旧皇帝要回来抢位子,新皇帝怎么能不让奸臣秦桧想个法子,制止怒发冲冠的忠臣岳飞继续一腔热血做“傻事”?
太聪明也未必吃得开
杨修,是三国时著名的才子,在曹操旗下做官。曹操的睿智,在当时已经是“世上之最”,不过,他的个性很“阴沉”,很多事情并不明讲,要人疑猜。多半的谜底,只有杨修猜得到。
比如,传说曹操曾经叫人建造后花园,花园落成之后,曹操沉着脸没说话,拿了笔在门上写了个“活”字,跟在后头的杨修看了,会心一笑,哇,活字加上一个门,就是个“阔”字啰。没问曹操的意思,就自己叫人把门改窄了。
这件事,让曹操激赏他的悟性,觉得“知我者莫若于杨修”。许多小事上,杨修都变成他“肚子里的蛔虫”,只有杨修才能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可惜,智商很高的杨修未必懂得主子脑袋中暗潮汹涌的人性阴暗面。
某次,曹操和蜀汉的军队打仗,曹操进退维谷,正独自为是否该撤兵的事情伤脑筋。此时,军中的伙食官为曹操送上汤,曹操看见汤中的鸡肋骨,心生一计,将“鸡肋”当成当晚军营中传令的暗号。
聪明的杨修想了想,嘿嘿嘿,鸡肋这样的东西,可不就暗示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吗,于是也没等曹操下令,就告诉大家,元帅有意退兵啦。
曹操果然在不久后下令退兵。杨修又猜中了,可是……
《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所以被处死,就是因为“聪明过了头”,被曹操记恨,惹来杀身之祸。
杨修死时,只有二十四岁。他“英年早逝”的祸因何在?
我想,聪明的人应该分得出来,“活”门事件与“鸡肋”事件其实大小轻重程度截然不同。不经主人同意,就替他下令改门,主人应该还可以容忍,还可以欣赏这种“擅作主张”的幽默;替元帅传令“退兵”,就是个泄露军机的危险人物了,性格多疑的曹先生,怎么能够不生气呢?
杨修太年轻了,所以他只懂解字面上的谜,不懂解人性的谜。聪明靠智商,“人性运作的智慧”,还得靠经验累积,靠思考来消化!
了解人性,四两拨千斤
历史上知名的精英翘楚,会遭到不测的原因,大半不是因为不聪明、不努力、不正直,只是因为“不小心”,被卷进了人性旋涡的暗流里,这一不小心,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还好,我们并没有生存在那个一不小心就会送命的时代里。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现代人,如果确定自己很认真、很努力,却常常觉得自己被排挤、被利用、被欺骗、不受重视或被攻击,通常是因为不太了解人性运作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里,想要活得好,除了认真努力之外,也还是要懂得避开人性旋涡,懂得人性运作的奥秘。
如果能多看懂一些人性的“必然”,那么,也许你用“四两拨千斤”的力气,就可以解决某些棘手的问题。
我曾在自己的书中说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朋友方琪(当叙述者以“我的朋友”起头时,其实很可能是讲他自己的故事,只是为了“避开人性的旋涡”,只好假托给朋友,请大家明白说故事者不得已的苦衷),曾经为了家里修祖坟的事情,很伤脑筋。
故事说来很简单:几年前,方琪家的祖坟裂了一角,方琪的祖母认为,祖坟有裂痕是“愧对祖先”,十分在意这件事,请人估计,重修祖坟要十五万元。
虽说十五万对于方琪家不算什么大钱,但却因为修祖坟应该是“每一房子孙”都出钱,而妯娌间又素来不合,谁也不愿意把钱拿出来。争议了两三年,祖坟裂痕越来越大,始终没有得修缮。
方琪这些年来事业发展得不错,也薄有积蓄,心想,十五万不是什么大钱,她不忍心看祖母烦恼,决定拿自己的钱帮祖母完成心愿。
但她的母亲却有意见:“你将来要嫁出去,不会姓这个家的姓,干吗拿钱回来修坟?我看你还是别管闲事,万一修得不好,另一房又有意见怎么办?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方琪的母亲一方面不想让女儿花钱,另一方面又不甘“另一房什么也没出”,所以阻止了这个建议。
眼看着祖母如此烦恼,方琪心生一计。她想,她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之中,不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吧。
某天,她打了电话回家,告诉母亲:“妈,糟了,刚刚有个算命大师帮我算命,他一看到我,屈指一算,就说我们家祖坟破了一角,所以阴盛阳衰……这对我是没有影响啦,可是哥哥和堂哥、叔叔都失业了,恐怕和祖坟风水被破坏有关……”这一通电话,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不到一个礼拜,坟就修好了。因为怕“阴盛阳衰”的噩运继续下去,方琪的长辈—本来非常计较的妯娌都慷慨地同意按比例负担修坟费用,以解决家中男丁的倒霉运问题。
这通“假借算命先生说法”的电话,效果比方琪自己出钱来修坟好太多。是的,方琪出钱,恐怕还会自讨没趣,另一房的长辈万一运气变差了,可能还会怪她自作主张。只因抓到人性诀窍,方琪没出半毛钱,就帮祖母达成了愿望。
借人性奥秘来解决难题,再令人困扰的纠结,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化解。
在人性潮流中顺势而为
生意场上,懂得“人性”也可以出奇制胜。一位化妆品公司的女总经理,曾经告诉我一个她最得意的故事:几年前,她的公司正打算以“口红”为主要推出商品。策划案已经搞定,广告拍好了,商品目录也都印好了,这时“非典”却袭来了。
每个人上街,都得戴着口罩,身为地区总经理的她心想:本次项目,口红的营业目标是两亿元,现在人人戴口罩,根本没有人擦口红,若按计划主打口红,恐怕两个月内连一百万业绩都没有,该怎么办?她灵机一动,将主推产品改为HOMESPA,主推按摩、敷脸和泡澡等产品,因为人人闻病毒而色变,只能选择在家娱乐,为了防菌,非得勤加梳洗不可。果然,在许多化妆品、保养品业绩都很低落的“非典”期间,决策的改变却让她的公司业绩迅速爬升,那几个月内,SPA类产品共销售了三亿元,比原先的目标销售额还多一亿元!
这个业界著名的“反败为胜”案例,也证明了“了解人性运作”的重要。在人性潮流中顺势而为,总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斩获。
基本条件:别惹祸!
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但凡是人,一定有类似的喜好、类似的避讳,有一种可以依循的思考逻辑。了解人性,说难不难,要靠观察,要靠设身处地的体贴,要有衡量大局的敏锐、判断轻重的能力、及时应变的态度。
我们都没有“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都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想卷进人性的旋涡里—人生充满了各种选择,懂得人性再出手,就算没有“攻无不克”,至少不会努力了半天还惹祸!
不了解人性世故,天堂与地狱可能在一线之间!
最“吴淡如”的幸福秘方,8堂课让你焕然一新。吃透人性奥秘,才能“四两拨千斤”!
人性,真是个大学问!
在《了解人性的八堂课》中,吴淡如睿智洒脱的“幸福秘方”得到了迄今最淋漓尽致的展现。人性实在太重要了,幸福的每个方面都关乎人性!命要好,运要顺,一定要了解人性的大学问!在本书中,吴淡如从现代人普遍关心的八个角度,以最优雅的文字、最鲜活的事例,为大家上了“关于人性的八堂课”。其中既解读人性隐秘,又暴露人性缺口,令人受益匪浅,让人回味无穷。
淡如说:我们都没有“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都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想卷进人性的漩涡里──人生充满了各种选择,懂得人性再出手,就算没有“攻无不克”,至少不会努力了半天还惹祸!
《了解人性的八堂课》为台湾著名作家吴淡如的一本散文随笔。本书讲述了关于人性的一些重要课题,诸如:记忆中值得感谢的情人,都是曾开启过我们人生中某一扇门的情人,他曾使我的平庸人生一度发亮发光,让我们心里明白:就算我孤独终老也不遗憾。命好不好,跟女人美丑无关,跟她对自己的期许与规划有关。美人也一定要有“总有一天美丽不能当饭吃”的智慧。再真心相待的感情一样都是由奢入俭难,最好的优惠不能在前头都送光。人们都有“以偏概全”的毛病,这样的推论,只会越走越偏激,越偏激越冷血无情,徒然将自己变成一个人人望而生惧的恐怖分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