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缓慢的雪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玲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玲所著散文集《缓慢的雪》大都写于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故人旧事》写童年故乡的人与事,为集成一辑;《短棹清歌》约略记录的是冗常生活之小趣味;《万物生辉》算是近一两年亲近山水的行旅笔记;另有不成体系的读书随笔若干,且算一辑。

作者用优美的笔迹带领读者去品读一位人淡如菊的女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对生命的感悟。

内容推荐

《缓慢的雪》收集了作者吴玲近年来创作并公开发表的40多篇散文随笔,共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都用一个令人回味的辑名总领:“灯下故人”、“云淡风轻”、“置身红尘”、“艺林散墨”,内容多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讴歌和追求。有对自己美好经历的追忆,有对身边普通人事的体会和关爱,有对人生多变而感恩长存的感悟和呼唤,有自己从教学艺过程中的升华和愉悦。作者以细腻之心体味,以温柔之情贯穿,以唯美之笔抒写,优美简朴的意境和娓娓至诚的叙说给人深思和享受。

目录

有关序言的几旬题外话

故人旧事 童年的野菜

 缓慢的雪

 记得那些“年味”

 乡村理发师

 楚楚佳节又临窗

 露天电影

 俏年华

 我的小学我的老师

 恰同学少年

 我的中学我的老师

 时光彼岸的家书

 饮茶犹知春味长

 外祖父·外祖母

 老井何时映秋月

短棹清歌 除夕登山侧记

 春之盛宴

 也说“风雅茶室”

 原来,可以如此优雅

 三餐之昧

 如斯,亦是美好

 梨花似雪又一春

 蓝田日暖美玉生烟

 苜蓿花开的正午

 父亲

 品出五湖烟月味

 且燃一炉香

 谢岗村的秋天

 通向远方的田野

万物生辉 雨中登天柱山

 弦歌还忆杏花村

 游桴槎山记

 中年游

 慢一点。再慢一点

 踏歌桃花潭

 诗意成都

 青山隐隐水迢迢——秀美新安江

 藏在深闺人未识——阳产土楼群

 城外遍及黄金甲——昌溪古村

 桃花源里也耕田——燕窝山庄

 夕阳斜倚古渡口——渔粱人家

 大山深处有人家(一)

 大山深处有人家(二)

 苏州说“园”

 湖州说“园”

艺苑散墨 春令三帖

 还将笔墨作生涯

 印象·马丽春

 春气入林花翳如——漫读林文月

 夏日骊歌——法国电影《沉静如海》观后

 台城夜月亦伤情——孙多慈的恋爱往事

 大山村的老王

 我爱夏荷

 在低处凝望——写在诗集《紫陌红尘》出版之际

跋:诗人吴玲马丽春

试读章节

昔日的先生依旧睿智幽默风采不减当年,而这厢他当年的学生亦早已走上三尺讲台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由纯粹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亦师亦友的同僚了,比如敏如同学、德超同学、萍同学与我。我们的这种缘分怕要持续终生的,因为我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教师的岗位,中师毕业后,不仅分配在同一座城市,竟然还在同一个地区的学校任职。萍同学与我仅一条几百米长街之隔。某一次在表彰会上与德超同学相遇,只见他率领庞大的师生团队正登台演出,他领衔朗诵,清俊儒雅的书生气质,浑厚又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令无数观众为之喝彩,帷幕徐徐拉上,舞台下依然响彻经久不息的掌声。谁曾料想他那时却是坐在班级最前排的瘦弱胆怯又害羞的青涩少年呢?

同学中当然更多的是选择了别样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数十年苦心孤诣的拼搏尔今在同行内小有名气业绩骄人,颇令先生欣慰。推杯换盏间,大家最喜欢拿当年乳名“二簸箕”的建发同学说事。戏谑若没有班主任陆广智老师当时的“撕作业”行动,那“二簸箕”现在说不定还真就是“二簸箕”呢。

彼时建发“同桌的你”是再保同学,两人因为敏而好学深得老师宠爱。那是向往自由孤掷任性的年龄,仗着老师厚爱成绩姣好便有些吊儿郎当的苗头。某一日,踢踏着脚丫姗姗来迟的徐同学交来的作业竟像“鬼画符”似的,被班主任逮个正着。有道是“响鼓也要重槌敲”。据说老师背过同学当场将其作业本撕个粉碎。这个“惩罚”果然灵验,两人从此你追我赶加倍勤勉不言放弃。放榜那天,几大家子笑逐颜开皆大欢喜。当然,也是脑瓜子尤为活络的建发同学人小鬼大,最先丢弃了自己的“铁饭碗”,多年鞍马劳顿苦心经营,如今终于拥有自己春风得意的一班人马,游刃有余地驰骋在如战场一样的商海里。而他的同桌陆同学也早做了哺育他成长的家乡的父母官,每日迈着敦实步伐,巡察在绿野茂林,面孔黝黑胡子拉碴从无丝毫“官架子”的他,却怀有一颗端直善良之心,凡黎民百姓说起,无不有口皆碑。

那晚的东道主是中月同学,记得毕业纪念照中他似乎是站在女生身后的,傻傻的大高个子,明显高于其他男同学一大截。后来当其他男同学拼命蹿个子的时候,三十多年之于他,只是棱角分明的脸庞镌刻了几缕岁月留下的痕迹,所见其他依然是当初稳厚憨实的模样,静默的言语,宽泛的气度,无论顺境逆境,富贵贫穷,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做事,行侠仗义地饮酒,断然没有江湖上的匪气与霸气,一种从骨子里渗出的不卑不亢的做人尊严。

与萍,同窗加同行,自然比别人多出几分亲密。老父八十挂零,体质孱弱,住院治疗便成家常便饭,萍同学便日夜看护,寸步不离老父身边,但晓她对父母细腻温暖的体贴,竟是这样的牵牵挂怀。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为人子就是这样地践约守孝悌之古训。时常叨念萍同学的辛劳,但是想起“子欲养而亲不在”,叹息后心里却暗生一种羡慕。萍对女儿无微不至的教导和呵护,同样堪称楷模。尔今大洋彼岸的公主,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正所谓放飞青春,生活充实,梦想精彩。萍就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珍爱这平淡又幸福的每一天。

围桌团聚便是因为国平同学从京城返乡,唐同学因为远离故乡,平素与大家似乎疏于联络。突然晤面的刹那,虽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多年前单纯透明的少年时光仍如潋滟的湖水,轻轻漾出波纹。

其实那时在班里,唐同学若混迹一干众人之间,倒真是没有特别的出众之处,反倒更多一点木讷和端实。但若真要寻找唐同学的非同一般,亦是有迹可寻的。比如那持之以恒的用功程度是出类拔萃的,那每次的月考季考年考考试成绩是出类拔萃的,那死心塌地不上中专报考高中的决心是出类拔萃的,彼年同学们都放弃英语课,获得罗老师单独面授机宜的机会亦是同学中绝无仅有的……记得一九八。年初夏,曾是多么令师生们欢欣鼓舞的一年啊,那么多同学超出中专录取分数线,梦寐以求地跳出“农”门,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而唐同学更是意料之中的如愿以偿,被合肥一所重点高中录取。再后来,三年后高考,唐同学竟获得本市的高考文科状元。媒体得知,敲锣打鼓追到家乡,这样的大事很让当年的老师同学煞有介事地骄傲了一阵子。

P54-P56

序言

《缓慢的雪》是我第一本散文集。在此之前,我出过若干本诗集,以及若干本诗集以外的若干本其他小书。在要不要序言的问题上,我微微纠结了一下。

《囚禁的风》是我第一本诗歌自选集,那是2000年初的事情。那时出书远不像今天这样方便而快捷,三五友人在茶吧吃茶聊天,不知谁带头不紧不慢冒出一句:“咱们出本书吧。”这样说过,仿佛没过多少日子,就真的一本本齐崭崭的新书堆叠在你面前了。

记得当时那部诗集郑重其事约请了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小斌先生和本土著名诗人刘祖慈先生作的序。6年后,《紫陌红尘》的序言是安徽省社科院文艺理论家唐先田先生所作。

我不知道别的写作者请名家作序是出于什么目的,以我当时的心理,自然有些许虚荣的成分,潜意识里名家作序,似乎无形中为书本增添了分量。重忆当初,未免贻笑大方。

《现代汉语词典》对“序言”一词的解释是:“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本内容。”这样来说,序言还是大有必要的。问题就出在“介绍或评论书本内容”这句话上。

因为无论出于爱护支持写作者还是出于名家自身,序作者都会落笔滔滔,高屋建瓴,褒扬有加,出手的序言端的是无可挑剔的好。这让写作者差一点误以为自己的文章真的就像一朵春日之花那么美好了。但是,再读,呵,咋那么像老师写给学生的期终评语呢?煞费笔墨写上一大箩筐优点之后,最后蜻蜓点水似的附上一句:期望……,……便会指日可待。由此,似乎可以看出,那逸笔草草的“期望”之后,总有些意犹未尽之意。那是名家给我们留了“面子”。

时隔多年,我害怕的正是名家序言的那种“分量”,害怕自己的文字并非如序言那样名副其实,损伤了阅读者的兴味。对于吾等只向往在炉边絮语里安享一份雅致与从容的人,既不才华横溢,也非出语惊人,更无暇顾及对生活抑或对生命的意义作深奥的思考——可不是越发觉得受之有愧吗?孔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那些滚滚而去坚硬无比卓尔不群最后终将消逝的、波涛汹涌的世界,光怪陆离的市井,煮字为药的忧患,刻骨铭心的感动,戚戚落寞或熠熠生辉的眼神……吾等感悟几何?柔弱之躯能承受几何?文字又能表述几何?

而这些,聪明的读者,您心里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名家笔下美轮美奂的序言所传递给你的。你们愿意在这本书上浪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多一些时间,或者心存怜爱不忍弃之一角而转阅他人,又或者愿意对着某篇文字费神叨扰几句,于我,是心存感激的。说到底,文字能够抵达阅读者内心的何种方位,全是阅读者自己说了算。

以我鄙陋之见,我是愈害怕请名家作序了,既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又给读者以误解。当然我们更可以有权利这么理解:要不要请名家作序言全是写作者自己的事情。

最后,容我还要哕唆几句,关于这本书的几十篇文字,大都写于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故人旧事》写童年故乡的人与事,为集成一辑,除以前的三五篇外,其余9篇文字均写于甲午春节期间;《短棹清歌》约略记录的是冗常生活之小趣味;《万物生辉》算是近一两年亲近山水的行旅笔记;另有不成体系的读书随笔若干,勉强算一辑。原计划打算等文字量足够后2015年结集,可是经不住好友“蛊惑”,匆匆赶赴“合肥姐妹”丛书的共同出版。仓促加上笔拙,粗糙鄙陋自然在所难免。所幸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过素洁简静的日子,守着一颗热爱文字的心,结集也只是一段时日的一个纪念罢了。这样想来,所谓的压力也就风轻云淡,忐忑的心便即刻安静了下来。本书已快付梓出版,真切地,却也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诸君的批评,在诸种意见和审视里,无知才会变地有智。

“合肥姐妹”丛书的选题策划和责任编辑分别是刘政屏君和朱移山君,在此,一并献上感谢之情。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诗人吴玲》这篇附录,马丽春并非为出此集而作。记得那一阵子,马总监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绘画和作文两不耽误,博客里连篇累牍地贴出得意之画和各色人物,不料某一日被她栖栖惶惶贴了上去,在此之前,竟丝毫未知。无论褒贬,是朋友眼中的自己。我乐得如此拿来,一字未动放在篇末,倒还合适,也算是对朋友的尊重。

关于这本书,一切都在文字里,现在唯有沉默,是最好。

后记

诗人是有压力的,因为语言原本便是诗人的利器,散文家妄图拿语言作武器挑战人家,像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一样,颇有点不自量力。

好在,诗人普遍又具备另一特质,某种歇斯底里和偏执的意念,让诗人在生活中处处留下一些笑柄,散文家完全可以以哲人的姿态,白描诗人的白天与黑夜,疯狂与爱恋。这样看来,诗人又是散文家笔下最好的写作素材。

可是,我眼下想写的这个诗人,颇有点高大上,让我很抓狂。

她和我在一起,我像小家碧玉,她则大家做派;出门去探访老画家,她像个学生,不轻易说一句话,而我呢,则像个出道不久的小记者,紧抓话题不放,且针针见血;去她私家茶室聊天,她像个贤淑主妇,言语温婉,招待极周,而我们一干老茶客呢,颇像进出自己家门,洒脱自在。这当然是因为这诗人营造的氛围让你极其放松的缘故。

我们偶尔也在一起打牌或出游,这时候只要吴诗人驾到,她必定备有丰富的吃食和茶叶,甚至还备上水果。那种细心和周到,真让你很惭愧。

不过呢,她也不全是高大上,女人在一起闲聊的时候,那真是什么事情都八卦,一个不擅八卦且无趣的女人,极有可能会被慢慢逐出朋友圈。你想想看,这年头,人活着总归都有些不如意或怅惘事,如果你只会说那些让人郁闷的事儿,说上十分钟,还有人听着;说上一个钟头,所有人恐怕都已生厌烦心。这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你很无趣,且无聊,还缺乏眼色。按北京话说就是有点二。一个人,总是有处理不好的私事和问题向人倾诉,那你的任何魅力指数都统统下降为零了。吴诗人在这种场合,那也是极端的风情女人。你们说笑她也说笑,你们倾诉她也会共鸣一下。端的是知心姐妹一个。举手投足又磊落又大气,除了个别时候,穿衣打扮有些花姑娘样。不过,我见很多大艺术家,比如韩美林女公子韩月,名门闺秀一个,那穿着打扮也是很花的。人家说,杨丽萍的衣服她都帮着设计过,一个女人着装大红大绿,颇具民族风,倒也很流行呢。很多次,吴诗人那一身装束闪亮登场的时候,真有艺术家的派儿,你不赞美反而就奇怪了。

在2014年春天我和台湾老作家吴心白合出的《白马集》一书中,吴诗人写我洋洋洒洒三千多字,是十六篇写我的文章中最具深度和广度的一篇文字。这之前,她并没说要写我。我记得有一晚我们在QQ上聊了好几个来回,她次日就要出远门,事后回想起来,她那个聊天就是为了写我做准备。她把我的文字几乎看了个遍,旧文章新文字都看了。如此用心写我,那出手的东西真是没话说。这样谨严的写作态度,正是我所欣赏的。

吴玲在2013年冬天和2014年春天,写了很多篇文章。她这段时期的文字出奇的好。文采飞扬,才气纵横,文字典雅,是我朋友圈中越写越好的那一位。有好多次看了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她文字终于发力了,文字活真是越来越老到。这段时间我写字画画耗费时间太多,几乎难得登陆别人的博客,吴玲的文字很多时候都是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我就拿着iPhone5手机,一页页刷着看,虽然费点眼神耗点时间,但她那种唯美文字,大概也最配我画余品味了。一边品味一边感叹:文字还能这么玩。她笔下涉足的领域也还算深广,不光是早岁乡村的那些温暖记忆,抑或是一些雅致物事的有情描摹,甚至是过往生活的一抹痕迹,她都写得那么从容优雅,真心让我喜欢。

我跟她一起去过名画家陶天月先生的家,也多次去她的饭桌上做食客。朋友中,吴玲请客次数最多,经常是她一呼我就到。她的很多朋友后来也都成了我的朋友,比如即将出书的蓝叶子,我有幸为她新书题写扉页;我的朋友也都变成了她的朋友,比如木槿和野草地、杨修文。当然还有读书沙龙搭档刘政屏君、作家苏北等等。最后,不管是谁引荐进来的,因为共同爱好,都成了朋友。我们甚或还有“御用”摄影师木桐。那也是个资深文青。因为她的出现,带给我们很多快乐。许多温暖的故事也因此不断生发出来。

在《白马集》中我写吴玲那个风雅的茶室,写得自己也有些得意;时隔一年后,吴玲自己写了篇文章,叙述茶室设计及由来之始末,风趣雅致得紧,文章才气毕显,比我那篇文章还要鲜活诱人。因为有个研究茶文化的丁以寿教授做夫君,这担当幼儿园园长重任二十多年的诗人,在忙里偷闲之余,也泡够了茶香,过足了风雅瘾。这最近一年来,眼见着吴诗人跟着丁教授在各种雅集里频频出没穿梭,这出品的文字愈发的风雅了。有一晚书家卢红星请客,来了一位皖北篆刻名家,那名家一见面就说起刚和丁、吴夫妇告别,他们早上还在某深山里鉴赏名茶,无意中说到了我,居然都是老熟人。这皖地的文化圈也就这么个大小,爱好书画和爱好茶艺的人,不期然撞上并成为好友,也是十分寻常的事情。

我和丁教授其实已混得很熟了。在微博上,丁教授的风采那绝对盖过吴诗人。他的博学和品位,热情和正直,很多时候见他比见诗人还方便。诗人呢.还是不习惯于博上征战,微博上的事她是不太熟悉的,看她有微信但也不见她上来,有微博却偶尔才点评那么一下。在这方面,丁教授绝对是微博上的牛人一个。且不说粉丝吧,光征战微博的能力,得算大V一个。他的文学品鉴能力出众,茶文化只是他的一道主菜而已,别的方面他也涉足深远。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个微博客更熟悉的恰恰是丁教授。我曾引荐丁教授去咖啡书语做过几次茶文化讲座,也经常引荐一干文化牛人进出丁教授那个私家茶室。这时候,女主人通常都是在的。笑眯眯地摆好一干水果招待我们。她家挂满了字画,我最喜欢出没的就是她这个家。喝茶客一通喜笑喧哗,最后还会赢得女主人的宴请。这样的风雅事,我就做过好几出。直到我搬离市区后,再去丁府骚扰颇有不便,这样的举动才渐渐减少。不过,那样一个风雅所在,满屋书香,却是我在这个城市最感温馨的记忆之一。这一对夫妇,也让我这样一个异乡人,倍感亲切。

人生里总有一些理由,让我们活得很舒坦;也总有一些人物,和你有些温暖情怀。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