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白银的起源和发展
一、白银的起源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银具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的双重价值。我国解放前使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银,白色,光泽柔和明亮,是少数民族、佛教和伊斯兰教信徒们喜爱的装饰品。银首饰亦是全国各族人民赠送给初生婴儿的首选礼物。近年来,欧美人士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流行佩戴易氧化变黑的白银镶浅蓝色绿松石首饰,给人带来对古代文明无限美好的遐思。在国内,纯银首饰亦逐渐成为现代时尚女性的至爱选择。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而到了明后期,白银却已经通行于全社会了。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认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的,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它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二、白银的特性
银比金化学性质活泼,虽然它在地壳中的丰度大约是黄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银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后来才用作货币。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白色金属,银的化学符号是Ag,来自拉丁文名称Ar-gentum,是“浅色,明亮”的意思。它的英文名称是Silver。纯银颜色白,有杂质金属光泽,质软,掺有杂质后变硬,颜色呈灰色、红色。纯白银的比重为10.5,熔点为960.5℃,导电性能佳,可溶于硝酸、硫酸中。
银具有很高的延展性,可以碾压成只有0.00003厘米厚的透明箔,1克重的银粒就可以拉成约2千米长的细丝。我国也常用“银”字来形容白而有光泽的东西,如银河、银杏、银鱼、银耳、银幕等。
中国古代常把银与金、铜并列,称为“唯金三品”。《禹贡》一书便记载着“唯金三品”,可见我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发现了银。在大自然中,银常以纯银的形式存在,人们曾找到过一块重达13.5吨的纯银!另外,也有以氯化物与硫化物形式存在的银,其常与铅、铜、锑、砷等矿石共生在一起。
三、白银的发展
中国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称为Electrum,就是一种天然的金银合金,含银量约为20%。最初,由于人们能够取得银的数量很小,使得银的价值比金还高。在大约公元前1780-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规定,银的价值是金的两倍。甚至到了17世纪,在日本,银和金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讲到:“……而银的开采却以矿山劳动和一般比较高度的技术发展为前提。因此,虽然银不那么绝对稀少,但是它最初的价值却相对地大于金的价值。”
到了13-14世纪,中国和欧洲都发展起灰吹法检验金和银,这是一种分离金、银中杂质的方法,又称烤钵冶金法。这种方法是将待检验的金、银试样或采得的金、银放置在用动物骨灰制成的钵中加热,铅和其他杂质形成氧化物,部分被鼓风吹去,部分渗入灰中,留下未氧化的金、银。这样可以计算出试样或矿金中金、银的量和纯度。至今,这种方法还在分析化学中应用。
中国内蒙古一带的牧民,常用银碗盛马奶,这样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酸。据研究,这是由于极少量的银会以银离子的形式溶于水,而银离子能杀菌。每升水中只消含有一千亿分之二克的银离子,便足以使大多数细菌死亡。古埃及人在两干多年前,就已知道把银片覆盖在伤口上进行杀菌。在现代,人们用银丝织成银“纱布”包扎伤口,用来医治某些皮肤创伤或难治的溃疡。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许多国家的法定货币,具有金融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重要的支付手段。中国把白银作为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白银就已作为货币使用。自唐宋始,银本位制得到逐步确立,明朝起,银成为正式货币。中国的银本位制一直持续到1935年发行法币才被取消。
第二节白银的分类
一、银矿石
银在自然界的含量是很低的,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0.07ppm,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情况来算,仍属微量元素,仅比金的含量平均高出约20~30倍。银矿资源包括独立银矿和伴生银矿。银的矿物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银工业矿物主要有自然银、辉银矿、硫铜银矿、锑银矿、脆银矿等。虽然银的工业矿物不少,但它们却很少富集成单独的银矿床,通常是以分散状态分布在多金属矿、铜矿及金矿中,银产量的一半以上来自多金属矿的综合回收。
分析化学中所有的测定方法都已应用于银的测定,包括重量法、滴定法、光度法、荧光法、化学动力法等,其中以原子吸收光谱法优点最为突出。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灵敏、准确、快速、简便、干扰少,因此在银的测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