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创作的《他乡是故乡》记录的二十四名移民,有在工厂一线操纵机械的工人,有秉承传统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还有在外经商的生意人,更有青春年少的移民后代。他们传递着复杂的情感,有温暖,有悲伤,更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他们在富阳默默地生活着,甚至没有更多的要求,只希望自己依然有宽阔的胸襟。他们是广大的三峡移民中的某一个,而在这某一个身后,我们依然能看到群像,看到各条战线上的为当地生产建设挥洒汗水的移民们的精神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乡是故乡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方格子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格子创作的《他乡是故乡》记录的二十四名移民,有在工厂一线操纵机械的工人,有秉承传统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还有在外经商的生意人,更有青春年少的移民后代。他们传递着复杂的情感,有温暖,有悲伤,更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他们在富阳默默地生活着,甚至没有更多的要求,只希望自己依然有宽阔的胸襟。他们是广大的三峡移民中的某一个,而在这某一个身后,我们依然能看到群像,看到各条战线上的为当地生产建设挥洒汗水的移民们的精神风貌。 内容推荐 方格子创作的《他乡是故乡》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中国移民历史为背景,记录三峡移民在富阳这片地上的生存、生活,以及光荣与梦想、情感和生命。《他乡是故乡》通过记录生活在富阳的三峡移民的日常,展示富阳城乡积极发展的历史。 目录 题记 开篇从长江,到富春江 创业篇移民创业,冷暖自知 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很精彩 我对生活充满感激 我从未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 北门北路,夫妻油泼面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手 我很平凡 商业城,钓鱼岛皮具店 在耕耘和收获之间摸爬滚打 青春篇风华正茂,我们在富阳 我是军人 我喜欢有自己的事业 我家在美丽的富春江畔 我的青春季 那些经历都将成为我的财富 嫁到大源当媳妇 生活篇寻常日子里的暖 我的另一个名字叫“奋斗” 像一棵大树扎根在大源潘塘村 每个人都有宽广的精神世界 一家人在一起,是世间最幸福的事 让我们成为地道的富阳人 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当活着成为另一种责任 我珍惜拥有的一切 从不跟生活讨价还价 后记十年一瞬 试读章节 换种活法?怎么换?怎么活?这些问题不是出自妻子,而是吴元胜在问自己。 在家闲坐几天,吴元胜去了砖厂,过了不久,他又离开了砖厂。就这样,他从富阳市区,到里山,到渔山,到五丰,到自家的菜地边——吴元胜忽然发现面前没有路了,其实,是他自己掐断了面前的路。他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只是他不说。可是,要吃饭,要生存啊,怎么办? 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依旧是踏实的,是安宁的。是的,他们的祖上就是农民,他的祖先跟土地打交道,耕耘着那片黑色的土地,从土地上获得生命——吴元胜从房前屋后,到江边树林,他终于看到了一条路。这条路从无形之中蜿蜒而来,“我能走到今天的路上,是因为我把另外的路给掐断了,或者说冥冥之中,我一定要走在这条乡村小路上。” 那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这两年,吴元胜像个工厂游历者,从城市,到乡村,从大厂到小厂,他看到过很多人和事,各色人等。他慢慢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吴元胜跟妻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妻子吃惊地放下饭碗。 “种菜?”妻子不解。在涪陵,在江岸边,那崎岖的丘陵之上,洒满了他们夫妻的汗水。榨菜,那沉甸甸的榨菜,曾经让他们的肩膀起了泡。以为离开那土地,可以重新开始,像城里人一样,裤管上再也不用沾满泥浆。 “种菜。我就想在地里种菜。种菜我心里踏实。”吴元胜笃定地告诉妻子,似乎也在给自己打气。 “可是,种菜能养活我们一家吗?”没错,父母要赡养,女儿上学要学费,家里开门七件事,哪一件事能少了活络钱? “我不种小地,我要种满一大片土地。”吴元胜走出门外,用手悄悄地在空中比画了一下。的确,他家虽然分到了田分到了地,可是要“种满一大片土地”,他的心里还是没底。 “你想好了?”妻子跟着他出来,夫妻俩默默地在菜地里拔草。 吴元胜没有搭腔,他在问自己:“吴元胜,你想好了?” 是的,我想好了。吴元胜暗暗对自己说。无论多么窘迫和无奈,硬着头皮也得让我的土地开出花来。 种什么?怎么种?夜晚,他辗转反侧,如果按照四季轮回,春夏秋冬,即便这片土地如何肥沃,终究不会有更大的收成。吴元胜在村头转悠,去一个自动形成的小集市上,这一来二去,他便看出眉目来了。当初抓阄分到五丰,他欣喜地跟妻子说,我们的家在一片平原上哩。在大山里过了近三十年的妻子,闻听此言,也很高兴。再问,那平原却是一座岛屿,进出都需要渡船,妻子说,那跟我们过长江有什么区别? 话虽这么说,吴元胜却从这个孤岛上琢磨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岛上有两千多人呢,无论人员和车辆进出都要摆渡。这说明什么?除了鲜活的鱼类,岛上居民开门七件事里,一定有好几样是需要从岛外输送。特别是蔬菜。我要种多一点的蔬菜,让岛上居民个个都能吃到最新鲜的蔬菜。玉米、大豆、瓜果——五丰,五丰,不就让我们五谷丰登的吗? 这么一想,吴元胜决定做大棚,这个想法提出来后,家人意见不一。做大棚需要资金,甭说材料,需要去外地进货,回来怎么搭建?谁来搭建?人工工资日涨夜涨,要种多少菜我们家才能赚得起一个大棚啊!P6-7 序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长江,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河流,穿越千山万水,哺育了华夏民族。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心灵家园。她孕育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像一首雄阔壮丽的长诗,豪情万丈;似一幅磅礴浩渺的画卷,激情奔放。她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馈赠!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长江留下千古绝唱。然而,大江两岸却总被水患侵袭。洪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忧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摸的损失。 长江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关系到流域内亿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早在1919年,一位伟人曾经把锐利的目光停留在中国第一黄金水道——长江。他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面前的地图,念念有词: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畴(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嚼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而内地直通水路运输,可自重庆北走直达北京,南走直至广东,乃至全国通航之港无不可达。由此之道,则在中华西部商业中心,运输之费当可减至百分之十也。其所以益人民者何等巨大,而其鼓舞商业何等有力耶! 这一段简单的文字,出现在当年的《建国方略》中,从此把三峡大坝的建设提到了世人面前。这位伟人,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 七十余年的期盼,四十年的论证,梦圆今朝。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区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10万人左右,累计有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 兴建三峡电站,是华夏大地“对贫穷的有力挑战”和“史诗般的治江壮举”,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功效涉及防洪、发电以及航运。它是解除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心腹之患、防止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关键性的重大举措。电站建成后,可供华中、华东和四川等地区的用电。又因水位提高,河宽平均1000米,水库回水形成600多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从根本上改善长江上游的航运条件,大型客轮昼夜可双向航行,万吨级船队可从武汉直抵重庆。这一工程的建成,还将进一步沟通华东、华中和西南三大经济区的联系,真正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用。 …… 在连续的走访中,我时时被感动着,三峡移民,他们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稔,亲切,安宁。他们已然褪去了羞怯和担忧,他们跟土生土长的富阳人一起,在各行各业,建设着他们的美丽新家园。 本书记录的这二十四名移民,有在工厂一线操纵机械的工人,有秉承传统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还有在外经商的生意人,更有青春年少的移民后代。他们传递着复杂的情感,有温暖,有悲伤,更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他们在富阳默默地生活着,甚至没有更多的要求,只希望自己依然有宽阔的胸襟。他们是广大的三峡移民中的某一个,而在这某一个身后,我们依然能看到群像,看到各条战线上的为当地生产建设挥洒汗水的移民们的精神风貌。 他们甚至不再提起当年的踌躇与担忧,他们只希望以崭新的面貌,生活在远离故乡的这片土地上。他们像一粒微小的种子,生根发芽,适应陌生的土壤、气候,他们以最倔强的精神,蓬勃地生长着。这是长江精神,是三峡移民的气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强大的凝聚力。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移民的身影一个个跳到我眼前,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相似的命运让他们拥有同一个称呼:“移民”。如今,他们正逐渐褪去作为移民的身份认同,而以地道的富阳人的姿态,奋斗,拼搏。 家住大青方家井村的况刚彬,为了让“移民来一个翻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他重新回望十年旅程,依然唏嘘着;东洲五丰岛上的臭元胜,他日夜操劳的形象,他种植的郁郁葱葱的大片蔬菜,也成为我字里行间的绿色;那位当了十七年村支书、有着广泛人脉的秦朝华,为了移民放弃老家优越的条件,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在烧烤摊前忙碌。常常忘了吃早餐的杨飞.一个80后,正担当起他作为一个父亲的职责。还有那些更加年轻的移民,军人吴阳,药师吴小洪,陪伴奶奶和弟弟留守在富阳。依然把生活过得葱茏的刘银。十年前他们是少年,如今已是青年,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佼佼者。 从灵桥,到大源,到东洲,再到银湖街道,他们分散在富阳各处,他们跟富阳人民一起,正为建设新的故乡而努力着。 让我们投去诚挚的目光。看一看十年来他们在富阳的生活。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躬身于富阳这片热土。而那些他们眼里的生土,如何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下,成为熟地。他们的生命,又如何在熟地上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后记 2004年年底,这一天,阳光很好,同学邀请我去大源参加她女儿的生日聚会。“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她说。 美味的蛋糕、丰盛的菜肴、热闹的游戏,七八个孩子聚集在同学家宽敞的客厅。我注意到,无论大家唱生日歌,还是分吃蛋糕,总有一个男孩,跟这样的气氛疏离。他跟大家格格不入。孩子们热情招呼他吃零食,他摇头;递蛋糕给他,他端着小托盘,却迟迟不动叉子。 男孩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黝黑的脸庞、沉默的眼睛。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当我即将离开时,同学终于把包袱抖开了——这个男孩是三峡来的移民。学校老师动员学生,要多多关心移民同学,给予他们春天一般的温暖,让他们早日融入校园生活。 我在想象,这个男孩,他的心底有多少欲说还休的心事。他孤独,无措。他还是孩子,没有任何自主能力,只能跟随大人,远离他的伙伴,远离他最爱去的江边。他能做的,就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想念他的长江。 中国移民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古时。战乱、瘟疫,都促使黎民百姓离别故土,迁居他乡。宋人王安石有诗云“塞水移民久,川防动众初”。而在我国水利史上,像三峡工程这样,百万居民迁居他地生活。实属罕见。 2005年,我的中篇小说《夏雨的长江》发表在《花城》杂志上。写作此中篇的冲动,来自我的那些走访。为了庞大的水利工程,他们是如何被说服了,愿意远离故土,奔赴他乡。的确,他们是成年人,他们有着长江一样开阔的情怀,“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在这样的气氛渲染下,他们的内心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那是一次世纪规模的大迁移,个人利益跟国家行动在某一点上达成了默契,于是,这个“世界级难题”,在2004年8月最后一批移民外迁之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真正触动我写作关于国家大行动之下,生命个体的悲欢离合的小说的,是这一双孩子的眼睛。 在之后的采访中,我进一步了解到,移民落户富阳的第二个月,刚好赶上九月新学期开学,时任富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汤金华,到渔山乡五丰岛看望移民。五丰岛,堪称世外桃源,有最好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堪称江南鱼米之乡。当初安排移民到岛上,也是考虑到这里有比较丰裕的土地可以让移民耕种。 三建委相关文件曾经提出,从农村迁居到外地的移民,首先要保障的是他们的土地份额。为此,富阳市在安置移民时,动足了脑筋。“移民们有如此高的境界,他们抛却一切到富阳,以后,他们还将为富阳建设做贡献,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安排好生产生活所需的必要条件。” 五丰岛上的移民,虽然还沉浸在一种陌生的情绪中,但都已经开始了日常的生活,种地。到工厂,还有的在村里帮衬做一些事。安顿情况良好,汤金华深感安慰,从最初接手移民工作,到现在圆满地落实各项安置任务,是他这两年的重头戏。对于移民,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分三步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这三步上来看,安置地的工作压力‘十分巨大。“稳得住”这三个字。需要当地政府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做到这最初的一步!要稳得住,首先得让移民们的心安定下来,而相对合适的工作、基本稳定的收入是关键。从这一点上说,富阳政府已经做到了最好。 五丰岛上有一所小学,移民们的孩子就在此上学。对于移民的孩子上学读书一事,富阳市教育局曾经专门发过一个文件,尽力为移民孩子就近入学提供最大的便利。时任教育局副局长包国灿说,只要是移民的合理要求,教育局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汤金华说,富阳不会让一个移民的孩子在校门外徘徊。 …… 媳妇把沾满了污泥的皮鞋往老罗面前一丢,老罗知道,她这是在宣泄情感。老罗回头看了看年轻的媳妇,但见她泪水挂在脸颊。老罗弯下腰。拾起皮鞋,又往前走了一段路,背起刚才卸下来的大袋子小袋子。老罗的腰弯了,因为肩上背上压了太沉重的东西,是乡愁,乡情,是此生无法道明的悲喜。老罗默默地跟他们走在乡间小道上,这条路,以后,或许他们再也不会来走了。他们走得缓慢,磨蹭着,直等得老罗心急火燎。他怕耽误了前往涪陵的车,他为党为人民工作了一辈子,不能在最后一个月出差错。 顺利送走移民,老罗回到办公室,关起门来大哭一场,哭的是疲惫,哭的是乡情,哭的是不舍,还有莫名的委屈。 2014年5月14日,涪陵区政协主席(时任涪陵区副区长)徐志红,得知我们要写一本涪陵人在富阳的生活状态的报告文学时,很激动。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移民回涪陵探亲,言谈中都认为富阳的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富阳当地的生活。 回忆当年富阳移民工作,徐志红依然感动,他说:“富阳对于移民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对于中央政策的落实,做得非常细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事很多。“富阳的领导,尤其是分管移民工作的领导,在选择移民安置地的时候,每一次都亲自跟移民一起,到田间、地头,无论是宅基地的选择,还是农田、土地的选择,那真是一块一块地挑选,一户一户地看。但凡移民不满意的,当即落实调换,直到移民满意。”徐志红说,“富阳的领导把移民当作亲人一样看待,带着这样的感情做移民工作,移民非常感动,感受到了极大的温暖……我很感动。” 行文至此,我记得第一次参加几个单位的碰头会时,富阳有关领导强调:移民不容易,当年,他们离开故乡到富阳,说背井离乡似乎有些严重。但事实便是如此。我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想一想,要我们离开富阳,永久性地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十年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何?他们在富阳各条战线上,默默地奉献着,为建设他们的第二故乡出力流汗。我们应该为他们记录一点什么。无论对富阳,还是对涪陵,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朴素的言语,道出的是至诚的情感,流露的是至信的关切。 限于篇幅,我无法一一展示所有在富阳生活的移民生活状态,只能遴选部分家庭和个体。他们有在外创业者;有十年来一直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有军人;医生;大学生;有从事保险行业的年轻人;有在忙碌的白天之后,依然忙碌在夜摊的辛勤劳动者……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富阳各个领域,他们的汗水洒在富阳的土地上。在跟他们相处的几个月时间里,我被他们的勤劳和质朴感动,也感动于富阳老百姓的良善和豁达。 完成初稿之后,我重新回访了接受我采访的移民,惊喜地发现,十年前。移民朋友栽下的果树,都已经硕果累累。我尝过他们家门前的樱桃,也吃过他们院子里的桃子,屋旁边的李子。我看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瓜果都已成熟,空气里弥漫着收获的情愫,一如他们在富阳的生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