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诞生了8位美国总统、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诸多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富豪企业家——这就是哈佛大学!
这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只有忘我啃书——这就是哈佛大学!
这里有超过九十个图书馆,藏书超过15000000册,是世界第四大“百万图书馆”——这就是哈佛大学!
这里,20%的毕业生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里担任要职,30%的毕业生在担任世界各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董事长,美国500家大财团中三分之二的项目经理人有在这里受教的背景——这就是哈佛大学!
《哈佛凌晨两点半(哈佛大学给青少年的励志课)》的作者是李上卿。
哈佛大学的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要充分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业余时间用来打瞌睡。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即使在凌晨两点半,整个校园也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座不夜城。《哈佛凌晨两点半(哈佛大学给青少年的励志课)》从青少年励志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哈佛事例将哈佛大学培养社会精英的秘诀揭示出来,以此来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努力走向成功。
《哈佛凌晨两点半(哈佛大学给青少年的励志课)》的作者是李上卿。
理想是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执着于最初的理想能让人孜孜不倦,充实一生,活出生命的价值。哈佛的学生来到哈佛,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该往何处走,因为哈佛教学资源丰富,在体制上给学生们以最大的自由,这使学生们能够在学校自由地培养和发挥自己,但是他们也往往因此面临着艰难选择:我该选修哪一方面的课程?我该以什么作为我的主攻方向?我该搞科研呢,还是该走向政界?为此,哈佛用一个故事告诉学生:选择要慎重,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长满苹果树的果园,要求大家从果园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中间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自己最满意的果子了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苹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苹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 “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大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哈佛告诉它的每个学生,人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理想一旦选定,就要执着地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仍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的最好时期,也是开始选择人生目标的时期,我们该怎么选择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目标?到底怎样把握设定人生目标的度呢?一般来说要符合sMART原则。
什么是sMART原则?它由组成一个有效目标的五大因素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而成:具体明确的,可衡量的,可接受的,现实可行的,有时间限制的。按照这几点设定的目标就是切实可行的好目标。
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目标不能模糊或者抽象,比如过上幸福的生活。你幸福生活的标准是什么,要具体化,一一写下来;或者你要做个科学家。那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要量化你的目标,步骤化你的目标,将之大而化小,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其中的一个。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设定的目标要高,要有挑战性,但一定是可达到的,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比如你的视力若有问题,就不要把当宇航员作为目标。
目标必须是现实可行的:你的目标必须符合生活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还要有实现的条件,或者你能够创造实现目标必要的条件。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实现期限:你必须能够估算到在某个时间点上实现你的目标,要给自己一个期限,为此你要保证效率。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例外,原则只是一个需要参考的基本准则,关键是要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理性评价,这样设定的人生目标才不会因为太高而无法实现,或因为太低而让你没有努力的兴趣。P9-11
哈佛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私立大学,1636年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1780年,哈佛学院更名为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声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学校,在世界各研究机构的排行榜中,经常名列全球大学第一位。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哈佛梦想。哈佛对于大学生们而言,不仅是一所名校,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在美国所有大学中是最低的。每年有超过15000名学生为它的1600多个名额竞争。但是这也挡不住大学生们对哈佛的向往,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哈佛时,有个学生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怎么能放弃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呢?”这就哈佛在大学生们心中的位置。
但是,不要认为考上哈佛就等于迈进了成功人生的大门,等你进入哈佛后,有炼狱般的学习任务在等着你呢!
一名从北大去哈佛读书的学生讲:北大一年读的书在哈佛一个月全都读回来了!
在哈佛的中国学生王渊说:“要想保持好的成绩,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睡眠时间。每逢期末大考,睡眠时间就很少,一个星期睡觉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小时。”
哈佛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
尽管这里过桥就是波士顿,有的学生,尤其是留学生入学一两年,还从来没有上过桥,进过城,连波士顿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哈佛人总是津津乐道他们除了钻研啥都不在乎。连那些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也一样成天忙忙碌碌。在这样的学校里,混日子没戏,出类拔萃更难,各个读书玩命。
在哈佛,大一不分系科专业,大二开始在40多种学科中选择专业。哈佛本科4年,至少要学30多门课,分为7门“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再加上8门选修课。所谓“核心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道德推理、数量推理、社会分析等领域。各领域再细分为若干亚领域。共有11个亚领域。每个亚领域开设几十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哈佛的本科生每门课上课时间为每周两次,每次80分钟。上课主要起检查、指导、交流的作用。大量的功夫在课外。每次课后,经常有30—50页阅读,有1~2个小组案例讨论,有书面作业,期末要完成长度为20~40页的论文1~2篇。课外功夫至少是课内的3~4倍。学生上课前必须阅读老师规定的书目,而且阅读量是极大的。
哈佛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能把老师要求的书目读完,所以哈佛学生经常学习和阅读到凌晨一点半到两点半之间。
这里的学生很少有按时睡觉的,很多人都是在图书馆熬通宵,到了凌晨两三点,阅览区还是座无虚席。“凌晨的图书馆聚会”,像同学们迎接新一天的仪式。
在哈佛,宿舍、餐厅和图书馆的区隔永远是含混的,学生们经常睡在图书馆,学习在餐厅。三者区别仅在于:宿舍放有更多私人物品;图书馆让睡不让吃;餐厅和图书馆比只能算非正式阅览室。哈佛图书馆有个特点,沙发多。尤其考试前,沙发上都会躺满实在熬不住的学生。有的学生干脆一连几天睡在图书馆。
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相比之下,在中国,考上大学意味着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中国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
中央电视台曾经制作过一个节目《世界著名大学》,其中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回忆说:“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凌晨两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
谢娟说:“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我们在感叹哈佛为什么能够成为培养精英的摇篮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勤奋努力过?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在该收获的时候就没有收获。大学生们应该明白。只有靠我们勤奋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才会给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