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之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盛纲院士的思想、工作、贡献和追求突出地体现了成电精神。作为学者,他严谨治学、刻苦攻关、勇于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作为教师,他为人师表、辛勤育人、桃李芬芳。古稀之年,刘盛纲院士仍然笔耕不辍,二十余年来,他开拓和推动了我国太赫兹研究的发展,是我国太赫兹科学的先驱。

可以说,刘盛纲院士的教学科研生涯不仅是一本诲人不倦的书,是一面引领时代发展的旗帜,更是成电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在刘盛纲院士八十寿辰之际,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去回顾和梳理刘盛纲院士的人生之路,去体会和了解中国微波电子学和太赫兹科学技术的不平凡的发展轨迹,去感受这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情怀,去思考一个成电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气质。

我们期望,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人生之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精)》能滋养心灵,给人以力量,同时能带给师生们以启迪和思索。

内容推荐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人生之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精)》详细介绍了我国著名物理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刘盛纲的人生历程以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透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治校思想以及教育、科研改革成就,而且还可以了解在国难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的执著追求和科技救国的抱负,以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从创建到发展至今的重要历程和脉络。

《人生之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精)》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大中学校的学生。

目录

第一部分 刘盛纲院士传记

第一章 幼年岁月 战火中历经磨难

第一节 店埠河畔耕读人家

第二节 日军侵略逃难芷江

第三节 难民营中 度过童年

第四节 山河破碎颠沛流离 

第五节 歌乐山下 少年立志

第二章 青年有为高等学府里的激扬青春

第一节 浙大岁月 深得大师教诲

第二节 院系调整南京工学院执教

第三节 从零开始硬着头皮学俄语

第四节 担纲翻译与苏联专家结缘

第三章 学者之路扎根成电一生不渝

第一节 初到成电 成为专家的得力助手

第二节 奋发向上成为成电首届博士生

第三节 科研探索艰难起步成立研究室

第四章 经历风雨不坠青云志

第一节 学术伴侣相知相恋

第二节 艰难岁月伉俪相携

第三节 身处困境意志不改

第四节干校生活 “放牛专家”

第五节 “面条教授” 父子情深

第五章 智者有成勇于探索走向国际

第一节 坚持学术迎来科学春天

第二节 聂帅支持创办高能电子学研究所

第三节 锲而不舍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第四节 勤奋努力在国内外学术界赢得赞誉

第五节走向国际成为国际著名科学家

第六节 提携后学 引领青年人勇攀高峰

第六章 治校有方带领师生实现成电新跨越

第一节 重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第二节 提升办学层次力促学校更名(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第三节 建设学术高地打造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

第四节 凝练办学特色成功申报多个国家重点学科

第五节 着力开放办学 引领学校走向世界

第六节 积极创建一流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

第七节 勤奋节俭开明 为师生着想的院士校长

第七章 科学友谊源远流长

第一节 向钱学森学习和探讨 自由电子激光奥秘

第二节 与孟昭英 学术之外父子情深

第三节 与王淦昌 五十余年师生情谊

第四节 与钱伟长共商办学之道

第五节 向朱光亚建议开展前沿研究

第六节 与大批国外学者跨越海峡的深厚友谊

第八章 人生角色丈夫父亲和老师

第一节 为人丈夫饱含歉疚不知停歇

第二节 为人父亲一言一行孩子榜样

第三节 为人师者科学导师甘做人梯

第四节 科学之外文学艺术陶冶性情

第九章 壮心不已中国太赫兹研究先驱

第一节 二十栽奔走呼吁探究太赫兹科学空白 

第二节 筹办香山会议奠定太赫兹研究里程碑

第三节 搭建学术平台 引领学校成为太赫兹研究核l心单位

第四节 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建议建设太赫兹研究强国 

第五节 步入耄耋之年仍潜心学术永不言弃

第十章 大师风范成电榜样

第一节 热爱祖国 为民族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第二节 扎根成电 与成电共进步共发展

第三节 执著学术默默坚守勇于开拓创新

第二部分 本人及家人回忆文章

刘盛纲院士早年回忆性文章选登

刘盛纲院士早年诗词选登

刘盛纲院士家人回忆文章

第三部分刘盛纲院士论文文选

静电旋行聚束系统中电子运动的分析

静电系统中电子运动轨迹的理论

环圈结构理论

The Kinetic Theory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

The Kinetic Theory of The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 with Space

Charge Effec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15 GHz实验回旋单腔管

一类特殊的三反射镜旋转对称准光学谐振系统

Free—electron Laser with Electrostatic Wiggler

Electrostatic Free—electron Laser

A New Hybrid IonChannel Maser Instability

Basic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of Plasma Microwave Electronics Part I:

A Fluid ModeAnalysis of Electron Beam Wave Interactions

Basic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of Plasma Microwave Electronics—Part II:

Kinetic Theory of Electron Beam—Wave Interactions

Electromagnetic Wave Pumped Ion—Channel Free Electron Laser 

Theory of Wave Propagation along a Waveguide Filled with Moving Magnetized

Plasma

Cherenkov Radiation by an Eleetron Buneh Moving in Hermitian Medium

The Coaxial Gyrotron with Two Electron BeamsI:Linear Theory and

Nonlinear Theory 

The Coaxial Gyrotron with Two Electron BeamsIh Dual Frequency

Operation 

Electromagnetic Diffraction Radiation of a Subwavelength—hole Array Excited

by an Electron Beam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a Tunable Freeelectron Light Source

A Broadbandand Tunable MMW THz Quasi—Optical Cavity

Surface Polariton Cherenkov Light Radiation Source

任意截面柱面静电系统中电子运动的分析

电子回旋谐振受激放射的动力学理论

轴对称结构电子回旋谐振脉塞

准光谐振腔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

DoubleStream Electron Cyclotron Maser 

Electrostatic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 f linear theory) 

静电电子回旋脉塞

Electrostatic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

The Study of INffraction Radiation Oscillation

3Mirror Quasi Optical Power Combining of Millimetre Wave Sources

The Orbit Theory of Electrostatic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s

渡越辐射自由电子激光中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的关系

Freeelectron Laserelectrostatic electron Cyclotron Remnance Maser Hybrids

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实验的准光腔毫米波信号注入器

A Survey of FEL Activity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Weak Seifridds on E1ectron Orbits for 3 Free Eleetron LaSer

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

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

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

Space charge Wave Theory of Free Electron Lasers

Theory of Wave Propagation Along Corrugated Waveguide Filled with

Plasmas Immersed in an Axial Magnetic Field

Linear Theory of the Electron Beam waveplasma Interactions in a Magnetized

Plasma Waveguidett

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

附录1:刘盛纲院士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2:刘盛纲院士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节身处困境意志不改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开始了。一夜之间,“左倾”狂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这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进行“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也被称为“五一六通知”,在当天的报纸、广播里公开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一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此开始”。在“文化大革命”最初的日子里,刘盛纲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不知道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政治浩劫。他像往常那样,每天早出晚归,继续探究着微波电子学的奥秘。

“文化大革命”的阴霾很快就蔓延到平静的成电校园。各色红卫兵组织,好像是在一夜之间就建立起来了。他们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开始闯入各个领域进行革命造反。“停课闹革命”成为势不可挡的洪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正确的科技教育发展路线和政策被彻底否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陷入瘫痪。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科学研究被迫中断,正在发展中的成电半空折翼,伤痕累累。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教育科技战线毫无疑问地成为首当其冲的重灾区,大批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从北京大学开始,全国高校迅速成立各级组织,揪斗系领导,打击科学工作者。几乎一夜之间,“赤卫队”、“成电红旗”、“成电东方红”等各种群众组织遍布校园。大字报满天飞,主楼前的广场上、食堂红色的墙上、校园的各主要道路上,很快就被大字报、小字报占领了,成了革命群众的言论主战场。一时间,往日宁静的校园,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人们到处捕风捉影,搜寻可以写大字报的材料。

“大辩论”、“大字报”、“大揭发”和“大批判”,这种被称为“四大”的运动形式,使“文化大革命”快速、无限升级,并不断臆造出大量的打击目标。先是抓“地”、“富”、“反”、“坏”、“右”,这些被叫成“黑五类”;接着是挖“叛徒”、“特务”,给一些无辜的人扣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继而是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走‘白专’道路的反动学术权威”,要把他们“拉下马”。成电校园里昔日的优秀教师们就由令人尊敬的师长变成了被‘·专政,,的对象。

“哐当——”研究室的门被粗暴地撞开,冲进来几个戴红袖套的人,恶狠狠地瞪着刘盛纲,吼道:“你这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刘少奇的孝子贤孙,给我们老实交代你的罪行!”说完,没等刘盛纲回答,这群人就蛮横地把他带到了设在学校主楼广场上的“批判台”上。

“批判台”上,远远望去,已经站了很多学院的领导和老师,院长谢立惠、副院长王甲纲及顾德仁教授等都成了批判对象。他们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被反扭双臂,下压上身,以“喷气式”飞机的姿势,接受着革命小将和群众对他们进行轮番批斗,甚至揪打。

被批判后,王甲纲等人被关进了“劳改队”,不能回家,集中住在三系楼下腾出的一间空教室里,进行“土劳改”。每天早上他们都得早早起床,先背诵革命语录,然后由腰缠武装带、手持皮鞭的革命小将监督着,胸前挂着诸如“反动学术权威”等字样的牌子,蓬头垢面地到食堂打饭。饭后,他们被安排去做最脏最累的勤杂活。这些人当中,尤其副院长王甲纲被批斗得最厉害。每天中午,革命小将都要把他抓到食堂旁边的一个临时“批判台”上,先唱一会“我是牛鬼神蛇”的嚎歌,才能吃午饭。一位始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竞受到如此凌辱,一股剧烈的绞痛在刘盛纲心里蔓延。

较这些人而言,刘盛纲因为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罪行”比“劳改队”的人轻一点,因此被编在“劳补队”里,即“劳动补课队”。“劳补队”的人不用被荚起来,但体力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刘盛纲先后被安排去疏通下水道、打扫厕所等。士可杀,不可辱。对从小深受磨难的刘盛纲而言,劳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遭受这种人格和精神的双重侮辱。

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游行、抄家,造反派们无所不能。每次游行时,刘盛纲都乞求造反派,孩子在家里,希望不要从南苑的眷四楼下走过,可是革命小将却偏偏要带着他们从眷四楼下走过。每次走到楼下,刘盛纲都把头埋得很……  P38-39

序言

有人说,科学家是一本书,一本诲人不倦的书;也有人说科学家是一笔财富,一笔启迪人心智的精神财富;还有人说科学家是一面旗帜,一面引领时代发展的旗帜。无论是书、财富还是旗帜,都代表了人们对科学家永不褪色的敬仰之情和对科学精神的无限追求。

从1956年来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刘盛纲院士就再没有离开过。五十七年来,刘盛纲院士扎根于成电这片党和国家都寄予高度希望的土地上,视学术为生命,以教育为己任,笔耕不辍,孜孜不倦。科学路上,刘盛纲院士为真理执著追求,为国家民族的科学事业无私奉献,更为成电发展尽心尽力。

刘盛纲院士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杰出的物理电子学家,是我国该领域的先驱者和具有国际声誉的带头人。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年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2003年获国际K.J.Button奖,2008年当选第六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科学技术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同时,他还向国家提出包括发展太赫兹科学在内的三个重要建议,为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国内外泫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盛纲院士始终关心和推动着成电的发展。他不仅是电子科技大学首任院士校长,也是至今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治校十五年,刘盛纲院士为学校各项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学术声望和国内、国际学术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盛纲院士的思想、工作、贡献和追求突出地体现了成电精神。作为学者,他严谨治学、刻苦攻关、勇于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作为教师,他为人师表、辛勤育人、桃李芬芳。古稀之年,刘盛纲院士仍然笔耕不辍,二十余年来,他开拓和推动了我国太赫兹研究的发展,是我国太赫兹科学的先驱。  可以说,刘盛纲院士的教学科研生涯不仅是一本诲人不倦的书,是一面引领时代发展的旗帜,更是成电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在刘盛纲院士八十寿辰之际,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去回顾和梳理刘盛纲院士的人生之路,去体会和了解中国微波电子学和太赫兹科学技术的不平凡的发展轨迹,去感受这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情怀,去思考一个成电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气质。

我们期望,该书能滋养心灵,给人以力量,同时能带给师生们以启迪和思索。也借此机会衷心祝愿刘盛纲院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9月

后记

在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和电子工业发展史上,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那就是仓!建于1956年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改名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建校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五十多年来,多少人在这里放飞梦想、播种希望、实现抱负,多少人在这里挥洒激情、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成电人”。

刘盛纲是这千千万万“成电人”中的杰出代表,是成电五十多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在他八十寿辰之际,学校成立了刘盛纲院士八十寿辰工作领导小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梳理刘院士的奋斗历程和卓越贡献,编写《人生之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一书。

本书从策划到编辑出版,历时一年。这一年中,我们有幸走近刘院士,深刻了解他对科学、对成电的无限热爱之情,了解他对振兴民族科技、培养创新人才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感受他高山仰止的师者风范和学者气度。八十岁高龄仍坚持奋战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忙碌”是刘院士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每次采访,刘院士只给我们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而这宝贵的一小时,还常常“断断续续”。推进太赫兹研究、申报国家项目、指导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会议……刘院士每天的行程都被排得满满当当。多次,当我们晚上给刘院士的家人或秘书打电话联系近期的采访事宜时,都会被告知刘院士正在回成都的班机上,要夜里十一二点才能到家。同时,让我们感受深刻的还有刘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五十多年来,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治校还是培养学术团队,他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刘院士的严谨还体现在对本书的写作要求上,对一些涉及学校发展历程的重要事件和细节,他都要求我们多角度采访,认真核实相关数据,确保事实准确、内容真实。

此外,在整个采写过程中,让我们感动的还有刘院士热情执著、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敬业奉献、朴实节俭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了国家强大、学校发展不懈追求、努力奋斗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刘院士,用行动为“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也必将成为激励我们年青一代努力前行的巨大力量,让我们踏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脚步,脚踏实地,书写出中国梦、成电梦的美好篇章。

为了能全面地了解刘院士的奋斗历程和科研精神,我们通过面访、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采访了刘院士的家人、亲属,曾经和现在的领导、同事、下属、老师、学生以及邻居、朋友等,共60多位。此外,还走访了刘院士的母校浙江大学和曾经工作过的东南大学,从他大学的老师和同事那里了解到了他读书时期的点滴故事,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感谢以上采访对象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别要感谢刘院士的夫人蒋臣琪老师,儿子刘朝宇、刘磊,他们不但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刘院士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同时还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校党委书记王志强、原校长汪劲松、现任校长李言荣的悉心指导和热切关怀,王志强书记担任本书编委会主任,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对本书的编写工作作出明确指示,李言荣校长亲自为本书作序。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本书的组稿、审稿以及相关图片资料的收集工作。本书第一部分即传记部分约十二万字由党委宣传部李玉纯主笔,党委宣传部陈伟参与了其中第五章的写作,同时陈伟、王晓刚还参与了部分采访工作,邝俊、林坤、郭正陆参与了部分图片的拍摄和处理工作。本书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由刘盛纲院士学术助手钟任斌副教授及秘书雷光英等负责整理,太赫兹研究中心师生为本书部分内容的搜集付出了辛勤劳动。

此外,物理电子学院党委书记徐军、院长蒙林等领导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档案馆、校史馆等相关同志向本书提供了珍贵的档案资料,学校办、人事处、研究生院等单位也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写作水平有限。书中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