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们的伟大事业。他深深地热爱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深深地热爱他。全党全国人民深切悼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胡耀邦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上下)》(作者陈利明)描述了胡耀邦的人生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利明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耀邦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们的伟大事业。他深深地热爱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深深地热爱他。全党全国人民深切悼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胡耀邦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上下)》(作者陈利明)描述了胡耀邦的人生历程。 内容推荐 《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上下)》描述了胡耀邦出身浏阳河畔、从小投身革命,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主政川北行署,执掌共青团中央,湘潭挂职锻炼,陕西主政两百天,历尽“文革”磨难,整顿中国科学院,拨乱反正闯禁区,平反昭雪冤假错案,主管宣传理论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等70余年艰难跌宕、曲折传奇、无私奉献、光明磊落的人生历程。 《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上下)》的作者是陈利明。 目录 上卷 一 浏阳河畔俊少年 童年时代 年少志壮 崭露头角 二 “红小鬼”苏区立功 投奔革命 苏区立功 蒙冤“AB团”分子 艰苦长征 三 延安年华堪回首 渡河东征 抗大历练 总政组织部长 伉俪深情 四 解放战争声威震 三战三捷 清风店冲锋陷阵 参与石家庄战役 打好太原“攻心战” 把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线 南下川北 五 主政川北行署 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清剿土匪 川北土改 统战典范 不负重托 六 执掌共青团中央 赴京受命 受到毛泽东赞赏 “背靠党委,面向青年” 指导办好团中央报刊 青年的知心朋友 关爱同志 好学勤思 善抓典型 严于律己 求真务实 创立“青年思想” 七 在湘潭挂职的日子里 兼任地委第一书记 关爱农村干部 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 一切从实际出发 “胡耀邦不吃请” 即兴赋《新桃花源记》 八 陕西主政两百天 履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 提出施政纲领 《电话通讯》起风波 离开西安 九 历尽“文革”磨难 横祸突然降临 干校生涯 困惑与深省 铮铮铁骨 赋闲在家 下卷 十 整顿中国科学院 再次出山 主持起草《汇报提纲》 惨遭迫害 转折关头 十一 拨乱反正闯禁区 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创办《理论动态》 组织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 在中央党校拨乱反正 十二 平反昭雪冤假错案 担任中央组织部长 冲破“组织枷锁” 平反冤假错案 全部摘掉“右派”帽子 平反昭雪大案重案 十三 主管宣传理论工作 兼任中宣部长 召开理论务虚会 振兴文学艺术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关心群众文化生活 十四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央机关要做表率 推动农村经济改革 促进对外开放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推动干部队伍新老交替 十五 对外交往传佳话 推动开创外交新局面 独特的外交风格 对国际友人坦诚相待 十六 公仆本色 与民同乐 甘当公仆 端正党风 清正廉明 知己知音 十七 高风亮节 为人风范 海纳百川 不计前嫌 不徇私情 勇于自责 心里装着百姓 孝子情怀 公正待人 胡耀邦生平大事年表(1915—1989)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胡耀邦出生的年代,正处于中华民族阵痛之时——辛亥革命,清帝逊位,张勋复辟,南北议和,二次革命,护国讨袁……时代风云,王旗变幻,无不给神州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 苍茫大地,已是四野凋敝,百姓枯槁,民不聊生,饿殍遍地,而贪官污吏,欺上压下,胡作非为,更使穷困不堪的百姓挣扎在苛捐杂税之中。 父母十分喜爱胡耀邦,尽管家境贫寒,也设法让他读书。父亲说:家再穷也要让儿子读书识字,将来有所成就。胡耀邦5岁时,父母便送他到附近的“种桃书屋”启蒙,同时由胡耀邦的堂兄胡耀清老师带他到山枣乡长寿村(离胡耀邦家住地中和乡10余里)琢玉私塾去读传统教科书。村塾是胡氏宗族和村里其他氏族合办的,授课内容是相沿成习的《百家姓》、《人之初》、《千字文》,对简单的对子,描红练字,背诵唐诗,教授《论语》、《孟子》、《幼学》等。胡耀邦记忆惊人,思维敏捷,勤学好问,因而成绩出类拔萃,老师教授的课文,他熟读几遍,就能倒背如流。对于一些疑难句子,他也要打破沙锅璺(问)到底。因此,私塾老师非常赏识他,常在他父母面前夸赞道:“耀邦这孩子非同凡响,是个人才,将来定有出头之日,你家洪福非浅也。”胡耀邦7岁时,进入胡氏族学兴文小学就读,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传统的旧式教育制度已经废止,代之而起的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的洋学堂。浏阳各乡相继办起了小学。 1926年春,百花争妍,万树吐绿,小鸟在枝头歌唱。10岁刚出头的胡耀邦,心花怒放,他被离家约13公里的文家市礼文小学(现为里仁小学)高小部录取。礼文小学坐落在文家市的文庙内,是一所完全小学,分初小与高小两部。这所新式高小从创办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民主、爱国的思想教育,并且吸引不少先进知识分子来校任教。 文家市是位于浏阳、万载、宜春、萍乡四县交界的边陲小镇,古有“东南锁钥,吴楚咽喉”之称。这里地势险要,层峦叠嶂,在中和村东北方向,是浏阳县南乡的首镇。胡耀邦走出闭塞的山村,在这里大开眼界,立下勤奋读书,将来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胡耀邦在礼文学校读书的学生生活是异常艰苦的,他每日起得特别早,背上母亲给他准备好中午用餐的饭菜盒和书包,翻山越岭,抄近路赶到学校上课,来回20余公里,风雨无阻,从不间断。高小学习,使他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在七年后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胡耀邦冲破险阻,带伤走完全程,也得益于小学时候的每日步行数十里的锻炼,他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前,在家读高小就在崎岖山路上行走了二万五千里。 礼文小学的课程,开设了国语、算术、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等,至1927年还增加了训育课,主要教授三民主义等政治内容。 胡耀邦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特别珍惜分分秒秒。上课时,他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老师讲得条理分明.口若悬河,他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但下课铃一响,他便到课堂外踢毽子,做游戏,与同学追追打打,玩得特别开心。由于他在课堂听讲十分认真,善于独立思考,因而每门功课都是优秀,深得师生们的赞赏和钦佩。胡耀邦的任课老师甘思藻曾经回忆说:“我在里仁学校教了20多年书,所见最为好学的学生莫过于胡耀邦。当年他在班上的年龄数最小,可是他的功课成绩却名列前茅。一个高小学生能写出长篇的文章,这在当时就寥寥无几,若在今日,可断言更是凤毛麟角!” 胡耀邦对老师的培养从不忘怀,在浏阳刚解放不久的1950年,他就给甘思藻老师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信中叙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还随信寄去50万元钱(旧币,合人民币50元),以表示他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在浏阳中学读书的时候,胡耀邦的班主任老师是喻科盈,新中国成立后系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的工程师。 20世纪60年代,胡耀邦在湖南湘潭工作时,曾向当地的浏阳一中(即前浏阳中学)的校长打听过喻老师的情况,但浏阳一中也不知道喻老师的去向。1981年,胡耀邦再次写信到喻老师的家乡浏阳社港区打听,才得知喻老师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工作,随即于当年11月29日致信邀请老师去北京会面。 胡耀邦在信中写道:“科盈老师:得悉玉体犹壮,健饭如常,儿女已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为人民尽力,不胜欣慰,我没有忘记您,没有忘记小学和初中时期其他几位老师,因为这些老师那种正直、廉洁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曾经给了我巨大的感染力量。很希望能在北京见到您,不过此地气候已严寒,于年事过高之人,诸多不适,希望您明年夏秋季节来……” 1982年7月,喻科盈老师由女儿陪同,到北京赴约,见到了分别50多年的学生胡耀邦。 “您的名字我记得很清楚。”胡耀邦端详着喻老师的鹤发童颜,深情地说,“您大致的轮廓我还记得,可是您现在面部变化太大了。” “是啊,你的记性真好,半个多世纪了,那时我才20来岁,现在都快80岁了,岁月不饶人啊!” “杨勇也是您的学生,不知您可记得?可惜他现在不在北京,不然他一定会来看您的。” “你们工作都很忙,我不能耽误你们过多的时间。” “喻老师,小学和初中的老师,我找了很久,能找到的,只有您一位了……”胡耀邦无限感慨地与喻老师亲切交谈着。 离京的前一天,师生一起合了影。胡耀邦为老师和他的女儿各买了块上好的衣料,并设宴为老师饯行。临别时,胡耀邦依依不舍地说:“祝您健康长寿,下次再来!请代向师母问好!” 胡耀邦在学校里,是一名聪明好学的学生,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调皮孩子。据乡亲们回忆,童年的胡耀邦,喜欢在正月跟随大人耍龙灯、闹元宵,10岁时就加入了龙灯队,特别引人注目。他对自己小时候的一次恶作剧记忆犹新。他不到lO岁时,有一次,邻居办喜事,他见大人划拳喝酒,热闹非凡.便与几个同龄小孩偷了一壶酒.躲在屋角落里,学着大人的模样开怀畅饮,结果一个个醉成一团,东倒西歪。他们被大人发现后遭到一顿打骂。从此,胡耀邦懂得酒不比水,不可过量,乃至终生在喝酒时从不过量。P8-10 后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1988年2月开始,作者经历10余个春秋,不畏艰难险阻。劳碌奔波,体脑并用,终于写就了《胡耀邦传》初稿,计80余万字。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又经历近10年时光,在各级领导、专家的热忱指导、亲切关注下,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书稿即将付梓,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至此,历经20余个酷暑严寒,苦心耕耘,作者终于见到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其欣喜之情难以言状。 半个多世纪前,即1 957年11月24日上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株洲召开的中南5省(两广、两湖和江西)共青团书记会议(名日“青年活动分子大会”)上,作了动人心魄的报告。我作为学生干部(班长、高中部班联主席)、共青团员,有幸分享了耀邦同志那生动感人、妙趣横生、富于鼓动性的演讲。他不用讲稿,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出语惊人,接连讲了3个多小时,不时博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报告结束时他双手一扬,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地说:“我今天讲的可归纳为八个字:‘眼光远大,坚决前进’。”我衷心钦佩这位卓越的青年运动领袖的非凡才能和超人的演讲艺术。 1983年,在实现干部“四化”的机构改革中,我从新闻单位调市委筹备党史办并任副主任,从此写入物传记成为我的本职工作之一。10年后我调市文联任职。30余年来,我在新闻、党史、文艺三条战线工作的经历,并获党史研究、文学创作两个高级职称,为文史结合的创作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为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欣喜,立志为我所敬爱的胡耀邦同志立传。于是在做好日常行政工作的同时,结合征集有关党史、军史资料以及湖南籍的风云人物陈明仁、程潜、谭震林、耿飚、杨得志、王首道以及党的第一至五届总书记陈独秀等人物资料,为他们撰写长篇传记(陈明仁、程潜、谭震林、王首道、陈独秀、左景星等的传记已先后由解放军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采写胡耀邦,也成为我的强烈愿望和人生追求。 我深知,写传记文学要达到人物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的统一。作者必须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搜集、采访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料和鲜活的口头材料,而后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文艺的手法,注重人物性格和细节的刻划,精心写作。 为了详细、全面地占有传主的材料,作者必须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闭门羹,要多跑、多看、多问、多听、多想、多记,腿勘、口勤、眼勤、笔勤,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努力完成征集、采访任务。为写好这个长篇,我采访了他的上级、战友、同事、部属、亲属不下百人次,不顾旅途劳顿,走遍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几十年来,我没有什么节假日,更不打扑克、搓麻将。虽然活得很累,但我乐此不疲。 在采访过程中,作者受到许多单位和采访对象的热情支持,他们为作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胡耀邦照片和口头材料,对此,作者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本书采写过程中,由于作者退休多年,出差经费全靠自理,因而经济拮据,受到有关领导同志和企业家的热忱支持,作者特表谢忱。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夫人刘燕平,她是一名高中高级语文教师,数十年来,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承担全部家务和培育子女的义务,解除了作者的后顾之忧。同时挤出时间为作者修正书稿,热心当第一读者,所以我的写作成就,有她的一半,其情可感,永不忘怀。 2013年10月28日于株洲潜心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