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尚且能驾驭神兽“四不像”,虽说是神话,但至少说明麋鹿是能够让人接近的。
胆大心细的丁玉华在国际上人工驯化麋鹿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他开始实施人工驯养麋鹿。丁玉华从此揭开了生物科学试验的新篇章。
要想人工驯化仔鹿试验获得成功,首先必须让仔鹿在脱离母体两个小时内,就被人为断绝母子关系。因为仔鹿在出生后两个小时内,它是不惧怕人类的。两个小时后,母子关系一经确立,仔鹿对人类的敌视和防范就被它的母亲神秘地灌输在仔鹿记忆的基因里。
丁玉华选择了一头仔鹿孤儿进行人工驯养试验。同时他要试验解决世界上“仔鹿无母即夭折”的难题。因为在丁玉华实施人工驯化麋鹿之前,世界上尚无成功驯化的先例。而且母鹿难产死后,留下的仔鹿都没有存活的希望。
丁玉华为这头驯化的第一头仔鹿取名为“醒醒”,即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觉醒之意。醒醒是个孤儿,因为它的母亲在它刚出生时就难产死了。它的父亲是PIA-11号(1990年鹿王),母亲是PIA-24号。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鸟儿在林中大声地卖弄着它们的歌喉。丁玉华和同事卢兴保像往常一样在保护区围栏内巡视。当他们走近一处高大浓密的狼尾草丛时,突然发现一头麋鹿躺在草丛里,一动不动。
“它头上没有角,应该是一头雌鹿。从它体型看正当壮年,所以不会是自然老死。它身上没有明显的受伤痕迹,应该也不是人为杀害。那么这只麋鹿到底怎么会死的呢?”
就在丁玉华心中充满疑惑的时候,那只母鹿的尸体忽然动了一下。
“咦,母鹿尸体怎么会动呢?”
丁玉华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仔鹿从雌鹿的身体下面慢慢地爬动着。
“小卢,快来帮一把。”
丁玉华和卢兴保把仔鹿从雌鹿身体下面抱了出来。
原来这头雌鹿是难产死的。
那头被丁玉华抱出来的仔鹿就是现在的醒醒。
醒醒的母亲虽然难产死了,但醒醒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很快,醒醒被抱进了“幼鹿人工哺乳室”。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饲养人员给它称体重、量体长、编耳号、拍照片,为它建立了一份特殊档案。
这是一头雌鹿。
仔鹿在刚出生时,很难辨认性别。
后来丁玉华从仔鹿小便的姿势中观察出它们的性别。
醒醒生下来没有母亲,所以没有母乳喂养。饲养人员对它进行人工哺乳,给它吮吸牛奶瓶嘴。醒醒很娇惯,饲养人员每天到附近上海市川东农场牛奶场现挤牛奶,回来经过蒸煮、冷却至体温后再进行饲喂。并详细记录下醒醒牛奶饲喂次数和饲喂量、生长发育指标、疾病治疗等情况。
牛奶与麋鹿的奶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牛奶中的糖分含量是麋鹿奶的两倍,醒醒的肠胃功能开始不适应,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长期拉稀不止,但都被丁玉华诊治康复了。醒醒断奶后,饲养人员又调教它采食饲料。在这头仔鹿的驯化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在刚开始驯化的时候,醒醒的野性依然十足。开始给它安排了一位女饲养员,可它对女饲养员却不太友好。一次,女饲养员给它喂饲料时,它突然跃起前腿,把女饲养员一下扑倒在地。随后它就用嘴巴去啃女饲养员的头发,把女饲养员吓得不轻。
后来,换了男饲养员卢兴保。开始,醒醒对小卢并不买账,也蹶过蹄子撒过野。小卢把它当作不听话的孩子,关在屋子里严厉训斥,循循善诱,可是醒醒依然我行我素。小卢拿它没办法,软硬兼施,给它好东西吃,为它挠痒,给它认真“讲道理”。天热了,小卢还要为它洗澡、梳毛。
时间长了,醒醒听话了,它对小卢产生了感情。每次小卢抚摸它,它总要低头抵在小卢身上亲昵地摩挲一番。当醒醒听到小卢熟悉的脚步声时,它就会大老远地跑出来兴奋地迎接他,并跃起前腿扑上去与小卢亲切地拥抱。但女性游客和醒醒接触,它就不高兴。尤其是穿漂亮衣服的女性游客和醒醒一起拍照时,它就不住用头顶,用嘴拱。当然,这对游客不会有危险。醒醒和男士接触却显得很亲密、乖巧,情意绵绵。它开始接受游人的抚摸、赠草,并亲切地与之合影,不再逃之天天。
醒醒,这头人工驯化成功的雌鹿作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超级形象大使共接待过中外游人100多万人次。这是若干年来第一头与人类零距离接触的麋鹿。醒醒还和国家高层领导、国内外麋鹿专家学者、演艺明星亲切地合影,熟练而大方地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打破了1000年来麋鹿与人类僵持的局面。
醒醒很快10岁了,在麋鹿家族里已是壮年。当年饲养它的小卢也已变成了老卢。丁玉华和同事商量决定把醒醒放回保护区。卢兴保解开醒醒身上的绳索,连哄带骗把它带到了野放区,可醒醒紧紧地跟在老卢后面,一步也不离。突然,老卢加快速度,硬着头皮上了车,头也不回就走了。
3天后的一个下午,让人想不到的是,醒醒独自又摸了回来,出现在老卢身边。老卢的双眼湿润了,他激动地轻轻抚摸着醒醒说:“醒醒,你不愿走,就不走吧。”
丁玉华和工作人员人工哺育驯养仔麋孤儿的试验成功,解决了自古以来麋鹿“无母即天折”的难题。
醒醒终身未嫁。因为它整天忙于接待中外游客,没有机会与其他雄性麋鹿接触。所以,它一直是个“老姑娘”。 醒醒15岁那年,眼睛患上了白内障,工作人员才让它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它该歇歇了。由于醒醒牙口不好,老卢每天给它喂最鲜嫩的青草,定期给它体检、服药。夏天,老卢给它消暑降温,冬天,为它驱寒取暖。后来,醒醒先是门齿脱落了几颗,吃草时要反复咀嚼才能艰难地吞咽下去。再后来,它身上原先光滑的毛发也掉落了不少,一双大眼睛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老卢觉得醒醒的日子不多了,也许就在近几天。老卢连续几个晚上,都是半夜从家里赶来保护区,他要多陪伴一会儿醒醒。
P105-107
丁玉华是我的朋友,我们因麋鹿而相识。
第一次采访丁玉华是1994年12月的一天,记得那天晚上住在麋鹿自然保护区,巧遇来采风的省作协贺景文、省国画院施永成两位老师。那次我写下了通讯《无悔的选择》。
第二次采访丁玉华是2001年4月,那是《青春》杂志社邀请江苏部分作家在麋鹿自然保护区举行“麋鹿之乡文学笔会”,过后我写出了报告文学《守望者》。
在这之后,丁玉华带领他的团队在世界麋鹿保护和研究领域又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和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硕果。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闻名中外,举世无双,它成了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大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独特名片。丁玉华从一名普通农村兽医成长为享誉世界的麋鹿之父,确实很了不起。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促使我下定决心再次拿起拙笔详细地写一写这位杰出的麋鹿专家。
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次采访丁玉华和他的家人及同事,广泛搜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精心打造出拙作《麋鹿之恋》。
丁玉华从1986年江苏大丰糜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创办即被上级组织调到那里工作,至今已走过27年的风风雨雨。当初他刚过而立之年,现在已两鬓斑白。其中他担任保护区管理处技术负责人19年,兼任保护区管理处常务副主任18年。他带领他的团队在渺无人烟、荒凉寂寞的中国南黄海滩涂湿地,“创造了苏北闻名、江苏闻名、中国闻名、世界闻名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中国最大的麋鹿圈养种群,也建立了世界上首次成功放归大自然的麋鹿种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博士语);同时创下了三个“世界之最”: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最大的麋鹿基因库、最大的麋鹿种群。丁玉华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和神话,得到了国际相关组织、相关领导人,国内高层领导和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誉。而这成功背后的艰辛令常人难以想象。
《麋鹿之恋》这本拙作试图把丁玉华和他的团队远离家人在江苏东部南黄海滩涂湿保护和研究麋鹿,扩大麋鹿种群,让麋鹿成功回归大自然的艰辛过程,以及关于麋鹿、关于环境保护的科普知识,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下来。旨在讴歌时代精英,让人们受到丁玉华和他的团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刻苦钻研、拼搏进取和实干奉献精神的感染,既激励人们学习先进、热爱生活,又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在过去的27年里,麋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先后换了一茬又一茬,一直没有调动的唯有丁玉华。他已和麋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麋鹿需要他,而他更离不开麋鹿,麋鹿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丁玉华和他的团队为了保护和扩大中国麋鹿种群付出了他们这代人的青春和汗水。为了扩大更多的圈养麋鹿种群,为了让更多的麋鹿回归大自然,丁玉华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南黄海滩涂湿地仍将长久地守望下去。关于丁玉华和他团队的传奇,关于麋鹿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在这本书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丁玉华的同事夏勇、徐安宏、沈华、任义军、解生彬、刘彬、王立波、侯立冰及丁玉华的妻子曹彩萍、女儿丁晶晶等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为作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出版前,传主丁玉华认真审阅了书稿,并作了部分修改;作家马连义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丁玉华提供了摄影家杨国美、周古凯、陈许、严正东、李东明、孙华金等拍摄的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为本书增色许多。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条件和水平,书中缺点和错误一定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诸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张汉林
2013年10月18日于斗龙港畔
还说麋鹿之吉祥
——阅读《麋鹿之恋》
这许多年来,关于丁玉华及他的团队保护和研究珍稀动物麋鹿(俗称“四不像”)的文字、图片、音像不绝于中外各类媒体及各级媒体。张汉林先生写下这本纪实文学《麋鹿之恋》,对于这样一位多年来备受关注的人物及其团队进行一次系统的、集大成的生动叙述和描写,对于当下麋鹿保护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及若干年后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作为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苏东部沿海农村的丁玉华,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国内知名的鹿科专家,并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做出历史性贡献,除了他自己的品行、努力、智慧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等诸多因素外,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背景是因为这一时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时期。因此,麋鹿得以走出濒临灭绝的“红皮书”;得以从围栏走向大自然,也因此,人一辈子只要顺应历史的大趋势,努力学习,诚实做事,是能够做成许多事情的。
丁玉华这辈子带领他的团队,究竞做成了哪些事情呢?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帮助麋鹿复壮种群,从濒临灭绝的境地走出“红皮书”;二是帮助麋鹿走出围栏实现野生种群回归大自然;三是建成一座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四是在学术上把麋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四条,每一条都足以构成历史性的功绩。丁玉华是一位农家子弟,他的团队中沈华、徐安宏等早年大多是青壮年农民,他们在20世纪下半叶,在江苏东部南黄海之滨默默无闻地创造了伟大的业绩。
当我们远远地看着这些光环的时候,许多人心生羡慕之情。但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看到的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寂寞,甚至是无奈。或许我们换一个视角以愉快和智慧的心境,适度参与他们的生活,并且欣赏他们的生存环境。那竟然是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因此,后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文字,画出许多动人的画面,以至丁玉华和他的许多同事,也心受所染,行而动之,写下许多优美文字,画出许多动人画面,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他们美丽动人,甚至高尚、纯洁的人生,也以至他们的性情,他们的言语,他们的着装,都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后期,许多外部加盟而来的有知识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把整个自然保护区装点得色彩斑斓。那真是一段风生水起、让人难忘的时光。
丁玉华已年过半百了,仿佛一个紧握的拳头全部张开,青春与时光都从五指间悄悄地流逝。我们坐进安静的书房,回忆刚刚过去的几十年时光,从容地梳理我们的思绪,那些激越的情绪已经远去。我们不再单纯和诗意,也不再固执与偏激。我们像回放老电影那样想起许多人和许多故事,最后的结局,还说麋鹿之吉祥。上帝之造化,大地之精灵,麋鹿九死一生,阅尽千年历史,历尽世间沧桑,我们最终发现,凡曾经真正关心帮助麋鹿者,吉祥之麋鹿必赐惠与他,莫不如此。我建议读到这段文字之人,如果有机会,去和吉祥之麋鹿作一次近距离接触,不要走马观鹿,不可轻蔑之。你与之相视,把它当作你的兄弟,当作一位不会说话、面无表情但内心强大的兄弟。细观之无表情之表情,阅读之无神之眼神。如果再进一步,你喂一束草或从内心祈祷或赞美一次,你会终生受益的。
无疆无界地写下上述文字,遵汉林先生所嘱,谨以为序。
马连义
2013年春
张汉林编著的《麋鹿之恋》以翔实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麋鹿之父”丁玉华及其团队的感人事迹——他们在荒凉寂寞的中国南黄海滩涂湿地创造了世界闻名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圈养种群,建立了世界上首次成功放归大自然的麋鹿野生种群。丁玉华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和神话,得到了国际相关组织、国内权威部门和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麋鹿之恋》对于麋鹿的保护、研究和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且能激励人们弘扬正气、热爱生活、节约资源、珍惜生命!
张汉林编著的这本纪实文学《麋鹿之恋》通过主人公丁玉华为麋鹿种群恢复奉献27年青春年华,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为主轴,融写景、记人、叙事、抒情于一体,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对于这样一位多年来备受关注的人物及其团队进行一次系统的、集大成的生动叙述和描写,对于当下麋鹿保护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及若干年后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