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宝 宋代佚名设色绢本《牧牛图》
当赵宋政权确定了下来,太祖赵匡胤就立了一个石碑,刻戒律三条,置于殿中,规定了其后的诸嗣君即位时必须跪读:“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由此,终宋一代,文臣都无欧刀之祸。
宋朝可以说是个文化王朝,知识分子——也就是所谓的文人——得到了施展的平台。台湾学者李敖就曾经感慨,特别想做一个宋代人。在现代人的印象里,宋代文人好像都很有才华,诗词、绘画、书法样样精通,创造了古代艺术空前的成就。但事实上,这些文人多是读圣贤书而出仕的,他们主要的理想是“文以载道”,所以做官是第一要务。诗、词、书、画只是他们抒情遣怀的一种业余嗜好,并不是赖以生存的职业。而绘画作为一个职业很早就有了,在宋代文人将书法、诗词融人绘画以后,才出现了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的分别。文人通常都以业余画家自居。
古代以画师、工匠来称呼职业画家,他们的社会地位相比所谓从仕的文人要低许多。宋太宗赵匡义于雍熙元年(984)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使绘画行业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画师与一般工匠不同,工匠们的报酚叫“食钱”,画院画师的报酬叫“俸值”,还是有一定品级的。在宋徽宗赵佶时期,绘画还成为了科举制的一部分,叫作“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通过考试后,被录取的画家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平民出身)。在画院的学习,除了绘画以外,还有其他文化课。等学业结束,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分配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
宋朝皇帝优待画家的颇多。川蜀名画家黄居案于宋太宗时进入画院,即被任为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后来深得太宗赏识,提拔为光禄寺丞(从六品),还特别“赐紫”,佩金质鱼袋。宋朝承袭唐代制度,上朝时官服的颜色以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手持象牙笏(六品以下的为木笏),腰带上都要佩鱼袋(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黄居寀身为从六品被特赐了紫色官服、佩鱼袋,在画院居于主持地位,其画风也被视为当时画院之圭臬。宋太宗喜欢搜访名画,就下令天下郡县进行搜集,由黄居窠负责鉴定工作。如此受重视,真是所有职业画家所梦寐以求而无法实现的。
古代人也有身份证。因交通相对不便利,古代普通人活动的地理区域较小,户籍管理也方便。只有一些需要流动的人员需要身份证,比如官员。据考,隋唐时期出现了官员的身份证。当时,朝廷会给官员们发一种“鱼符”。这种东西由木头或金属制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宫居级别、俸禄几许以及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鱼符的材质与官员的官衔大小有直接联系,比如三品以上的用金,五品以上的用银,等等。
到了明代,官员的身份证变成了腰牌,多以象牙、兽骨制成,沿用至清代。
下页的这幅《牧牛图》为宋代无款,即佚名画,从画风来看是典型的南宋宫廷职业画家李唐、贾师古风格。李唐于宋徽宗朝就在画院供职,“靖康之难”后南渡到杭州,宋高宗重建画院后再度入画院。他横跨了南北宋两代,其画风在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幅画带有追慕名家的风格,在画院制度中也是常有的事,一来是投皇家喜好,二来也有可能是市面上一时流行。
P2-4
2007年1月,《天下收藏》播出第一期。
2013年,展眼已过六载。
6年,这两个字是一个浓缩的象征,里面有无数的小格子,格子里储藏着时间的记忆。随手一拉,记忆的碎片像落地的水珠,一片片飞溅而出,每个碎片上如电影般演映着我们经过的那些日日夜夜。
这是我们《天下收藏》栏目组的宝藏。它零散、细碎,又穿插着披星戴月的辛苦疲惫,却也纪念着灯光闪烁时的欢欣鼓舞。那些点点的碎片如宇宙穹幕的星辰,随着时间的消逝,依然历久璀璨。
碎片一,节目录制现场。这期节目有4个藏宝人,之前都彩排得很顺利。临录前,领导说时间可能会太长,要撤掉一个藏宝人。由于这期的女编导是个新手,她瞬时就傻了。该怎么跟藏宝人说?藏宝人会有什么反应?要是藏宝人闹起来怎么办?要是办不好领导责怪怎么办?现场还有嘉宾需要培训,还要给其他的藏宝人发表“动员演说”……一件件突如其来的麻烦事儿摆在她面前。她无助地坐在走廊里,哭了。
碎片二,剪辑房。这里是编导们进行后期制作时最常出没的地方。每次拍完了几期的素材,编导们都会在这里剪片子。墙上挂钟的指针已经走过了一个对时。在不变的矩形空间里,时间却似塌陷一般地流逝。在这个时空中,人的身体已经开始呆滞,但仍如机械一般在运作,任星移物换、四季变迁。
碎片三,家。忙完一天的工作,到了家甚至不知是何时。很累,拖着已失去知觉的身体,就这么倒在了床上,在眼睛缓缓闭上的同时,意识也渐渐模糊,那些事物和声响越来越远,而自己越来越沉下去,直到什么都不觉不晓。当再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穿着回家时的衣服,而日头业已高照。新的一天,又要忙碌起来了。
碎片四,外景。有一期是赶拍“七一特别节目”。酷暑之下,我们顶着大太阳满北京城地跑,联系这个又联系那个,顺利的要办,不顺利的也要办。还有一期是在首都博物馆录制特别节目,时间紧、任务重,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博物馆与电视台,要协调各种灯光、舞美、音响,还要写各种节目策划文案。劳碌的我们在整个北京的视界中虽然并不起眼,但我们就是她的颜色,年轻而充满干劲儿。更奇妙的是,再苦再忙也就这么干了下来。回头一想,就像河水冲出的河道一样,唱的都是胜利的赞歌!
碎片五,电视机前。每一期都倾尽了我们不分昼夜的辛勤劳作,在“作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刻,尽管付出了许多,但在收获的时节仍然甘之如饴。特别是那些新加入的她(他),从看到自己的“处女作”开始,就将兴奋藏在了心里,只在一个人的时候,看着节目的播出,想着过程中的努力,笑着哭了。
碎片六,嬉笑的时候。节目的每期藏品,都是经过海选筛选出来的。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藏宝人前来参选,有的提着袋子,有的背着大包,还有的扛着箱子、麻袋,目不暇接。很多藏宝人是从各个省份赶来北京的,操着各种方言土语,令整个会场热闹得不亦乐乎。由于每期节目大致只有3个藏宝人,而且每期的主题都不一样,所以只能一次一次地筛选。有一次,一个藏宝人神采奕奕地来了,背着包还提着袋。他声称背上的是元代青花瓷,手里拿的是明代釉里红,还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不如他的宝贝来得珍贵。结果,他真的入选了。可当我们再次跟他强调,在节目上若是被专家鉴定为赝品,王刚老师会毫不留情地砸下那柄金锤,他亢奋的情绪不知怎么就渐渐收了起来,显出为难的神色。后来,当我们再次寻找他的时候,他早已不知所踪。想来,他是后悔了。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我们只希望把这6年的回忆凝成一个缩影,以书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但是书的篇幅有限,我们更愿意将节目的精华留在里边,而那些节目外的悲、喜、苦、乐就只能留在这结尾处,寥寥几笔,与君同享。
愿《天下收藏》如烙印在我们的心里一样,也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天下收藏》栏目组
第一篇 盛世文华说两宋
亮宝 宋代佚名设色绢本《牧牛图》/002
一号藏品 宋代雕漆茶盏托/007
二号藏品 宋代官窑碗/014
三号藏品 宋代龙泉窑青釉三足炉/018
第二篇 开创新风元代瓷
亮宝 元代枢府窑玉壶春瓶/024
一号藏品 枢府窑印花缠枝莲纹盘/028
二号藏品 青白釉梅瓶/032
三号藏品 釉里红龙凤纹四方罐/035
第三篇 日用起居话宫廷
亮宝 清代乾隆紫檀嵌银丝铜胎画珐琅执镜/040
一号藏品 清代掐丝珐琅太平车/043
二号藏品 清代乾隆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图把镜/048
三号藏品 清晚期铜手炉/052
第四篇 端庄秀美永宣瓷
亮宝 明代永乐青花花果纹碗/058
一号藏品 明代永乐甜白釉暗龙纹压手杯/060
二号藏品 明代宣德青花团龙纹碗/064
第五篇 轻盈俏丽成化瓷
亮宝 明代成化青花荷塘清景罐/070
一号藏品 明代成化青花瓜蔓龙纹罐/072
二号藏品 明代成化斗彩麒麟纹天字罐/076
第六篇 道风仙骨嘉靖瓷
亮宝 明代嘉靖红地黄彩海水云龙纹罐/082
一号藏品 明代嘉靖青花矾红象耳瓶/084
二号藏品 明代嘉靖青花渣斗/088
三号藏品 明代嘉靖矾红双风八卦纹方盒/091
第七篇 清淡致远崇祯瓷
亮宝 明代崇祯青花山水人物纹筒瓶/096
一号藏品 明代崇祯哥釉地青花蝴蝶纹胆式樽/099
二号藏品 明代崇祯青花福禄寿人物纹盘/104
三号藏品 明晚期青花人物故事图筒瓶/107
第八篇 聚散两依说攒盘
亮宝 清代同治银镏金錾花梅花形攒盒/114
一号藏品 粉彩花卉纹攒盘/117
二号藏品 漆画描金攒盒/121
三号藏品 浅绛彩花鸟纹攒盘/126
第九篇 松问琴声说雅事
亮宝 北宋松石问意琴/132
一号藏品 汉代曾王止戟琴/135
二号藏品 宋代湖田窑影青釉葵口茶盏/139
三号藏品 龙泉窑八卦弦纹三足炉/144
第十篇 盛唐遗风辽代瓷
亮宝 辽代黄釉水波纹镏金柄盖瓜棱执壶/150
一号藏品 辽代三彩海水龙纹执壶/152
二号藏品 辽代黄釉刻花执壶/157
三号藏品 辽代绿釉印花水波纹瓜棱水注/160
第十一篇 巧手刻花耀州瓷
亮宝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碗/166
一号藏品 宋代耀州窑青釉倒灌提梁壶/168
二号藏品 宋代耀州窑刻花花卉纹碗/171
三号藏品 宋代耀州窑莲花瓣碗/174
第十二篇 汉代遗韵两宋留
亮宝 宋代《汉宫秋图》/178
一号藏品 汉代灰陶猪舍/181
二号藏品 宋代官釉双耳樽/186
三号藏品 宋代龙泉窑刻花葫芦瓶/190
第十三篇 精致秀雅雍正瓷
亮宝 清代雍正官窑青花樽/196
一号藏品 清代雍正青花五彩龙凤纹碗/199
二号藏品 清代雍正粉彩花蝶纹碗/203
三号藏品 清代雍正粉彩人物纹瓶/208
第十四篇 精工细作百宝箱
亮宝 清初大漆描金嵌宝文具箱/214
一号藏品 正方形双龙提梁百宝箱/216
二号藏品 镶玉葫芦百蝶纹书形百宝箱/219
三号藏品 文房百宝箱/223
第十五篇 溢彩世界说水浒
亮宝 清代道光粉彩梁山一百单八将套碗/228
一号藏品 清代五彩水浒人物樽/230
二号藏品 晚清水浒人物折扇/234
后记/238
编辑的话/240
只想一纸风行
除非你坐拥巨额财富、身家亿万资产,能够轻松惬意地将一件价值高昂的文物珍品买下来;或者出身收藏世家,多宝楅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有充足的变现能力。否则,面对价格越来越高的古玩拍卖市场,又有何立足之地呢?
若你看过《天下收藏》节目,就会发现上述的想法其实陷入了误区。
首先,文物收藏对于普通百姓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举个例子,在某期节目中,藏宝人带来了一只清晚期的民窑青花碗,经专家鉴定为真品,但价值只有800元。不要小看这只碗。对古玩藏友来说,晚清青花瓷是学习瓷器鉴赏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古玩界有一个共识,晚清瓷器都有仿康、雍、乾瓷器的趋向。如何从晚清瓷器中看出康、雍、乾瓷器的痕迹,同时又看出不同之处,实战经验就来自于多接触类似的廉价真品。如果能把这一环节的知识了然于胸,恭喜你,你已经在瓷器鉴定领域开始登堂入室了。所以,收藏不论级别,关键是切入点,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有时更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你的古玩鉴赏能力。
然后,我们来谈谈金钱之外的考虑。
一件古玩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围绕着它的产生有着很多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故事”。故事,即旧事,等于历史。令艺术品不朽的原因,除了艺术品本身之美,还有历史。《天下收藏》的一个宗旨就是让观众在节目营造的欢笑场中享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乐趣。这才是最实惠的。
比方说,我们有一期谈到瓷胎画珐琅。世人皆知珐琅器物干金难得,可本质上,珐琅彩料其实是人工合成的金属化合物,绝非稀有。其价值更多是与其背后的历史有关。珐琅彩料其实是舶来品,最早将珐琅彩料涂画在器物(最初是铜制品)上的是15世纪的欧洲人。后来,康熙皇帝看到了这种工艺,很是喜欢,遂下令把这种彩料画在瓷器上。于是各级官员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当时,景德镇的瓷器是国内最好的,既洁白又细腻。先是在当地将素瓷烧好,由特派专员护送,千里迢迢运到紫禁城,交由如意馆(直接隶属于皇帝,那里网罗了全国最顶级的绘画大师、书法家、瓷器制作大师)的宫廷画师加绘珐琅彩饰,最后加以烧制。一件杰作才由此诞生。
《天下收藏》节目就是这样,给你展示一件件古玩,讲述一段段往事。虽然这些不能给你的物质生活带来改变,但能带你重温华夏文明的记忆,开阔你对传统文化的视野。
古玩,玩的就是文化。文化看起来是虚的,有时却可以跨越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达到知性的满足。一段逸闻、一篇考据、一个美的形式……玩味的角度总是无穷的,只要你有独特的眼光。《天下收藏》就是一个展示的渠道,围绕古玩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是我们难以完整呈现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在精心而片段的展示中起到“引玉”的效果。电视节目如此,图书亦是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想摆出过于深究的姿态。考虑到要将节目内容出版成册,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要做一本文物鉴定经典,还是畅销读物?世人常觉得畅销只是浅尝辄止,一纸风行,却终究是过眼云烟;经典才是真知灼见,且历久而光华不减,泽被古今。然而,我们以畅销为荣。从内容来看,本书集合了许多短文,篇幅上令人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从深度来看,短文不求专精,但求易懂,能够让大多数普通读者在优游自得的状态下获知某种观点,或了解某些文化常识,这是我们力求做到的。
我们看到,若想将一种观念公之于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交给大家来思考、品评,文化的土壤也能在其问慢慢地肥沃起来——我们愿做那一点点能增加土壤肥力的养料。
本书献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与你们共赴文化巡礼之路是我们的荣幸!
《天下收藏》是北京卫视于每周五22:20播出的一档趣味收藏鉴赏节目,由王刚主持。该节目每期共分为亮宝、辩宝、护宝三个环节,国内外知名鉴定与收藏家、藏宝人、明星嘉宾汇聚一堂,围绕藏品的“真”与“假”展开讨论,并由此延伸出许多中国历史、文化的有益话题,以时尚的眼光和理念来共赏古代艺术品的秀美与优雅。
董皓主编的《天下收藏(第3辑)》是《天下收藏》节目的精华呈现,是收藏文化的又一力作。《天下收藏(第3辑)》涵盖了瓷器、绘画、玉器、服饰、雕塑等多个收藏门类,读史,识图,讲艺术,明事理。向读者展示了数十件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文物,同时讲述文物背后的文史故事,也犀利地分析了流行于市面的古董假货,力求读者能在正反两方面获得收藏知识与技巧。
《天下收藏》砸碎的赝品转换成文字来表述,毫无疑问的是:去伪存真!因为我相信如果没有人站出来给大伙提这么个醒儿,那么在所谓的“古玩”市场里恐怕天天过的都是愚人节……
这本书是《天下收藏》节目的精华呈现,《天下收藏(第3辑)》由董皓主编,涵盖了瓷器、绘画、玉器、服饰、雕塑等多个收藏门类,读史,识图,讲艺术,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