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有时会飞到我们的世界来,好比说是英国伦敦的达令家,他常常躲在二楼的儿童卧室里,偷听温迪的妈妈给三个孩子听说床边故事。一天晚上彼得潘飞走时,影子不小心给关在卧室里,被达令太太捡到收在抽屉里。彼得潘为了取回影子,潜回卧室,被温迪撞见,在一番对话后,温迪和弟弟约翰、麦可便跟着彼得潘飞到永无岛,展开一连串惊奇的冒险……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
詹姆斯·马修·巴里(1860—1937),苏格兰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1904年问世的《彼得·潘》是其代表作。
《彼得·潘》描述了永远不愿长大的男孩彼得·潘与一群孩子在永无岛的生活。在这里,有孩子们渴望见到的各种人物和动物:仙女、人鱼公主、印第安人、海盗、野兽和飞鸟。彼得·潘带领着孩子们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冒险……
第一章◎彼得·潘飞了起来
孩子们都是要长大的,例外只有一个。
温迪是这样知道她长大的:两岁那年她在花园里玩儿,她摘了一朵花奔向妈妈。达林太太看到她那可爱的样子,忍不住捂着胸口叫道:“哦,宝贝,你要是长不大该有多好啊!”但是温迪知道自己终究会长大的。两岁,是个结束,一定也是个开始。
十四号门牌是达林家的房子。达林太太很招人喜欢,她超级爱幻想,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她那充满幻想的脑袋瓜里,就像装着层层叠叠的礼物盒,打开一个还有一个,打开多少都到不了底儿。她甜甜的嘴角上总是挂着一个甜蜜的吻,可温迪总是得不到。
达林先生是这样迎娶达林太太的:当她还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的时候,周围的男孩们都一窝蜂地向她家跑去,准备向她求婚;只有达林先生和别人一点都不一样,他专门雇了一辆马车,飞快地把所有人都甩在身后,最先到了达林太太家,于是就成功娶到了她。
达林先生经常跟温迪说,她妈妈不仅爱他,最重要的是绝对敬重他。他知识渊博,说起股票和利润这些乱麻一样复杂的事情,总是头头是道。
达林先生拥有她的一切,唯独得不到她嘴角的吻,还有达林太太心里藏着的,最小的盒子。那只小盒子一直没有在达林先生面前打开过,他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还有那个吻,他渐渐地也不再想去争取了。
温迪有时会偷偷想:“伟大的拿破仑能得到那个吻吗?不过我猜,拿破仑后来一定也会怒气冲冲地离开的,他什么也得不到。”
达林太太结婚时,身着一件洁白无瑕的白色婚纱。开始时,她把家里的账本记录得井井有条,滴水不漏,就像做游戏一样,甚至就连一个小菜叶都不放过。但是慢慢地,就没那么细致了,没事的时候还会在账本上画上几个没有五官的小孩子。没错,她预计到他们该来了。
她的第一个孩子是温迪,然后是约翰,最后是迈克尔。
温迪出生一两个星期后,爸爸妈妈仍然不确定能否养活她。虽然有了温迪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的事情,但其实是带有一定风险的。达林太太用央求的眼神看着达林先生,此时他正坐在她的床边,一笔一笔地在计算着这个孩子的开销。他的做法是用铅笔和一张纸算账,要是达林太太打断了他,他又得从头算起。
“我现在有一镑十七先令,办公室还放着两先令六便士;咖啡我可以不喝,就算省下十先令,就有两镑九先令六便士。加上你的十八先令三便士,一共三镑九先令七便士,我的存折上有五镑,总共八镑九先令七便士——八——九一一七,小数点进位——还有你借给别人的一镑——安静点,瞧,到底乱了套——我刚才是说九——九——七……”
最终,他算出来他们总共只有九镑九先令七便士。
“想想看,我们能靠这些撑过一年吗?”
“当然能,乔治。”达林太太叫道。
“不要忘了腮腺炎,”达林先生提醒太太,接着算下去,“腮腺炎可能要花三十先令;麻疹五先令;德国麻疹半个几尼,这样就是两镑十五先令六便士;百日咳十五先令。”他算来算去,每次结果都不一样。
好在温迪都熬过来了。
约翰出生后这样的场面再次上演,迈克尔的冒险还要更大,不过他们还是顺利地长大了。过不了几年,姐弟三人就由“保姆”领着,到福尔萨姆小姐的幼儿园上学去了。
达林家很穷,但达林先生非要和大家一样请一位“保姆”,但最终他请来的是一只纽芬兰大狗,他们叫它娜娜。在达林夫妇把它带回家以前,这狗根本没有主人,所以它很在乎这份感情,把主人家的孩子看得更加重要。
达林一家是在肯辛顿公园里认识它的,那时它在四处流浪,趴在摇篮车旁看着那些小婴儿,惹得别人家的保姆很不高兴。
不过说实话,娜娜的确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保姆。它不分昼夜地看护着孩子们。夜里不管什么时候,孩子只要轻轻地哭一声,它就一跃而起。
它还非常敏感,能够分辨咳嗽的轻重;它护送孩子上学时,如果他们安分守己,它也安详地跟在他们身边。可如果他们活蹦乱跳,它就把他们赶进队伍里去;约翰去踢足球的时候,它永远不会忘记带着他的线衣;要下雨了,它就叼着伞来接孩子们。
福尔萨姆的幼儿园里,保姆们都在地下室的长椅上候着。她们看不起卧在地上的娜娜,其实娜娜才懒得搭理她们呢。
达林先生知道娜娜很完美,但心里还是犯嘀咕,害怕被左邻右舍嘲笑。
另一个让达林先生不安的地方,是他觉得娜娜不是太尊重他。
P1-4
在西方,无论怎么往前推,“分级阅读”也是一个很迟才出现的理念。它的背景,必定是后来成为主潮的科学主义的蔓延,必定是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诞生和鼎盛。
“分工细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最终导致了各方面的细化,比如阅读。
在科学主义尚未成为主潮、成为人类的思维模式之前,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习惯于将世界看成一个没有层次、没有缝隙、没有前景和背景的整体。用“混沌”一词,对那时的认识世界的模式进行描述,显然是非常合适的。
在那个时期,不可能有人提出“分级阅读”的概念——连发现“剩余价值”的马克思都不可能。
但后来,随着现代社会的日趋成熟并走向极致,原先工种混杂甚至不分工种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学科的建立也大致如此。原先没有学科,后来就有了学科。而学科又一分再分。一门叫心理学的大学科,后来分成了大量的心理学子学科: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疾病心理学……不一而足。
现代社会的思维模式就是如此:将原先看做“混沌”的整体世界进行层面、层次的无穷区分。
于是,就有了“分级阅读”的概念。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现代的科学概念。它的合理性、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现在讲这个概念,是顺应潮流。学习出版社以分级阅读的名义出版这样一套书,自然也是顺应潮流。
当然,在中国推广分级阅读,还面临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西方“分级阅读”这一理念提出的前提是:社会获得了相对均衡的发展。巴黎的法国与南部乡村的法国,差不多是在同一水平上的法国。一个统一的分级阅读计划,是诞生在这个国家已经充分工业化,教育相对公平、均等的前提下的。然而中国呢?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发展最不均衡的国家。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新贵与平民、重点与非重点,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么说。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分级阅读”暂且搁置起来呢?我以为不可。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相对多数,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分级阅读计划。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套书,做了这样的努力,并且我以为是成功的。
最后,我必须要说的是,当我见到这份书单时,我进行了仔细的斟酌和考量,结论是:这是我在这些年所见到的一份非常出色的书单。
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