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纯、吴晚云主编的《大学生GE阅读(第11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和“读者回馈”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
大学讲堂
中文专业的无穷魅力与独特优势
《三国演义》与政治智慧
明智:非理论的智慧
中国隐逸文化讲演录——中国贤哲隐逸生活的实质及表现
专题专论
大学一解
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历史辨析
“国文”与“我”:我学习国文的一些回顾
过秦与正韩:论儒家对秦制及法家思想的批判
乔冠华及其庄子哲学研究
高扬还是沉陷——网络写作中的“主体性”问题考辨
由“鸟之恋林”想到——兼谈文学的真实性
伊克巴尔文学与伊斯兰精神
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看清代科举
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特色:书院制
以艺术的名义——从杜尚的《泉》说起
消费社会论域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以鲍德里亚早期著作为个案的考察
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困境
评书评人评事
傅斯年与鲁迅、顾颉刚的冲突
震惊海内外的雷震案
为雷震造一个铜像
谈张爱玲的电影剧本
中兴之主何以成为亡国之君——长篇历史小说《崇祯皇帝》编后的反思
野渡无人舟自横——读《金岳霖回忆录》
高位伦理的三种解渎
独生子女的性别意识
废名为什么要谈新诗?
昆仑关
荒诞岁月的荒废青春
重构历史与阶级的自我指认——浅谈“草根”的历史书写
试论《吉檀迦利》的印度民族文化因缘
永恒的美——读《达夫尼斯与赫洛亚》
《麦克白》与1606年
张翎小说的空间叙事
学者访谈
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模式的一般特点——张爱平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