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予我生命,助我奔流
每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大国,总有一条穿越千年文明的漫漫长河。对于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这6个国家来说,它们共同受一条河流滋养,这就是莱茵河。关于莱茵河,先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艺术家的。诗人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他在27岁那年写下一首诗,这首诗一直流传在莱茵河畔,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会这样悲伤;一个古老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天色已晚,空气清冷;莱茵河静静地流,落日的光辉照耀着山头。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金黄的首饰闪烁,她梳理金黄的头发。”现在莱茵河道旁还有美丽的女妖罗蕾莱的雕像,她长发披肩,神情忧伤。这条发源于阿尔卑斯山麓、承载着200年人文历史的西欧第一大河,这方被歌德称作“上帝赐福之地”、被剧作家克莱斯特誉为“人间乐土”的天地,注定与浪漫有关。
然而,在诗篇与歌声之外,这里还一度充斥着惊心动魄的杀伐,所以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战争的。德国和法国都曾把莱茵河作为一道天然防线,隔水对立,厮杀不断,莱茵河两岸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冲突和争夺之中。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雷马根大桥》就讲述了那个残酷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马根大桥被美军占领,“如同一把手术刀,在德国人的莱茵河防线上切开了一道口子”。河对岸镇守厄尔波尔镇的100多名德军工兵为夺回大桥发起了自杀式的冲锋,最终几乎全部阵亡。而在战后多年,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唯一幸存的当年的大桥守卫者布拉特吉上尉,一个人在桥头残留的双塔下徘徊。或许只有那条缄默千年的河流,能够抚平战争的刀光剑影在他心上划下的重重伤痕。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君王的。传说在一个白雾茫茫的拂晓,败逃中的查理大帝来到一条河边,却辨不清方向。山穷水尽之时,他看见一只母鹿朝水边走来,沿着鹿的足迹,他最终成功渡河。后来他下令在当地建造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这座城就在莱茵河畔。而后,在神圣的罗马帝国时代,先后有30多名德国皇帝,经过莱茵河前往亚琛去接受加冕仪式,平静的河面一次又一次倒映着王冠的熠熠光辉。如今那些象征着无上权力的教堂和古堡,依旧保持着昔日显赫的身份,高贵地屹立在河边,昭告着自古的荣光。
然而,这样一条集浪漫、历史、荣耀于一身的河流,在德国人心中却并不阴柔。他们把菜茵河称为“命运之河”,也唤作“父亲之河”。这与德国人的语言习惯有关,更与莱茵河在德国民众心中的地位有关。德国境内的莱茵河流域面积达到德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且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它的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它不仅要为千万人提供饮用水,还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整个德国的文明史和工业发展史,都是这条父亲河推动的。菜茵河还是欧洲的大动脉,它全长1,320公里,通航里程近900公里,它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相连,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在莱茵河上可以见到20多个国家的航船,从罗马人的运输船队到现代化的顶推驳船,河流始终如一地见证着这些变与不变。
莱茵河也是一条弥漫着人文精神、传播着先进智慧的河流,德国的哲学、法国的时装、瑞士的钟表、荷兰的花艺、奥地利的音乐,甚至还有列支敦士登的红酒,这些震撼世界的文化名片,无一不是莱茵河灌溉、泽被、庇佑的结果,它们和它一样,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永无停歇,走向世界各地。
海涅说:“这里非常美,如果在远方想起它,如果凑巧出生在那里,那种感觉是很妙的。我是在那里出生的,我觉得好像我总想立即回去。”莱茵河虽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但你在这里听不到一声马达和汽笛声。如果你在莱茵河畔驻足,于一片静谧中,或许会想起上面的那三个故事。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