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翔、吕咏梅编著的《先秦两汉散文》所收的最早的文字是选自《尚书》的《无逸》。《尚书》与《春秋》一样,同为古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便是上古记言之作。由于时代最古,汉人已觉难读。故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需要将采自《尚书》的材料译成当时的通行之语。唐代的韩愈也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其实,《尚书》在记录的当时很可能是妇孺能解的口语,世易时迁,就成了老师宿儒也难全解的文献了。《尚书》文字大多古奥质直,文学性不足,《无逸》可称是最具文采的一篇了。由于是周代文献,“周人尚文”,其篇章结构犹有可取。《尚书》在文章学上对后世影响极微,汉代只有诸侯王的封策尚仿其体。此外,还有西魏的苏绰,欲矫六朝文体之弊,曾模仿《尚书》的词汇和句法作《大诰》,并依靠政治力量推行过这种文体,矫枉过正,不合时宜,未几即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