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拾祖父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和玉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和保颐一生走过,半生农民。他握过笔,扛过枪,经过商,种过地,也议过政。他耕耘田地的同时,不忘耕耘自己的灵魂。他用善举、豁达、执着最终合成自己的小百科全书。他用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构成作者眼里的五种色彩。

《重拾祖父故事》通过作者和玉清的描述,讲述了和保颐不平凡的一生。

内容推荐

和保颐,1918~1972年,甘肃会宁人,早年求学于兰州一中,后在兰州等地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重拾祖父故事》作者和玉清讲述了祖父和保颐求学、工作的经历,以及平时爱家乡和孜孜不倦做学问的追求。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童年趣事

 第二节 求学经历

 第三节 初人仕途

 第四节 戎马生涯

第二章

 第一节 重返故里

 第二节 无奈选择

 第三节 人生如梦

 第四节 借住何处

第三章

 第一节 饥肠辘辘

 第二节 告别驴圈

 第三节 安居新家

 第四节 按劳分配

第四章

 第一节 善睦乡邻

 第二节 报纸与鞋

 第三节 祖母走了

 第四节 第二课堂

第五章

 第一节 心灵慰藉

 第二节 诗词作伴

 第三节 业余生活

 第四节 情系家乡

第六章

 第一节 容膝小屋

 第二节 君子之交

 第三节 暮年佳事

 第四节 寻归自我

试读章节

祖父生前,常给我们讲起他的童年,他说童年经历的事一生都难以忘记,很多趣事仿佛就在昨天。自幼衣食无忧、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无拘无束。从小在和家堡子大院里长大,大家庭里发生的一切,留给他太多太多的记忆和美好回忆。他常回忆说,小时候,大院里和他同龄的兄长弟妹好几人,祖父在家族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每天,他和弟妹们完成长辈们布置的背书任务之后,便疯一般跑出大院,你追我赶,快乐无比。由于当时的年月,各家的孩子都没有像样的玩具,大多时候,孩子们只玩捉迷藏。而祖父和弟妹们手中,每人都有一个心爱的小毛线球,类似于小皮球,是曾祖母亲手为他们制作的,所以,拍毛线球比赛是大家最爱的游戏。

每到夏季,天高云淡,暖暖的气温使得万物生长茂盛,到处有绿地。田野里,庄稼人满头大汗的忙碌着,家里的叔叔伯伯也和大家一样,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而祖父这帮孩子们,整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个个兴奋。他们非常喜欢夏天,因为冬天穿戴厚实,追逐打闹极不方便,只能拍拍皮球。可夏天一到,他们玩头就多了,大多时候光着膀子,只穿一件小马褂,追赶起来轻松自如。

有时候,不管什么游戏,总有输赢。谁输就要被罚去偷大爷园里的果子。大爷的果园,到了夏季,看管很严。园里果树品种较多,每棵树都结满果子。其中杏树和桃树最多。杏子和桑葚,到了夏天很快就能成熟。但桃子、苹果、梨只能等到秋天。祖父说,大爷的果园,不仅仅果树长势茂盛,而且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大爷栽培的牡丹花,遍布果园周围。每年夏季,牡丹花竞相开放。有粉色的,白色的。粉色的最多,花色绚丽,花朵很大,闻上去有一股药香味,但在大爷的果树相伴下,牡丹花又有一种果香味。过路人在大爷的果园旁总也要驻足片刻。热情的大爷会顺手摘几个果子,塞在他们的怀里。望着果园一片生机,街坊邻里及全家上下,对大爷赞口不绝。

其实,大爷的果园不仅果实累累,花香怡人,而且承载着祖宗的故事。祖父在家谱中曾写有这样一段话:“吾祖命仲公,少遇大乱,未曾读书,一生从事农业,晚年喜爱果木,手植各种果树百十株,果实繁多。余幼年时,追随长者嬉戏其间,情景犹能忆及。后由吾兄保泰(即大爷)经营,虽不及以前繁荣茂盛,但果园依然是家人之骄傲。”由此可见,大爷经营的不仅仅是一片果园,也是守望。

祖父身子比较单薄,胆小手拙,每次玩游戏,他输的次数较多,而每次他去偷果子准能被大爷撞见,自然无果而归。因果子还未成熟,大爷疼爱祖父这帮孩子,怕吃了闹肚子,特别是杏子,桃饱杏伤人,所以大爷总是紧盯着他们几个顽皮的孩子,不让乱吃生果子。下雨天,他们常去水沟里抓青蛙或小蝌蚪,结果玩的一身泥巴,回到各自家里总要挨上几板子。但事过之后,第二天起来,他们依然继续。  P6-7

序言

情怀寄家国(代序)

任重

追忆逝去的时光,何止是感慨,更有无限伤怀!

去年春天的一天,几位老同学小聚,席间和玉清同学与我谈及要为她的爷爷整理出版《重拾祖父故事》一书,此时已距和老作别人世25年之久!得知玉清同学有此心愿,我力促此事,唯恐迟之又迟!经其一年多的艰辛整理,最终集成六章。近日闻即将付梓,我喜悲交加。喜者,此书面世是对老人一生的精彩展示;悲者,二十多年后对老人生平的重拾,是负重,是锥心,亦是缅怀。

和氏一脉,源远流长,根深枝广。明朝晚期由山西迁居会宁县城,清朝中期,和氏家族发展壮大,人口俞千人。和老先生兄弟四人,其排行老小,名保颐,字养斋,生于1909年,卒于1991年,享年82岁。

纵观和老先生一生,不乏励志向学的勤勉,冰河铁马的雄心,羁旅人生的困惑,更有生死离别的达观,参政爱国的情怀:

年少阶段。在和家堡子大院度过,深受和氏家族以谦、俭、勤、劳的家训潜移默化熏陶。小学就读于甘沟驿私塾学堂,毕业考入会宁县枝阳书院,1925年考入甘肃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现兰州一中),接受最新式的教育。高中毕业后,随先后出任高台、康县、民勤、武威等县任县长的二伯父,任秘书一职,历练胆识,积累人生阅历。

戎马生涯。1935年,和老加入了当时的国民党165师,随部队驻守陕、甘、宁边区,担任参谋秘书一职,期间数次往返南京,受到蒋介石接见,并被授予“中正”宝剑一把。国共二次合作时期,作为该部联络员到兰州拜见邓宝珊军团长,并与十八军团驻兰办事处负责人会面,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友好相处,双方很少摩擦。暮年时,每每谈及.老人总会饱含深情地说:“国难当头,也算尽了绵薄之力。”

重返故里。1940年,其母重病,忠孝难全,只好退役返家。地方政府知其经历,任命其为会宁县教育科长(即教育局长),后任县参议会参议员,参与创办会宁纺织生产合作社。1945年被调回兰州,担任国民政府民政厅视察一职。新中国成立,他辞去原国民政府工作。辞职后,他回到老家先投奔于六十里铺经营土地等生意的大哥、三哥,后又携家人投奔河畔做旅店生意的二哥,人生多舛,生活维艰。

1953年,和老唯一的妙龄女儿突发心脏病撒手人寰,妻子本患眼疾,因瞬间痛失爱女,昼夜痛哭,导致双目失明。1956年,和老二哥的长子被错划为右派,遣送到酒泉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改造而亡,和老二哥因此精神分裂。可以想象,正值中年的和老,面对如此家庭变故,需要何等的心力才能承受!在举步维艰之际,受一远方亲戚相邀,1957年,和老一家北上,并自此定居于白草塬。

文革期间,和老也未能幸免而成为当地被批斗的对象,有写不完的交代材料,经受了不少磨难。但如此种种经历,并未改变老人的达观。

综括而言,和老年轻时,作为旧政府的工作人员,虽无法把控大势,但一直胸怀赤子之心,热切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安宁;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人民的颠沛流离,有过多少的思考和痛心,唯有在自己职责可影响的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为地方和民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和老已届中年,身为一介平民,热切希望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兴旺发达。改革开放后,步入老年的和老,仍积极参与县政协工作,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赢得社会和人们的尊重,家国情怀,赤诚不变。身体力行了为国家尽忠,为父母尽孝,为夫妻尽爱,为子孙尽责的家风、家训。

我与和老先生的结识出于偶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尚在中学求学,从同学口中得知,和老先生是一位社会贤达人士,心怀拜师求贤之心情,我慕名前去其府上拜访。初见老人,留给我深刻印象:须髯花白,老人虽饱经沧桑,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和蔼可亲。老人工于诗词书法。如此高龄仍坚持毛笔书写,自撰的中堂对联字迹遒劲有力,大气舒展,气贯文畅。与之相交,其深厚的学养,虚怀若谷的精神风貌使我敬佩,暗下决心追随其后。第二次到府上造访时,我购买了一支硕大的毛笔奉赠给和老先生,暗含如椽巨笔之意,以表达我的崇拜之情。受和老熏陶,我在中学时代斗胆学写了几首涂鸦古体诗.或给予或面呈,与老人唱答。老人欣然接受,奖掖指点,其情至真,其心至诚。知我第一年高考落选,老人数次以诗词勉励,让我奋翼展翅。我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晚年,老人仍勤勉于田间劳作,并把所感所悟用毛笔书写为或律诗、或绝句、或杂诗等,待见面与我分享。后来,我考上大学,老人得知十分欣慰,专门写信予以勉励。信中附有一首诗,大意是勉励我不断进步,珍惜大学时光,争做“四化”人才。至今犹记来信字里行间让我倍感温暖的关切,老人高寿依然念我至此!

老人于1991年八十二岁高龄上去世。遗憾的是,我未能亲自送老人最后一程!第二年夏收时节,我回老家专程赋诗祭拜于老人家遗像前,心中有无限感伤:和老先生不在了,我没有了忘年交!

在本次整理和老先生的手稿时,玉清同学找到了老人给我写的寄语诗手稿,便转交于我,我热泪盈眶,当下与遥在天堂的老人唱答。

追思并和和老先生

任重

高考落第志未酬,

白塬驱车酒排忧。

苦心趋时何处走?

拙诗和月适当头。

垂翅须得振翼计,

凌云方显真运筹。  卅年欣捧遗墨归.

读罢勉诗泪双流!

(2016年4月于兰州财经大学)

卅年后欣得和老赐我勉诗,然先生已仙逝廿五载,其音容,其教诲犹新如昨,感慨记之。附和老原诗:

答任君高考落第诗作勉其再接再厉

和养斋

欣逢盛世当挺进,

中华大地重振兴。

青年四有须全备,

自学成才是珍贵。

垂翅应思奋翼计,

凌云方显鹏飞真。

自知老马不识途。

惟望后启皆达人。

(1985年10月于会宁白草塬)

和玉清要我为《重拾祖父故事》一书作序,虽深知不堪重托,但深感责无旁贷,耽于倾心表达,遥寄我深切的追思。

2017年4月清明节

后记

时至今日,祖父去世已有廿五载。内心早想写一点文字来追忆祖父,但因本人学疏才浅,不擅文字,一拖再拖。时间永是流驶,随着年龄的增长,即将退休的我,在家人的重托下,亲朋好友的支持下,终于拿起笔,花时一年多,精心整理祖父生前的手稿,逐一笔对每条细节,多次走访家族长辈,从有关部门的文献资料中核实祖父当年的个人信息,用真诚的态度,无限的思念,集成《重拾祖父故事》一书。

拙作即将付梓,心中感怀万千。感谢在本书整理过程中给予我最大帮助的我的家人、亲朋好友及同学们。首先,感谢我年过七旬的二叔!祖父生前大部分手稿由他精心保存。同时二叔回忆并详细讲述了祖父的个人经历,给我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同样感谢我的两位堂哥!和埏、和力行。他们二人现分别居住在会宁河畔和六十里铺,他们虽和我同辈,但年长我几十岁。他们见证了当年我祖父回至河畔和六十里铺期间经历的大事小事,这些细节的提供十分重要,在此,感谢他们二位!再次,还要真心感谢我的姐妹兄弟!是她(他)们帮我回忆和祖父一起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轶闻趣事。

同样十分感谢我的两位老同学:兰州文理学院历史学博士陈金生先生,兰州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任重先生。在写作过程中,二位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感谢他们!

特别要感谢的是:本书的出版,我的弟弟和雄,给予了经济上的鼎力相助,十分感谢弟弟!

此外,也要感谢我的儿子梁家绪,帮我多次处理文字编辑工作!

最后,真诚感谢甘肃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策划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

《重拾祖父故事》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谨请亲朋好友批评指正。

和玉清

2017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