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美)马特·里克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是《旧金山纪事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柯克斯书评》、《温尼伯自由新闻》年度图书,关注的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注意力时代的技术和社会问题。故事主人公雷吉·肖好比现代版的《悲惨世界》主角冉·阿让,实现了自我救赎。

本书可读性强,作者马特·里克特是普利策奖得主,多年调查新闻报道功底让全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本书由美国交通部前部长、犹他州前州长、《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都希格、《浅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是一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反思性质的作品,以2006年发生在美国的一起交通事故切入展开:犹他州大学的学生雷吉一边开车一边发短信,造成了两名火箭科学家当场死亡。在叙述故事中,作者马特·里克特论述了科技如何满足人类原始需求,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梳理了各种科技力量,尤其是各种媒介、个人通信移动设备、数码设备,对人类注意力的影响,提醒人们要警惕科技诱惑,利用科技的同时驯服科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车祸

 第一章 雷吉卷入车祸

 第二章 林德里斯巴赫的怀疑

 第三章 格萨里博士的实验

 第四章 雷吉是个不错的小伙子

 第五章 特丽尔的恐怖记忆

 第六章 两个死去的火箭专家

 第七章 鸡尾酒会效应

 第八章 特丽尔的反抗

 第九章 传教才是第一位的

 第十章 谎言正在折磨雷吉

 第十一章 注意力科学

 第十二章 车祸后的悲痛

 第十三章 电话记录

 第十四章 斯特雷耶博士

 第十五章 特丽尔与童年分道扬镳

第二部分 车祸

 第十六章 阿奇利博士

 第十七章 寻求解脱

 第十八章 边发短信边开车

 第十九章 林德里斯巴赫需要支援

 第二十章 科技成瘾问题

 第二十一章 特丽尔的孩子们

 第二十二章 辛格尔顿的发现

 第二十三章 乔·史密森的立法提案

 第二十四章 网络成瘾—多巴胺—毒品

 第二十五章 雷吉的第二次传教

 第二十六章 特丽尔介入调查

 第二十七章 科技诱惑意味着什么

 第二十八章 卡奇县检察官办公室

 第二十九章 雷吉再次中断传教

 第三十章 审判开始

 第三十一章 犹他州的立法官员

 第三十二章 邦德森的申请

 第三十三章 特丽尔与两位寡妇

 第三十四章 传教仍旧是雷吉的梦想

 第三十五章 斯特雷耶博士出庭做证

第三部分 救赎

 第三十六章 公众安全倡导者

 第三十七章 雷吉完全认罪

 第三十八章 凯琳·扬克的建议

 第三十九章 犹他州众议院的提案

 第四十章 雷吉扭转了局面

 第四十一章 法官的判决

 第四十二章 “雷吉法令”

 第四十三章 雷吉入狱

 第四十四章 雷吉决心奉献

 第四十五章 雷吉的自我救赎

 第四十六章 雷吉是个普通人

 第四十七章 沃纳一家的生活

 第四十八章 唯一的规则:说出真相

 第四十九章 改善注意力的努力

 第五十章 雷吉无法饶恕自己

后记

作者手记

致谢

试读章节

2006年6月初的一天,犹他州的天空万里无云,19岁的雷吉·肖坐在一辆雪佛兰太浩汽车的后座上,向北驶去。他的父亲艾德,某机械修理店的经理,一边开着这辆白色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一边默默地哭泣。在副驾驶的座位上,雷吉的母亲玛丽·珍也在啜泣。

雷吉是玛丽·珍的小儿子,是她最疼爱的孩子,至少在她40岁那年生下雷吉的妹妹之前是这样的。在她的6个子女中,雷吉曾是既安静又讨人喜欢的那一个,爱做和事佬,敏感而又冷幽默,体格健壮而行为笨拙,为人老实正直。但这一次他做得有些过分了。

一天前,雷吉正坐在普罗沃的一家传教士培训中心的教室里,身旁全都是满怀热情的摩门教青少年。每个人都做好了开始传教的准备。那也是雷吉毕生的梦想。最近他刚结束自己在弗吉尼亚州一座小型摩门教学院中的大一生活,返回家乡。在那里,他学会了打篮球,还决心要把摩门教的教义传播到加拿大的温尼伯去。然而,一个秘密令他时常感到不安。他对培训中心的校长坦白道,他最近和自己的女友卡米发生了性关系。

他曾对他们俩在一起的事实说过谎,也未曾在精神上付出过任何努力去忘却此事,由此他参与传教的资格被取消了。令雷吉感到最为惊恐的是,教会很快打电话通知了他的父母。他的家人生活在犹他州最北部的特里蒙顿。那里是犹他州乃至全世界摩门教徒最密集的聚居地。如果有人在传教的过程中提早回家,社区里所有的人都会知道,而且还会纷纷揣测其中的缘由。即便雷吉的家人在那里受人尊敬、根基深厚,雷吉还是觉得他不仅害得自己遭人孤立,而且还殃及了家人。

“把我送来时,知道我两年无法回家,他们的心情是十分难过的。”想起过去,他这样说道,“如今,接我回家却令他们感到更加难过。”他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特别是当你和他不熟的时候。他是那种会为自己的孩子受伤而感到痛苦的人,即便他不太会表达。这是雷吉记忆中第一次看到父亲哭泣。

雷吉全家沿着15号州际公路北段在盐湖城中行驶,一路上雷吉都沉默不语。时间已经接近晚上7点,不断西垂的太阳悬挂在雪佛兰太浩汽车的左方。余晖以一个诡异的角度潜入车内,照得雷吉眯起了眼睛。他留着一头短发,前额上还贴着些许刘海。往日面露和蔼之情的年轻面庞,看上去很容易亲近,但此刻凝结着某种无以言表的沉重神情。

远处,在车子右手边的东方,高耸着落基山脉的沃萨奇岭。壮观崎岖的山峰让地势失去了平衡,仿佛地面正朝他们的方向倾斜过来;连绵起伏的山峦能为一个州划定界线,勾勒出它的轮廓,就像它们即将定义雷吉一样。

一家人继续向北行驶,穿过盐湖城。身边的事物和地点都变得模糊起来——汽车城、麦当劳、百思买商城、犹他大学的出口。一路上,雷吉都在思念卡米,不知道她将会变成怎样,也不知道她是否也在想着自己。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就回到了位于特里蒙顿一座两层红砖小楼内的家,回到了雷吉和他的母亲从小长大的城镇。他母亲的家人曾在这里种植甜菜和玉米、养殖牲口、收割干草。这里的土地很多,人口却很少。所有人都彼此相识。截至2006年,此地的居民还不足6000人。镇长的家就住在雷吉家所在街区的尽头,而镇长家的斜对面就住着他们的摩门教主教。只需走上一段距离,就能到达雷吉上过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还有他爸爸曾经带过队的少年棒球联合会所在地,以及雷吉第一次满怀激情学习表演的娱乐中心。

传教使命中断、返回家中几天之后的一个星期日,雷吉去了教堂。玛丽·珍百感交集,既心碎又窘迫。“如果你这样回来,是很丢脸的。”如今,雷吉的母亲这样说道,“但他直接回到了教堂。他丝毫没有犹豫。”

“我为他能有勇气这样做而感到十分骄傲。”

那年夏天,雷吉在洛根的一家名为“Wall to Wall”的公司里找了份油漆工的工作。洛根是特里蒙顿东部名副其实的大城市,翻过眼前的一片大山、绕过巧克力峰和斯考特峰就能到达。每天早上,雷吉都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早上6点钟起床、离家,开着那辆雪佛兰太浩汽车,在黑暗中向北穿过镇子,然后右拐驶上视野开阔的谷观大道,加速朝着丘陵之间的山脊驶去。

他住的房间是他曾经与哥哥尼克共享的,里面全都是男孩子的东西;墙面下方1/3的地方贴满了芝加哥小熊队的墙纸。墙上还有他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雷吉·米勒的一张海报。不过,这位球星的生平却被一张耶稣像给盖住了。耶稣表情肃穆,身穿白色汗衫,外面还罩着一条红袍。

P3-5

序言

“你感觉还舒服吗,雷吉?”

“是的。”

雷吉·肖躺在一张病床上,脑袋距离核磁共振成像仪圆滑的白色管道入口只有几英寸的距离。他躺得很舒服,心里却很紧张,因为他不喜欢让别人窥视自己的大脑。

机器旁边站着一位身穿蓝色医生制服的放射科技师,头发被紧紧地扎成了一个圆髻。她在屋子里扫视了一圈,确定四处没有散落的金属部件。核磁共振成像仪的磁力是地球的60000倍,相当于某种无法抵挡的磁铁。即便不小心将一把剪刀遗落在房间里,核磁共振成像仪也能以每小时40英里b的速度把它吸进管道里。

26岁的雷吉已经脱掉了自己的衣服,并把身上的钥匙留在了外面。就连时常被他放在牛仔裤左前口袋里的苹果手机也不例外——他的口袋上如今已经留下了一圈浅浅的手机形状的印记。他把脑袋靠在机器的边缘上,不知道自己下排牙齿上的永久性保持器(那是他高中时在一场足球娱乐赛中与别人大打出手后所留下的)会不会从他的脑袋里被猛地拽出来。这位叫作美洛迪·约翰逊的技师向雷吉保证,他会没事的。

她走到机器的左边,从一张桌子上拿起了一个样子古怪的头盔。那是一种也许只有宇航员和汉尼拔·莱科特才会戴的东西。

“我要把这个戴在你的头上。”她把白色头盔套在了雷吉的头上,并把头盔的两侧夹在了病床上。头盔里有一面小镜子。在这面镜子的帮助下,即便是仰面平躺着被塞进管道里,雷吉也能看到投射过来的画面。

机器飞速旋转时发出的嗡嗡声实在是太大了,雷吉不得不戴上了耳塞。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工作原理是向人体输送大量的磁能,刺激高度集中在水和脂肪中的氢原子。待这些氢原子从短暂兴奋的状态中平静下来,便会发射出某种无线电频率,就像一座调频广播站。紧接着,电脑会接受这些信号,并将它们转换成物理图像——人体内部的地图,或者说是局部解剖图。这项技术不太适合观察骨头之类的硬结构,却十分适合为内脏之类的软组织成像,因此被当作观察脑部的崭新工具。

雷吉小的时候曾经梦想过要加入大学篮球队,或是成为一名教练。他无疑会拥有一个家庭,但不会仅仅为了成家而成家;纵然过去他有可能成为大学运动员,但他还是一个想要坠入爱河、沉浸在爱情之中的多情男子。然而,他最想做的是去为摩门教b传教。2006年9月的一个下着雨的早晨,当雷吉驾车行驶在上班的山路上时,他的人生却发生了毁灭性的转变——一场车祸,或者看似是一场车祸。也许只不过是他一时疏忽,也许是有人暗中作怪。没有人清楚在这个夏日里的最后一天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两个男人死去了,留下了异乎寻常的悲痛,还有秘密。这个案子吸引了一大批执拗的调查者,包括一位倔强的犹他州州警。他开始相信这起事故的罪魁祸首正是事发时因手机而分神,或是正在发短信的雷吉。起初,这位州警只是孤军奋战,固执地追根究底、寻找证据证明雷吉的不道德行为,却一再碰壁。后来,一个名叫特丽尔·沃纳的女人也站了出来,为受害者辩护。痛苦的童年经历让特丽尔变成了一名坚忍的女性,也塑造了她不愿妥协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心想为车祸的受害者寻求正义。

雷吉宣称自己不记得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车祸。之后,随着证据的浮现,雷吉自欺欺人地否认了一切,并且得到了自己最亲爱的朋友和家人更大的支持。尽管对受害者深表同情,但某些人还是无法理解这无谓的纷争。就算雷吉当时看了自己的手机或者正在发短信,那又怎样呢?手握方向盘的我们谁不曾分过心呢?谁知道此举会酿成如此恶果呢?对此,法律也毫无用处:犹他州从没有以这样的罪名起诉过任何人。

这场意外变成了一种催化剂,将雷吉及其支持者、特丽尔及其追随者(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检察官、立法者和顶尖科学家)的观点、见解和生活交织在了一起。它还强迫人们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信条、陈年往事和秘密,思索在遇到现实悲剧时,它们是如何促使自己表现出时而抵触、矛盾,时而又无法控制的强烈的情绪反应的。

猛烈的破坏性力量留下的是赤裸裸的现实。这场悲剧是一种强大动力的结果,即使它在不断地发酵,最杰出的科学家也需要抓破脑袋理解它。它是科技与人类大脑之间的碰撞。

……

从印刷机到收音机再到电视机,过去的科技发展引发了令人始料不及的后果与问题,并带来了可能的消极副作用。但许多学者相信仅仅在最近10年内才完全成形的最新突破,标志着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技的复杂性和影响力都在飞速增长。我们怎样才能不落后呢?

雷吉就落后了。他无法想象会有更大的动力,甚至是危机,能将自己包围。这也难怪他无法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也许,正是这份困惑促使他在欺骗自己的同时又在对他人撒谎,或许他并没有自己所承认的那么无辜?无论如何,在科学和常识的压迫下,他再也无法隐瞒事实,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整个人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变成了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福音传道者、最终审判的象征。他开始动手改变这个世界。总的来说,他和他身边那些人的故事成了一个时代教训的典型,向人们讲述了如何从悲剧中清醒过来,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处理平常的,甚至微不足道的摩擦,并用自己的经验教训来让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他们走过的历程展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向科技所带来的利弊妥协。尽管电脑技术拥有种种“天赋”,但如果它的影响力未能得到正确的评价,也会对人脑产生威胁。

一直以来,无论是雷吉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投影,这让他们得以预想自己可能或者应该如何对待自己。雷吉的注意力,其他人的注意力,都是如此不堪一击。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难道不是这样吗?但这就能让他或其他人变得邪恶、无知、幼稚或平凡无奇了吗?

雷吉的大脑和其他人的有什么不同吗?

女技师约翰逊递给雷吉两个小小的灰色塑料装置,看上去就像是原始的电视游戏操纵杆。她告诉他,当镜子上出现某些画面时,他必须按下装置上的按钮。他们要看一看雷吉的大脑在试图集中注意力时是什么样子的。

“我会慢慢送你进去,雷吉。”约翰逊小姐说,“这样可以吗?”

雷吉清了清嗓子表示赞同,还紧张地吐了一口气,随即消失在了管道之中。

后记

2013年,在谷歌眼镜早早出现在格萨阁楼后不久,一张图片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起来。它是由谷歌眼镜的照相机应用程序拍摄的第一批成果之一。这张照片是由一位佩戴着此装置的司机拍摄下来的——据说他是这个新奇的产品的官方测试者之一。他戴着这台可穿戴的电脑,开着车在旧金山巍峨的山间穿行。

在分心驾驶的对话中,令公共安全倡导者担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美化一心多用的做法。

即使不是公然表态,这种产品在不知不觉中也强化了一种理念:无法时时刻刻保持联系是土气且愚蠢的。不仅是科技产业,就连咖啡馆、体育场馆(在比赛期间登录)和航空公司(把不间断连线当作飞行中的额外待遇来提供)也在传播这一理念。在我们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最好随时随地保持联系”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基本认识。只有这样做才是合心意的,反之,失联则是糟糕的事情。

举几个例子,比如2013年在机场铺开的摩托罗拉牌Droid Razr Maxx高清手机的广告。图片描绘出了一群凝视着屏幕的时尚人士,旁边的标语写道:“为那些无法放下手机的人,32小时电池续航,出色高清屏幕。”再比如,AT&T公司的一则受欢迎的广告片中也蕴含了一心多用的隐性或现实价值。广告片中,一个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的男子正和4个孩子坐在同一张桌子旁边。

“哪个更好?”这个男子询问那些孩子,“一次做两件事情还是只做一件事情?”

“两件!”孩子们喊道。

“你们确定吗?”男子问道。

其中一个男孩回答:“这样才能倍加出色。”

广告语说道:“这并不复杂。同时做两件事情才更好。只有AT&T公司,才能让你用自己的苹果5手机边打电话边上网。”

然而,从严格的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同时做两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来回切换任务。这些科技公司的广告,都没有明确主张在车里同时做两件事情。事实上,在与旨在禁止司机使用手机的禁令抗争多年之后,AT&T公司对边开车边发短信展开了积极、活跃的宣传活动。

安全倡导者认为,这些公司部分采取的是一边美化持续联系的价值,一边贬损开车时发短信行为的方法。“人们肯定会得到矛盾的信息。”长期在高速公路安全协会担任交通安全辩护律师的芭芭拉·哈沙说。

这种赞美保持联系行为的营销让雷吉很生气。2012年夏,他看到了一则电视广告,讲述的是一个坐在汽车里的女人,在吹嘘自己的新手机运营商令她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数据。广告中并没有出现她开车的画面,但令雷吉感到恼火的是:“我就是那个家伙。我就是那个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的家伙。”他心想:为什么人们不能放下手机,享受片刻宁静,“过得快活一点儿呢”?

几年前,公共安全倡导者曾担心,手机公司有关分心驾驶的营销手段会推动“车载电话”的概念。如今,安全倡导者说,最有可能带来毁灭性影响的产品设计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汽车制造商。近几年,他们极力推动了“娱乐信息节目”系统的研发和生产。这一系统以控制面板上的触屏为代表,能够允许人们使用导航和各种各样的媒体,包括卫星收音机和音乐播放列表,还有某些视频内容。

最新的系统还具有声控功能,让驾驶员在开车时能够与各种网络功能保持连接。比方说,驾驶员可以口述一条短信,发送一封电子邮件,或是在脸书网上传一条新的动态消息。高端宝马轿车已经能够允许驾驶员口述电子邮件或发送短信,而雪佛兰的索尼克汽车还能通过口述,让驾驶员在苹果手机上编写短信。据电子咨询公司IMS Research调研,到2019年,一半以上的新型汽车都将整合某种声音识别系统。

2013年年初,通用汽车宣布与AT&T公司合作,将无线网络引入汽车内部。曾是通信行业决策人的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森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提到,这一做法的商业潜力巨大。

“我的孙子孙女们是在只有智能手机的世界里长大的。”埃克森说,“把4G装进车里,几乎可以完全改变商业模式——比方说,如果你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品牌标志,并配有声音对你说‘由好事达保险公司为您呈现’,那么接下来你会想:它会带来什么?它会蹦出来多少次?我能从好事达保险公司得到什么?”

……

2006年9月22日,当雷吉坐在方向盘后面时,他也许可以辩称自己没有听说过或不理解发短信的危险。即使作为头一个因此犯罪的人,他也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他汲取教训,变成了一个细心的人,一个一心一意驾车的驾驶员。他穿过山岭的那天,踏上那段永远改变自己和别人人生的道路时,天上正下着细雨,太阳刚刚升起。现在,那些接受调查的人已经不能说自己对发短信的危险一无所知了。他们都会爽快地承认,他们知道真相,可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

对哈沙女士来说,安全团体所取得的进展遭到了集体否认,强大的营销信息更强化了这样的否认,它诱惑人们保持联系。“内在意思是,不是我,是你。我是一个司机。”

“教育的一部分就是让人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行为。”

2014年3月,特丽尔获得了一项很大的荣誉。她被时任犹他州州长的加里·赫伯特任命为教育委员会委员。在任命特丽尔时,州长盛赞了她作为受害人代理律师所付出的努力,并提到:“她的经历会使犹他州的家庭受益良多。”  除了努力去理解科技的使用会对大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神经系统科学家还在逐步扩大他们的合作内容。2013年,格萨里博士、斯特雷耶博士、阿奇利博士和该领域内的其他领军者共同获得了一笔拨款,以帮助他们研究如何借助自然的力量重建和修复疲惫的大脑。他们于2014年春季聚集在一起,开始着手应对这一新问题。

“有人说,‘我放下手机,到海边走一走,或是露营、泛舟、钓鱼,就能感觉精力充沛。’我们正在尝试证明这种做法的生理学基础。”斯特雷耶博士说。他补充提到这项研究秉承的更多的是亨利·戴维·索罗的精神,而不是唐德斯、亥姆霍兹、布罗德本特、特雷斯曼和波斯纳的学术思想。“过量的科技会腐蚀灵魂。”斯特雷耶博士辩称。

面对同样的问题,阿奇利博士采取的是更加科学的方法,以寻找花时间远离科技与寻找真相、做出更加清醒的决定之间的关联。

“要想做出一个决定,你需要活跃的额叶以及来自大脑其他部分的几个竞争者,好让自己的各个系统都服务于决策。”他说,“你必须有这个能力。”

“伦理学家会说,我们都有一个选择。可神经系统科学家会告诉你,选择始于大脑。”

书评(媒体评论)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与马特·里克特有关科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判断力和日常生活的普利策奖获奖报道相得益彰。它让我们感觉到,前沿的科学调查与我们每一次坐进车里、落座桌前或是与我们的亲友交谈时做出的决定都息息相关。

——查尔斯·都希格,《习惯的力量》作者

通过一则关乎死亡与救赎的故事,里克特探索了存在于我们的多任务工具与单任务思想之间,有时危害极大的张力。这不止是一本让人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的书,还是一本可以挽救生命的书。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玻璃笼子》作者

美国人对自己创造出来的科技的痴迷,把我们放在了当今的一条冲突轨道上,并带来真实的后果。里克特出色地讲述了一起致命的分心驾驶车祸引起的后果。他的描写引人入胜,我无法停止阅读,你也会一样。

——雷·拉胡德,美国交通部前部长

马特·里克特这本引人入胜的书堪称十分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关于悲剧、救赎以及与科技进步比肩所带来的挑战的上乘写实之作。

——洪博培,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犹他州前州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