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闻黎明、侯菊坤编著的《闻一多年谱长编(上下)(精)》中可以看到,作为诗人、学者和一代哲人的闻一多,他愈来愈坚定地走向革命,走到人民革命的前锋,是他和周围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和广大革命青年思想感情互相交融的必然结果。他热爱青年,信任并帮助青年,也就得到青年们的热爱、信任和帮助。他从青年群众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用更高的智慧和力量引导青年向前进。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都从中锻炼出一代一代的革命英雄和文化战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闻一多年谱长编(上下)(精)/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闻黎明//侯菊坤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闻黎明、侯菊坤编著的《闻一多年谱长编(上下)(精)》中可以看到,作为诗人、学者和一代哲人的闻一多,他愈来愈坚定地走向革命,走到人民革命的前锋,是他和周围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和广大革命青年思想感情互相交融的必然结果。他热爱青年,信任并帮助青年,也就得到青年们的热爱、信任和帮助。他从青年群众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用更高的智慧和力量引导青年向前进。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都从中锻炼出一代一代的革命英雄和文化战士。 内容推荐 闻黎明、侯菊坤编著的《闻一多年谱长编(上下)(精)》按年谱长编体例编写,客观、完整和系统地记录闻一多先生各个时期的生平历史。全书由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组成。谱前主要记录家世渊源,正谱包括家庭生活、求学经历、社会政治活动、文艺创作理论、学术研究、教学工作、思想发展、个人情操、友朋交谊等,谱后记录闻一多殉难后,国内外的反响和查处过程以及各界人士的追悼、纪念活动等。本书以原始或直接资料为基本史料,广泛收集宣言、函电、演讲记录、听课笔记、时事答问、报刊报道、档案文献、友朋学生的回忆和日记等相关信息,并参考走访记录和信访复函等资料。 目录 上卷 谱前。 一八九九年一岁 一九○○年二岁 一九○一年三岁 一九○二年四岁 一九○三年五岁 一九○四年六岁 一九○五年七岁 一九○六年八岁 一九○七年九岁 一九○八年十岁 一九○九年十一岁 一九一○年十二岁 一九一一年十三岁 一九一二年十四岁 一九一三年十五岁 一九一四年十六岁 一九一五年十七岁 一九一六年十八岁 一九一七年十九岁 一九一八年二十岁 一九一九年二十一岁 一九二○年二十二岁 一九二一年二十三岁 一九二二年二十四岁 一九二三年二十五岁 一九二四年二十六岁 一九二五年二十七岁 一九二六年二十八岁 一九二七年二十九岁 一九二八年三十岁 一九二九年三十一岁 一九三○年三十二岁 一九三一年 三十三岁 一九三二年 三十四岁 一九三三年 三十五岁 一九三四年 三十六岁 一九三五年 三十七岁 一九三六年 三十八岁 一九三七年 三十九岁 一九三八年 四十岁 下卷 一九三九年 四十一岁 一九四○年 四十二岁 一九四一年四十三岁 一九四二年 四十四岁 一九四三年 四十五岁 一九四四年 四十六岁 一九四五年 四十七岁 一九四六年 四十八岁 谱后 附录 一、“蒋介石日记”手稿选录 二、台北“国史馆”藏蒋介石档案选录 三、台北“国史馆”藏《事略稿本》选录 四、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朱家骅档案”选录 初版后记 初版后记补 增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三月三十一日⊥社“举行周年纪念会,是日该社社友曾旅行至万牲园,开茶会,讨论该社进行方法,并欢迎新社友方重君”。(《⊥社》,《清华周刊》第215期,1921.4.8)至毕业,⊥社成员只增加了梅贻宝、方重两人,共八人。 一年来,上社活动很多,成为清华同学中重要的社团之一,《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介绍上社一年来活动情况:“这是一个小小的、互助的团体,起初只有四人,后来加到六人、七人,以至八人。何以名‘⊥’呢?是古文‘上’字,所以表明上进底意思。‘上’又是中国数码底‘六’,采此名时,社友正有六人。他的寿命如今已满周岁了。这一周年可以分作三个时期:一、知识的互助时期(一九二。年三月至六月)。起初有四个人,感于智识饥荒,想用互助的方法研究一点课外的学问。他们开了一两次会,觉得人数太少,便又加了二人,共为六人。他们是刘聪强、孔繁祁、潘光旦、吴泽霖、闻亦传同闻一多。他们每星期开一次会,每人轮流当主席及书记。每会阅二小时,半为读书报告,半为问题讨论。三个月中共有读书报告十六编,可分为历史、美学、文学、农艺、哲学、经济、娼妓七类。问题讨论有称谓、服饰、取消姓氏、中国目录法索隐制及校内公益各问题。二、过渡时期(一九二。年六月至九月)。第一期底成绩虽历历可考,却是到了末叶,精神很焕散。有两个人居然起了离社底念头,可是都立刻打消了。暑假里大家感受离索底反响,渐渐觉悟纯粹的知识上的互助不足餍塞他们的需求;他们都觉得精神的饥荒了。这时用通信方法讨论了几个问题,如本社进行底改良、隔词法、伦理主义和基督教等等。又有一个山西陆军底调查。三、精神的互助时期(一九二○年九月至今)。这期内增社友二人为梅贻宝与方重。读书报告现在变做常识报告,又加了一个人近状报告。到现在,常识报告、问题讨论都停止了,开会时专报告或磋商个人的状况或计划。这期里有三件事表明社友精神的修养和互助底进步。(一)宗教观念底发达。社员中本有四人是基督教徒;一人因感受唯物思想底影响,中途退出,在这期内又归依了。又一社员本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研究底结果,却指出美育可以辅进宗教,不能代替,他现在也受洗礼了。其余的人素持反对态度,现都打破成见,用心研究了。(二)改良社会底实行。校内所演的电影片子,他们怀疑了好久,后来曾用一个月底功夫去研究,把所得结果和改良意见,登在《清华周刊》里;一方面又提议到学校实行改良。结果是:一、减少次数,二、改换较良的片子,三、引用别种俱乐。他们虽达到这几种目的,然所受的反对,实为前此所未有。他们讨论过几次改良校风底问题,都没有结果。在校中各种会社服务里,这期里他们多为之首领,提倡不遗余力。(三)灾区服务底踊跃。八人中有三人到山东平原一带,三人到直隶唐县一带。” ⊥社有时也谈论些国家政局的事。方重记得有一次⊥社开会,先生在会上大骂桂系军阀,具体说了些什么则记不起来。(据访问方重记录,1986.8.27) 在这之前,先生还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吴泽霖回忆:“关于信基督教事,我们几个知己朋友态度几乎是一致的。我们都读过圣经,对上帝如何创造宇宙、创造人的故事,我们都不信,认为是迷信。但对宇宙万物能构成一个有条不紊的巨大体系,都感到万分惊异,带有不可知论的态度。至于基督教的善恶、道德观、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平等待人……等等思想,我们都认为人人都应信奉而且加以扩散。我们都在海淀的一个中国教堂里正式受过洗礼,在我们看来,洗礼等于宣誓,表示对这些教义深信不疑而且愿意身体力行。但我们并不相信教堂里那些迷信性质的那些仪式,同时我们认为基督教义应该由中国人自己结合中国情况而进行宣传,无须由外国传教师来包办一切。‘入教应在中国教堂由中国牧师施洗礼’是原话,我们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在海淀的教堂里受了洗礼,后来几乎都没有到那里去做礼拜。以上那些想法,后来当然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彼此间也就不再谈及了。”(吴泽霖给编者的信,1987.7.13) 时,清华学校师生中有不少基督教信徒,学校还成立了全国青年会的支会,归北京青年会学生部直接联系。关于清华园中的基督教活动,潘光旦回忆说:“每年,或隔一两年,看情况,青年会又必主办一次所谓‘布志大会’或‘奋兴大会’,请北美青年会派来中国的有名的‘布道家’主讲,连讲两三天;大会终结前,必孰劝听众填写所谓‘决志书’,表示皈依的志愿。这些开讲人物的讲法各有巧妙不同,但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是‘辩才无碍’,声容并茂,富有上面所说的‘演说家’的煽动力;第二是从整个的‘中国问题’讲起,把确乎是漆黑一团与危险万状的中国局势说得更加漆黑,更加危险,然后逐步转进到绝无仅有的一线曙光与一颗救星,那就是基…… P119-121 序言 闻一多之孙、闻立雕之子黎明同志,怀着对于革命先烈无限敬爱的赤忱,花费了大量心血,搜集了很多珍贵资料,编辑出这部《闻一多年谱长编》。考虑到我的时间与精力,只将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六月这两年半(这一段我比较熟悉)的稿本交我阅读,这已经是沉甸甸的六本复印件了。我说它重甸甸,不仅指的是这几本稿件的重量;更指的是,它所包含的那一段历史内容的分量;闻一多及其战友们崇高的思想感情的分量;还有闻一多周围的一代革命青年爱祖国、爱人民、爱民主从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巨大革命热情的分量。我一遍一遍地抚摸着这些复印本,我感到它不仅是沉甸甸的,而且是火辣辣的。它一下子把我带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带回到四十年代中期昆明民主运动、学生运动的热潮中。闻一多、李公朴及其战友们的高大形象重现眼前。 从这本《长编》中可以看到,作为诗人、学者和一代哲人的闻一多,他愈来愈坚定地走向革命,走到人民革命的前锋,是他和周围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和广大革命青年思想感情互相交融的必然结果。他热爱青年,信任并帮助青年,也就得到青年们的热爱、信任和帮助。他从青年群众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用更高的智慧和力量引导青年向前进。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都从中锻炼出一代一代的革命英雄和文化战士。 五四运动也许离我们够远了。虽然五四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任务尚待继续努力,而五四时代的老战士,迄今健在者已寥若晨星。“一二·九”运动涌现出大批男女健将,在党的领导下,和革命群众,特别是和武装的革命群众相结合,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光辉的作用,现在也都老了,到了写回忆录的年岁了。“一二·一”运动直到解放前夕波澜迭起的青年爱国民主运动,与解放区的人民武装斗争相结合,也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并锻炼出大批的勇士,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各方面的社会栋梁。闻一多及其光荣战友们——李公朴、吴晗、张奚若、周新民、楚图南们,都是热爱青年、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他们的希望并没有落空。 记得毛泽东曾对一批留苏青年学生说过这样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这话说得对,是符合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近十年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新时期,教育文化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在国内外高等院校进行科学文化钻研的有志之士,数量与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他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四个现代化的重任,要靠他们继续担当。固然前进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但是跨过艰难险阻,同时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他们将变得更聪明,更刚毅,更具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本领。我们也像闻一多烈士那样,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我们相信青年的大多数,也就是相信祖国的明天、新中国的未来,必将属于爱国、爱党、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和科学真理的青年一代。 我深深感谢黎明同志的辛勤劳作。这部《长编》不但展现了一个大时代的若干轨迹,也展现了一位文化巨人成长发展的身影。但在定稿时候,最好作些剪裁或压缩。例如,昆明民主运动中经一多起草或润色的大量长篇文件,包括昆明民盟对时局的宣言、声明及文化界的呼吁书、签名信等(其中有些文稿是1946年秋北平政治空气紧张期间吴晗移存我处,又经我交徐冰转移妥善地方保存下来的),这些革命文献资料的各篇全文,似可汇编成附册,附在《年谱长编》之后,使全书眉目更加清晰,这作为一个参考意见吧。进一步的希望,则是从这部《长编》中提取精华,编出一部内容精审、思想性文学性兼关的年谱或传记,使读者披书可见闻一多其人,又从一个人看到一个时代。这更是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了。 张光年 一九八九年四月于北京 后记 本书校样,我们是十月六日收到的。由于初稿完成已逾五载,经过这段“冷处理”,所以有必要对原稿做以少许加工。不过,基本面貌还是保留下来,未做变动。 感谢湖北入民出版社的王建辉、邹桂芬二先生,他们为本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促成了它的付梓。也感谢我的朋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白纪蓉(Heather white)女士,她在百忙中将清样中的部分英文校订了一遍。 闻黎明 侯菊坤 北京安贞桥外寓庐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