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碧水丹心(刘建康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覃兆刿//林天新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覃兆刿、林天新编著的《碧水丹心(刘建康传)》以院士学术成长时间经历为主线,突出学术节点及重要学术成果;以学术档案为据,力图接近真实,更加全面系统,更多着笔学术细节。能以史料说话处尽量以史料进行呈现,意在使报告起到梳理学术文献,保存重要学术原料。研究报告以编年体,大致以时为章,以事为节,跨时段的淡水生态研究专门立为一章。全文计十章。结语部分总结和分析院士的成功因素。

内容推荐

覃兆刿、林天新编著的《碧水丹心(刘建康传)》可谓是全部工作的一个结晶。童年至中学阶段的叙述,让我们看到已是耄耋之年的刘建康对故乡的眷恋和深刻的记忆;大学至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阶段的描写,让我们读懂了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报国之心;作者挖掘到刘建康1955-1956年的部分工作日记,为我们还原了风华正茂的刘建康在梁子湖的亲力亲为;而在“淡水生态学”一章里,作者更是对刘建康在这个研究领域持续数十年的工作施以浓墨重彩……书中既对刘建康先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全面展示,也从多角度显现了刘建康对老师、对同事、对学生、对家人的尊敬、平等、提携、关爱;书中不乏学术名词的叙述,更有生动有趣的细节。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我知道的刘建康先生二三事

导言

第一章 上海租界里的“拆料匠”

 襁褓中移居上海

 “赛先生”开启童年梦

 “拆料匠”的快乐

 爱看英语老师“发神经”

 高中历史课点亮爱国心

第二章 大学时代

 考上东吴大学生物系

 随刘承钊参加淡水生物展

 初识导师伍献文

 战时逃难并借读华西协合大学

第三章 北碚时期

 拜师伍献文

 深山激流中的探索

 考察鲤鱼产卵场

 斗鱼渗透压和利用鱼类灭蚊的研究

 鳝鱼“雌雄同体”论受到国际关注

 翻译李约瑟《战时中国之科学》

第四章 留学加拿大

 辗转出洋

 在麦基尔大学获博士学位

 挑战学术权威魏斯曼的“种质连续学说”

 艰难回国路

第五章 上海和无锡四年

 师生又成翁婿

 解放初期

 五里湖调查和宜昌产卵场的人工育苗试验

 淮河上游山谷水库调查

 从沙市到武汉的鱼类生态调查

第六章 迁往武汉

 养鱼池单位面积产量试验

 初到江城

 梁子湖鱼类生态调查

 长江鱼类生态调查

第七章 挫折时期的研究

 “鸣放时期”惹的祸

 “科研机构,业务是灵魂”

 花马湖渔场的鱼骨标本制作工

 不被署名的“科研工作者”

 规划湖泊水库生物生产力研究

 湖泊渔业增产研究和望天湖考察

 险些成了“中统特务”

第八章 科研工作的新阶段

 淡水壳菜研究

 东湖渔业稳产高产试验

 申述大水面养鱼的重要性

 揭开东湖蓝藻水华之谜

第九章 淡水生态学研究

 确定淡水生态学方向

 认识淡水生态学概念

 淡水生态系统研究

第十章 治学方法与处世风格

 “满江红”

 不当“第三个馒头”派

 治学格言

 思维特征

 重视学术交流

 掐着分秒“一根筋”

 严师慈父

结语

附录一 刘建康年表

附录二 刘建康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刘建康坦言,关注鱼类渗透压问题完全得益于李约瑟①的资料贡献和成果推荐。他先后两次独立进行了有关斗鱼渗透压调节的实验和研究,主要从李约瑟带来的大量英文文献中受到启发。有一天刘建康发现了几篇关于鱼类渗透压的文献,便想着通过实验来探讨其中的真伪。而选择“斗鱼”作为实验对象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这种鱼可以吞食蚊虫,因此研究可以获得国民政府卫生部的支持。四川山多水多,蚊子十分猖獗,看到有研究可以有助于消灭蚊虫,政府自然持鼓励的态度。

他对这一选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1942年,刘建康在中研院动植所丛刊发表《斗鱼的渗透压调节与氯化物分泌细胞》。1943年,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鱼类的渗透压之调节》。1944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用硫酸钠刺激斗鱼“氯化物分泌细胞”的形成》。

依据前人的报告,淡水鱼不能进入海水,海产鱼不能进入淡水的主要原因是鱼类体液的渗透压是一定的。有些具有海水、淡水洄游习性的鱼类必须有调节渗透压的机制,才能对付外界介质与内部介质之间的不协调。此种调节机制的器官在淡水鱼是肾,从体内排出水分;在海水鱼是鳃小叶上氯分泌细胞的形成并依此排出从海水进入体内的氯化物。

刘建康在《斗鱼的渗透压调节与氯化物分泌细胞》一文中记述了他的实验过程:

将原始淡水鱼放在水族箱中,分为两组。二组逐日加入食盐,另一组则不加,以资比较。经过四个月以后,水中食盐量达到3%,相当于盐度27.3%。也就是一般海水的盐度,而斗鱼安全无恙。而将未经适应的斗鱼置入,则短时即告毙命。由此可知,长期适应的斗鱼,已经改变其渗透压。再将这种实验鱼的鳃作切片,他发现有极明显的氯分泌细胞,而对照实验的另一组鱼,其鳃上的氯分泌细胞就很不明显。这个实验表明,通过体外介质中盐度的增大,可以促进氯化物分泌细胞的形成。

《鱼类的渗透压之调节》则介绍了多种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方法,诸如淡水产硬骨鱼类、海产硬骨鱼类、海产板鳃鱼类、淡水板鳃鱼类和广盐度性鱼类渗透压的调节方法,并描述了氯化物分泌细胞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最后从渗透压调节说到脊椎动物发展的原始地,认为脊椎动物早期的进化,是在淡水中完成的。

《用硫酸钠刺激斗鱼“氯化物分泌细胞”的形成》一文得益于和上述实验过程相似的试验和分析,只是这时的刘建康想到以二价盐硫酸钠代替食盐,结果发现同样能促进鳃上分泌细胞的形成,那么所谓的氯化物分泌细胞未必专门分泌单价的氯盐。同时有人认为硫酸根及其他二价化合物是由肾排出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一时期,刘建康还和他的同事张孝威一起,开展了利用鱼类灭蚊的研究,于1945年由刘建康主笔联名发表了《利用土产鱼类消灭孑孓之试验》。孑孓,是蚊的幼虫。

张孝威也曾是刘建康东吴大学的师兄,但比他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当时,民间疟疾流行得很厉害,而蚊虫在其中起重要的传播作用。由于研究所经费紧张,他们便向卫生部申请,用本国的鱼来控制蚊虫。之所以强调土产鱼类,是因当时国外已有关于利用鱼类控制蚊虫幼虫的做法。从1905年利用鱼类消灭孑孓的实验在檀香山取得成功,人们便对鱼类灭蚊的价值开始注意。当时被认为最具灭蚊效果的是中美洲所产的柳条鱼(Gambusia),可这种鱼能否在中国生存并不敢断言,所以对土产鱼中有无在此方面能利用价值的探索,便是一项值得进行的研究。

刘建康和张孝威的论文首先对万年够、斗鱼和罗汉鱼等三种鱼进行了鱼类分类学的记述,然后记述了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刚开始,他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从野外采集的孑孓大小各异,无法用于比较。于是,他们将缸盆盛水,放在容易滋生蚊虫处,并在其中放入去了头的腐鱼,几天内大量的蚊子便产卵其中,然后他们采集卵块放入玻璃缸培养,待其长至4毫米左右,再取出用于实验。他们在玻璃缸内分别养着上述三种鱼,然后各投入孑孓若干,记录其连续一段时间内吞食孑孓的数量,以求得每尾鱼在24小时内吞食孑孓的平均数字。接着又对三种鱼的嗜食习性做了比较试验。随后进行了田野观察。他们在论文的结论中指出:

……鱼类初步实验之结果,证明万年鲹虽然与柳条鱼血缘关系颇近,事实上不足以充当灭蚊之用;罗汉鱼较胜,然亦有其限制;就吞食量及嗜食性而言,当以斗鱼为最适宜也。P50-52

序言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是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于2010年正式启动,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采集工程一期拟完成300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工作。

采集工程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为确保采集工作规范科学,启动之初即成立了由中国科协主要领导任组长、12个部委分管领导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采集工程的宏观指导和重要政策措施制定,同时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负责采集原则确定、采集名单审定和学术咨询,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具体组织和业务指导工作,建立专门的馆藏基地确保采集资料的永久性收藏和提供使用,并研究制定了《采集工作流程》、《采集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基础文件,作为采集人员的工作指南。截至2014年底,已启动304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获得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资料52093件,数字化资料137471件,视频资料183878分钟,音频资料224828分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采集工程的成果目前主要有三种体现形式,一是建设一套系统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数据库”(本丛书简称“采集工程数据库”),提供学术研究和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家之用;二是编辑制作科学家专题资料片系列,以视频形式播出;三是研究撰写客观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研究报告,以学术传记的形式,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出版。随着采集工程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将有更多形式的采集成果问世,为社会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提供客观翔实的史料支撑。

后记

这一年的时间过得充实而感动。因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我们有幸走进了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院士的生活,分享到一位杰出科学家卓越精彩的人生故事,近距离感悟到平和谦逊和求实谨严的大师风范。

从上海的租界到苏州的松陵,从东吴大学到成都北碚,从海外读博到毅然归国,从无锡五里湖到湖北梁子湖,从宜昌鲤鱼产卵场到长江鱼类资源调查,从淮河山谷水库到东湖蓝藻水华治理,勾勒出刘老醉心于鱼类学和淡水生态学事业、一生不懈进取的学术人生。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次次回忆,其中饱含着他对专业的执著和热情,记录了他在刘承钊、伍献文、贝锐尔等名师指点下的不断成长,也见证了他不畏权威、唯实创新,从鱼类学研究向淡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不断拓展的学术征程和日益开阔的研究视野。

刘老虽已97岁高龄,却仍然思维清晰,耳聪目明,对我们的采访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他的办公室和他的家里,老人回忆起以往的岁月依然充满激情。抚今思昔,我们仿佛和老人一起在炮火中穿山越岭,一起在海轮上枕波夜读,一起在湖泊江河中渔舟唱晚。忘年的相识,让我们共度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平淡却又令人难忘的时光。

刘建康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组长覃兆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采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采访大纲的拟写和研究报告的撰写。成员中有吴青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助理),负责水生所档案资料的查阅和音视频采访的接洽联系;林天新(湖北大学档案学2011级研究生),负责实物资料、音视频资料的采集,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助手;谢梦(湖北大学档案学2011级研究生),负责档案实物资料的整理与归档;高雅(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2012级研究生)参与了音视频的采访和研究报告的文字校改工作;秦艺(湖北大学新闻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参与了视频的采访工作;陈苗、沈沛沛(湖北大学档案学2011级研究生)、王驰、汪清、吴丽娜(湖北大学档案学2012级研究生)参与了实物资料的数字化和著录工作;胡杰、张丽雯(湖北大学档案学2013级研究生),参与了实物资料与数字资料的整理归档和统计移交工作。武汉市城建档案馆声像档案室张凯、刘元海,提供了音视频采集的技术指导。

我们的采集工作得到了刘建康院士的同行学者尹文英院士、陈宜瑜院士和曹文宣院士的热情支持。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刘克奋老师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数字照片。张晓良老师对水生所发展的来龙去脉非常熟悉,他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刘老新闻报道背后的生动故事,并向我们及时提供了刘老最新的活动信息。段佳琳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干部人事档案和名人档案查阅方面的帮助。刘建康院士的女儿刘军、伍星欣也对采集工作给予了协助和支持。  在完成刘建康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过程中,中国科协张藜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吕瑞花博士给我们的采集工作提出了及时而宝贵的意见,保证了我们移交实物的规范化整理和研究报告的顺利完成。湖北省科协马贵兵部长有效地进行了项目管理信息的沟通、检查和督促工作。

在此,我们向刘建康院士本人,向上述各位专家和领导,向各位在采集过程中给予我们热心帮助和配合的同仁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覃兆刿

2013年11月8日于武汉沙湖之滨

书评(媒体评论)

可以说,刘建康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鱼类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伍老是分类学创始人,而刘建康先生是在组织学、解剖学、生态学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了鱼类学。——陈宜瑜(2013年)

“刘老,祝您健康长寿。您在鱼类和淡水生态学领域为我国和湖北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愈发显示出它的价值来,我们对此深表感谢。”——俞正声(2007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