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而行:水皮财智启示录》从中国股市本身、股市参与者、政策执行者等方面,理清股市发展大势,帮助投资者顺“势”而为,紧跟行情,不错过最佳投资时机!作者水皮,知名财经评论家,是财经新闻界的元老级人物,紧跟中国经济潮流二十余载。擅长以新闻手法解读经济方略,其专栏“水皮杂谈”拥有众多忠实读者,致力于为读者解读最新股市发展动向。
本书精选作者近年经典金句,录入“水皮字典”,分享市场洞见,让读者快速了解其观察中国经济和股市二十余年之精华。
投资者常因“只缘身在此山中”,忽视掉最好的机会或为简单表象所蒙蔽。作者强调“面对看不懂的行情,一定回归常识”,并在本书中条分缕析不同的投资机会、股民易犯的错误,以轻松幽默的文风,引发读者思考。
牛市真的来了?!
行情难觅,机会到来时,怎能轻易错过!
知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将观察中国股市20余年的经验倾囊相授,教你紧跟行情、挟住趋势、参透时局,御股市之“风”而平稳前行,飞得更高更远。
投资,讲求“势”。了解股市发展大势,随之分配资产,不但可以事半功倍,更能及时避险,转危为安。《御风而行:水皮财智启示录》中从中国股市本身、股市参与者、政策执行者等方面出发,理清发展脉络,致胜密码尽在眼前:
A股发行注册制势在必行,IPO能热多久?
中国股市将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新组合。
“沪港通”之后是“深港通”。
政策是生命,也是财富。
黄金仅是投资符号,不当吃不当喝,避险保值着实不可信。
长期看好和短期看淡不矛盾,调控不等于失控,莫因风吹草动就马乱兵荒。
面对看不懂的行情,千万回归常识,宁可错过,不可做错!
特别精选水皮经典语句,录入“水皮字典”,分享市场洞见。
“习近平经济学”渐行渐近
世界杯总是让人有意外的发现。“中国英利”这四个汉字出现在世界杯赛场的电子广告屏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2010 年的世界杯,这家光伏企业的出现就让人眼前一亮,但是那时毕竟还算是光伏产业最后辉煌的余晖,而如今经过生死存亡洗礼,中国英利居然还来赞助世界杯,并且把“光伏入户”四个汉字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多少有点让人惊奇。光伏产品有如此大的品牌推广需求吗?默克尔能看懂中文吗?
中国英利的广告是打给谁看的?
中国经济往往与是政策相关大小投资者都很操心,但是这就是现实,谁也不能和现实过不去,中国英利的广告当然有相当部分是打给懂中文、管产业的管理层看的。
炒起来的“概念化”
说到这里,让人想起海内外媒体对于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报道一直都很引人注目,媒体的焦点聚焦于习近平的组长身份上,对于李克强的副组长和张高丽的成员身份也有描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于1980年,取代了当时的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之后历任总书记均兼任过小组组长。
所以这次由习近平总书记兼任组长,其实并不是什么创新,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新华社就发表过长篇综述《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报道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
凡事皆有因果,媒体对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的意外,和李克强主管经济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有相当的关系。巴克莱银行甚至在2013 年年初提炼出所谓“克强经济学”的概念,这是一个极具市场号召力的概念。而一定程度上引发的改革和刺激的冲突又正是媒体热衷夸张传播的,其实从逻辑上分析,巴克莱强加于李克强的经济学就是“中国崩溃论”的翻版,
所以这不可能是一种正确的概括。不得不指出的是,2014 年6 月10 日,也就是在“克强经济学”出现一年之后,新华社连发三篇评论,回应了当初外界对“克强经济学”的错误理解,评论之一是“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评论之二是“微刺激”凸显“妙调控”,评论之三是“微刺激”助益“稳增长”,力图证明“微刺激”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将放缓,“微刺激”也不会上升为“强刺激”,中国更不会重回靠刺激政策拉动经济的老路。
中国特色经济理论
早在“克强经济学”刚刚提出时,不少专家就认为以“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来总结李克强的所谓“经济学”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矛盾的,充其量是政策的阶段性取向,找不到理论上的依据。日本人提出的“安倍经济学”主要从货币供应入手,尚有讨论余地,但时至今日已经无人再提。 中国人没有以领导人只言片语命名经济学的传统,不过我们也可以深入研究一下本届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特点。如果一定要将新一代领导人的经济政策以领导人命名,那么更合适的恐怕也是“习近平经济学”,从理论上讲,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之否定;二是新供给经济学;三是改良的货币主义。中国经济是目前全球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又正在成长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政府的话语权不仅体现在现代国家治理上,更体现在全球经济的治理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经济学理论的特征。
但是这一切只是转述中国领导人的政策讲话是不够的,同样需要时间的检验,更需要宏大叙事的格局。来日方长,中国本土经济学家们无疑在书写这部现代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巨著上可以大有作为。
如果客观评价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没有一家可以照搬到中国,也没有哪位经济学家能把中国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这恐怕就是中国特色吧。
渐行渐近。
2014年6月19日
P94-96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坚守财经新闻领域20余载的水皮,一直紧跟中国经济潮流,也始终跑在别人前面,可谓“领头羊”。他的财经评论,从内容上看,因职业关系而追求客观,与经济学家立足点不同;从文笔上看,曾为文科状元的他追求精到,功底深厚,“股市鲁迅”绝非浪得虚名。
故而水皮的“御风而行”,绝不是轻飘飘的“悬浮”,而是基于扎实的功底和经历。本文九问水皮,论做人,他时时提醒自己不惧挫折、脚踏实地;论事业,他追求厚积薄发、坚持不懈;论写作,他自问诚恳无悔。
做人,要够“man”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水皮认为人生必备的经历。“人一生中必须要有一两次快意恩仇的事情,否则一生循规蹈矩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勇气、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给年轻人的“三词寄语”,是他经历和反思的精华,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值得反复回味。
问:如果送给年轻人你觉得最重要的三个词,会是哪三个?
水皮:“责任感”、“有追求”和“不怕归零”,是我现在还时时提醒自己的三个词。
对父母、对家庭、对自己负责非常重要。我高中只读了两年就提前高考了。当时父母已经退休,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人,不能再依靠家里,所以从重点中学转学去第二年就可以高考的普通高中。不过正因为有了这种压力,自食其力反而没那么难,渐渐地,这种责任感就成了习惯。
另外,我常提醒自己一定要追求最好—在自立的前提下,要对自己有所要求。高考时,我是苏州的文科状元,这之后就开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既然已经成了状元,那以后的每一步,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我自己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如果你要我形容水皮,我会说自己很“man”,很男人。
“男人”的含义有很多,有江湖,有义气,有胆量,敢做敢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拿我身处的行业来说,新闻是一个相对理想化的行业,记者有时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诚然,虽然我大部分的人生都算得上顺风顺水,也曾经因为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受过点挫折,但我并不后悔那时的大无畏精神。
其实,只要任何时候都不怕归零,大不了就从头再来,就会养成一种很让人欣赏的气概。抛开机会成本确实很难,但有时候做决定,一定要放弃利诱、不计成本、宁可归零。男人要像男人!
问:有没有一些弱点,是自己需要克服的?
水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都很难突破自我。我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靠自己没办法不停的进步。人都会产生惰性,跟自己的过去比、同行比,都会有心满意足的时候。所以我选择《华夏时报》,选择王健林来做我的老板。他是一个有大追求的人,一直在向前跑,让其他人没有任何理由停下来。跟着他,我可以被动地进步,能够不停地上新台阶。从某种程度上说,王健林会带着别人突破能力的极限,让我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媒体这个领域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充满“正能量”的人来激励自己。
做新闻,是种“另辟蹊径”
水皮的事业选择,可以用“另辟蹊径”来形容。在20世纪80年代,新闻专业的他,选择做当时几乎无先例的财经新闻;有了一些经济基础的人纷纷转向商业,做投资、基金之时,他还坚守在新闻事业中。这看似特别的道路,在水皮看来,却是最理想的选择,也是他毕生付出。
问:什么样的机缘巧合,将你的新闻路与财经联系在了一起?
水皮: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运,在学习欲最旺盛时,碰上了这个中国资本从无到有,渐渐培育出巨大的市场的大时代。
我比同龄人的运气更好。我本科与研究生学习的都是新闻,实际上都与经济无关。但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新闻系研究生时,经济大潮席卷而来,大家都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关注前沿的市场。当时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有大量在市场上根本见不到的港版和台湾版的股市书,我如获至宝,一个人没完没了地通读了数遍。在彼时,恐怕连经济专业的学生也未必有这种机会。正是这种幸运的选择,确定了我的职业方向。
有了这些珍贵的知识积累,我1989年毕业后加入《工商时报》,大胆地要求开设股市专栏,这在当时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同时代的大部分人,还不清楚股票、股市的含义,更不要说什么是K线图了。在专栏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乘着1990年股市即将开放的东风,借媒体的平台,给读者介绍什么是股票、股份制,解读国家公布的文件,普及经济学常识。在这方面,我与同龄人比,确实是赢在了起跑线上。那时我绝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是真的有足够自信点评股市。现在回望,当时我年轻,没有束缚,可能反而更能看清一些现象的本质。
问:2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水皮:“客观、客观、再客观”是新闻界的紧箍咒。因为深知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主观”做出来的,所以我们更要强调客观,尽可能找到方方面面的信息,展示给公众。记者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方面“见多识广”,并且对新消息非常敏感;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刻谨记不能过分陷入市场之中,要对自己有所约束。对市场本身、市场趋势、个股的评论,都要紧抓一个关键词“客观”。多年的“紧箍咒”,给了我非常好的观察评论市场的角度,既身在其中观察,又要经常跳出其外,如此不停地跳进跳出,尽量还原真实。
问:为何要坚持做报纸而非转向商业?
水皮:乐观是我的天性,能够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与我的天性有关。我是有理想情结的,觉得这个社会需要推动力,而新闻媒体在社会转型时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成就感对我而言,是做一个行业到了巅峰,才会让人产生掉头而去的概念,我不赞同轻易转行。到目前为止,自己在这一行还没做到出类拔萃的地步。事业没有做完,更没有到达巅峰,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功成身退”。
至于很多人关注的“挣钱”问题,我更没可能有成就感——如果以收入多少来评价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太多人比我做得好多了!
御风,高飞远行
“御风而行”,取自《庄子》中“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取其表意,强调一种重视“势”的态度。本书五章中水皮的文章,分别包括论人、论股市、论金融改革、论行业和作者的感悟,无一不以“趋势”为核心,引导读者读懂经济走向,看透股市规律。
问:本书书名为什么叫《御风而行》?
水皮:“御风”有“乘风”之意,乘风而行,可以到达更高、更远,与随波逐流有很大的区别。它绝不是随遇而安,而是顺势而为,将主动与被动合二为一。这和做股票一样,要看清大势。我一直认为,人与社会一定要有良性互动,因此“御风而行”四个字,既可以很好地阐释出我这几十年来关于经济、股市的看法,也包含着我对社会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