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远在天边/刘齐作品集
分类
作者 刘齐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齐编著的《远在天边》有三部分内容,一是点评,二是电影文学剧本,三是相声。电影文学剧本和相声是应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先生和王平先生之邀,先后写出来的。点评笔法妙趣横生,电影文本情节巧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世间普通民众生活的亲切感与关怀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内容推荐

《远在天边》收录了作者刘齐对一些在历史变迁中保存下来的老结婚证、毕业证的点评和作者创作的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配有漫画插图。点评笔法妙趣横生,电影文本情节巧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世间普通民众生活的亲切感与关怀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目录

总序:语言之神(刘齐)

代序:远在天边(黑人阿明)

第一辑 “老档案系列丛书”序言和点评

 “老档案系列丛书”总序

 《老结婚证书》序

 《老结婚证书》点评

 《老毕业证书》序言

 《老毕业证书》点评

第二辑 电影剧本

 远在天边

 第三辑相声

 牛县长

 大师

后记:照耀和提升

试读章节

东方店,内,黄昏

在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声中,观众看到一排排货架、华洋混杂的零星顾客、富有美国特色的电影剧照、富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剧照、装满五颜六色录像带的架子、俗气的财神像、香火、供品、一簇簇彩色气球……

在收银台前,闻胜利向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瘦男人发问:老板,有韭菜馅的饺子吗?

老板:对不起,韭菜的卖完了,只有白菜馅的了。今天是大年三十,饺子卖得特别快。

闻胜利盯着收银台旁边那排摆放着录像带的架子,放下购物筐,问: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带子?

老板从柜台下面拿出几盘录像带,铺在台面上介绍说:这盘不错,写上海舞女的,那个舞女特别靓啊,特别大胆,有不少镜头——抬起头,从眼镜上方瞥一眼闻胜利——儿童不宜。这一盘也不错,两广黑帮联手贩毒,逼良为娼,都逼到女警察头上了。

闻胜利一本正经地说:你是说,女警察也那什么了?

老板:女警察威武不屈,坚决不,不那什么。

闻胜利看一看花花绿绿的录像带封套,放在柜台上,说:你这几个都是写南方的,有没有写东北的?

老板:现在没有,过几天也许能进几盘。

闻胜利:叫什么名?

老板:叫关东,关东……你看我这脑子,也没进水呀,反正啊,是写东北的。

这时忽听有人高叫:谁呀,这么想看东北片?

闻胜利回头,发现老吴太太站在背后。老太太七十岁左右,穿一件老式的黑呢短大衣,慈眉善目,胖,身高只略略超过闻胜利肩头。

闻胜利说:我想看。

老吴太太呵呵笑了:美国还是太小,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爱看东北片呢。小伙子,你是沈阳人吧?

闻胜利:叫我猜,你也是沈阳人。

老吴太太又笑:吾们还用猜,一张嘴,一股苣荬菜味儿,除了沈阳人,谁说话能这么好听?  闻胜利快活地说:沈阳人,沈阳话,沈阳野菜,太好了,老太太,咱俩得握握手。边握边端详老太太:您老啥呀,和我妈差不多。

老吴太太仰脸看着闻胜利,感叹说:这小子,真高!像我们东北的大小伙子。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闻胜利:您老那是过去的说法,时代变了,现在是老乡见老乡,两眼直放光。

老吴太太:放光好,应该放光。

老板突然插嘴:我还听过一个说法,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

老吴太太大笑,对老板说:你是哪里人哪?

老板:广东人。

老吴太太笑说:幸亏我和你不是老乡。

闻胜利:在国内不是老乡,出了国都是老乡。将来如果去火星,见了美国人都得嘁老乡——老乡,背后可不要开枪啊,咱都是从地球那儿来的。

老吴太太: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啊?

闻胜利:我叫闻胜利。

老吴太太:胜利好啊,胜利喜兴。过年了,听你说家乡话,心里特别舒坦。走,上那边儿坐坐,多给我说几旬。

老板:二位,这儿还有个电视剧,叫“激情的燃烧”,还有“岁月”,不知是不是写你们东北的,反正总是冰天雪地,人人戴着大皮帽子。

老吴太太:冰天雪地好啊,我就喜欢冰天雪地。给我留一套,今晚我就指它过年了。

闻胜利:我也想看,有没有多余的?

老板:没问题,我这里一共有三套。一周之内还带子,延期就得多交钱了。又对老吴太太说:你也是一周之内。你们两个老乡同时租,同时还,正好可以再见一面。

P150-153

序言

远在天边

黑人阿明

我认识四个刘齐。一个是沈阳的刘齐。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我在辽宁大学党政干部专修班学习。有一天,校方请来省作协最年轻的书记刘齐为我们讲授东西方比较文学,内容丰富,表述精彩,我从此记下了这位高高的个子,总把笑意挂在脸上的沈阳刘齐。

一个是美国的刘齐。大概是七八年前的一个周末,辽宁散文学会在沈阳东宇书店组织文学讲座,主讲人便是刚从美国回来的访问学者刘齐先生,还是那样的睿智机敏,风趣幽默,同时又多了几分沉稳和练达。特别是他的独具特色的美国观感,带给我们的不光是笑声和掌声,还有深深的思考,思考美国的刘齐,思考刘齐的美国。记得当时,我唐突地提了一些问题,刘齐却不以为忤,回答得极其认真。

一个是北京的刘齐。因为刘齐的父亲是我所景仰的文化前辈,刘齐的弟弟是我熟识的作家,刘齐的文学圈子里也有我的许多朋友,更因为我和刘齐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于是,当他回国定居北京后,我们的联系渐渐多起来。我佩服他、喜欢他,看他在央视做的文化节目,读他在《南方周末》《新民晚报》以及辽沈报刊上的专栏文章,听他在酒桌上妙语连珠,那才叫享受呢,心里真是舒坦!

一个是网络上的刘齐。前年,我把自己在“榕树下”文学网站特别是在“雀之巢”文学社团里发表的文章结集出书,希望刘齐作序,他竟爽快答应,不仅用心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而且从此还成了“雀之巢”的亲密朋友。在这个平民的社团里,他是宽厚的兄长,毫无鸿鹄的架子,大家在一起就图一个乐。这使我想到他每次回沈都去探望工厂师友的做法,其文品人品,不用我说。

我抱过刘齐的五个“孩子”。  世纪之交的几年里,刘齐出了七八部文集:《给洋妞算命》《小葱大酱》《球迷日记》《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形而上下》《一年签一次婚约》等。其中,有五部著作,珍藏在我的书柜里。

刘齐曾说,他的书就是他的孩子,如果读者偏爱了这个孩子,他就会为另外的孩子感到惋惜。我不会让他惋惜——我抱过他的五个“孩子”,个个喜欢,这些“孩子”给了我足够的惊诧、感叹与共鸣。

——惊诧: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啊!我曾说自己,因为不擅长其他文体才选择了散文。然而,打开刘齐独树一帜的散文,我突然发现,其实写散文也不是我的强项——那是怎样一种眼光和手段,才把天地看得如此透彻,才把人间写得如此鲜活。特别是那本他认为无法分类因此只能叫作文章集的《形而上下》,几乎把散文的传统都给颠覆了,或者说,开辟了散文写作的新天地。在这本书里,我们不断地听刘齐讲各种事情,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就像在酒桌上面对朋友嬉皮笑脸,随随便便地说啊笑啊,小事情也不觉得无足挂齿,大道理也不觉得难以接受。于是,读者越来越多。刘齐说他“正尝试写一些简单的、非理性的文字,力求写得诚恳、活泼”。而我知道,将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化、通俗化的处理,其实最不容易,将理性的文字演绎成幽默更需要作者的功力。何况,“功夫在诗外”,在于刘齐始终坚持的平民化文学原则。

——感叹:初读刘齐,是他的《给洋妞算命》,当时我正在给其弟刘嘉陵的新作《妙语天籁》写书评,于是心中难免对这哥俩做以比较。结果是,弟弟的目光深邃,神情冷峻而凝重,哥哥的眼界开阔,语气活泼且轻松;前者比较适合着中山装配白围巾,后者最好是穿西服却不要系领带。嘉陵的职业及工作环境决定了他那严谨稳健的文学创作态度,刘齐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文风恣肆汪洋、自由洒脱。我为嘉陵的目光感动,更叹服刘齐的眼界。当年他如果不弃官职的话,现在也许当上很大的官了。但那样一来,写入中国文学史的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幽默散文。刘齐的睿智幽默一定与周游世界有关,特别是一次次“出关”和“入关”所带来的“温差”和“时差”,才使得他的笔下有了那么多的洋相和笑话,而且不仅仅是洋相和笑话。在《给洋妞算命》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人眼里的外国人,也看到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更看到了刘齐眼里的中西文化比较、留洋生活写照,特别是那些最普通、最真实、最有趣的美国人。

……

刘齐的视野是大视野。尽管刘齐是近视眼,但是那镜片后面透射出的目光相当深邃锐利,能洞穿尘世,能洞穿心灵,能洞穿许多伪装和阴谋。我曾和他开玩笑:做你的朋友好也不好,最大的不好就是在你面前总有“裸羞”之感。这样的目光,这样的视野,与他纵横跌宕的“阅历落差”关系极大。一方面,他从干部子弟到“黑五类”“狗崽子”再到社会名流,大起大落,悲欣交集;另一方面,他做过知青、搬运工、餐馆服务员、厂报记者、文学硕士、文化官员、旅美学者……于是,他总能够在“庐山”之外冷眼旁观,看中国历史的发展,做中西文化的比较,甚至以“地球村”的名义思考人性的秘密和人类的未来。刘齐的文章,不是一般的抒情、状景和记叙,也不是简单的幽默滑稽小品,他的笔触和焦点永远是人,是人性,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广泛、最深刻意义上的人文关照。

刘齐的手笔是大手笔。关于这一点不必赘述,只想讲一件事:当初刘齐看过我的一些文章后对我说,“写文章宜短不宜满,不要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不要怕读者看不明白,不要总急着‘点题’或‘破题’,要注意收,要有留白,要给读者思索的空间,而且最好是‘多维空间,见仁见智”’。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受益非浅,回头再看刘齐的作品,的确有许多“留白”甚至是“误导”,总是让你发愣、起疑、合计半天、恍然大悟,当然,也有愣是看不明白的,只有嘿嘿傻笑的份儿,或是回过头再看再悟。如此文章,才是小中见大,短中见长,堪称大手笔、大风范、大散文。

刘齐是多面的,刘齐又是单纯的。刘齐的各类作品尽管五彩斑斓、花样翻新、没大没小、逮谁泡谁、亦庄亦谐、无拘无束,但其中总是有一些单纯的、恒定的东西,这就是:诚实、勇敢、深刻、睿智、幽默。而这些精神基因,正是做人、作文,所必备的品质。

多面的刘齐,用尽可能多的色彩点染生活。

单纯的刘齐,用诚恳和真挚去拥抱生活。

刘齐没当过兵,但他也渴望受到检阅。他说:

谁,是检阅我们的人?不是有军衔的司令官。不是有级别的大首长。更不是那些可以随便糊弄,给两句好话就说你有业绩的糊涂官。

检阅我们的人,目光如炬,热情如火,疾恶如仇,胸怀如海。他们,是我们最大的首长,真高的司令官。他们有一个伟大的名字——读者。

后记

照耀和提升

本卷有三部分内容,一是点评,二是电影文学剧本,三是相声。

200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推出“老档案系列丛书”,由该社社长于薇女士和我担任总策划人。同年,丛书的前两部:《老结婚证书》和《老毕业证书》出版。这两部书稿均由沈阳市档案局组织力量,收集资料,编写稿件。书稿采用这样的体例:每一份档案影印件都自成一小节,配有相应的文字。这些文字大致分为:证书内容、状貌特征、证书研究、证主自述、家属转述、作家点评等等。此外,还配有跟证主经历相关的一些老照片。

丛书总序,连同两部书稿的序言和作家点评,都是我写的,这次一并收入本卷。

原书中,由于点评是针对每一小节具体内容写的,有该节上下文环境配合,就省略了一些交代性文字。这次将点评抽出另编,有些点评独立性较强,在原书中是什么样,现在还让它们是什么样。有些点评不成,不适当加以说明,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我或多或少做了些改动。

点评原来只有序号,这次为了醒目,每一则都特意加了小标题。

经中国档案出版社和沈阳市档案局同意,特从原书中选取若干珍贵图片,放在这里,以照耀、提升我的文字。感谢有关领导,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电影文学剧本和相声是应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先生和王平先生之邀,先后写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见于银幕和舞台,但我仍然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写作电影剧本的时候,冯小刚导演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他的许多富有创见的建议,比如写人物要“反着来”,比如让剧中人与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等时代因素搭上关系,等等,都让我获益良多。

牛群先生的诚恳和热情,机智和诙谐,在多年的交往中总能给我带来惊喜,令我赞叹。

本卷即将编成的时候,我获知王平先生英年早逝的噩耗,内心很难过,想念和他在一起,听他妙语连珠的快乐时光。

序言由散文家黑人阿明先生写过的一篇网文代替。阿明先生和我的种种关系,他已写在这篇情感浓烈的网文之中。我还想补充一点:他是我加入“组织”的介绍人。这个“组织”是一个非功利的网络文学社团,写文章不给稿费,累病了不报销医药费。但大家在商品世界待烦了,都爱往这儿聚堆儿,不管生人熟人,所写文章几乎都能得到评论,免费。这些评论,数黑人兄写得多,写得精当、真挚。

本卷由姜婧婧女士担任责编,感谢。

我所得到的所有帮助——包括读者朋友的关注和指正。对于我的写作,都是一种照耀和提升。

2013年5月22日海南英州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