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郝琦、王蒙编写的《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从隐喻故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谈起,并提供了大量的辅导案例,书中的“隐喻故事的创编方法”第一次公开披露了编者们在实践中总结的隐喻故事九格创作法;“用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是编者们对经典隐喻故事的赏析;“用故事引导孩子的发展”是编者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孩子所进行的故事辅导;“用故事拓展孩子的视野”则收录了胖胖鼠故事花园作文坊的系列辅导故事,并由郝琦博士进行了点评,可针对孩子不同的情绪与状态选择使用。
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就是,用故事同理和陪伴孩子,用故事与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
故事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作为孩子的家长,必须要知道:故事是不可以乱讲的,因为故事是有魔力的。它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李永强、郝琦、王蒙编写的《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从隐喻故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谈起,探讨家长如何用故事治疗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的行为,启迪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家长对隐喻故事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使家长在作文辅导、编讲故事导等方面,成为真正的作文和故事高手。
隐喻故事映现内心世界
一个叫白庆涛的小男孩,在“故事妈妈”作文班里听了“故事妈妈”讲的故事之后,就执意也要写一个童话故事。于是,他在老师的辅导下,写下了下面的故事。
天堂有多远
白庆涛
爸爸来到冬冬身边,拉着冬冬的手说:“冬冬,天堂并不远,我这就带你去!”“好噢!好噢!”冬冬欢呼着。爸爸带着冬冬向天堂飘去,他们忽然有了翅膀,于是越飘越快。
他们很快来到天堂,这是一个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所在,泉踪鸟鸣,恬淡舒适,任何浮躁的思绪在这里都会悄无声息地被宁静的心灵淹没。“噢,这里这么好,难怪爸爸来了这里!”冬冬又有欢喜又有忧地说:“爸爸,天堂是好呀,可是我们在家里想你呀!”
“噢,没关系,冬冬,想爸爸的时候你就帮妈妈做些家务,这时候我就会来到你身边,尽管你看不到我,可是我会清清楚楚看到你,并且为你祈祷祝福。”爸爸从身后拿出一面圆圆的镜子说: “看,爸爸就是通过这个镜子很快到你身边的。”
冬冬接过镜子往里一看,果然看到自己的家了,妈妈好像太累了,正在睡觉呢。再看看自己的房间,嗯?床上只有被子却没有人,嘿嘿,自己在天堂玩呢,当然床是空的嘛! “太神奇了,这面镜子太神奇啦!”冬冬喊着就醒来了。哦,原来自己在做梦呀!不过呢,谁说梦里的世界就是不真实的呢?嗯,那我这就起来帮妈妈做些家务,让天堂里的爸爸看到自己是一个怎样坚强的男子汉。
冬冬起床了,他洗漱完毕就去厨房洗菜,他要亲手为妈妈煮一碗热汤,当然了,他会让妈妈在旁边看着自己怎样做的,因为这样会安全些。
先让妈妈睡一会儿,待会儿切菜时就把妈妈叫醒。冬冬一边洗着黄瓜一边想着,爸爸正在天堂里看自己呢。嗯,天堂并不遥远……
冬冬哼唱起自己喜欢的一首歌,他要让爸爸看到自己有多开心,让爸爸知道自己已经接收到爸爸在天堂里的祝福了。
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死亡,也无法接受死亡,不知道怎样的言语能够让孩子走出哀伤的情绪,怎样的安慰会让他们信服。讲故事可以在死亡恐惧和抑郁的阴霾里打开一扇门,那门缝里就会有光流泻进来。哀伤辅导故事的意义不是小说,也不是纯粹的现实,而是心灵的一个通道,使之能够在潜意识层面接受现实。故事可以不讲道理,故事的脉络却是能量的流动,有着与故事角色相似情境的阅读者会松动因哀伤而郁结的能量。能量本来没有好与坏,只要能够流动,就通则不痛了。
白庆涛是一个十岁男孩,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而在他的作文里总会出现爸爸,有的老师就认为爸爸已经去世了,生活作文里还出现爸爸就是在瞎编,并告诉他要写真实的人和事。孩子在作文里出现已经故去的爸爸,是因为他还没法接受爸爸已经离去的现实,同时也是在用写作的方式来疏导思念爸爸的情绪,可以允许孩子写虚构的生活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为自己做心理的治疗。尽管这孩子不在灾区,可在电视里看到失去爸爸的孩子的哀伤情绪,很容易产生替代性伤害。通过写哀伤故事,特别是通过童话的方式与现实既保持联系,又很巧妙地剥离,故事同理了孩子的心理现实,故事的脉络也为现实的困扰提供了出口。孩子就这样用故事的方式,很自然地为自己做了心理上的辅导。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实际上,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自我治疗。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篇由通辽市胖胖鼠故事花园作文坊的胡爱伟老师写的隐喻故事。
小男孩觉得爸爸因为工作暂时回不来,那他就去爸爸工作的地方——“天堂”找爸爸。他攒够了一百元钱,问妈妈够不够去找爸爸的路费。妈妈说不够。他又接着攒。攒到二百元了,问妈妈够不够。妈妈回答还差点。孩子继续攒钱。当他攒到三百元的时候,他很高兴,以为这次总该够了。当他兴高采烈地拿着钱跑到妈妈面前问妈妈的时候。妈妈终于忍不住低下头哭了,哭得说不出话来。男孩懵了,妈妈为什么哭?他下意识地感到爸爸回不来了,爸爸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孩子每天默默地蹲在墙角,不吃,不喝,也不和人说话。他在想,爸爸为什么不要他了,他做错什么让爸爸生气了。他太想爸爸了。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弱。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告诉他一个电话号码,说那是爸爸的电话,让男孩想爸爸的时候可以打电话。孩子眼睛一亮,忙拨通电话号码,带着哭腔喊道:“爸爸,你在哪儿?我想你。”过了好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哽咽的声音:“孩子,我也想你。”孩子非常兴奋:“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以为你不要我了呢!”“爸爸很快就回去,宝贝,爸爸怎么会不要你呢?爸爸永远爱你。”通话结束后男孩高兴地跑去吃东西了,他感觉太饿了。
妈妈抚摸着电话,感谢这电话帮了她的忙。这时妈妈手中的电话响了起来,号码显示是刚才拨打过的。“对不起……”妈妈无力地说:“孩子的爸爸在地震中去世了,我没有办法告诉孩子真相,又不知道该怎么帮他,就编了一个号码,给您填麻烦了……”
原来这位男士的孩子也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
故事里的矛盾冲突是孩子想爸爸却见不到,尽管孩子还没法理解死亡,但已经感受到了丧失亲人的痛楚。妈妈用“天堂”的托词来安慰孩子,然而尽管天堂很远,孩子也一心要去那里看爸爸。妈妈流泪让孩子感到不安,心生自责和负罪感。
妈妈进一步用假号码应付孩子,意外地解决了孩子内心的苦闷。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了妈妈和那不知名的男士用同情和关爱在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这里的治疗因子仍然是同理心,一个沉甸甸的令人伤感的故事里竟然也有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在里面。这样的心灵故事可以继续写下去。
P15-17
故事与孩子更贴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大量童书绘本的引进,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故事妈妈。故事妈妈的出现对于促进学习型故事家庭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型故事家庭建设的一种方式是亲子共读益情益智的童书绘本,父母在共读中陪伴孩子。特别是对那些有情绪困扰的孩子,通过在父母辅导下阅读相应情绪主题的绘本,可以帮助他们体验和接纳情绪,经历并超越情绪,从而走出情绪障碍,更快乐、更有自信心地生活。此外,绘本游戏中的故事续写和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孩子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同时联结认知脑与情感脑,帮助孩子学习体会他人、理解他人、尊重师长、体谅朋友,从而使孩子有智慧、有爱心、有情趣。
学习型故事家庭建设的另一种方式是隐喻故事沟通在家庭中的实践,这样的沟通可以使亲子沟通从不平等的强势沟通向民主平等的柔软沟通转化。特别是隐喻故事本身是一种较接近艺术与潜意识的语言形式,通过童话语言或感官语言的生动影像打动听者,故事情节的铺陈和转换还可以使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探索出生命的出路和意义。
所谓隐喻故事,是指一些寓言、童话、神话等故事,它们往往有比喻、象征的含义,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我们直接给孩子讲一个隐喻故事,而不去解说故事里的道理,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只是听了一个故事而已,并未被灌输任何观念,因此不会产生抗拒,而实际上,故事所隐含的道理已经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孩子可能会在某一天忽然明白故事的寓意了。
无论哪种学习型故事家庭建设的方式,都离不开故事妈妈的带动和推广。孩子们并不喜欢读或听说教味浓的故事,于是创造性地使用故事,教妈妈直接用讲故事或创编故事的方法来沟通孩子的潜意识心灵,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本书最初的写作动机。
本书从隐喻故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谈起,并提供了大量的辅导案例,书中的“隐喻故事的创编方法”第一次公开披露了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隐喻故事九格创作法;“用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是我们对经典隐喻故事的赏析;“用故事引导孩子的发展”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孩子所进行的故事辅导;“用故事拓展孩子的视野”则收录了我们胖胖鼠故事花园作文坊的系列辅导故事,并由郝琦博士进行了点评,可针对孩子不同的情绪与状态选择使用。
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就是,用故事同理和陪伴孩子,用故事与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书中案例均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本书的打印版已在我们定期举办的“力量之日家长故事工作坊”上广为流传,被广大家长誉为“故事妈妈的魔法书”。它既是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指导书,也是故事妈妈用来教导孩子写故事及辅导孩子写儿童诗的有用而好用的工具书。于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只是培养会讲故事的妈妈,同时也培养会教孩子写故事和儿童诗的妈妈,这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同类读物的又一附加价值。
我本人长期从事儿童故事心理辅导工作,2005年至2006年期间深入研究中国台湾地区导师王理书、黄仕钧和邱丽娃的隐喻故事辅导理念与方法,2006年11月在内蒙古举办中国大陆首届隐喻治疗研修班,并从2007年5月开始举办为期一年的“中国故事培训万里行”活动,先后在济南、辽阳、牡丹江、长春、通辽、沈阳、北京、天津和深圳等地举办“故事与心理辅导工作坊”,受约讲学所到大学有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天津大学等。
讲学历程及个案辅导的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通过隐喻的引导和铺陈及建构故事的过程,可以方便、快捷、有趣地建立有信赖感的辅导关系。通过这样间接的沟通可以进入潜意识系统,在故事脉络里使困扰当事人的问题发展出新的可能性,并在潜意识层面联结上他的内在资源,刺激新的思考方向,找到新的出路。
本书提供的看绘本、讲故事和创作故事的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故事妈妈用故事与孩子沟通,用故事疏导孩子的情绪,用故事为孩子疗伤。本书合作者郝琦是心理博士,王蒙是儿童心理辅导师,在“隐喻故事辅导案例”里披露了她们所做的一部分故事辅导的案例。“绘本故事辅导技巧”中多是我们胖胖鼠故事花园作文坊实践操作过的经典课例。我们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授儿童诗和童话故事的写法,这些内容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活化并充实了我们学习型故事家庭的生活与生命经验。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崇尚智慧的传统,而故事的贫乏就是智慧的贫乏,让讲故事的传统走入家庭,就可以使爸爸、妈妈成为故事高手,使孩子成为作文高手。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这本书牵住你的手,让家长成为故事妈妈和故事爸爸,让孩子成为故事的天使,建设学习型故事家庭,构建和谐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
李永强
2012年4月
一部引领家长朋友们用故事开启少年儿童心扉的好书,必定成为幸福家庭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
开心妈妈家庭教育机构创始人、《把快乐还给孩子》作者 屈开
李永强研究员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隐喻故事大王。学生往听他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好方法,养成了好习惯,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成为了优秀学生。
《100分策略通北大》全国指导中心主任 李世杰
阅读这本书,内心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因为我看到:在给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心智上的成长和行为上自动自发的改变,而且会激发孩子的作文创意,释放孩子内心的潜力。
全国新概念作文理论创始人、作文学评课题组组长 田玉
回忆我成长的经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父母给我讲故事的经历。从故事里,我了解到不同人物的性格,学会了做事的方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这些故事影响我一生。本书所提供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会给您启发,让您的孩子受益终生。
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课题组组长 黄泰山